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一):紀曉嵐家書
寄內子(論教子)
父母同負教育子女責任,今我寄旅①京華,義方之教②,責在爾躬③。而婦女心性,偏愛者多,殊不知愛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維何④?約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⑤,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矯傲⑥。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爾宜銘諸⑦肺腑,時時以之教誨三子,雖僅16字,渾括⑧無窮,爾宜細細領會,后輩之成功立業,盡在其中焉,書不一一,容后續告。
【注釋】
①寄旅:寄住,寄居。
②義方:做人的正道。義方之教,即教義方。
③爾躬:你自身。
④維何:是什么。
⑤晏起:晚起。
⑥矯傲:驕傲。
⑦銘諸:牢記于。
⑧渾括:總括。
【譯文】
父母共同負有教育子女的責任,現在我寄住在京城,教育子女做人正道的責任就落在你一個人的身上了。而做母親的本性,多對子女有所偏愛,她們不知道偏愛而不講原則,反而足以禍害自己的子女。那教育子女的原則是什么呢?大略說來有“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要遵守四戒,又必須規定四宜,一宜勤苦讀書,二宜尊敬老師,三宜愛護眾人,四宜謹慎飲食。以上八條,是教子的不可變更的條例,你應該牢記在心,時時用他教育三個孩子。雖然上述只十六個字,但它總括了無窮的意思,你要仔細領會。孩子們將來成功立業,都在這十六個字之中。信中不能談到所有的方面,其余的事容后繼續告知。
【簡評】
乾隆十九年(1754)春,紀昀在會試中考了第二十二名,接著的殿試考中二甲第四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在京都的官宦生活,此時紀昀三十一歲,長子紀汝佶十一歲,紀汝傳七歲。這封家信就是紀昀在北京寫給獻縣崔爾莊妻子馬氏的。主要談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其中至少有以下兩點值得借鑒:
一是教育子女,是父母雙方的責任。《三字經》中有“子不教,父之過”,這種說法并不全面,至少像紀昀這樣的古人也不認可。信中提到如果丈夫長期出門在外,妻子在調教子女的問題上,更要承擔主要責任。女人天生感情細膩,容易偏寵孩子。基于這一點,女人在教子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反思自己。這對于今天男方在外地工作或者承擔的社會責任較重的官員、商人或打工者,女方的責任就更重。
二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是對其在道義上的引導。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對父母不愛自己子女。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呢?愛不僅僅體現于養活孩子,使孩子身體健康,豐衣足食。父母的愛,更體現在對孩子思想上的教育。父母愛子無方,就會害了孩子。今天的一些官二代、富二代或影視、歌唱明星的孩子,由于忽視道義上的引導,嬌慣任性,或嫖娼、或行兇,或吸毒,受到法律制裁,即是教訓;
三是信中提出的“四戒”、“四宜”八項原則,今日仍為教子之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