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一):紀曉嵐家書

訓諸子(告誡勿恃傲慢,勿尚奢華)

  余家托賴祖宗積德,始能子孫世代居官,唯我秩祿最高(1)。自問學業無進,天爵未修(2),竟得位居宗伯(3),只恐累代積福,至余發泄盡矣(4)!所以居下位時(5),放浪形骸,不修邊幅(6)。官階日益進,心憂日益深。古語不云乎:“路愈高者陷愈深”。居恒用是兢兢(7),自奉日守節儉:非宴客不食海味,非祭祀不許殺生(8)。余年過知命(9),位列尚書(10),祿壽亦云厚矣!不必再事戒殺修善,蓋為子孫留些余地耳(11)。

  嘗見世祿之家,其盛焉位高勢重,生殺予奪(12),率意妄行,固一世之雄也。及其衰焉,其子若孫,始則任賭濫嫖,終則臥草乞丐(13)。乃父之尊榮安在哉!此非余故作危言聳聽,吾昔年所購錢氏舊宅,今已改作吾宗祠者,近聞錢氏子孫已淪為叫花(14),其父不是曾為顯宦者乎!爾輩睹之,宜作前車之鑒。后來只能睡在亂草中以乞討為生,勿恃傲謾,勿尚奢華(15)。遇貧苦者宜赒恤之(16)。并宜服勞(17)。吾特購良田百畝,雇工種植。欲使爾等隨時學稼,將來得為安分農民,便是余之肖子。紀氏之鬼,未不餒矣(18)!爾等勿謂春耕夏苗,胼手胝足,(19)乃屬賤丈夫之事。可知農居四民之首,士為四民之末(20)。農夫披星戴月,竭盡全力以養天下之人。世無農夫,人皆餓死,烏可賤視之乎!

  戒之!戒之!
 
  【注釋】

  (1)余家托賴祖宗積德,始能子孫世代居官,唯我秩祿最高:我家由于祖宗積德,因此子孫們能世代為官,其中唯有我的官階最高,俸祿最多。按:紀昀曾祖父紀鈺,監生,刑部江蘇司郎中;祖父紀天澄,監生,考職縣丞;父親紀容舒,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四川、山東二司郎中,云南姚安知府,都察院左都御史。所以紀昀在信中說“子孫世代居官”。紀昀一生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寫此信時也已擔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所以說家族中“唯我秩祿最高”。

  (2)天爵未修:也沒有修煉得到高尚的道德修養。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養。因德高則受人尊敬﹐勝于有爵位﹐故稱。語出《孟子》:“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3)宗伯:官職名,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職。位次三公,為六卿之一。后世以大宗伯代稱禮部尚書,以小宗伯代稱禮部侍郎。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完成,擔任總纂官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所以紀昀在家信中說“竟得位居宗伯”。

  (4)只恐累代積福,至余發泄盡矣:恐怕是列祖列宗數代積下的福澤,在我這里用光了。

  (5)居下位時:官位低的時候。

  (6)放浪形骸,不修邊幅:指行動不受世俗禮節的束縛,衣著隨便,不拘小節。前者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邊幅:布帛的邊緣,比喻人的衣著、儀表。

  (7)古語不云乎:“路愈高者陷愈深”,居恒用是兢兢:古人不是說:爬得越高風險就越大。所以我日常家居總是兢兢業業。

  (8)自奉日守節儉,非宴客不食海味,非祭祀不許殺生:每天都奉行節約儉樸的原則:不是宴請客人就不吃海味,如果沒有祭祀就不隨便殺雞宰鴨。

  (9)余年過知命:我年齡已超過五十歲。《論語》:“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10)位列尚書:官職已是尚書。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完成,擔任總纂官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

  (11)祿壽亦云厚矣!不必再事戒殺修善,蓋為子孫留些余地耳:我的官職已經很高,也算長壽了,按說不必再沒有祭祀就不隨便殺雞宰鴨和做善事修行。之所以仍舊如此,只是為子孫多積一些德罷了。

  (12)生殺予奪:掌握生死、賞罰大權。唐代杜牧《上宣州崔大夫書》:“今藩鎮之貴;土地兵甲;生殺予奪;在一出口。”

  (13)終則臥草乞丐:后來只能睡在亂草中以乞討為生。

  (14)叫花:乞丐的俗稱。

  (15)勿恃傲謾,勿尚奢華:不要仗恃家庭高位對人傲慢無禮,也不要追求奢華。傲謾:同“傲慢”。

  (16)赒恤(zhōuxù),亦作“周恤”,周濟救助。

  (17)并宜服勞:并且應該參加勞動。

  (18)紀氏之鬼,未不餒矣:紀家變為鬼魂的列祖列宗,就不會餓飯了。這句話的含義是:紀家后人若能做安分農民,就不會淪為臥草乞丐,祖宗就有人定時祭祀,就不會餓飯。

  (19)胼(pián)手胝(zhī)足: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手腳生繭。語出《荀子·子道》:“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胼(pián)胝(zhī):皆指辛勤勞動而產生的老繭。

  (20)農居四民之首,士為四民之末:四民指“士、農、工、商”這四種小農經濟社會的主要社會成分出自《春秋谷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一般的順序是“士、農、工、商”,如《漢書·食貨志上》:“士、農、工、商,四民有業”。紀昀為了強調農夫重要,比讀書人重要,特意顛倒為“農居四民之首,士為四民之末”。
 
  【翻譯】

  我們家由于祖宗積德,因此子孫們能世代為官,其中唯有我的官階最高,俸祿最多。可是我知道自己沒有多大的學問,也沒有修煉得到高尚的道德修養修,現在居然是小宗伯禮部侍郎了,只怕是幾代人所積下的福分到我這兒已用盡了啊。所以我做小官的時候,行動不受世俗禮節的束縛,衣著隨便,不拘小節。隨著官位一天天上升,我心中的擔憂也一天天地加深。古人不是說:爬得越高風險就越大。所以我日常家居總是兢兢業業。每天都奉行節約儉樸的原則:不是宴請客人就不吃海味,如果沒有祭祀就不隨便殺雞宰鴨。我已經過年過五十,官居尚書,俸祿很多,也算長壽了,按說不必再沒有祭祀就不隨便殺雞宰鴨和做善事修行。之所以仍舊如此,只是為子孫多積一些德罷了。有些世代吃俸祿的人家,在官運亨通的時候位高勢重,掌握生死、賞罰大權。一意孤行不加考慮,成為一個時期引人注目的人物。等家道衰落的時候,他的子孫們,開始時狂賭濫嫖,后來只能睡在亂草中以乞討為生,此時他們父輩們的尊榮又在哪里呢?這并不是我故意在危言聳聽。我以前所買的錢氏的舊宅院,現在已改成了紀氏家廟。近來聽說錢家的兒子已淪落為叫花子,那他的父親曾經不也是很顯貴的官宦嗎?孩子們看到這個例子,應該把它們作為前車之鑒才對呀,不要傲慢無禮,也不要追求奢華,遇到貧苦的人應當周濟救助他們,并且你們應當參加勞動。我專門買了幾百畝的田地,雇別人耕種,也是打算你們隨時能學習種田,將來能成為安分的農民,這就是我的好兒子了,我們家的祖先也可以永遠得到祭祀,不至于受餓。你們不要認為春耕夏苗,手腳上長繭子,這只是地位低下的人做的事兒。你們可曾知道,農民地位是社會各類人的首位,讀書人卻是末位。農民們披星戴月,竭盡全力勞動,才養活了天下的人。如果世界上沒有農夫,人們都會餓死,怎么能看不起他們呢?一定要警戒自己啊。
 
  【簡評】

  紀曉嵐一共有四子。長子紀汝佶(1743—1768),字御調,又字俠如。十分聰明,乾隆三十年(1765)在河北鄉試中奪魁。但紀曉嵐被發配新疆后,紀汝佶變得精神頹廢,25歲郁郁而亡。次子紀汝傳(1747—1777年),字緒承。當過江西南昌、九江等府通判。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汝傳在九江府通判任上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紀昀受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后改判為降三級留任。嘉慶八年(1803)紀昀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父貴子榮,汝傳也提升為滇南知府。三子紀汝似(1766—卒年不詳),字象庭。曾捐廣東候補東莞縣丞。四子紀汝億,生卒年不詳,字萬斯。事跡亦不可考。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完成,擔任總纂官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在這封家信中,紀昀說他“年過知命,位列尚書”。由此看來,紀昀寫此信應在乾隆四十七年之后不久。時年八十歲。此時大兒紀汝佶早已去世,二兒紀汝傳三十五歲,三兒紀汝似十六歲,四兒紀汝億年歲不可考。

  這封家信雖是訓誡諸子,實際上反映了紀昀的幾乎全部人生觀,包括看待對待自己的成功,如何對待自己的的地位,如何居家節儉,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看待農民和體力勞動。

  這也是幾乎所有成功者共同的觀念和處理家庭關系、訓誡子女的共同原則,如他認為自己能身居高位,完全是“托賴祖宗積德”,自己是“自問學業無進,天爵未修,竟得位居宗伯”,并且有種危機感:“只恐累代積福,至余發泄盡矣”。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權勢,他認為要接受“世祿之家”的教訓,不能因為“位高勢重,生殺予奪”就“率意妄行”,告誡自己要“居恒用是兢兢自奉日守節儉”,“戒殺修善,蓋為子孫留些余地”。對于諸子,更是告誡他們要接受“前車之鑒”,“勿恃傲謾,勿尚奢華”,周濟貧苦,并宜服勞。不要輕視農民:“勿謂春耕夏苗,胼手胝足,乃屬賤丈夫之事”,而且將農民尊至“四民之首”,認為“世無農夫,人皆餓死,烏可賤視之乎”!

  必須強調的是:這些觀點主張,不僅表現了紀昀做人的品格和進步的社會觀,也是值得今天高官顯宦及其子弟們引為楷模的,這也是幾乎所有成功者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所在,也幾乎是這些名人家信中都一致強調的,如:左宗棠特別注意教育兒子做人低調,莫以家庭地位驕人,莫學流俗紈绔之氣。他在給長子孝威的信中說:“爾曹學業未成,遽忝科目,人以世家子弟相待,規益之言少入于耳,易長矜夸之氣,懼流俗紈绔之氣,將自此而開也。”要求三子孝勛“爾勿以此妄自矜寵,使人輕爾”他要求兒子勤勉節儉,審言慎行:“爾年輕學淺無閱歷,凡事以少開口莫高興為主。記之!記之!”張之洞《與兒子書(訓誡用功)》勿自以為貴介子弟,而漫不經心,此則非余之所望于爾。曾國藩在《治家》中則強調節儉和勤勞:“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家中養魚、養狗、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此二語也”;“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也憂以奢侈為要義。”

  左宗棠和林則徐在家信中都特別強調耕讀務本,同樣尊農民為“四民之首”,像紀昀一樣,置田買地,要諸子學稼穡:“吾平生志在務本,耕讀而外別無所尚。“子孫能學吾之耕讀為業,務本為懷,吾心慰矣”;“隨工人以學習耕作,黎明即起,終日勤動而不知倦,便是田園之好弟子。”(左宗棠《庚辰與孝寬同諸子(諭宜以耕讀為本)》);“蓋農居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高貴之人。所以余在江蘇時,即囑爾母購置北郭隙地,建筑別墅,并收買四圍糧田四十畝,自行雇工耕種,即為爾與拱兒預為學稼之謀”。(林則徐《訓次兒聰彝》)

  鄭板橋和李鴻章則強調感恩報德、濟老扶貧:鄭板橋《范縣署中寄舒弟墨》也像紀昀在信中所說的那樣:自己為官作宦,是將“眾人之富貴福澤,我一人奪之也。于心安乎?不安乎?可憐我東門人取魚撈蝦,撐船結網,破屋中吃秕糠啜麥粥,搴取荇葉蘊頭蔣角煮之,旁貼蕎麥鍋餅,便是美食,幼兒女爭吵,每一念及,真食淚欲落也”他告訴弟弟:“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散給,南門六家,竹橫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皆當有所分惠”。李鴻章在《致鶴章弟(關于周濟親族事)》中亦交代弟弟:“今周姻太伯之后,亦如吾祖父之窮困,亟應籌款接濟,以報昔日之功。今特命使者攜銀五十兩送去暫濟涸轍。至吾祖父所欠未償者,兄至年終當更籌百兩。吾弟景況亦非昔比,當可分任其勞。至大哥處,兄已去信也。五兄弟四人,將來能集資十萬,仿范文正之例,開辦義莊,庶族中貧有養孤有教也”。感恩,是宗教的本源,也是做人的起點。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清水县| 绥宁县| 宿迁市| 高清| 西宁市| 北票市| 施秉县| 资源县| 乌拉特前旗| 盈江县| 平邑县| 安阳市| 壶关县| 汝南县| 卢龙县| 牟定县| 阿克陶县| 北流市| 繁峙县| 来安县| 双牌县| 靖边县| 兴隆县| 吉隆县| 自治县| 绵阳市| 四平市| 长顺县| 连江县| 闵行区| 盘锦市| 长宁县| 新干县| 儋州市| 通海县| 色达县| 和静县| 舟曲县| 郓城县|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