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二)
21、清語老乞大譯注
時 間:2014年9月
作 者:莊吉發 譯注
出版單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在中韓文化交流史上,朝鮮商人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老乞大》就是朝鮮初期以來為朝鮮商旅等人而編著的漢語教科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為研究元明時期的漢語,提供了很珍貴而且豐富的語文數據。
22、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
時 間:2014年9月
作 者:楊國雄 著
出版單位:香港: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遲至1970年代,港人才逐漸對本土各方面的歷史加以重視。盡管因日占戰亂、及后又因經濟起飛引致拆遷頻密,香港戰前的舊書刊得以保存的雖為數不多,但對重整香港歷史卻意義非凡。本書作者系資深的圖書館從業員,在此書中將現有藏品分成數輯。
第一輯開篇先就追查香港身世朦朧,介紹第一部關于香港通論的中文專著《香港雜記》(1894年)。而中港官方交往,早有先例,《香江酬酢集》一書,呈現了1936年粵港官員酬酢中,香港商人的參與情況及中介地位的重要性。至于市政考察、工商百貨、宗教廟宇、奴婢賣身等,在在充份描繪了香港社會的過去面相,好讓讀者以今之視昔,悟出香港的宿命來。第二輯雖然在眾多藏品中,只選取幾類作速寫,但已涵蓋了女性、工運、鄉族、教育等項目。第三輯講香港報紙歷史,點出本地社會文化倚賴此種媒體而廣傳,由來已久。研究香港身世,在欠缺系統歷史書寫的情況下,閱讀大量舊報,是可行的策略。兼之第四輯集中介紹了清末至「七七事變」前的 28 種新舊文藝期刊,綜上敘述社會特質,已見其大概了。
香港本地史的研究,現已蔚然成風。新「出土」的舊資料,也陸續在學者們的掌握整理中。本書的意義不僅是幫助搶救和保存香港文獻,也對早期香港史的研究有所啟迪,同時還是學問的普及化,讓香港往昔風貌,一同與普通讀者分享。
著者簡介:
楊國雄,畢業于香港大學中文系。任職香港大學圖書館期間,赴夏威夷大學攻讀圖書館學,回港后出任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首任館長。1990年移居加拿大,擔任多倫多大學和約克大學合辦的加港文獻館首任館長。在職期間及退休后始終筆耕不輟,合編有《現代論文集文史哲論文索引》(1979),及編著《香港戰前報業》(2013)。
23、臺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
時 間:2014年8月
作 者:馬淵東一 著,楊南郡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內容簡介:
本書可說是《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之研究》(中文譯注本)的進階版。對于如何活用原住民的耆老相關族群移動與分布的重要證言、以及他們口述中300多組系的傳承。意及馬淵教授所謂歷史知識的傳承與建構、各族群的親屬關系、與土地的原始所有權問題等,更深入的解說與探究。
24、民間風景:臺灣傳說故事的地方敘述
時 間:2014年4月
作 者:簡齊儒 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臺灣傳說故事的地方敘述
一、研究動機:看見臺灣、聆聽文化
二、研究目的:俗文學的地方義理
三、研究范疇:田野內的理論實踐
四、研究回顧:本土文化的空間敘述
五、章節導言:追蹤俗文風景的地方感
第二章 空間的怪獸:臺灣虎姑婆故事之敘述結構
一、緒論
二、永恒的精怪:臺灣虎姑婆異文特色
三、敘事結構:自然/文化之二元對立
四、入侵空間:虎姑婆的文明化
五、逃出地方:人類的自然化
六、不斷沖突/和解的故事循環:敘述解碼
七、小結
報導者:曾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