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一)
30、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臺灣社群的互信與合作探微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方孝謙 著
出版單位: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緒論
一、后現代社會關系?
二、MacIntyre的理念型社群
三、本書結構
第一章 互信理論模型
一、兩個游戲
二、Ostrom-Hardin互信模型
第二章 大溪繞境
一、老13社與新4社的比較
二、普濟堂與社團促進會(及老9社)
三、互惠與名聲的分析
四、經驗分析與Ostrom-Hardin 互信模型
五、小結
第三章 北投小區(qū)營造
一、公民社團的發(fā)展
二、小區(qū)發(fā)展協會、里辦公室及文化基金會
三、小結
第四章 臺籍與馬華女性的跨國婚姻
一、數據介紹與個案選擇
二、F與VI故事的隱藏價值:敘事身分的分析范疇
三、實踐價值的情況與互信模型
四、小結
結論
一、互信模型命題的檢證
二、理性選擇論還是美德社群觀?
三、尾聲
31、魯迅:現代轉型的精神維度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汪衛(wèi)東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深度與限度:魯迅早期「個人」觀念
第一節(jié) 從「自我」到「個人」:魯迅早期「個人」觀念的思想淵源
近代共同語境中的魯迅「個人」觀念
中、西比較語境中的魯迅「個人」觀念
第二章 邏輯與歷史:魯迅的國民性批判
第一節(jié) 作為思想形態(tài)的國民性批判
第二節(jié) 作為歷史觀念的國民性批判
第三章 文學主義與雜文意識
第一節(jié) 20世紀的文學主義
第二節(jié) 雜文意識與文學行動
第四章 魯迅的兩次絕望
第一節(jié) S會館的魯迅
第二節(jié) 1923年的魯迅
第五章 生命深淵的詩與思
第一節(jié) 《野草》:沖決絕望的行動
第二節(jié) 《野草》與佛教
第六章 變化的語境與魯迅的當下意義
第一節(jié) 9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語境的變遷
第二節(jié) 魯迅的當下意義
32、他方閾境的生命政治:環(huán)北太平洋區(qū)域少數文學的跨文化翻譯/異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邱子修 著
出版單位: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導論 他方閾境的生命政治:環(huán)北太平洋區(qū)域少數文學的跨文化翻譯∕異
1. 他方閾境生命政治的時代意
2. 本書主旨、理論架構及研究方法
3. 「他方閾境」、「少數文學」的定義
4. 「生命政治」意涵的演變及在本書的定義
5. 「翻譯」、「文化翻譯」、「跨文化翻譯/異」意涵的演變及本書的定義
6. 環(huán)北太平洋區(qū)域「批判式比較文學」對于重構世界文學的重要性
7. 各章節(jié)的安排及主旨概述
第1章 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性」的生命政治:以《航海家的臉》、《當鯊魚反擊時》及《草常青、水常流》為例闡述
1. 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2. 《航海家的臉》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3. 《當鯊魚反擊時》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4. 湯姆斯·金《草長青、水常流》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5. 少數文學中文化翻譯的跨文化方案
6. 小結
第2章 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臺灣海洋文學:以《腳跡船痕》及《海平面下》為例闡述
1. 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臺灣海洋文學時代背景
2. 以廖鴻基的《腳跡船痕》為例闡述
3. 以陳楊文的《海平面下-浮潛臺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為例闡述
4. 結語
第3章 新世代「渡越主體」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文化翻譯∕異:以〈翻譯者〉和〈病征的詮釋者〉為例闡述
1. 新世代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時代背景
2. 〈翻譯者〉-渡越主體跨文化翻譯∕異的蛻變
3. 拉希莉〈病征的詮釋者〉-渡越主體跨文化翻譯∕異的盲點
4. 小結
第4章 他方閾境生態(tài)學派的生命政治:以《當鯊魚反擊時》和《后山鯨書》為例
1. 生態(tài)學派生命政治的定義
2. 《當鯊魚反擊時》中生態(tài)學派的生命政治
3. 《后山鯨書》中生態(tài)學派的生命政治
4. 小結
第5章 「他方閾境」跨文化的生態(tài)翻譯∕異:以《海中鬼影-鰓人》和《鯨之子民》為例
1. 「跨文化生態(tài)文化翻譯∕異」的定義
2. 《海中鬼影-鰓人》的生態(tài)文化翻譯∕異
3. 《鯨之子民》的生態(tài)文化翻譯∕異
4. 「他方閾境」生態(tài)文化翻譯∕異的意義
5. 小結
第6章 抵科技烏托邦的生命政治:以《廢墟臺灣》和《末世男女》為例
1. 抵科技烏托邦生命政治的定義
2. 《廢墟臺灣》中抵科技烏托邦的生命政治
3. 愛特伍《末世男女》中抵科技烏托邦的生命政治
4. 小結
結論 環(huán)北太平洋區(qū)域他方閾境生命政治的倫理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