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一)
26、王光祈帶你看清末民初外交史料:《李鴻章游俄紀事》與《美國與滿洲問題》合刊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王光祈 原譯,蔡登山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獨立作家
內容簡介:
《李鴻章游俄紀事》系王光祈根據德文本的《維特伯爵回憶錄》中四章有關中俄交涉的內容翻譯整理的。絕大部人中國人知道李鴻章、張蔭桓「接受俄國人賄賂」之事,可能是通過王光祈1928年翻譯出版的《李鴻章游俄紀事》。在《美國與滿洲問題》中王光祈提出的唯有美、蘇兩國能夠制約日本的思想,從戰略上看,是正確的,不愧是個有戰略眼光的學者。
王光祈整理翻譯出「中國近世外交史料」珍本:《瓦德西拳亂筆記》、《李鴻章游俄紀事》、《美國與滿洲問題》、《三國干涉還遼秘聞》、《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西藏外交文件》、《庫倫條約之始末》。
編者簡介:
蔡登山,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于兩岸文化交流。曾制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干、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譯者簡介:
王光祈,音樂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四川成都人。1918年,陳獨秀、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王光祈成為該刊的主要撰稿入之一。在李大釗的鼓勵和幫助下,王光祈、曾琦、周太玄等人正式發起籌組「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7月「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大會上,王光祈出任大會主席,并被推選為學會執行部主任,主持學會工作。1920年赴德國留學,研習政治經濟學,1923年轉學音樂。1927年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學,1934年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杰出的音樂理論家,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音樂理論遺產,是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光祈一生辛苦工作,勤奮著述,在客居德國的十多年里,除撰寫、翻譯了政論著作《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三國干涉還遼秘聞》等十余本外,還陸續寫成音樂專著18本、論文4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中國音樂史》(上下冊)。
27、漢代學制研究:A Study on the School System in Han Dynasty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姜維公 著
出版單位:臺北:華品文創
內容簡介:
姜維公先生的新著《漢代學制研究》,以歷史學者的眼光,憑借時下頗為流行的科技整合研究手段,對漢代教育制度做了綜合梳理。該書從漢代官學創建與發展、漢代私學的恢復與發展、漢代學校中的師長與學生、漢代學校的教學內容、漢代學校的教學形式與方法以及漢代教育的地域特征幾個角度做了論述,涵蓋了漢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
教育制度作為制度的一種,規則與秩序是其核心要素。作者將漢代相關數據按照時間順序做了梳理,認為家法在漢宣帝時因為政局的變遷,已經出現混淆,新莽時期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混亂,這為家法的施行開辟了道路,二者前后相繼。這是以歷史演變的眼光觀察這個現象,將制度看成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止的結構,厘清了制度發展的脈絡。
漢代教育制度的研究,與漢代歷史一些重要課題頗多關涉。學而優則仕是儒家重要的價值觀之一,漢代自武帝時期始,國家則是以制度的力量對這條價值準則做了最忠實的踐行。作者在對太學的設立源流論述中,強調賈誼、賈山、董仲舒等儒生在其間的作用,并認為興太學也是武帝時期重要治國方略之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這本內容翔實的著作,與其說是一部教育方面的斷代史,毋寧說是以教育制度為核心對漢代歷史的一些重要問題做出了理性分析。
精深的專題研究,是當今中國古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條路徑取向。這個特色在本書中體現。就漢代歷史而言,因為留存下來的歷史信息分布得不均衡,對某些問題歷來糾結不清。作者并沒有回避這些問題,而以其學術敏感,對相關史料做了細致的梳理,以此為基礎,給出了自己獨到的判斷。如鴻都門學是漢代官方特殊教育的一種,對其設立的背景,以前的研究多強調政治上的推動因素。作者卻放眼于社會結構變遷,依附關系發展的角度,提出同西漢相比,在東漢時期豪強勢力發展,造成平民進入太學路徑過于狹小,因而鴻都門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新問題的提出也是該書的一個貢獻。題無剩義幾乎是專業研究者對秦漢史研究現狀的一個基本共識。這也就說明新課題發掘的異常艱難。特別是對于教育史這樣一個顯性的題目來說,更是如此。但作者卻利用了蒙蔽于史料背后的蛛絲馬跡,對教育史上一些前人不曾關注的問題,提出并給予論說。漢代的教育,儒學是其主流。但從學術的角度,黃老刑名及其它學派在漢初卻占有支配地位,但這些學派是如何傳習的,前人未曾注意。本書充分據證說明,是研究漢代學制的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姜維公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F為吉林省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吉林省省級教學名師。現任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兼圖書館館長,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理事。吉林省重點學科帶領人,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負責人,長春師范大學東北民族與疆域博士研究生導師。
28、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林淑蓉等合著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篇 考古學發展與歷史建構
導讀(陳瑪玲)
考古學視野的臺灣歷史(劉益昌)
生態學取向的臺灣史前史研究:一個臺南科學園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案例(李匡悌)
百年體質人類學與臺灣社會的交會(陳叔倬)
第二篇 臺灣社會的蛻變
導讀(林淑蓉、陳中民)
臺灣「南島問題」的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一些回顧(陳其南)
對臺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林開世)
地方文化的再創造:從小區總體營造到小區文化產業(呂欣怡)
重讀臺灣漢人宗教研究:從「國家與民間信仰的關系」的角度(張珣)
第三篇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視野
導讀(林開世)
物的旅程:從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排灣族展品談起(童元昭)
展演臺灣:博物館詮釋、文化再現與民族志反思(王嵩山)
29、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增訂版)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鄭毓瑜 著
出版單位:臺北:麥田出版
內容簡介:
單元一:意象化的城市
名士與都城--東晉「建康」論述
市井與圍城--南朝「建康」宮廷文化之一側面
單元二:文體與地方感
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
流亡的風景--〈游后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
單元三:自然中的氣氛
(詩大序)的論釋界域--「抒情傳統」與類應世界觀
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系。
單元四: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
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由修褉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