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一)
時 間:2014 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清代嘉興地區藝術發展概述:以嘉禾八子為例(吳侊峻)
「雞」圖像在中國歷代民間藝術與文化之內涵(陳靜璇)
遺址與城鄉觀光發展策略研究:新北市十三行遺址與澎湖七美史前石器制造場遺址群案例(林明美)
流轉與遞變:烏來泰雅族祖靈祭儀實踐的例子(江桂珍)
7、法制史研究第25期
時 間:2014年9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著】
國家與法律──《通典.刑法典》的法律書寫與秩序觀(楊曉宜)
《洗冤錄》在清代的流傳、閱讀與應用(陳重方)
冤獄與平反──清末江寧三牌樓案鉤沉(杜金)
清代刑事審判文化──以臺灣命盜案件審判為個案之分析(林文凱)
臺灣制憲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以民主進步黨為中心(曾建元)
德國社會法院之發展史(王韻茹)
關于唐代《法例》書(高明士)
唐律「得古今之平」再辨(馬海峰)
無「法」的司法──晚清巴縣工商業合伙債務糾紛解決機制研究(謝晶)
寧法讓三寸,勿理虧一分──鄭健才大法官法律生涯記述(李明倩)
見微知著皆史料,鴻爪雪泥覓法跡──評鄭顯文著《出土文獻與唐代法律史研究》(王覲)
8、從現代到后現代的自我追尋:夏目漱石與村上春樹的比較研究
時 間:2015年1月
作 者:張小玲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9、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
時 間: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特稿】
從一本小說看世界:《夢游二十一世紀》的意義(李歐梵、橋本悟)
【論文】
謝靈運〈擬鄴中集八首并序〉中的文學批評義涵──兼論擬作中的抒情自我問題(許銘全)
張載與王廷相理氣心性論比較(陳政揚)
夷虜淫毒之慘:借《西廂記》閱讀《海陵佚史》(凌筱嶠)
小姑女神的放逐與招魂──從杜麗娘到林黛玉談家國想象的傳承與演變(尤麗雯)
苦行歷險與嚴辨華夷──清初屈大均之秦晉「宗周」游(王學玲)
論文言與白話的辯證關系及中國現代文學之源──以周瘦鵑為例(陳建華)
創辦新教育:試論震旦學院創立的歷史意義(蔡祝青)
家國尋根與文化認同:新華作家謝裕民的離散書寫(張松建)
10、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1期
時 間: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從文類觀點與撰作時機論司馬遷〈報任安書〉的表數特性(李錫鎮)
從〈神女賦〉到〈洛神賦〉──女神書寫的創造、模擬與轉化(李文鈺)
論古琴音樂中同曲異名的岐義性及其詮釋──以《良宵引》、《秋塞吟》、《悵悵辭》三組作品為例(梁正一)
臺灣哲學抱火者──洪耀勛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后貢獻(洪子偉)
真實與謀劃的游移──莎拉·華特斯《荊棘之城》的身體扮演與階級想象(葉雅茹)
1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2期
時 間: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清代商工群體中的客長(廖敏淑)
從士大夫到外交官的轉變:由汪大燮的經歷看清末民初外交官形成的一種模式(李文杰)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火采購之研究(1937-1939):以楊杰在俄法之工作為主線(李君山)
中國農業機械公司與中國近代農業機械化發展(1943-1949)(侯嘉星)
書寫與塑造:1949年后「五四」政治話語及政治形象在大陸的確立:以「胡適思想批判」運動為中心的討論(尤小立)
周恩來與彭真關系之研究(1928-1976)(鍾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