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高拱留下“爛攤”說
作者簡介:岳天雷,河南工程學院教授
近年來,史學界不斷掀起明史熱潮。在這一熱潮中,有學者為了塑造張居正“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極力貶損乃至丑詆、厚誣高拱,并反復(fù)強調(diào)“高拱留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1](p.141),“張居正接高拱留下來的那可是個爛攤子”[1](p.193),“一個內(nèi)憂外患的爛攤子。”[1](p.156)這種所謂的“爛攤”說,不僅抹煞了高拱的治邊功績,而且也同歷史事實相悖。故此,有駁斥之必要。
高拱(1513-1578),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1541)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隆慶后期,官至內(nèi)閣首輔兼掌吏部事。高拱執(zhí)政伊始,便面臨著嘉靖以來南倭北虜大肆侵擾的局面,邊疆局勢岌岌可危。為扭轉(zhuǎn)這種局勢,他一方面大力推行軍事改革,如創(chuàng)建兵部官員儲備和特遷制度、邊將休假和內(nèi)遷制度、軍備人員不職誤事的懲罰之制[2](卷1),以提高明軍的戰(zhàn)斗力;另一方面又運用“南剿北撫”的靖邊方略,大刀闊斧地進行邊政整頓,在東北、西南、西北、南方開創(chuàng)了“邊陲晏然”的新局面。
寓戰(zhàn)于守,寓守于戰(zhàn),取得“遼左大捷”
嘉、隆時期,東北邊疆一直受到建州女真及土蠻諸部的嚴重威脅,“獨土蠻獗強,猶昔建州諸彝與之聲勢相倚,時為邊患”[2](卷2)。為消除邊患,高拱采取寓戰(zhàn)于守、寓守于戰(zhàn)的治遼方略,大力整頓邊政。隆慶五年(1571)二月,遼撫李秋免職,高拱欲破格任用張學顏。有人以“未聞時譽”為由,懷疑張的才具。而高拱認為“張生卓犖倜儻,人未之識也,置諸盤錯,利器當見”[3](卷222)。這一提議,得到吏部侍郎魏學曾的支持,“遂以其名上,進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3](卷222)。張就任后,“經(jīng)畫周詳,號令明肅”[2](卷2),與總兵李成梁協(xié)力守邊,“請振恤,實軍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戰(zhàn)馬,信賞罰”[3](卷222),戰(zhàn)斗力大為增強。十一月,建州女真首領(lǐng)汪住率精兵六千余人,大舉內(nèi)犯。李成梁整兵馬,設(shè)方略,力戰(zhàn)應(yīng)敵,大敗汪住。此役,計斬敵首2人,首級588人,繳獲戰(zhàn)馬600余匹,從此“夷人不敢復(fù)來者數(shù)年”[2](卷2)。這即是“遼左大捷”。
高拱認為,“遼左大捷”雖是數(shù)十年來罕有的勝利,但決不可驕傲輕敵,尤其是在土蠻“窺伺”之時,更應(yīng)該嚴加防范。因此,他致書張學顏:“今土蠻謀犯,既云露形,則防備宜周,仍期一捷,斯國威益振……今須整肅人馬,愈加奮勵。彼出吾不意,而吾亦出彼不意,大加挫刃,則西北諸酋皆落膽矣。”[4](卷1)又致書李成梁:“今土蠻謀犯,亦既露形,須再得一大挫,則國威益振,是在將軍奮力耳。”[4](卷1)能否再次挫敗土蠻謀犯,這不僅關(guān)系到東北邊疆能否實現(xiàn)長期的和平安定,而且也直接關(guān)系到能否鞏固剛剛促成西北俺答貢市的勝利成果。因為東北戰(zhàn)局總是與西北戰(zhàn)局相互制約的。因此,高拱又致函時任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西虜新附,而東虜尚然內(nèi)窺,若遂得志,則有以陰啟西虜驕心,雖得貢市不足為罕也。必須大加一挫,則不惟此虜寒心,而西虜亦皆知畏,貢市乃可永焉。況西虜不動,則東虜無援。吾無西憂,則得以專力于東,以防秋之全力專用于失援之虜。”[4](卷1)在此,高拱從具體戰(zhàn)役的分析,聯(lián)系到對整個戰(zhàn)局的影響;從對東北局勢的判斷,又聯(lián)系到西北局勢的發(fā)展。這說明他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性眼光。
對高拱的治遼功績,明清時期有其高度評價。《神宗實錄》說:“遼東數(shù)與虜角一時,督撫剿除,拱主持力為多。”[5](卷84)王世貞說:“遼東數(shù)年用兵,拱善其撫臣張學顏以及總帥李成梁,撫而用之,遂屢勝,成功名。”[6](卷6)清黃景昉也講:“遼東土蠻援俺答例要貢,撫臣張學顏不許”,“遂發(fā)兵拒走之。俺答聞,益推附焉。張此舉有虛有實,得聲東擊西之勢。高文襄果不謬知人。”[7](卷8)
據(jù)實定策,不輕用兵,平息“安氏之亂”
隆慶四年(1570)初,貴州水西發(fā)生一起土官仇殺事件。貴竹宣慰使安國亨仇殺已故宣慰使安萬銓之子安信,引起安信兄安智的報復(fù),并向撫臣王諍誣告其謀反。王諍信以為真,遂以安大朝為帥,進剿安國亨,結(jié)果官軍大敗。安大朝被革職,王諍回籍聽調(diào)。安國亨也擁兵自衛(wèi),造成對抗局面。高拱復(fù)政后,通過深入調(diào)查,核準實情,決心改變原來動輒用兵、輕行征伐的處置方略,力爭和平解決。四月,他推薦阮文中巡撫貴州,并明示其“安氏之亂本是安國亨、安智夷族自相仇殺,此乃彼之家事,非有犯于我者,何以謂之叛逆?”[2](卷3)在此,高拱區(qū)別叛逆與仇殺,認為叛逆是“敢犯朝廷,背去而為亂者也”,而仇殺是因恩怨而互相殘害。二者性質(zhì)不同,其解決方式也不相同:對前者,必須發(fā)兵剿滅,不可輕待;對后者,則應(yīng)消除恩怨,爭取和平解決。“安氏之亂”是仇殺而非叛逆。阮文中至貴州,訪得實情,果如高拱所言。但他礙于浮議,不敢驟變前舉,具疏請兵征剿。于是,高拱又復(fù)書阮文中,要他力爭和平解決,反復(fù)叮嚀不可“過言”,否則“激而成變”,“朝廷欲開釋而無其由,安國亨欲投順而無其路”[2](卷3)。且安國亨“非我族類”,“本無叛逆之實”,因而不可武力征剿,否則于國于民都是有害無益的。
這時,阮文中奏請發(fā)兵征剿,安國亨亦上疏乞求歸順,雙方針鋒相對,僵持不下。“欲從之,則非計;欲無從,則失威”[2](卷3)。于是,高拱決定派吏科給事中賈三近前去勘察實情,以便妥善處置。同時,他又致函阮文中,指出安國亨“若負罪是實,非敢負國,則聞科官至必幸其有歸順之路,而服罪愈懇,吾乃只以其本罪處之。若負國是實,而所謂服罪者只以虛言款我,則即發(fā)兵發(fā)糧屠戮之,未晚也”[4](卷2)。這一措置既照顧到阮文中發(fā)兵征討的奏請,以防安國亨“負國是實”,又考慮到安國亨乞求降順的心理,為其服罪聽理提供了臺階。當安國亨得知朝廷有據(jù)實審理之意,便自出聽理,輸銀41000兩以抵仇殺之罪。隆慶五年(1571)十月,安氏之亂獲得圓滿解決,貴州大局也趨于穩(wěn)定。可以說,這是高拱處理邊疆少數(shù)民族問題的一個光輝范例。
高拱和平解決貴州亂事,后世予以高度論評。《神宗實錄》說:高拱“處安國亨之罪,不煩兵革而夷方自服,國體常尊,所省兵餉何止數(shù)十萬!”[5](卷370)馬之駿說:“處叛逆,處安氏,綸扉幕府之懸絕,呼吸關(guān)通,而以竿尺代樽俎,靡不纚纚鑿鑿,中情實妙權(quán)衡,恐又非李(德裕)、寇(準)之所敢望也。”[8]馮夢龍講:“安國亨一事,若非高中玄力為主持,勢必用兵。即彼幸而獲捷,而竭數(shù)省之兵糧,以勝一自相仇殺之夷人,甚無謂也。嗚呼!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吾今日安得不思中玄乎!”[9](卷3)著名學者牟鐘鑒先生也說:“開明的民族政策和求實的精神相結(jié)合,使他能夠從容不迫地解決這一棘手的邊境民族事件。”[10]
以撫為主,以戰(zhàn)為輔,促成“俺答封貢”
自嘉靖初年以來,西北俺答汗連年內(nèi)犯,西窺太原,東闖遼左,甚至度紫荊、逼居庸,入古北口而直犯京畿。特別是中期以后,西北邊防大壞,致使京師多次戒嚴。隆慶四年(1570)九月十九日,俺答與其孫把漢那吉因爭奪“三娘子”為妻而火并,把漢遂叩關(guān)降明。宣大總督王崇古、大同巡撫方逢時建議許其降順,授官優(yōu)待,借此用和平方式結(jié)束與俺答的長年戰(zhàn)爭狀態(tài)。邊報中朝,廷臣議論洶洶。御史饒仁侃、武尚賢、葉夢熊皆言:敵情叵測,不可輕許,以免上當。兵部尚書郭乾、侍郎谷中虛態(tài)度曖昧,猶豫不決。此時,高拱手握重權(quán),他的決斷具有決定性作用。他指出,一些大臣首鼠兩端,態(tài)度曖昧,是因此事干系重大,不敢承擔風險。而他卻不為自身利害計,毅然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決支持王崇古受降之議。
高拱認為,把漢投順是多年難遇的解決邊事的大好時機,若能處置得當,勢必使西北形勢朝著和平解決的方向發(fā)展。“虜酋款塞,蓋數(shù)百年所無者……此乃中國利機,處之須要得策”[4](卷1)。他的策略是:“只宜將把漢那吉厚其服食供用,使過所望,而歆艷吾中國之富貴,而吾又開誠信以深結(jié)其心。”[2](卷4)從長遠來說,是示恩于把漢,授予中國名號,必要時可“封之以官,使歸領(lǐng)其眾”。對當前來說,則可利用俺答愛孫之心,“執(zhí)此以為撓制之具”[2](卷4),迫其接受明方提出的以叛逆趙全等人作為交換其孫的條件,力爭達成和議。為保證這一戰(zhàn)略意圖的實現(xiàn),高拱一再指示前線將領(lǐng),若俺答擁兵來索,吾則嚴陣以待。果然,俺答率精銳人馬近萬,直抵宣府,企圖俘獲我方將領(lǐng)與把漢交換。宣府總兵趙苛與之大戰(zhàn)于帶刀嶺,俺答大敗而歸。這時,王、方派其部下鮑崇德前去虜營,曉之以執(zhí)叛納款可得其孫之理,而俺答也畏懼形勢不利,最終達成和議。據(jù)此,高拱便主持奏報,請求穆宗批準。隆慶四年(1570)十一月十三日,得旨諭允,完全同意高拱的謀議,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而后俺答執(zhí)獻趙全等叛逆以示贖過,表示愿意內(nèi)附。高拱又請封俺答為順義王,許歲封貢,于是封貢事成,從而解除了二百年來的西北邊患,西北邊民安居樂業(yè),漢蒙民族和睦相處達三十年之久。
明清時期對高拱這一功績有著高度評價。《神宗實錄》說:“俺答孫降于塞,拱靖歸之,遂入貢,因求互市,朝議紛紛。拱奮身主其事,與居正區(qū)畫當而貢事成,三邊寧戢……拱主持力為多。”[5](卷84)王世貞說:“俺答之孫把漢那吉來降,請歸之,當入貢,因與互市。邊臣王崇古、方逢時為言于朝,朝議嚄唶不能一。拱奮身主其事,張居正亦和之,所以區(qū)畫頗當,亡何而貢成。”[6](卷6)魏源指出:“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馳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11](卷12)近人鄧之誠先生也說:“高拱以招致俺答一事為最成功,雖成于王崇古,而主持者則拱也。隆、萬以后,韃靼擾邊之患遂減。”[12](p.139)
迎頭痛擊,堅決鎮(zhèn)壓,遏制倭侵夷叛
嘉靖以來,兩廣已成造亂之鄉(xiāng)。在內(nèi)吏治腐敗,貪賄成風;在邊倭寇侵擾,海盜猖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為扭轉(zhuǎn)這種局勢,高拱執(zhí)政后,采用內(nèi)外兼治、窮剿鎮(zhèn)壓的綏廣方略。一方面大力清整吏治,如“進士舉人相兼選除”、考核“惟以治績?yōu)闇省薄蓮V軍政“事體歸一”[2](卷5)等;另一方面又窮剿倭盜、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的反叛,并取得了顯著實效。
隆慶四年(1570)八月,明將俞大猷和福建總兵李錫聯(lián)兵迎戰(zhàn)海盜曾一本,廣東總兵郭成從側(cè)翼夾擊,經(jīng)過多次鏖戰(zhàn),參將王詔生擒曾一本,斬首700余人[3](卷212)。五年(1571)六月,殷正茂與總兵張元勛窮剿潮、惠賊寇藍一清、賴元爵、林道乾等部。當時,調(diào)集四萬大軍,數(shù)路征討,賊寇大敗。余賊乃憑險自守,官軍遍搜深箐邃谷之間,先后俘獲大賊首61人,次賊首600余人,破巢穴700余所,擒斬12000有奇,并剿倭寇1000余人[3](卷212)。六年(1572)三月,撫民許瑞出兵攻剿倭寇,生擒70余人,斬首25級[13](卷68)。等等。高拱執(zhí)政時間雖短,但卻是遏制倭盜侵擾的關(guān)鍵時期。
高拱還重用殷正茂,率軍鎮(zhèn)壓廣西古田韋銀豹、黃朝猛的反叛。正茂得授重任,實因高拱力排眾議而重用之:“正茂在廣時,任法嚴,道將以下奉行惟謹。然性貪,歲受屬吏金萬計。初征古田,大學士高拱曰:‘吾捐百萬金予正茂,縱乾沒者半,然事可立辦。’時以拱為善用人。”[3](卷222)正茂也確實不負所望,屢建奇功。隆慶五年(1571)五月,他調(diào)兵十四萬,令總兵俞大猷統(tǒng)領(lǐng),進剿古田、八寨,斬首8460級,俘獲1300余人,并誘斬黃朝猛。其后,古田主薄廖元又智擒韋銀豹[3](卷222)。不僅如此,高拱還妥謀長治久安之策:“善后之計,更須深圖,種種停妥,乃可望于久安。”[2](卷5)并以九封書信指示殷正茂,強調(diào)“整頓此方,必當在此時也。過此以往,但少一人,事必無濟,廣東終無寧日矣。”[4](卷2)應(yīng)該說,高拱的綏廣方略基本上收到了預(yù)期效果。當然,對少數(shù)民族的過分殺戮,殷、高二人也應(yīng)該負有主要責任。
高拱的這一功績,明清政治家和史學家作了高度評價。穆宗認為“平嶺表”是其“不世之勛”[14](卷2)。神宗提出高拱平定“嶺表滇南”,不愧“經(jīng)綸偉業(yè)”的“社稷名臣”[14](卷5)。郭正域說:高拱“以殷正茂為總督,促其剿除,勿致養(yǎng)寇。而廣東郡邑多除制科,寬其薦額,勿拘成數(shù)。遂使廣東造亂之邦,樂業(yè)而向化矣。”[15]沈德符也說:“初嶺外不靖,連年用兵不得要領(lǐng)。時新鄭相方兼領(lǐng)銓政,遂用殷為帥……后果奏功如所策。”[16](卷18)。
總之,在高拱一生事業(yè)中,其靖邊功績最為輝煌:“西虜稽顙稱臣,東番投戈授首,貴夷詟服,嶺寇底寧。”[2](序)這不僅扭轉(zhuǎn)了嘉靖以來南倭北虜大肆侵擾的局面,開創(chuàng)出隆慶后期“邊陲晏然”[17](列傳第92)、“中土平安”[18](列傳卷11)的新局面,而且也為張居正推行“萬歷新政”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可以說,張居正的邊政功業(yè)乃至整個改革事業(yè)是對高拱的繼承和發(fā)展,如果沒有高拱奠定初基,萬歷新政就很難取得更大成效,二者具有明顯的傳承和銜接關(guān)系。如郭正域說,“江陵負豪杰之才,其整齊操縱,大略用高公之學。”[15]今人韋慶遠先生也說:“由張居正總攬大權(quán)以主持的萬歷十年改革,基本上是隆慶時期推行改革方案的合理延續(xù)和發(fā)展。”[19](p.5)
如今,有學者仍然把高、張對立起來,固守“褒張貶高”的歷史偏見,不顧客觀歷史事實和明清以來諸多政治家、史學家的論定,提出高拱留下來的是“一個內(nèi)憂外患的爛攤子”,完全抹煞高拱的靖邊功業(yè)。顯然,這種所謂的“爛攤”說,是對歷史的誤讀,對讀者的誤導(dǎo)。
參考文獻:
[1]酈波:《風雨張居正》,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2]高拱:《邊略》,《高拱全集》上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
[4]高拱:《政府書答》,《高拱全集》上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明神宗實錄》,線裝書局,2005。
[6]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7]黃景昉:《國史唯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馬之駿:《高文襄公集序》,《高拱全集》附錄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9]馮夢龍:《智囊全集》,線裝書局,2008。
[10]牟鐘鑒:《論高拱》,《中州學刊》1988年第5期。
[11]魏源.《圣武記》,中華書局,1984。
[12]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第5卷(上),中華書局,1983。
[13]《明穆宗實錄》,線裝書局,2005。
[14]高務(wù)觀:《東里高氏家傳世恩錄》,《高拱全集》附錄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5]郭正域:《高文襄公拱墓志銘》,《合并黃離草》,北京出版社,2000。
[16]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59。
[17]王鴻緒:《明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8]查繼佐:《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19]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原載《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