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
20、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臺灣社群的互信與合作探微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方孝謙 著
出版單位: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內容簡介:
緒論
一、后現代社會關系?
二、MacIntyre的理念型社群
三、本書結構
第一章 互信理論模型
一、兩個游戲
二、Ostrom-Hardin互信模型
第二章 大溪繞境
一、老13社與新4社的比較
二、普濟堂與社團促進會(及老9社)
三、互惠與名聲的分析
四、經驗分析與Ostrom-Hardin 互信模型
五、小結
第三章 北投小區營造
一、公民社團的發展
二、小區發展協會、里辦公室及文化基金會
三、小結
第四章 臺籍與馬華女性的跨國婚姻
一、數據介紹與個案選擇
二、F與VI故事的隱藏價值:敘事身分的分析范疇
三、實踐價值的情況與互信模型
四、小結
結論
一、互信模型命題的檢證
二、理性選擇論還是美德社群觀?
三、尾聲
21、魯迅:現代轉型的精神維度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汪衛東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深度與限度:魯迅早期「個人」觀念
第一節 從「自我」到「個人」:魯迅早期「個人」觀念的思想淵源
近代共同語境中的魯迅「個人」觀念
中、西比較語境中的魯迅「個人」觀念
第二章 邏輯與歷史:魯迅的國民性批判
第一節 作為思想形態的國民性批判
第二節 作為歷史觀念的國民性批判
第三章 文學主義與雜文意識
第一節 20世紀的文學主義
第二節 雜文意識與文學行動
第四章 魯迅的兩次絕望
第一節 S會館的魯迅
第二節 1923年的魯迅
第五章 生命深淵的詩與思
第一節 《野草》:沖決絕望的行動
第二節 《野草》與佛教
第六章 變化的語境與魯迅的當下意義
第一節 9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語境的變遷
第二節 魯迅的當下意義
22、他方閾境的生命政治:環北太平洋區域少數文學的跨文化翻譯/異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邱子修 著
出版單位: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導論 他方閾境的生命政治:環北太平洋區域少數文學的跨文化翻譯∕異
1. 他方閾境生命政治的時代意
2. 本書主旨、理論架構及研究方法
3. 「他方閾境」、「少數文學」的定義
4. 「生命政治」意涵的演變及在本書的定義
5. 「翻譯」、「文化翻譯」、「跨文化翻譯/異」意涵的演變及本書的定義
6. 環北太平洋區域「批判式比較文學」對于重構世界文學的重要性
7. 各章節的安排及主旨概述
第1章 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性」的生命政治:以《航海家的臉》、《當鯊魚反擊時》及《草常青、水常流》為例闡述
1. 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2. 《航海家的臉》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3. 《當鯊魚反擊時》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4. 湯姆斯·金《草長青、水常流》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織含混互動主體的生命政治
5. 少數文學中文化翻譯的跨文化方案
6. 小結
第2章 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臺灣海洋文學:以《腳跡船痕》及《海平面下》為例闡述
1. 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臺灣海洋文學時代背景
2. 以廖鴻基的《腳跡船痕》為例闡述
3. 以陳楊文的《海平面下-浮潛臺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為例闡述
4. 結語
第3章 新世代「渡越主體」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文化翻譯∕異:以〈翻譯者〉和〈病征的詮釋者〉為例闡述
1. 新世代跨越身分認同政治的時代背景
2. 〈翻譯者〉-渡越主體跨文化翻譯∕異的蛻變
3. 拉希莉〈病征的詮釋者〉-渡越主體跨文化翻譯∕異的盲點
4. 小結
第4章 他方閾境生態學派的生命政治:以《當鯊魚反擊時》和《后山鯨書》為例
1. 生態學派生命政治的定義
2. 《當鯊魚反擊時》中生態學派的生命政治
3. 《后山鯨書》中生態學派的生命政治
4. 小結
第5章 「他方閾境」跨文化的生態翻譯∕異:以《海中鬼影-鰓人》和《鯨之子民》為例
1. 「跨文化生態文化翻譯∕異」的定義
2. 《海中鬼影-鰓人》的生態文化翻譯∕異
3. 《鯨之子民》的生態文化翻譯∕異
4. 「他方閾境」生態文化翻譯∕異的意義
5. 小結
第6章 抵科技烏托邦的生命政治:以《廢墟臺灣》和《末世男女》為例
1. 抵科技烏托邦生命政治的定義
2. 《廢墟臺灣》中抵科技烏托邦的生命政治
3. 愛特伍《末世男女》中抵科技烏托邦的生命政治
4. 小結
結論 環北太平洋區域他方閾境生命政治的倫理轉向
23、思文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張亨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一、先秦思想中兩種對語言的省察
二、陸機論文學的創作過程
三、《論語》論詩
四、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
五、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
六、張載「太虛即氣」疏釋
七、「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
八、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
九、試從黃宗羲的思想詮釋其文學視界
十、〈定性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
十一、《論語》中的一首詩
十二、《莊子》中「化」的幾重涵義
十三、〈桃花源記〉甚解
十四、從「知之濠上」到「無心外之物」──戴靜山先生〈魚樂解〉述義
十五、《詩·桃夭》甚解
十六、說道家
十七、說儒家
24、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每個時代都有反抗者,他們為了爭取自由、追求民主,燃燒生命、挑戰權威,從美麗島、野百合、到太陽花,激起臺灣民主運動史上一頁頁浪漫又激情的篇章。一九七○年代的臺灣,是最恐怖、也最純真的年代,如今在政壇占有一席之地的許信良、林義雄、姚嘉文、施明德、陳菊、呂秀蓮、陳婉真、田秋菫、張溫鷹等人,他們曾經擁有相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標,不分省籍、不分統獨,結群而出、患難相助;而雷震、黃信介、余登發、蘇東啟、康寧祥、陳鼓應、陳博文、紀萬生、楊青矗、張俊宏、蘇慶黎、艾琳達、吳哲朗、魏廷朝、陳映真等人,也是不該被歷史遺忘的名字,在他們所有人的同心協力、推波助瀾下,共同改變了臺灣的命運。
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是繼「二二八」事件后讓臺灣人民印象最深刻的政治事件,也是臺灣民主運動史的轉折點。當年大逮捕時的風聲鶴唳,電視上一再播放的施明德懸賞通告,以及在軍事法庭上被告慷慨激昂的發言,激蕩人心,是七○年代臺灣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在《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中,我們可以看見民主前輩們的身影,以及他們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的影像也是鼓舞臺灣人民竭力撼動一整個大時代的縮影。
二○一四年,適逢美麗島事件三十五周年,也是臺灣民主進程中的關鍵重要時刻,時報文化重新推出《歷史的凝結:1977-79臺灣民主運動影像史》,經過增訂、重整后,更名為《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收錄十余篇文章與近五百幅珍貴歷史照片,娓娓道來那個風起云涌的關鍵時刻,看這些時代的反抗者,如何以其堅定的意志、不畏強權的勇氣,成為社會邁向民主自由的領航旗手;也藉由事件時間軸的敘事與珍貴影像,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場影響臺灣民主歷程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