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
14、客家戲基礎鑼鼓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蔡晏榕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內容簡介:
戲曲鑼鼓對于戲曲表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也是眾所周知的。尤其是臺灣客家戲是經由原鄉移民者傳入的「三腳采茶戲(小戲)」,入臺后逐漸學習吸收當代流行大戲劇種(包含亂彈、四平、外江戲等)發展演變而成的「客家戲」(或稱采茶大戲)。正因此發展過程,使客家戲曲鑼鼓內容蘊含各種大戲劇種精華,成為豐富又極具特色客家戲曲鑼鼓。 戲曲鑼鼓的學習對于前場(表演者)、后場(伴奏者)皆是相當重要的。本書首先將從客家戲曲鑼鼓的使用樂器與鼓介(鑼鼓經)特性簡單說明,使讀者對客家鑼鼓有基礎的概念后,再藉由傳統三腳采茶戲「十大出」中所常用的客家唱腔曲調鑼鼓佐以分譜詳細說明,以提供了解客家鑼鼓之特色與作為使用客家鑼鼓的參考依據。
作者簡介:
蔡晏榕,1993年進入國立復興劇校就讀,主攻揚琴演奏與戲曲打擊。在校期間表現優異,多次獲得校內、外音樂比賽冠軍,參與海內、外巡回演出(包含美、加、法、瑞典等地)。1996年起參與「客家人才培訓計劃」學習客家戲曲與客家八音,致力于傳統戲曲表演工作。2001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就讀,主修北管-鼓吹,兼修中等教育學程。2006年返校任職于客家戲學系,并繼續就讀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研究所,以優異成績取得文學碩士學位。2014年為文化部授證「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傳習計劃」結業藝生。
15、中國文學理論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興膳宏 著,蕭燕婉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新版中國の文學理論」
導讀 興膳宏《中國文學理論》之定位:從中古文學理論研究的角度出發
Ⅰ
六朝時期文學觀的發展:以文體論為中心
Ⅱ
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
摯虞《文章流別志論》考
論〈宋書謝靈運傳論〉
Ⅲ
《文心雕龍》與《出三藏記集》:論二者的內在關系
《文心雕龍》的自然觀:探本溯源
日本對《文心雕龍》的接受與研究
Ⅳ
關于《詩品》之我見
《詩品》與書畫論
《文心雕龍》與《詩品》文學觀之對立
Ⅴ
《玉臺新詠》成書考
顏之推的文學論
王昌齡的創作論
《文心雕龍》在《文鏡秘府論》中的反映
《古今集》真名序紀要
16、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陸奧宗光 著,徐靜波 翻譯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陸奧宗光是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政府外務大臣,是甲午戰爭主要的策劃者和推動者,是近代中日關系史上關鍵性的人物之一。他在1895年寫成個人外交回憶錄《蹇蹇録》。此書在1929年才被公開,是探討日本明治時期外交的重要著作,自出版后就成為日本近代外務省必學的內參,“陸奧外交”也成為明治時代的主要遺產之一。
書中記述了朝鮮東學黨事件發生后,日本發動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直至簽訂《馬關條約》的全部歷史過程,以及歐美各國對戰爭的干涉,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的詳細經過。其中包括歐美各國圍繞中國和朝鮮問題展開的利益爭奪以及日本政府的各種決策內幕等內容,是研究中日甲午戰爭史和中日關系史的重要參考數據。
作者簡介:
陸奧宗光(1844—1897),日本明治時代的政治家和外交官。1892至1896年,他出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之第二內閣成員和外交大臣。1894年,他負責與英國簽署日英通商航海條約,成功廢除了西方國家在德川幕府時期對日本所訂下的不平等條約與治外法權。中日甲午戰爭時,他在日本的外交政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主張與中國開戰,史稱“陸奧外交”。1895年4月,他與伊藤作為日方代表,與中國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
譯者簡介:
徐靜波,現任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曾在神戶大學、愛媛大學等日本多所大學擔任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外文系本科和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系、中日文化比較。出版有個人專著《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等四種,日文合著《上海の日本人社會とメディア(1870-1945)》(巖波書店)等兩種,編著《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八種,譯著《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等八種,發表中外文研究論文五十余篇,獨立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上海市社科項目四項。
17、王光祈帶你看清末民初外交史料:《李鴻章游俄紀事》與《美國與滿洲問題》合刊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王光祈 原譯,蔡登山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獨立作家
內容簡介:
《李鴻章游俄紀事》系王光祈根據德文本的《維特伯爵回憶錄》中四章有關中俄交涉的內容翻譯整理的。絕大部人中國人知道李鴻章、張蔭桓「接受俄國人賄賂」之事,可能是通過王光祈1928年翻譯出版的《李鴻章游俄紀事》。在《美國與滿洲問題》中王光祈提出的唯有美、蘇兩國能夠制約日本的思想,從戰略上看,是正確的,不愧是個有戰略眼光的學者。
王光祈整理翻譯出「中國近世外交史料」珍本:《瓦德西拳亂筆記》、《李鴻章游俄紀事》、《美國與滿洲問題》、《三國干涉還遼秘聞》、《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西藏外交文件》、《庫倫條約之始末》。
編者簡介:
蔡登山,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于兩岸文化交流。曾制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干、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譯者簡介:
王光祈,音樂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四川成都人。1918年,陳獨秀、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王光祈成為該刊的主要撰稿入之一。在李大釗的鼓勵和幫助下,王光祈、曾琦、周太玄等人正式發起籌組「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7月「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大會上,王光祈出任大會主席,并被推選為學會執行部主任,主持學會工作。1920年赴德國留學,研習政治經濟學,1923年轉學音樂。1927年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學,1934年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杰出的音樂理論家,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音樂理論遺產,是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光祈一生辛苦工作,勤奮著述,在客居德國的十多年里,除撰寫、翻譯了政論著作《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三國干涉還遼秘聞》等十余本外,還陸續寫成音樂專著18本、論文4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中國音樂史》(上下冊)。
18、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林淑蓉等合著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篇 考古學發展與歷史建構
導讀(陳瑪玲)
考古學視野的臺灣歷史(劉益昌)
生態學取向的臺灣史前史研究:一個臺南科學園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案例(李匡悌)
百年體質人類學與臺灣社會的交會(陳叔倬)
第二篇 臺灣社會的蛻變
導讀(林淑蓉、陳中民)
臺灣「南島問題」的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一些回顧(陳其南)
對臺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林開世)
地方文化的再創造:從小區總體營造到小區文化產業(呂欣怡)
重讀臺灣漢人宗教研究:從「國家與民間信仰的關系」的角度(張珣)
第三篇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視野
導讀(林開世)
物的旅程:從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排灣族展品談起(童元昭)
展演臺灣:博物館詮釋、文化再現與民族志反思(王嵩山)
19、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增訂版)
時 間:2014年12月
作 者:鄭毓瑜 著
出版單位:臺北:麥田出版
內容簡介:
單元一:意象化的城市
名士與都城--東晉「建康」論述
市井與圍城--南朝「建康」宮廷文化之一側面
單元二:文體與地方感
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
流亡的風景--〈游后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
單元三:自然中的氣氛
(詩大序)的論釋界域--「抒情傳統」與類應世界觀
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系。
單元四: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
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由修褉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