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十七)
11、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 者:黃震南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容簡介:
1 導論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意義
本書的切入點
釋名
2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時代觀察
清代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日治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戰后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3 臺灣的「三字經體」傳統啟蒙教材
洪棄生《時勢三字編》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
張淑子《精神教育三字經》
林人文《新改良三字經》
陳德興《三字集》
廖啟章《光復新編臺灣三字經》
楊向時《新三字經》
小結
4 臺灣的「千字文體」傳統啟蒙教材
黃錫祉《千家姓》
辜尚賢《新百家姓》
鮑雨林《常用字歌訣》
吳九河《四字雜錄》
吳延環《四字經》
小結
5 臺灣的「韻對類」傳統啟蒙教材
林珠浦《新撰仄韻聲律啟蒙》
諸家〈新聲律啟蒙〉
林緝熙《荻洲墨余仄韻聲律啟蒙》
佚名《新撰對類》
姜宏效《成語集對》
對類的習作方式
小結
6 臺灣的「詩歌類」傳統啟蒙教材
黃錫祉〈訓蒙集格言〉
莊萬生《皇民奉公經》
吳紉秋《鐵道全線行吟集》
楊仲佐〈漫吟百章〉
劉秉南《國音七字歌》
陳俊儒《文化傳承詩集》
小結
7 臺灣的「尺牘類」傳統啟蒙教材
劉青云《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
陳百忍《新編士農工商手抄利便來往書信不求人》
張淑子《和漢寫信不求人》
郭克仁《新體白話商業書信前編》
尺牘的習作方式
小結
8 臺灣的「雜字類」傳統啟蒙教材
佚名《千金譜》
佚名《四言雜字》
其它臺灣雜字蒙書
小結
9 結論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學性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獻價值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未來展望
12、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版)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余英時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
一、留學時期(1910-1917)
二、「新文化運動」初期(1917-1926)
三、「大革命」時期(1926-1930)
四、侵略陰影下的新北大(1931-1937)
五、出使美國(1937-1946)
六、內戰時期(1946-1949)
七、落日余暉(1949-1962)
論學談詩二十年——序《胡適楊聯升往來書札》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前言
一、胡適的出現及其思想史的背景
二、思想革命的始點
三、長期的精神準備
四、思想革命的兩個領域
五、胡適思想的形成
六、方法論的觀點
七、實驗主義的思想性格
八、胡適思想的內在限制
《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
胡適與中國的民主運動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胡適「博士學位」案的最后判決
13、科學與東亞儒家傳統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金永植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Ⅰ. 科學、儒學、儒學者
第一章 界定并延伸儒學之界限——朱熹論科學與超自然主題
第二章 朱熹「格物」與「致知」方法論中的「類推」
第三章 宋應星《天工開物》生產技術中天的角色——中國17世紀的「產業的自然神學」?
第四章 丁若鏞著作中的科學與儒學傳統
第五章 儒學與東亞的科學發展
Ⅱ. 中國傳統科學的社會文化語境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第七章 傳統中國的儒者與專門科學技術知識(1000-1700)
第八章 傳統中國社會的科學與宗教
第九章 傳統中國社會的科學與官僚制度
Ⅲ. 東亞科學史上的比較問題
第十章 中國科學的「為什么沒有」問題——科學革命與中國傳統科學
第十一章 獨立發展、西方傳入與中國的先行者——17、18世紀東亞的地球自轉觀
第十二章 東亞科學史上近代早期日本的問題
第十三章 韓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中國問題」——韓國科學、中國科學與東亞科學
14、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高明士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上篇 從禮之義探討中華法系】
東亞傳統法文化的理想境界——「平」
高明士
一、前言
二、禮的身分差序
三、「(唐律)出入得古今之平」
四、從法文化釋「平」
五、「平」在東亞傳統政法的運用
六、結論
禮刑之間——從供養有闕到遺棄尊親屬
黃源盛
一、序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二、傳統中國「不孝」的立法例及其法理根據
三、晚清民國繼受外國法中倫常條款的變與不變
四、從比較法史觀點看遺棄尊親屬罪的動向
五、古今異勢與刑法倫理情結的異化與再生
六、結論
儒學正義論與中華法系
俞榮根
一、儒家仁學正義論述要
二、儒家仁學正義論與中華法系的法律正義
三、現代法治語境與中華法系的正義價值
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禮教思想
陳登武
一、緒言
二、居喪禮儀
三、婚姻中的禮法問題
四、蔭贖與襲爵
五、朝廷禮儀中的禮教秩序
六、居官施政與禮儀
七、復仇與禮法沖突
八、結語
律例本乎圣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邱澎生
一、歧義的「法家」:明清士大夫對法律知識的不同評價
二、好生之德與哀矜之情:為何以及如何研讀法律?
三、經書與法律的再次整合:由《慎刑憲》到《祥刑經解》
四、結語
律、律義與中華法系關系之研究
馬小紅
一、律與中華法系的概念
二、律學:律義的闡釋由法而儒的轉變
三、禮的擬制:律制日益簡約,律義日益深邃
四、對本文開篇提出問題的解答
【下篇 從禮之制探討中華法系】
從貴族法治到帝制法治——傳統中國法治論綱
李貴連
一、引言
二、貴族法治:別親疏、殊貴賤、斷于禮
三、法家的法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四、秦漢以后的君主/官僚/專制╱帝制「法治」
五、結語
從秦《法經》到漢蕭何《九章律》和傍章律
鄭顯文
一、李悝著《法經》六篇之事辨析
二、「秦《法經》」性質考
三、秦代的法、律、令體系新論
四、蕭何作《九章律》、傍章律新探
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兼論其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陳俊強
一、前言
二、覆奏的起源與創立
三、覆奏制度變革的契機——盧祖尚案和張蘊古案
四、五覆奏的成立
五、覆奏的具體程序
六、唐律與唐令矛盾之檢討
七、結論
唐代的「同居」家庭
羅彤華
一、前言
二、同居的法制演變及儒家思想的影響
三、同居家庭的民間類型與特色
四、結論
從書札禮看日唐親屬的比較研究
古瀨奈津子
一、前言
二、關于敦煌書儀
三、吉兇書儀中所見的親屬
四、書儀與禮、令、格式
五、日本「往來物」的成立與書札禮
六、透過書儀與往來物比較看日唐家族相異處
七、結語
儒家思想與清朝科舉考試、教育制度及法規范的關系——法制史考察觀點
陳惠馨
一、前言
二、儒家思想有關三綱關系的討論:君臣、夫妻及父子關系如何被論述
三、清朝《大清律例》中「十惡」規范體系及其實踐
四、清朝《禮部則例》的規范強化人民對于三綱價值體系的認同
五、清末法律規范體制的改變歷程與困境
六、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法制對于臺灣當代法律體制的意義與啟示
七、結論
15、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汪榮祖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總序(黃俊杰)
《華人的人觀與我觀》書系序言(黃光國)
導論
內篇:錢鍾書的自我
第一章 自我意識
第二章 社會群體與自我認同
第三章 錢楊三人「互依我」
第四章 剖解自我
第五章 憂患與補償
第六章 自我價值觀
外篇:錢鍾書的微世界
前 言
第七章 哲學微世界
第八章 文學微世界
第九章 詩學微世界
第十章 史學微世界
后 語
結論
16、沉默與嘆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閻連科 著
出版單位:臺北:印刻文學
內容簡介:
在中國作家中,閻連科屢被稱為最受爭議、禁書最多的作家,對他而言,他選擇沉默以對。因為作品被爭論和禁止,大多不是作家有意而為之,而是無意而為之。《受活》的寫作,使他被一腳踢出軍隊;《風雅頌》的修改,是他作家人格缺陷的鏡子和軟弱性的實踐圖;《四書》為其在寫作中讓獨立人格更完善的修補與生成;至于《丁莊夢》則是他經過一番自我審查所表達出的熱情與愛,但也成了他寫作最大的墳墓和滑鐵盧,讓他與「被禁」劃上等號,并成為「文學的脫北者」。
審查不僅是審查,而且是一種權力,在《沉默與嘆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中,閻連科以一篇篇鞭辟入里的文章,從剖析美國「失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文學自由風潮談起,直指中國高度集權與相對寬松的雙重標準下對出版的審核;中國政治與中國市場經濟,和中國權力與中國文學的特殊關系;進而對自我作品「被禁」的反省與恐懼,并期許在集權陰霾中寫作的自己,讓筆尖散發出光亮。
作者簡介:
閻連科,1958年出生出生于中國河南省嵩縣,1978年應征入伍,1985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9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夏日落》、《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等10余部;中、短篇小說集《年月日》、《黃金洞》、《耙耬天歌》、《朝著東南走》等15部,散文、言論集12部;另有《閻連科文集》17卷。其中《夏日落》、《為人民服務》、《丁莊夢》和《四書》四部小說在中國遭禁。《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未在中國大陸出版,是中國最受爭議的作家。曾先后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2012年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2014年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挪威、瑞典、捷克、塞爾維亞等20幾種語言,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2004年退出軍界,現供職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家。
17、史記選讀(增訂版)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李偉泰等 合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由臺大中文系教師群共同選注。全書包括〈司馬遷和史記概說〉一篇、注釋三十篇及附錄二篇(〈報任安書〉、《漢書?司馬遷傳贊》)。選材精當妥切,《史記》一書之精華名篇殆皆收錄,尤著重于表揭特出的人物性情和歷史情境。體例周詳完整,注釋簡明扼要,適合作為各大專院校教材及自修者入門之指引
18、基督生命長成: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論文集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郭承天等 合編
出版單位:臺北:橄欖華宣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導論 / 中國本土基督教的解經多樣性 / 郭承天
一、本土化神學
經綸、神化、人的靈 / 謝仁壽、周復初
本土神學的詮釋學輪廓 / 莊雅棠
二、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莊子「心齋」與倪柝聲「得勝的生命」探討 / 陳小雯
倪柝聲成圣觀與儒家內圣外王之比較 / 鄭伊芳
從晚清鄉土天主教民的婚喪儀式看中西文化的熔融 / 劉麗敏
三、基督教本土化之比較
見證靈恩,更正教會:真耶穌教會在臺發展初期之本土化 / 王惠姬
全球五旬節運動視野下的真耶穌教會 / 葉先秦
當代上海海歸基督徒的社會參與 / 王琳
從南陽靈歌看中國基層基督教的本色神學特點 / 段琦
本土型膜拜團體初探:以全能神教為例 / 晏可佳
四、召會之神學
倪柝聲之釋經原則初探 / 劉偉倫、董牧群
倪柝聲的三一神觀 / 盧正五、葉德恩、鍾亞倫、張哲豪、畢凱崴
評論倪柝聲對「得勝者與被提」之觀點 / 張世忠、曹乃玲
五、召會之宣教
召會與基督教青年會在華宣教之比較 / 劉遠城
從《人生的奧秘》談召會的救恩觀與宣教特色 / 李信毅、劉秋華
倪柝聲「地方教會」思想在臺灣的實踐 / 姚蘊慧
臺灣眾召會社會參與之研究:神學與教會組織之因素 / 張證豪
結論 / 基督生命長成 / 周復初
19、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 者:文潔華 編
出版單位: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朱錦鸞/鄧惠麟與廣東文脈在香港的流傳
余少華/「師娘腔」南音承傳人與港澳文化
黃仲鳴/抗戰后香港的粵語小說
盧偉力/五六十年代香港粵語功夫片的文化想象
鄭威鵬/香港當代粵語劇場的表演性
戚夏蕙/Cantopop的廣東話:小市民心聲
陳錦榮/不陌生的陌生人:香港少數族裔的陌生化
梁旭明/多元教育與作為教材第二語言的中文
何偉業/香港的印度尼西亞傭工與粵語文化
陳允中/香港有標準廣東話嗎?
梁漢柱/廣東話與香港小區組織
鍾寶賢/國語運動與大戰前后的香港粵語電影業
馬杰偉/本土教學與研究的語文政治
許寶強/廣東話授課與情感的教育
20、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作 者:黃宣衛 主編,何有柯 口述,吳明義 記音/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一九五八年開始,中研院民族所到花蓮縣光復鄉展開一連串民族學調查。Unak Tafong(何有柯)先生口述,所錄下的八卷盤式帶,內容敘述了該部落的歷史、系譜、社會制度、神話傳說等等,更是中研院民族所乃至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資產。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光復鄉的太巴塱與馬太安自十七世紀起即是阿美族著名的大部落,其政教合一的領袖制度,更是相當特殊。以馬太安為例,由于部落的領域廣闊,因而分成五個行政區域,每個區域各有其區域領袖,在區域領袖之上還有一位全部落的最高領袖,集政治與宗教權力于一身的sapalengaw,處理政治事務時,可以稱之為大頭目,處理宗教事務時則可稱為總司祭。Unak Tafong是馬太安最后一位經由傳統方式繼承這個職位的人,一九五O年代隨著基督宗教進入,部落組織產生急遽變遷,先前的政教合一領袖制度也無法再延續。由于這樣的特殊身份,加上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Unak Tafong的錄音資料特別顯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