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唐詩故事:御前舞馬

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二)
張說
圣王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
腕足齊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蹈千蹄。
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
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唐代的大型宮廷娛樂游戲,除了“斗雞”外,還有一種叫“舞馬”。所謂“舞馬”,又稱“蹀馬之戲”,即讓裝飾有金帶繡衣的馬群隨著鼓樂舞曲作起臥跳躍、奮首揚尾、旋轉直立等舞蹈動作。所不同的是,斗雞活動起源較早,早在先秦的周宣王就有馴養斗雞用來打斗的記載,而舞馬之戲則較遲,見于文字記載的是三國曹魏時代曹植的《獻文帝馬表》。其中提到漢獻帝時,他的父親曹操有匹大宛國的紫騂馬,“形法應圖,善持頭尾,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鼓節相應”。另外,斗雞常用來賭博,舞馬則純粹是一種表演,而且帶有雜技技巧。據宋代李昉《太平廣記》等資料記載,舞馬時,有時讓樂人執鞭在高臺上指揮,有時又讓樂人騎在馬上,有時讓舞馬在石臺上登降,有時又設置三層板床,讓舞馬在板床上旋轉。在奏《飲酒樂》曲時,群馬還會“以口銜杯,臥而復起”,叫做“登床舞拜、銜杯祝壽”。

  由于要勝任這種藝術性極強的表演活動,舞馬必須品質優良,合乎其特有的標準和要求。一是要體形健美,外貌奇特,觀賞性強。宋人董逌在仔細研究了前代保留的《舞馬圖》之后,總結說:“其為馬異于今者眾矣,或角或距,朱尾白鬛。蓋所用于舞者,其馬果有異邪?”南梁張率則描繪所見的吐谷渾舞馬“有竒貌絕力”;二是必須動作協調能力強,且能解人語,善知音節。曹植在《獻文帝馬表》中形容自己的舞馬是“善持頭尾”,張率所見舞馬則“能拜善舞”。因此,舞馬難以從體質駑劣的中原土產馬中選出,而主要來自域外一些出產良馬的草原地區。這類會“習拜”,能“與鼓節相應”的“舞馬”產自西域,是張騫同通西域后才流入內地的。據有關資料主要產地有四處:一是大宛。大宛位于中亞地區費爾干納盆地,隋唐又有拔汗那等政權。該國所出“汗血馬”高大矯健,號稱“天馬”,堪稱優良之最。早從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就不惜血本從這里引進種馬。宋膺《異物志》描繪道:“大宛馬,有肉角數寸,或有解人語及知音舞與鼓節相應者。”曹植《獻文帝馬表》中提到的舞馬就是來自大宛。直到今日,汗血馬認為最為優良的馬種,世界上有一個世界汗血馬協會。今年5月12日,世界汗血馬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世界汗血馬協會特別大會暨中國馬文化節。土庫曼斯坦(古代大宛國所在地)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贈給習近平主席一匹汗血馬。第二是吐谷渾主要統治著青海地區,也以出產良馬而著名。《北史》記述道:“青海周圍四千余里,海內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馬置此山,至來春收之,馬皆有孕,所生得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吐谷渾是向中原王朝進貢舞馬比較頻繁的政權。南北朝時期,吐谷渾不斷加強與南朝政權之間的友好關系。宋、梁相繼冊封吐谷渾王為河南王等名號,而吐谷渾王則將舞馬作為禮品不斷進貢到中原來。據沈約《宋史》卷96《索虜傳》記載:宋孝武帝劉駿“大眀五年(461),(吐谷渾王)拾寅遣使獻善舞馬、四角羊”;姚思廉《梁書》卷33《張率傳》: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505)三月甲寅,禊飲華光殿。其日,河南國獻舞馬”。于此同時,吐谷渾也像北方中原政權進貢舞馬:西魏大統(535—551)初,“夸呂再遣使獻能舞馬及羊、牛等”。第三是吐火羅。主要在今阿姆河流域,原為大月氏西遷后的立國之地貴霜帝國疆域,居中西絲綢之路的樞紐地位。據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86記載:吐火羅都城“城北有玻瓈山,南崖穴中有神馬。國人每牧牝馬其側,時產名駒,皆汗血焉,事與大宛同”。唐陸龜蒙有《開元雜題七首·舞馬》詩中有“月窟龍孫四百蹄,驕驤輕步應金鞞”句,明代學者陳耀文考證說:“月窟,即指月氏之國。”在唐代,吐火羅很可能是中原舞馬的主要進貢之地,以至陸龜蒙把唐玄宗所訓練成的百匹舞馬統統稱作“月窟龍孫”。第四為大秦。即羅馬和東羅馬帝國,唐稱拂菻,因在波斯灣以西,又號稱“海西國”。該國地域廣闊,出產良馬,俗有大秦馬能解人語之說。除此四地之外,西域的疏勒,境內的銀州、幽州也有向朝廷進貢舞馬的,但多是從外地購入作為貢品,非本地特產。《明皇雜錄》說“(安)祿山嘗睹其舞而心愛之,自是因以數匹賣于范陽”,說明唐代幽州一帶也盛行舞馬之戲。

  舞馬之戲以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最盛。“舞馬”和“斗雞”一樣,皆作為玄宗皇帝的八月五日生日即千秋節上重要的表演節目,地點在興慶宮勤政殿之前,后來在元旦朝會和清明節的宮廷舉行大型宴飲活動時也常有斗雞和舞馬之戲,地點在驪山或洛陽宮等地。據《新唐書·禮樂志》、《明皇雜錄》、《太平廣記》以及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二》等史料和詩話對此皆有記載:“唐開元中,教舞馬四百蹄,衣以文繡,飾以珠玉,和鸞金勒,星粲霧駁,分左右,每舞,藉以巨榻,舞《傾杯》數十曲。俯仰赴節,曲盡其妙。壯士舉榻,馬不動。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

  盡管開元天寶年間不是馬舞的初創期,中原地區不是馬舞藝術的發源地,但它憑借這個時期帝王和王族(如寧王李璉)對音樂舞蹈藝術的愛好和精通,將馬舞藝術發揚光大,最終創造出一種成熟而絢麗的馬舞藝術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峰。比起其它時代,玄宗時代的舞馬之戲有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規模盛大、豪奢。據《明皇雜錄·補遺》:“玄宗甞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為部,目為某家寵、某家驕。”可見玄宗時期的舞馬陣容相當可觀,常備舞馬至少有百匹。《太平御覽》等史料記載甚至多至四百匹。表演時組成一個巨大的方陣,場面展示極為壯觀。《舊唐書》載,每遇勤政殿宴享,通常要調用舞馬三十匹表演一曲“傾杯樂”,整個表演要用舞馬百匹以上。《資治通鑒》卷218·天寶十五年條云:“初,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張悅在《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二)說是“繁驕不進蹈千蹄”,則有兩百匹以上。雖是詩的夸張,但也可作為舞馬方陣有百匹以上的旁證。這些舞馬裝飾也十分豪奢,一般要“衣以文繡,絡以金鈴;飾其鬛間,雜以珠玉”。即身披彩紋花繡的衣服,頸懸金光燦爛的鈴鐺,馬鬃則用珍珠美玉加以裝飾,極盡其富麗之態。張說在《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形容的“玉鞭金翅引龍媒”(之三),《舞馬詞》中所說的“彩旄八佾成行”(之三)也都是在夸飾舞馬和指揮者的裝飾華麗!一九七0年在西安何家村還出土一把唐代舞馬銜環皮囊式銀壺,壺兩面各刻有舞馬栩栩如生的舞姿形態。從其裝飾,已可見其華麗。

20141207_001

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陶土舞馬

20141207_002

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舞馬銜杯銀壺

  二是舞馬的進呈、馴養、表演的時間、地點形成了一定制度。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700),武后設立“仗內六閑”,此后舞馬專屬仗內諸閑、廄。另外,東宮以內也設有馬坊,由太子的親信家奴掌管。據《舊唐書》:由域外各國入貢的馬匹,經過管理馬匹的太仆寺官員檢查,其中優良者直接陳列在“朝堂之上”,展示天子威化,四夷賓服。差一些或有病的,則牽入太仆寺的馬廄之中馴養:“獻馬,則殿中、太仆寺涖閱,良者入殿,孥病者入太仆”。如果是地方進獻的,則經州縣長官或群牧使、諸監牧使等揀選后進獻到朝廷,由殿中省和太仆寺檢驗接收。(《舊唐書》卷48“百官志”)。管理方面,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700),武后設立“仗內六閑”,此后舞馬專屬仗內諸閑、廄。另外,東宮以內也設有馬坊,由太子的親信家奴掌管。至于表演的時間地點,據《唐會要·節日》:開元十七年(729)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將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這一天定為“千秋節”。馬舞活動是作為慶賀儀式的一部分,這天在長安興慶宮勤政殿前表演。其后,在另外兩種場合下,也有舞馬表演:一是元旦和清明,前者在驪山,后者常在洛陽宮,二是玄宗擺設大型宴會宴享賓客之時,亦常在勤政樓前:“玄宗在位多年,善音樂,若宴設酺會,即御勤政樓”(《舊唐書》卷28·音樂志)。根據《舊唐書·音樂志》的記載,在大型宴會上舞馬表演的一般程序是:前一天就呈上節目單,玄宗親自審閱批示:“若常享會,先一日具坐、立部樂名封上,請所奏御注而下”。宴享之時,“百僚、常參供奉官、貴戚、二王后、諸蕃酋長謝食就坐。太常大鼓,藻繪如錦,樂工齊擊,聲震城闕。太常卿引雅樂,每色數十人,自南魚貫而進,列于樓下。鼓笛雞婁,充庭考擊。太常樂立部伎、坐部伎依點鼓舞,間以胡夷之伎。日旰,即內閑廄引蹀馬三十匹,為《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又令宮女數百人自帷出擊雷鼓,為《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又五坊使引大象入場,或拜或舞,動容鼓振,中于音律,竟日而退”

  此外,馬舞還有專門的表演舞臺,稱作“舞馬臺”。《陜西通志》卷72引宋敏求《長安志》說:“舞馬臺,在斗雞殿之北。”

20141207_003

唐代長安舞馬臺遺址

  三是表演中的音樂和舞蹈組成都比較復雜,并帶有雜技表演形式的高難動作。

  就曲子而言,《傾杯樂》是最為流行的馬舞樂曲。該曲早在中宗朝已有雛形,名為《飲酒樂》。宋人程大昌《考古編》卷9曰:“世傳舞馬銜杯上壽起于開元,非也。中宗時已有之。景龍文館記:殿中奏蹀馬之戲,婉轉中律。遇作《飲酒樂》者,以口銜杯,臥而復起。吐蕃大驚。”到玄宗朝,將此曲加以改進,每逢千秋節則奏之,成為定制。與前曲相比,《傾杯樂》在技術處理上更為復雜。《明皇雜錄》說:“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十回。”其復雜程度可以想見。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云:“試聽紫騮歌樂府,何如綠驥舞華岡?”可知當時舞馬樂曲多取之樂府,《華岡》也是一支比較流行的舞曲。就舞馬動作而言,要與音樂高度配合“奮首鼓尾,縱橫應節”,“驤首奮鬣,舉趾翹尾,變態動容,皆中音律”(《明皇雜錄·補遺》),還能根據調馬人的舉動下意識地理解其中暗示,并主動調整、改進自己的姿勢動作“才敲畫鼓頭先奮,不假金鞭勢自齊”,并且按照樂曲的要求做出更為復雜的動作:

  “連騫勢出魚龍變,蹀躞驕生鳥獸行”(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一),“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之二)。

  舞馬表演中還帶有雜技藝術。據有關資料,當時馬舞,除了在地面舞蹈之外,還有種叫“乘馬登高而舞”。這種高難動作又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在三層高臺之上:“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旋轉如飛”。人在上面指揮,馬在下面蹈舞,“帝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明皇雜錄·補遺》)。一種是在壯士舉起的榻板之上,還要旋轉如飛,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其中帶有類似雜技的驚險成分:“或命壯士舉一榻,馬舞于榻上”(同上),“壯士舉榻,馬不動”(《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演出場地上,還有專門的伴奏樂隊:“樂工數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

20141207_004

唐代訓練舞馬陶俑

  四是唐代的馬政由閑廄使和飛龍使相繼獨攬大權,他們多選北衙軍將子弟(即“諸軍小兒”)養護和調教御馬,并世代襲任,俗稱“馬家”。與斗雞小兒一樣,養護和調教御馬的“馬家”小兒,憑借調馬小技獲得皇帝寵愛,甚至掌握大權。如在安史之亂中,隨玄宗入蜀的軍士在馬嵬坡發生騷亂,由龍武將軍陳玄禮與太子心腹飛龍馬家李護國商量后,率眾軍請誅禍國的宰相楊國忠。玄宗答應后,為杜絕后患,又請去楊國忠妹妹楊貴妃,導致“宛轉蛾眉馬前死”。這位李護國即李輔國,本名靜忠,原是閑廄使下馬家小兒。因為善于調教舞馬,被閑廄使五鉷嘉推薦到東宮。太子李亨即位為肅宗,他則成為掌控禁軍的大太監。(《舊唐書》卷184,李輔國傳)李輔國能以飛龍廄養馬人的身份參與籌劃政變,顯然擁有一定權勢。這也是后人批判玄宗天寶后期政治的一個重要理由。

  至于舞馬之戲的本身,唐代一些詩賦有著相當一批記載如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舞馬詞》,杜甫的《斗雞》,鄭嵎《津陽門》,王建的《樓前》,陸龜蒙《舞馬》,錢起《千秋節勤政樓下觀舞馬賦》,闕名《舞馬賦》等。其內容和創作宗旨大約有三個方向:

  一是借此頌圣或就是帝王下令的應制詩賦,借大宛、吐谷渾等地進貢的舞馬來宣揚天子盛德,四夷賓服,并藉此展示帝國聲威。據沈約《宋書》卷八十五《謝莊傳》和卷九十六《索虜傳》:宋孝武帝劉駿大明五年(461),“世祖(吐谷渾王拾寅)遣使獻善舞馬、四角羊”,劉駿下詔要群臣寫賦歌頌,皇太大子、王公等曾作舞馬歌二十七首贊賀。其中剛入選為吏部尚書的著名辭賦家謝莊獻上《舞馬賦》,賦中稱頌孝武帝是“馭三光,總萬宇,挹‘云經’之留憲,裁‘河書之’遺矩。是以德澤上昭天、下漏泉,符瑞之慶咸屬,榮懷之應必躔“由于德被天下,所以四海歸附。這才出現舞馬從西域“辭水空而南傃,去輪臺而東洎;乘玉塞而歸寶,奄芝庭而獻秘”。馬屁拍的讓孝武帝很舒服,又命他再作《舞馬歌》讓樂府配器在舞馬表演時演唱。

  天寶十年,新科進士、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有首記述他在玄宗千秋節勤政樓前觀看舞馬表演的賦作《千秋節勤政樓下觀舞馬賦》,也是一篇應制之作,一開始就是頌圣:“惟大唐之握乾符,聲諧六律,化廣三無。能使乘黃服皂,龍馬負圖。必將登高率舞,豈獨載馳載驅。歲八月也,一圣之生,千秋之首。舉天慶丹陵之會,率土獻南山之壽。上乃御層軒,臨九有。張葛天氏之樂,醉陶唐氏之酒。感百獸之來儀,即八駿之孔阜”。結尾中間描述舞馬表演,結尾又歸到頌圣:“雖燕王市駿骨,貳師馳絕塞。豈比夫舞皇衢,娛圣代,表吾君之善貸。向使耳長坂,翹足遠坰。天驥之才莫用,鹽車之役不停。安得播天樂,輝皇靈。服御惟允,簫韶是聽。則知絕群稱德,殊藝逸貌。足之舞之,莫匪圣人之教,則陳力者愿驅策而是效”。開頭即聲稱大唐江山上應上天符瑞、教化天下。以致天馬下凡為大唐天下服役,龍馬也從洛水中獻出河圖。因此馬不僅能夠奔走馳驅,還能登高表演載歌載舞。于是在皇帝誕辰八月五日千秋之際,玄宗皇帝親臨舞馬表演現場,奏樂宴飲。于是連百獸都前來舞拜獻壽。結尾仍是圍繞名馬這個題材,頌揚玄宗識良馬,用名臣,超過歷史上以千金市駿骨的燕昭王和善用馬的漢代名將李廣利因為他們只知將名馬用于征戰。而當今天子卻使馬不在用于征戰和拉車,而是來播天樂、聽簫韶,作舞蹈,成為舞馬,這是歷代圣王都沒有做到的。馬屁拍得真是別出心裁!

  第二是與此創作目截然相反,藉此批判玄宗的驕奢淫逸、朝政昏亂,寵信宦官、馴雞舞馬者,導致安史之亂。李白曾寫過幾首批判“養雞小兒”的詩章,如《古風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古風五十六·一大車揚飛塵》、《敘舊贈江陽宰陸調》、《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杜甫倒是養雞、舞馬放在一起批判,他在《斗雞》詩中憶昔嘆今:“寂寞驪山道,清秋草木黃”,批判安史之亂前玄宗“斗雞初賜錦,舞馬更登床”的奢華生活。王建的《樓前》:“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亦在憶昔嘆今、追念昔日繁華中暗寓對天寶時政的批判。鄭嵎《津陽門詩》和陸龜蒙《開元雜題七首·舞馬》亦類此。如鄭嵎《津陽門詩》中回憶當年云:“幽州曉進供奉馬,玉珂寶勒黃金羈。五王扈駕夾城路,傳聲校獵渭水湄”皆含有盛世不再的今昔之嘆,內含國運衰敗一至于此的檢討和批判。其中批判最直接也最尖銳的當屬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其《跋范寬秦川圖》云:

華清高宴戛宮梧,舞馬如何護兩都。
縱得青騾還蜀道,肉得沙場白骨無。
興亡自取不足吁,可憐神州為盜區。
貪征往古山川事,忘卻題詩賞畫圖”。
(《中州集》己集第六)

  范寬,北宋著名山水畫家,代表之作有《雪景寒林圖》和《溪山行旅圖》等。元好問這首題畫詩,就是他在欣賞范寬的《秦川圖》中聯想到秦川大地上當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其中也暗藏對金代后期政治的現實批判。詩人感慨說:唐玄宗只知道在華清宮高高的楓樹下鋪張盛宴,只能歌舞表演的舞馬不是戰馬,怎能保衛長安和洛陽這兩座京都呢。安史亂后,舞馬早在戰亂中尸骨全無,自己也只能騎著驢子返回京都。安史之亂完全是荒淫逸樂的唐玄宗咎由自取啊!可憐的是:大地神州竟成為安祿山這伙匪盜肆虐之地!我一味思考著當年這段興亡往事,都忘記欣賞范寬的《秦川圖》和題跋了。

  第三是對舞馬表演的欣賞尤其是表演技藝的驚嘆。但這類詩賦中往往和頌圣或批判玄宗的驕奢淫逸、朝政昏亂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目的混雜在一起。屬于后者的如陸龜蒙《開元雜題七首·舞馬》:“月窟龍孫四百蹄,驕驤輕步應金鞞。曲終似要君王寵,回望紅樓不敢嘶”;鄭嵎《津陽門詩》詩:“幽州曉進供奉馬,玉珂寶勒黃金羈”“馬知舞徹下床榻,人惜曲終更羽衣”;王建“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飛龍老友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樓前》)等。其中陸龜蒙和王建的詩作皆是在憶昔傷今、盛世不再的嘆息中,描述的舞馬之戲的精彩場面。陸龜蒙回憶當時玄宗開元年間的大型舞馬方陣,方陣中舞馬隨著樂曲應節起舞的情形。王建則強調玄宗生日千秋節勤政樓前的舞馬表演,更帶有史料價值。鄭嵎的詩作則點出舞馬和指揮者裝飾的華貴,從一個角度提供了舞馬表演的第一手資料。在頌圣一類的詩賦中,關于舞馬表演描述的更加細膩也更加夸張,如錢起《千秋節勤政樓下觀舞馬賦》,在頌圣的主旨下,也生動地描繪了舞馬表演時的情形:“頓纓而電落朱鬣,驤首而星流白顛。動容合雅,度曲遺妍。盡庶能於意外,期一顧於君前。噴玉生風,呈奇變態”。其中“頓纓”二句描繪舞馬矯健的身姿和動作的迅捷;“動容合雅,度曲遺妍則是夸飾舞馬的神態則是形容舞馬動作優雅,與音樂配合無間;“盡庶”二句是說舞馬的許多高難動作出人意外,目的是欲得到君王的眷顧;“噴玉生風,呈奇變態”是夸飾是夸飾舞馬的神態和舞姿的變化無窮。

  還有闕名的《舞馬賦》描述的更為詳盡、生動、夸張:“飾金羈,頓紅緌”,“日照金羈,而晴光交映;風飄錦覆,而淑氣相資”,這是描述舞馬華麗的裝飾;“類卻略以鳳態,終宛轉而龍姿”,“宛跡遲遲,汗血生姿,順指不動,因心所之”這是在形容大宛汗血馬的風神和身姿;“聆音卻立,赴節騰湊,顧遲影而傾心,效長鳴而引脰。徘徊振迅,類威鳳之來儀;指顧倏忽,若騰猨之驚透”,“或進寸而退尺,時左之而右之。至如鼉鼓歷考,龍笛昭宣,知執轡之有節,乃蹀足而爭先,隨曲變而貌無停趣,因矜顧而態有遺妍,既習之於規矩,或奉之以周旋”,這是在具體描繪舞馬表演中隨著音樂的節奏,時而蹲踞翻卷、踏步徘徊;時而腕足膝行、進退側轉;時而頓纓驤首、銜杯上壽等種種舞蹈乃至雜技動作。

  在眾多的唐代詩人關于舞馬的詩賦中,創作數量最多、最早,影響最大的當屬張說。他寫過三首《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還寫過六首《舞馬歌》。從《舞馬歌》中的“二圣先天合德,群靈率土可封”(之五)詩句來看,應是寫于高宗麟德元年(664)之后。因為這年,武后以謀反之名殺掉起草廢皇后的詔書的上官儀和高宗長子燕王李忠,“自是上(高宗)每視事,后(武氏)垂簾于后,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圣。”而三首《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則寫于玄宗開元年間,因為詩中明確點出“千秋節”:“金天誕圣千秋節,玉醴還分萬壽觴”(之一)。唐玄宗出生于八月五日。據《唐會要·節日》:開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將這一天定為“千秋節”。由此也可得知,這三首《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是寫于開元十七年。因為這年張說由中書令拜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第二年即患病去世。張說(667—730),字道濟(或作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后徒洛陽,史載“敦氣節,重然諾。為文精壯,長于碑志。”武則天策賢良方正第一,授太子校書郎,遷左補闕,后為兵部侍郎,弘文館學士。睿宗時同中書門下乎章事,后拜中書令,封燕國公。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唐中宗時召還。開元初年,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唐玄宗時任中書令,任朔方節度使,建議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封燕國公,擅長文辭,當時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颋(許國公)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前后三次為相,明于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贊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本文開頭所錄的《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是他寫的三首舞馬詞中第二首,也是描述舞馬表演最細膩、最生動的一首。至于創作目的正如題目所示,是頌祝二圣(唐高宗和武后)“千秋萬歲”的頌圣之作,屬于廟堂樂章,屬于《樂府詩集》中的“雜曲歌詞”,所配的樂曲是《傾杯樂》。唐代舞馬活動伴奏的樂曲有數十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傾杯樂》。詩的開頭兩句“圣王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即點明題旨:詠歌舞馬,為德配天地的圣王祝壽。“之一”中提到“金天誕圣千秋節,玉醴還分萬壽觴”,即點明為“千秋節”祝壽之作。

  前面已經說過,唐玄宗出生于八月五日,開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將這一天定為“千秋節”。“海西”即是西域的大秦國,唐稱拂菻,因在波斯灣以西,又號稱“海西國”。該國地域廣闊,出產良馬,俗有大秦馬能解人語之說。大秦進貢舞馬,是表示臣服之意。張說在“之三”中則夸飾這是由于明君愛惜人才,以致遠方的良馬都來投奔了:“遠聽明君愛逸才,玉鞭金翅引龍媒”。頌圣和夸飾,是廟堂樂章或應制詩中應有之義和必要手法,幾乎所有的應制之作和廟堂樂章皆是如此,不能以此將張說視為獻媚取寵之臣。實際上,張說立朝剛正并多有作為。

  詩中接下去的六句則是詠歌舞馬的精神氣質和出色的表演技藝。“腕足齊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蹈千蹄”是描述舞馬跪拜天子的情形。這是一個大陣仗,兩百多匹舞馬組成一個方陣——“蹈千蹄”,排成整齊的隊伍緩緩地向前跪拜——“腕足齊行拜兩膝”。而且,這個方陣在緩緩前行中隊形還不斷做出變化:“連騫勢出魚龍變,蹀躞驕生鳥獸行”(之三)。五、六兩句“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則由舞馬方陣過渡到一只只舞馬的精神氣質具體表演的描繪。“髤髵”(xiūér),猛獸怒而鬃毛奮張貌;鬣(liè),馬頸上的長毛。“髤髵奮鬣”和“鼓怒”是描寫舞馬的剽悍和挺拔不群之狀。“時蹲踏”、“驤身”和“忽上躋”則是各種表演動作。最后兩句“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則是舞馬表演中最出彩的一個鏡頭:“銜杯上壽”。許多描述舞馬表演的詩賦都會提到這個環節,如錢起《千秋節勤政樓下觀舞馬賦》中的“使乘黃服皂,龍馬負圖”“舉天慶丹陵之會,率土獻南山之壽”,借洛水河馬負圖而出來比附舞馬獻壽。劉宋謝莊的《舞馬賦》描繪伴隨舞馬動作的詠歌是:“擊轅之蹈,撫埃之舞,相與而歌曰:聳朝蓋兮泛晨霞,靈之來兮云漢華。山有壽兮松有茂,祚神極兮貺皇家”。張說為高宗和武則天“二圣”寫的《舞馬詞六首》之三:“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三)中的“莫言闕下桃花舞,別有河中蘭葉開”,其中的“河中蘭葉開”也是借洛水河馬負圖而出來比附舞馬獻壽。“銜杯上壽”也是舞馬表演的最后一個環節,所以詩中說是“終宴曲”。至于“垂頭掉尾醉如泥”則是夸張舞馬也像在祝壽宴上喝醉了酒。

  舞馬活動以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為最盛,但在唐中期仍有延續。陸游曾在文史筆記《避暑漫抄》中記有史料云:“洎肅宗克復,方散求于人間,其歸于京者十無一二。”是說唐肅宗在收復兩京后,曾搜羅安史之亂中散失于民間的舞馬,但找到的十無一、二,可見玄宗之子肅宗李亨也愛舞馬之戲。《明皇雜錄》中還具體提到玄宗逃到四川后舞馬散落于民間的情形:

  玄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其后,上既幸蜀,舞馬亦散在人間,祿山嘗睹其舞而心愛之,自是因以數匹賣于范陽,其后轉為田承嗣所得,不之知也。雜戰馬中,置之外棧。忽一日,軍中享士,樂作,馬舞不能已。廝養皆謂其為妖,操箠擊之。馬謂其舞不中節,愈加抑揚頓挫。廄吏遽以馬怪白之,箠至死。時人亦有如其舞馬者,以暴故,終不敢言。

  文中的“祿山”即安祿山,時為范陽(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節度使。開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在和奚、契丹人的戰斗中屢立戰功,升至武衛將軍。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田承嗣為其主將之一。到763年正月,唐軍已收復大部分州郡,田承嗣見大勢已去,于是降唐,受封莫州刺史。到773年九月為止,十年間,歷任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御使、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雁門郡王。但田承嗣的部下已不知舞馬的性能,當宴會奏樂時,舞馬隨節拍舞動,廝養者認為這是妖孽,拿鞭子揍牠。而舞馬卻錯以為舞蹈未中節拍,更加抑揚頓挫地舞動。管理馬匹的廄吏很快將此怪事報告田承嗣。田承嗣也不懂得舞馬,于是下令將這些舞馬用鞭子打死。當時社會上還是有人知道舞馬的,但害怕田承嗣的橫暴,不敢告訴他。

  中唐時代的德宗、敬宗也愛好這項活動,《舊唐書》和杜佑《通典》中都有相關記錄:德宗貞元四年(788)“三月甲寅,宴百僚于麟德殿,設九部樂及內出舞馬。帝制序及詩以賜羣臣,于是給御筆,仍命屬和”(《舊唐書》卷40),仍仿照玄宗,不但在麟德殿前舉行舞馬之戲,而且還要群臣寫應制詩賦。杜佑《通典》則提到馴養舞馬的地點和功用:“今翔麟、鳳苑廐,有蹀馬,俯仰騰躍,皆合曲節。朝會用樂,則兼奏之”(卷145)。

  中唐以后,再無朝廷中有舞馬的記載。明末的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則明確斷言:“今之字舞,鞞拂猶存,無蹀馬魚龍之戲”馬舞活動在中原地區真正銷聲匿跡了。

附:新唐書·禮樂志

  唐玄宗好舞馬,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

太平廣記卷四三五·畜犬二李昉

  玄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分為左右部,各有名稱,曰某家騧,其曲曰《傾盆樂》者。時塞外亦有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馬舞于榻上,樂工數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節,命舞于勤政樓下。其后上既幸蜀,舞馬亦散在人間。祿山常睹其舞而心愛之。自是因以數匹置于范陽。其后轉為田承嗣所得,不之知也,雜之戰馬,置之外棧不知其技也。一日大饗,樂作,馬聞樂而舞,廄人以為妖,遽以馬怪白。承嗣命棰之,甚酷,馬謂其舞不中節,抑揚頓挫,猶存故態。而鞭撻愈加,竟斃于櫪下。時人亦有知其舞馬者,懼暴而終不敢言。

舞馬詞(六首)
唐·張說
(一)
萬玉朝宗鳳扆,千金率領龍媒。
眄鼓凝驕蹀躞,聽歌弄影徘徊。
(二)
天鹿遙徵衛叔,日龍上借羲和。
將共兩驂爭舞,來隨八駿齊歌。
(三)
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
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
(四)
帝皂龍駒沛艾,星蘭驥子權奇。
騰倚驤洋應節,繁驕接跡不移。
(五)
二圣先天合德,群靈率土可封。
擊石驂驔紫燕,摐金顧步蒼龍。
(六)
圣君出震應箓,神馬浮河獻圖。
足踏天庭鼓舞,心將帝樂躊躕

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一)
張說
金天誕圣千秋節,玉醴還分萬壽觴。
試聽紫騮歌樂府,何如騄驥舞華岡。
連騫勢出魚龍變,蹀躞驕生鳥獸行。
歲歲相傳指樹日,翩翩來伴慶云翔。

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三)
遠聽明君愛逸才,玉鞭金翅引龍媒。
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
影弄日華相照耀,噴含云色且徘徊。
莫言闕下桃花舞,別有河中蘭葉開。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仁寿县| 南雄市| 乐亭县| 延安市| 什邡市| 遂昌县| 鹤岗市| 囊谦县| 新巴尔虎右旗| 高安市| 铜山县| 大姚县| 兴隆县| 玛多县| 荔波县| 陇川县| 丹阳市| 莱芜市| 永安市| 乐东| 彭山县| 天柱县| 景德镇市| 兴城市| 竹溪县| 永和县| 岳池县| 治多县| 柳河县| 景泰县| 当雄县| 台中市| 甘洛县| 东乡县| 石台县| 循化| 喀喇沁旗| 游戏| 富宁县|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