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故事:太宗騙《序》
設缸面酒款蕭翼探得“來”字
辯才
初醞一缸開,新知萬里來。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
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燃灰?
答辯才探得“招”字
蕭翼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
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
酒蟻傾還泛,心猿躁似調。
誰憐失群雁,長苦業風飄。
這兩首唱和詩的作者一是朝廷顯貴蕭翼,一是山中老僧辯才,兩人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如何聚到一起,而且互相唱和,這當中有個生動曲折的故事。故事所涉及的又是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千古一帝唐太宗。
《蘭亭序》又名《蘭亭序》、《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是書法家王羲之為當時一批風流人物在蘭亭雅集創作的詩歌集《蘭亭集》所寫的一篇序言。蘭亭,位于紹興古城西南約13公里處的蘭渚山下,地理位置正好處于紹興平原、水網地帶與丘陵山區的接緣之處,山地景觀與水鄉風貌得到充分而和諧地體現,因此,早在1600多年前,這里就是非常有名的風景游覽地。古人在每年的三月初三,為消災除兇,祈求平安,常在水邊組織修禊儀式,同時作為一種水邊嬉戲的游樂。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此修禊,組織“曲水流觴”活動。曲水流觴有點類似于現在的擊鼓傳花式的即興娛樂:淌水的小溪中有許多“港灣”式的小曲,從上游漂下的觴停在誰面前的“港灣”中,誰就得使出自己的絕活,或者事前約定的節目。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們約定的活動是即興作詩,詩不成就得罰酒。當時參與修禊的四十二人中,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孫統、王彬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袁嶠之等十一人各賦詩二首。郗曇、王豐之、華茂、庚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華平、桓偉、王玄之、王蘊之、王渙之等十五人各得詩一首。王羲之之子九歲的王獻之等十六人詩句不成,各各罰酒三觴以助興。王羲之將已成之詩匯編成集,并應眾人之邀,乘著酒興用絹紙、鼠須筆為蘭亭集作了一篇序文,計28行,324字,世稱“蘭亭帖”。
《蘭亭序》(唐中宗時馮承素摹本)
《蘭亭序》中描繪了蘭亭一帶的山水美景,眾人曲水流觴等修禊之樂。其中抒發了人生苦短、世殊事異的人生感慨,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情隨事遷、及時行樂的魏晉士大夫的人生取向。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過渡卻妥帖自然。通篇文字優美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更值得珍貴的是,他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之作。據說寫作時“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無如祓禊所書之者。右軍亦自珍愛寶重”(何延之《蘭亭記》)。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其中的二十一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達到了藝術上多樣與統一的效果。被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蘭亭也因此而成了歷代書法家與書法愛好者,及其他文人雅士的朝圣之地和江南的著名園林。
今日蘭亭和王右軍祠
現存的蘭亭建筑和園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移此重建的。有小溪流經此處,稱為曲水。臨溪有流觴亭,亭旁有王右軍祠,祠內正殿中有王羲之像,內有墨華池、墨華亭,兩廊壁上嵌有歷代書法家臨王羲之書法的石刻。流觴亭后有御碑亭,內立有清康熙書蘭亭碑一塊。亭前30米處為鵝池,中立有刻有“鵝池”兩大字的石碑一塊,相傳為王羲之書。祠內陳列有唐中宗時馮承素摹本(復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代摹本的一個鐵證?!吧颀埍尽笔乾F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個兒子王獻之的后人。安西成王諮議王彥祖的孫子,廬陵王胄昱之子。與兄王孝賓俱出家為僧,俗號永禪師。智永繼承乃祖的書法技藝,居住在家廟永欣寺闕閣上臨帖,用廢掉的禿筆頭就放在大竹簏里,每個竹簏可以放上一石多筆頭。他在閣上呆了三十年,臨得楷書、草書千字文有八百多本,浙江東部名寺院都贈送壹本,現在保存下來的,仍值數萬錢。智永活了近百歲。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俗姓袁,是南朝梁代司空袁昂之玄孫,法號辯才,生卒年及籍貫履歷均不詳,大約公元610年前后在世。辯才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每臨智永禪師之書法,逼真亂本。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在所寢方丈“梁上鑿其暗檻以藏《蘭亭序》,從不示人保惜貴重,甚于禪師在日”。
但是,這幅被辯才藏在屋梁暗洞中,從不示人的王羲之《蘭亭序》手稿,后來怎么落到唐太宗的手中,甚至被唐太宗作為最珍貴的殉葬品入藏昭陵,這中間就有一個傳奇故事。唐人何延之的《蘭亭記》,詳細地記述了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全過程,及此序爾后的收藏、傳世,直到到唐太宗如何派蕭翼騙取《蘭亭集序》,以及御命臨摹、著錄、殉藏于唐太宗昭陵這一完整過程。其記中說:
《蘭亭集序》是東晉右軍將軍、會稽(今紹興市)內史、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人王羲之(字逸少)所書寫的詩序。王右軍出生于世代貴胄之家,又是當代風流瀟灑的名賢,他喜愛山水,尤其善于書法,特別是草書和隸書。晉穆帝永和九年(353)春末,三月三日上巳節這一天,身為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太原的孫統承、孫綽興、廣漢的王彬、陳郡的謝安、高平郗曇、太原王蘊、僧人釋支遁以及自己的未成年孩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等四十一人,來到蘭渚山下溪流邊,舉行除災求福、清除不祥的祓(fú)禊(xì)祭祀。在眾人詩成之后,王羲之揮毫作序,并在鼓樂之中書寫。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書體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其中的“之”字最多,有二十多個,每個“之”字都變換一種寫法,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書寫時像有神靈相助。等他酒醒后,他日再書數十百本,沒有一本有祓禊時所寫的那本那樣好。王羲之本人也將這本《蘭亭集序》視為至寶。
王羲之去世后,這本《蘭亭集序》傳給了子孫。到第七代孫智永,他是王羲之第五個兒子王獻之的后人。安西成王諮議王彥祖的孫子,廬陵王胄昱之子,陳郡謝少卿的外孫。與兄王孝賓俱出家為僧,俗號永禪師。智永繼承乃祖的書法技藝,居住在家廟永欣寺闕閣上臨帖,用廢掉的禿筆頭就放在大竹簏里,每個竹簏可以放上一石多筆頭。他在閣上呆了三十年,臨得楷書、草書千字文有八百多本,浙江東部名寺院都贈送壹本,現在保存下來的,仍值數萬錢。智永的哥哥王孝賓后來改名惠欣。兄弟倆初出家時,住在會稽嘉祥寺,這里原是王羲之的舊宅。兄弟倆為了祭掃王羲之等祖墳的方便,因而移居該寺。并在山陰縣西南三十一里蘭渚山下,置地作為王羲之以及羲之叔叔王薈以下諸先人的墓園。梁武帝贊賞惠欣和智永兩兄弟均能崇尚佛教,將他倆居住的寺廟以兄弟倆命名,賜名“永欣寺”。此事見于《會稽志》。智永在永欣寺臨帖的闕閣,至今仍在。智永活了近百歲。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
到了唐太宗貞觀(627—649))年間,唐太宗在治理國家的暇裕之際,特別喜歡書法。
尤其酷愛王羲之的字,臨摩右軍真、草書帖,幾乎將王羲之的法帖都購置全了,唯獨沒有王羲之最著名的《蘭亭集序》。太宗到處尋找這個法帖,后來知道在智永的徒弟辯才那里。于是。降旨將辯才請到宮廷內的道場供養,恩惠賞賜甚多。幾天后,才問道《蘭亭集序》的下落,勸說利誘,各種方法都用盡了。但辯才卻堅稱:“往日侍奉智永師時,確實見到過《蘭亭集序》。但自從智永師去世后,又經過喪亂該帖就遺失了,現在不知在何處”。太宗既然從辯才那里知道《蘭亭集序》的下落,只好將辯才放回會稽。但后來在細加打聽,得知該法帖確實就在辯才處。于是又下令將辯才送回大內,重新盤問《蘭亭集序》的下落,這樣反復搞了幾次,辯才則始終堅稱不知其下落。太宗只好對左右侍臣們說:“我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其中卻獨獨缺少他最著名的書法《蘭亭集序》,我真是白天黑夜都在想著這部法帖。辯才已經年老,《蘭亭集序》放在他那里也沒有什么用。你們能不能找到一個聰明人,用個巧妙的辦法將《蘭亭集序》拿到手”?尚書右仆射房玄齡上前奏曰:“臣聽說監察御史蕭翼,是梁元帝之曾孫?,F住在魏州莘縣。此人以才藝自負,又精于計謀,派他擔當此任,必定能拿到《蘭亭集序》”。太宗于是詔見蕭翼蕭翼說:“如果以官府的身份去,一定還是不能得到,我請求以私人的身份去,但需要王羲之父子的其它兩三件書帖”。太宗給了他所要的書帖。
于是蕭翼換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和帽子,在湖南湘潭搭上商船來到山陰永欣寺。蕭翼穿著又寬又長的黃色長衫,打扮成一個很潦倒的山東書生模樣,選擇太陽快落山進寺,緩步而行,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觀看寺中的壁畫。當他來到辯才的寺院時,故意停步不前。辯才見這位氣宇不凡的游客,便上前施禮問道:“何處施主光臨寒寺?”蕭翼彬彬有禮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賣完蠶種順道游歷圣寺,在此遇上大師,真是三生有幸!”兩人一番客套之后,話語間就很投機。辯才將客人請到房內,兩人一起下圍棋、撫琴,做投壺游戲、橫槊賦詩,談說文史,意甚相得。辨才說:“兩人之間,有的到年老了還像剛認識那樣生疏;有的則一見如故。我倆今后可不拘形跡”。于是留蕭翼在寺內過夜,并擺上了美酒、藥酒、水果招待蕭翼。“缸面”是一種新釀的好酒,河北人稱甕頭酒。可見辯才此時內心的高興。一陣歡飲之后。便開始賦詩。辯才首先用“來”字韻吟成一首五律,題為《設缸面酒款蕭翼探得“來”字》,詩云:
初醞一缸開,新知萬里來。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
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燃灰?
詩題上說的“缸面酒”本意為浮在酒缸面上的那層酒。此處指初熟的黃酒,這種黃酒向為浙江省紹興市之特產;“款”即款待、招待;“探得來字”,這是作舊體詩的一種創作方法,即先用抽鬮來指定所用韻腳,“探得來字”即拈得詩韻“來”字,詩中即押“來”字韻。詩中表達對新近結識的朋友的欣喜之情。詩中描繪兩人在深夜撫琴、月下共同吟唱的相知相許,以及由于新知的到來是自己早已枯寂的心泉又得到了生命的甘露。詩寫得很是綿密深沉,更充滿喜悅之情。由此可見,這位老僧平日多么寂寞,多么信任朋友,有多么善良。然而,這位姓蕭的朋友別有用心,有為而來,卻是這位老僧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蕭翼也和了一首,題為《答辯才探得“招”字》,詩云: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
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
酒蟻傾還泛,心猿躁似調。
誰憐失群雁,長苦業風飄。
針對老僧的熱忱和坦誠,蕭翼也盡量套近乎:開頭兩句寫兩人初逢的情景,感謝老僧的盛情招待。接下來的兩句“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則在“邂逅”上做文章。“邂逅(xièhòu)”,不期而遇,偶然相逢,意思是說雖然天闊地遠,兩人偶然相逢,但心心相映,宛若舊時相識一樣。最后四句“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誰憐失群雁,長苦業風飄”則針對老僧感謝客人給自己孤獨的生活帶來慰藉道出自己的感激之情:美酒相傾,是自己浮躁的心態得以止息;我往日也像只失群的孤雁,今日在您這里得到了慰藉。
兩人互相感激,心心相通,真是相見恨晚。兩人通宵歡飲,直至天明,蕭翼方告別而去。臨別時,辯才對蕭翼說:“希望檀越有空時便來小寺相敘”。“檀越(tányuè)”,梵語,僧人稱布施者為檀越,又稱作檀越主,后來作為僧人對香客的通稱。不久,蕭翼果然攜酒往訪,兩人又一起飲酒賦詩,如此往復多次。兩人詩酒為務,不分彼此,過了十天半月。一次,蕭翼帶了名畫梁元帝的《職貢圖》給辯才觀賞,師嗟賞不已。《職貢圖》是一幅反映境內的少數民族上層向中國皇帝進貢的紀實圖畫。梁元帝名蕭繹,字世誠,武帝蕭衍第七子聰慧好學,擅長書畫,冠絕一時。南朝陳姚最評價蕭繹說:“學窮性表,心師造化,足使荀最、衛協擱筆,袁倩、陸探微韜翰?!笨上魇雷髌穬H有《職貢圖》,且已殘缺。蕭繹流傳下來的畫作《職貢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職貢圖》。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的繪畫水平,成為了解南朝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亦是真實記錄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蕭繹的《職貢圖》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絹本,設色,縱25cm,橫198cm。辯才看了《職貢圖》后,感嘆不已。對蕭翼的身份和藝術水平,更加深信不疑。蕭翼趁機將話題引到書法上面來。蕭翼說:“弟子的家門皆喜歡二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我自幼便沉溺于其中。至今還有幾幅二王法帖帶在身邊”。辯才高興地說:“明天請您帶來給我看看”。
第二天,蕭翼如期前往,將二王的幾幅法帖出示給辯才。辯才看后說:“真跡倒是真跡,可惜不是佳品。貧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跡,頗不平常。”蕭翼追問是何帖,辯才毫不猶豫說是蘭亭帖。蕭翼見辯才上了鉤,故意裝出若無其事地說:“數經戰亂,王羲之的蘭亭帖怎么還會在世呢?一定是贗品。”辯才說:“智永師在世時,對此帖異常珍惜。臨死之際,親自交給我保存。交給我時有關手續皆在,哪會有偏差?你明日可以來親自驗看”。第二天,蕭翼來后,辯才親自從屋梁上的洞內取出《蘭亭集序》讓蕭翼驗看。蕭翼為了打消辯才的戒備,故意找其中瑕疵,對辯才說:“你看,這不證明是贗品嗎?”于是兩人爭論不休。辯才見蕭翼不看好此帖,便不戒備。不再將它放回屋梁上的洞內,將它和從蕭翼那里借來的幾幅二王法帖一起放在桌子上。辯才此時已八十多歲,每日還在窗下臨摹二王法帖及《蘭亭集序》數遍,其老而篤愛二王書法到了如此地步。
自此以后兩人又多次往來,僮仆們也很熟稔對蕭翼不加猜疑。有次辯才外出到靈汜橋南嚴遷家去做家齋,蕭翼私下來到辯才房前,對辯才弟子說:“我將一塊帛子遺忘在辯才師房內的座位上”門童為蕭翼打開房門,蕭翼于是將桌上的《蘭亭集序》以及太宗交給他的二王法帖拿在手中,迅速趕赴官方的永安驛,告訴驛長凌愬說:“我是御史,奉太宗敕命來此,有太宗手書的敕令,你快去報知當地都督齊善行?!饼R善行即是隋末大起義中號稱夏王竇建德的妹婿,在偽夏王之時為右仆射,由于聽從黃門侍郎廬江節公及隋黃門侍郎裴矩的建議,舉國歸降我大唐,因此保住大好仕途,被授予上柱國,又被封為封真定縣公。齊善行聞訊后,飛馬·飛快前來拜謁。蕭翼向齊善行宣示太宗旨意,將自己來此的緣由經過一一告訴了齊善行。
善行立即派人傳呼辯才,此時辯才仍在嚴遷家中,還未還寺,遽見追呼,不知什么原由。善行派遣的差人又告訴辯才,說是侍御要見他。等到辯才來到都督府,才知道這位御史就是常來他房中敘話的書生。蕭翼告訴他:“我奉旨前來取《蘭亭集序》,現在《蘭亭集序》已取到了,所以請老師父前來作別”。辯才聽完此言,一下子暈了過去,很久才蘇醒過來。
蕭翼迅速從永安驛出發趕往京都。向太宗皇帝上奏。唐太宗非常高興,夸獎房玄齡舉薦得人,賞彩色錦緞千段,將蕭翼提拔為員外郎,官銜升為五品。又賞賜銀瓶一、金鏤瓶一、瑪瑙碗一、并將瓶和碗內都裝滿珍珠。又從御馬中挑出兩匹好馬,配上寶裝鞍轡賞給蕭翼,又賜給他莊宅一座。
太宗開始時惱怒辯才私藏秘籍,隱瞞不報,欲加以刑法。但考慮到辯才年老,不忍加刑,數日后,還賜給他谷物三千石,下令由紹興所在的越州從當地劃撥。辯才不敢將入己用,回去后造一座三層寶塔,非常精麗,放在永欣寺,用以告慰他的老師智永,也用以表示自己的失職歉疚。此塔至今猶存。辯才因此事又驚又怕,愧悔莫及,患了重病,不能吃飯,只能啜點稀粥,一年多便病故。太宗命宮廷供奉中書法家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分別拓印數本,賜給各位皇子,諸王和近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患病,臥在玉華宮含風殿。臨死前,對兒子高宗李治說:“我想從你那里求一件東西,你是很孝順的,豈能違背我的心意,不知你肯不肯?”高宗哭著將耳朵附到太宗嘴邊聽話。太宗說:“我所想要的就是《蘭亭集序》,可將它作為陪葬隨我一同前去”。太宗去世后,《蘭亭集序》及隨同太宗喜愛的弓劍等,一同葬入昭陵。現在趙模等人的《蘭亭集序》拓本,仍在世的,一本都要值數萬錢。至于《蘭亭集序》的真本,世上卻再也見不到了。
我曾經擔任過左千牛衛一職,當時按官方文書指派到越州去。我乘船度過大海,登上會稽山,探訪過禹穴名勝,也尋訪過奇書。發現會稽這一帶的名僧處士,超過其它諸郡許多倍。方知虞預之著的《會稽典錄》中,歷代都有著名人物,這是可信的,有歷史依據的。其中辯才的徒弟玄素,俗姓楊,是陜西華陰縣人,漢代太尉楊震的后人。其六世祖楊佺期為東晉時的叛臣桓玄所害,子孫為了避難,偷偷潛逃到江南來,后來編入山陰籍貫,即是我外婆家的親屬,今日殿中侍御史楊玚一族。武則天長安二年(702),玄素師已九十二歲,但視力、聽力都不見衰退,仍然住在永欣寺智永禪師原來的禪房內,親自向我敘說了上述故事。我在退職之后,將這個故事的前后經過整理了一番。以期盼后來的君子,了解我的心意所在。我將整理出來的這則故事,交給永(彭年)、明(察微)、溫(抱直)、超(令叔)等兄弟保存。至于那些對此事感興趣、想想了解此事始末者,也毫無隱蔽地告訴了他們。此時的時間是甲寅年(公元714年,玄宗開元二年)三月三日上巳節。感慨于當年王羲之等在此日修禊寫下《蘭亭集序》,因而寫下這篇《蘭亭記》。當今皇上每有空暇,很關注書法藝術,已達到很高的造詣,其中尤其看重《蘭亭集序》。我于玄宗開元十年(722)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朝廷恩準回家鄉祭掃祖塋,到了京城后,本準備將尋訪得來的上述故事告訴皇上,但因病不能叩見皇上,只得派遣兒子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選騎都尉何永寫成文本奏上。某日接到朝廷降旨要何永到日曜門聽宣。皇上從大內賜給何永絹三十疋。何永感激天恩浩蕩,手舞足蹈。捧著絹回到住宅,讓周圍的人都分享皇恩,光耀整個街坊。我跼促病榻聞此喜訊,趴在枕頭上也高興萬分。面對突然降臨的榮寵,我的大病也好了幾分。于是將這段經歷題于文本之后,以昭示后代。
以上就是唐代何延之的《蘭亭記》。其中記載了《蘭亭序》的全過程,及此序爾后的收藏、傳世,直到到唐太宗如何派蕭翼騙取《蘭亭集序》,以及御命臨摹、著錄、殉藏于唐太宗昭陵這一完整過程。最后還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以證實。從今天的觀點來看,《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后人的私人收藏,袁辯才持有《蘭亭集序》有文書依據,也是合理合法的。唐太宗憑一己之好,強要不成,又去派人騙取,實在有損一代明君的形象。至于蕭翼,利用老僧的坦誠和信任,是在是個超級騙子。老僧后來在驚嚇中去世,他實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從歷史角度來看,福田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貴重之物應該是天子居之,這是天經地義的;辯才所為,反倒有欺君之罪。太重不加懲處,反賞賜谷物,倒是寬大為懷的明君行為。所以此事被視為佳話,見于文人筆記和繪畫,甚至記于歷史典籍《貞觀實錄》之中。
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有幅名作《蕭翼賺蘭亭圖》,就是根據何延之《蘭亭記》故事而創作作。畫中描繪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弟子袁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面上是蕭翼向袁辯才索畫。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爐上備茶;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妒捯碣嵦m亭圖》橫寬65厘米,高28毫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唐人劉餗的《隋唐嘉話》也記載有太宗獲取《蘭亭集序》的故事,不過派出的使者不是侍御史蕭翼而是蕭翊,其前后情節也多相同:李世民是在高祖武德五年(622)獲得此帖,時為秦王,而非即位后的太宗;蕭翊是從辯才處求得,而非騙取;太宗死后《蘭亭序》歸葬昭陵,亦非太宗遺詔,而是中書令褚遂良的建議。其中也缺少何延之《蘭亭記》細致的情節和生動的故事性?!端逄萍卧挕吩疲?/p>
王羲之的《蘭亭序》,南朝梁代的動亂中流落在外,到了陳朝天嘉年間(陳文帝年號,560——565)為僧人智永所得到。到了太建年間(陳宣帝年號,569—582),智永將它獻給宣帝。后來隋平定陳朝,此帖又被獻給晉王楊廣,但楊廣不甚看重。僧果(汲郡修武人,俗姓趙,名法祐)從楊廣那里借去做拓片。后來楊廣稱帝,也不記得從僧果那里要回來。僧果去世后,弟子僧辯得到這幅法帖。唐太宗為為秦王時,見到此帖的拓本,十分驚喜。乃出高價購買王羲之手書的該帖,但始終沒有得到。后來知道此帖在辯師處,便派蕭翊到越州從辯才處求得此帖。該帖于高祖武德五年歸秦王府。到了貞觀十年(636),乃將拓本十本賜給近臣。太宗去世后,中書令褚遂良上奏,認為《蘭亭集序》為太宗生前所看重,不可留在世間。于是秘密葬于昭陵。
劉餗的《隋唐嘉話》與何延之的《蘭亭記》內容雖有出入,但一些基本情節是相同的,如:《蘭亭集序》民間最后的收藏者是山陰的僧人辯才;太宗非常喜愛《蘭亭集序》,千方百計尋去而始終未能得到;最后由太宗派出的使者蕭翼或蕭翊從辯才處獲得;《蘭亭集序》最后被秘密陪葬于昭陵。
這個基本事實也被后來的許多研究《蘭亭集序》的資料所證實。到了宋代,御府、定武、會稽、洛陽等地傳刻和公私收藏的各種《蘭亭》版本,共有一百六十多種,并出現許多研究此法帖和考訂不同拓本的專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桑世昌的《蘭亭考》和俞松《蘭亭續考》。桑世昌(生卒年不詳,約1135前后一1210前后在世),字澤卿,號莫庵,淮海(今江蘇徐州一帶)人,南渡后,其家居天臺(今屬浙江),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外甥?!短m亭考》原名《久蘭亭博議》,共十二卷并有附錄《群公帖跋》。此書是最早關於《蘭亭序》研究與資料整理的專著。匯集了散見於各種著錄、筆記、信札、詩文和題跋中關于蘭亭序的記述。書后附錄的《群公帖跋》,雖經高似孫刪改,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短m亭續考》,二卷,為續《蘭亭考》而作。作者俞松,字壽翁。所錄內容均為兩宋人物就《蘭亭》諸本所作題跋。其題跋與《蘭亭考》基本不重出,特別是李心傳跋語多及史事,可補史缺。上述兩本專著都確切記載了《蘭亭序》真本為溫韜發掘昭陵時所毀。溫韜是五代后梁時代耀州節度使,也是專門盜取唐朝皇陵的盜墓賊。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據說被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還。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載,后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逼渲胁⑽刺岬健短m亭集序》,可能該法帖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隱密之處。
至于騙取老僧辯才《蘭亭集序》蕭翼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何延之《蘭亭記》中的說法:蕭翼把蘭亭集序帶回長安后,太宗予以重賞。另一是史籍《貞觀實錄》中的說法:蕭翼因騙的蘭亭集序而內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貞觀實錄》雖是史籍,但史學界更傾向于何延之的說法。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