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唐詩故事:昌谷家山

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李賀
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
長槍江米熟,小樹棗花春。
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
犬書曾去洛,鶴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葉,山杯鎖竹根。
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云。

國學這首古風,是中唐詩人李賀在就任朝廷奉禮郎后,懷念家山昌谷時所作。在群峰并峙的中唐詩壇上,李賀是位極富特色并對后人產生極大影響的青年詩人。他一生年促命短,只活了二十七歲(790——816);但卻是一位神童,據說七歲即以“長短之制,名動京師”。當時著名的大詩人韓愈就同皇甫湜一道慕名去看望過他,他當著兩位大詩人的面,寫了一首古風《高軒過》,記錄詠歌此事的經過,而且把兩人奇特瘦硬的詩風加以形象概括,使得兩位大詩人詫不已,“二公大驚,親為束發”(《新唐書·本傳》),并結下終生忘年交。李賀不但年初命短,身體也瘦弱不堪,史稱他“細瘦通眉,長指爪”,他自己也說是陣日與藥罐子為伴,而且早衰,不到十八歲就已出現白發,并且一根根往下掉。在短短的一生當中,生活道路也異常坎坷:他雖是個皇族,為隴西鄭王李亮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其父李晉肅是個官卑職微的“邊上從事”,晚年當過一段時間陜縣令,在李賀剛踏上人生之旅時即已去世,留下他和母親、姐姐和弟弟一家四口靠著幾畝薄田度日。他曾在詩中描敘家中的困苦:可以說是一貧如洗,風雨之夜,伴隨著舂聲的,是差吏前來收租的敲門聲;甚至連唯一的幼弟都養不活,要送到江南去謀生。自己在仕途上也是困躓一生、地位低下:他本可通過進士試而獲朝堂之位,但因懼社會流言,避父親“晉肅”諱而不去應“進士”試,盡管韓愈專門為他寫了《諱辯》,鼓勵他反抗流俗,前去應進士試。但出于性格的敏感怯懦,始終不敢去應試,到頭來只能憑皇族的身份去充當個“臣妾氣態間”的奉禮郎,郁郁不得志終生。這首《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就寫于奉禮郎的任上。3ad87國6f8s6學gf98s網6g8a9

國學李賀為人雖瘦弱多病,但為人志向遠大,渴望建功立業:“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至酒行),結束當時的軍閥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南園),不息為國捐軀:“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但是,因為這個荒唐的“避諱”,阻斷了李賀的仕途,也使李賀無法實現“提攜玉龍為君死”報國之志。加上生活艱難,作為長子的李賀必須承擔起養家活口的責任。憲宗元和六年(811),迫于生計,李賀離開家鄉到京城長安去擔任一個叫做奉禮郎的小官。奉禮郎屬太常卿,原稱治禮郎,唐高宗時,因避李治名諱,改稱奉禮郎。主要掌管朝廷朝會、祭祀之禮儀,一般由皇族擔任。李賀因為是李唐王朝遠親,所以被選取擔任此職。因為這個職務屬于門蔭,地位又低,從九品,位卑職微,任上又無可事事,所以李賀非常壓抑。他當時住在長安崇義里,曾寫了首《崇義里滯雨》,很能反映他擔任奉禮郎時的處境和心境:“落莫誰家子,來感長安秋。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南宮古簾暗,濕景傳簽籌。家山遠千里,云腳天東頭。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壯志成空,愁恨不已。加上窮困孤獨,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陰暗的里巷和淅瀝不斷的秋雨一樣,這與《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所要抒發和表達的情感相近。只不過后者更強調家山的美好和對故鄉的懷念。詩人將昔日在家山品茶飲酒的悠閑自在景與眼前退衙回來閉門獨坐的孤獨以及“鶴病悔游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強調身在仕途無法實現理想抱負的喟嘆。失落加上鄉愁,更增添幾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詩人對故鄉的懷念。

國學詩題中提到的“憶昌谷山居”即是詩人的故鄉所在地。昌谷,位于今日洛陽西南宜陽縣境內。今日的宜陽,顯得偏僻和貧窮,但在隋唐時期,此地則是江淮糧賦陸路和漕運的重要中轉站。其中李賀居家的三鄉驛(今名三鄉鄉),是當時從洛陽通往長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驛站。為唐代諸帝東巡必經之地,在此建有連昌宮、蘭昌宮等行宮,武則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駐蹕,其中的連昌宮更因元稹的《連昌宮詞》而聞名千古。13513國4kj5k學jlk4k網2n4m5

國學三鄉所在地昌谷,是兩山間的一塊谷地,是個水陸交匯、山川形勝之處,昌谷北有鳳翼山、漢山,南有女幾山、梅鹿山,昌澗水從鳳翼山和漢山間緩緩穿過昌谷向東南流注洛水。李賀生活的中唐時代,中原經濟由于安史亂后遭到極大破壞,唐王朝的財賦主要取自東南,這里又是江南漕運的主要中轉站,憲宗元和年間“每歲運江淮米五十萬斛,至河陰留十萬,四十萬送渭倉”(《舊唐書·食貨志下》),其經濟地位的重要,可以想象。昌谷不僅水陸交匯,也是山川形勝之處,在唐代也是個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澗水兩岸水草豐茂、楊柳婆娑,漢山也是“周圍十里,古柏蒼然”,“林壑茂美”(《宜陽縣志·山川》)。附近的漢山上有漢光武廟,劉秀曾在此收編投降的赤眉軍(《重修漢光武廟記》);對面的女幾山上有蘭香女神廟,有著“女幾化石”的神話傳說。所以在唐代,昌谷也是個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據《新唐書·地理志》:唐代諸帝東巡,三鄉驛為必經之地,在此建有行宮蘭昌宮,武則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駐蹕,唐玄宗還在三鄉驛題過詩,題為《望女幾山》。除上述帝王在此駐蹕外,詩文名家張九齡、韓愈、皇甫湜、劉禹錫、白居易都游過昌谷。梅鹿山上至今還存有刻著皇甫湜姓名的古碑,為清康熙四十六年立。張九齡是作為宰相陪同玄宗東巡止息于三鄉驛的,并對玄宗題詩有首和詩,題為《奉和圣制早發三鄉山行》。劉禹錫游覽昌谷時玄宗的題詩仍在,劉還為此寫了一首詩抒發感慨,題為《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李賀故居具體在何處,古人未言及,今人多歧說。因為毛澤東喜愛李賀詩,所以宜陽縣委宣傳部在1974年文化大革命高潮中,還組織了一次關于李賀故居的專門調查,認定故里是在西柏坡,并“統一宣傳口徑”,命令當地政府按此口徑對外介紹,所以不少書籍文章在介紹李賀時,都以為李賀故居在昌谷西柏坡。其實,對李賀故居最有發言權的是李賀本人,另外還有宋人張耒。賀詩中有不少關于家鄉風物的描繪可作為我們推斷的依據,張耒到過李賀故居并留有詩作,在現有史料中,它與李賀時代最近。張耒在上述兩詩中說到李賀宅的位置是“連山忽中開,砑若敞雙戶。南山當其門,列嶂儼環護”,“清溪水拱荒涼宅,幽谷花開寂寞春”。李賀詩中也說到“我在山上舍,幾畝蒿磽田”(《送韋仁實兄弟入關》),“長巒谷口倚稽家,白晝千峰老翠華”(《南園》十一),又說“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南園》十一),“怡怡中談笑,小弟裁澗菉”(《題舊夢》)。可見宅在山上,而且是在群峰中開的谷口處,附近還有澗溪環繞。按以上開列的環境來判定,似是在漢山靠近昌谷的山坡上,隔著連昌河與鳳翼山相對處。21世紀初,我曾在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葛景春和宜陽縣文聯主席劉雷和宜陽電視臺臺長郅敬偉等陪同下考察過李賀故居并到過漢山。漢山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個小高坡,海拔僅150多米,坡度平緩,我們乘坐的越野車沿坡一直開到山頂的光武廟。而且山頂平坦,除光武廟外,余皆為玉米和山芋地。可見賀詩說在山上有幾畝蒿磽田是可信的。史載漢山“周圍十里,古柏蒼然”,“林壑茂美”,沒有說它是“幽壑”、“峻美”,可見其平緩模樣。為其有“林壑”,故居旁才會有澗溪環繞,才會有竹林,弟弟才會去澗里采菉草,自己也才會上山采石蜜。這也與張耒詩中的“連山忽中開,砑若敞雙戶”以及賀詩“長巒谷口倚稽家”吻合。

國學《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在結構上也頗有特色。為了表達思鄉之情,全詩十六句將故園家山的美好與生活于其間的愉悅如意于今日奉禮郎生活的孤獨病痛,不但對比著去寫,而且交叉進行:一二句寫今日當差生活的乏味和冷清,接下來四句則是寫家山生活愜意和自由:吃著自己田里產的可口的長腰槍稻米,屋外小樹的棗花開了,意味著秋天又有棗子吃和棗子釀的酒合。這是說吃的,“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這是描述家居時悠閑而自由的生活環境,與“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的局促乏味官衙生活形成強烈反差。接下來又回到眼前:“犬書曾去洛,鶴病悔游秦”。“犬書”據用陸機典故。陸機有駿犬,名黃耳。機寓京師,久無家問,笑語犬曰:汝能赍書歸家否?犬搖尾作聲。機乃為書,竹筒盛之系犬頸。尋路南走,遂至家,得報還洛。“鶴病”是指自己在京傷病,也有人疑為在洛陽的妻子有病。“悔游秦”直接抒發自己懊悔不該來京任奉禮郎一職。接下去的四句,又是對家山故園的追憶和眷戀:用瓦罐蒸茶封存,用竹根作為酒杯。烹茶飲酒,這是夸張生活的從容悠閑;以瓦罐蒸茶,竹根為杯,則是強調民間的清貧生活。最后兩句“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云”是形容明月之夜在昌澗閑游的情形:輕舟短棹,劃破了明月下倒映在溪水中的白云,這是何等的清幽和愜意!作者以此來與“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冷清、幽閉的奉禮郎生活作比,來表達他對奉禮郎生活的厭棄和對故園家山的眷戀,自然也暗示自己的人生歸趨。據朱自清的《李賀年譜》,李賀于憲宗元和六年(811)秋赴京任奉禮郎一職,到元和八年春,即因病辭官,回到故鄉昌谷,擔任該職不過一年多時間,而且到25歲去世,從此沒有在擔任過任何職務,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山度過。這既表現李賀對家鄉故園的熱愛和對世事的看破,也表現了這位瘦弱、敏感又多才的年輕人確實不善于與社會溝通,也難容于世。當然,家山的美好和度日的從容悠閑,在這首詩中是被刻意地夸大了。因為李賀在家鄉生活異常艱苦,窘迫。如上所述,他家此時已是一貧如洗,只有山上幾畝薄田:“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而且因交不起租稅,風雨之夜被差吏逼租:“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甚至連唯一的幼弟都養不活,要送到江南去謀生:“欲將千里別,持此易斗粟…….青軒樹轉月滿床,下國饑兒夢中見。辭家三載今如此,索米王門一事無”(《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作者之所以要做如此的夸張,起動機其動機也是相當明顯地。另外,這首詩在結構上交叉跳躍,也很能表現出李賀詩歌的特色。晚唐知名詩人杜牧在《李長吉歌詩敘》中將李賀詩歌稱之為“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第一次提出李賀詩歌缺少思理這一特色,后人如陸龜蒙、宋祁、王琦等,皆指出李賀詩歌想象怪特但結構跳躍缺乏思路連貫這一特征。今人更提出李賀詩歌是采用“印象連綴”這一印象派的寫作方式。從這首詩來看,今日的現狀與昔日的回憶,不同時空的片段印象不斷浮現而且交叉呈現,完全靠回憶這根線索斷斷續續相連確實是一種跳躍式的思維。vad90國713k4學k1ljb網n23i1

國學昌谷是個方圓十幾里的谷地,散落著西柏坡、后院、小寨、南寨、上莊、下莊等五六個村落以及漢山、女幾山、昌澗水等山水名勝。在漢山靠近昌谷的山坡上李賀故居前后,并反復被李賀詠歌的則有漢山、女幾山以及住宅前后的南園和北園。下面依據考察情況依次介紹:2k45j國2498z學8vzcd網f89af

漢山

國學漢山在宋代張耒的詩歌中叫“南山”,他在探訪昌谷李賀宅的位置時說:“連山忽中開,砑若敞雙戶。南山當其門,列嶂儼環護”(《春游昌谷訪李賀故居》)。是說李賀的故宅在山巒中斷處,漢山在其北,當起門戶。李賀自己也說自己的住宅在長巒谷口,“長巒谷口倚稽家,白晝千峰老翠華”(《南園》十一),而且在南山上有幾畝薄田:“我在山上舍,幾畝蒿磽田”(《送韋仁實兄弟入關》)劉秀曾在此收編投降的赤眉軍(《重修漢光武廟記》),山上有漢光武帝劉秀廟,稱“光武廟”。據史載,漢山異常秀美:“周圍十里,古柏蒼然”,“林壑茂美”,但到了李賀生活的中唐時代,這座曾經香火鼎盛、金壁輝煌的廟宇已是“頹圮殘破,十不存一”了。神殿的破敗更顯得林壑的陰森,十里古柏更襯出古剎的神秘。

20140914_001

李賀故園附近的漢山和山上的光武廟

國學李賀在其詠歌南山的一些詩章中反復表現一種冷寂中的傷感和冥冥中的神秘,如:“南山何其悲,鬼雨撒空草……漆矩迎新人,幽壙螢擾擾”(《感諷五首》);“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南園》);“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未嘗不是這座古剎荒寺給詩人自小就留下的心靈痕跡。其中代表之作就是這首《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
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國學詩人用富于變幻的筆觸描繪了故園南山下神秘又空曠的秋夜田野:它明麗而又斑駁,空曠而又幽冷,帶著神秘,使人恐怖,又帶著溫馨,使人眷戀。詩人將種種矛盾又復雜的情感表達在斑駁幽暗的畫面中,典型地體現了長吉歌詩奇譎幽冷的風格和跳躍矛盾的思想情感!13k4j國k1jda學iuf57網97n67

國學詩歌開頭三句吸收古代民間歌謠起句形式,描繪秋夜南山下田野給詩人的總體印象:描繪了空曠、靜謐,皓月當空,秋風萬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蟲聲輕細,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ad8f7國a87fa學d67fa網87d6f

國學四、五句寫南山。山間云繞霧漫,巖石上布滿了苔蘚,嬌弱的紅花在冷風中瑟縮著,花瓣上的露水一點一點地滴落下來,宛如少女悲啼時的淚珠。寫到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驀然升起一縷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鋪展,輕紗般籠罩著整個畫面,為它增添了一種迷幻的色調。13kj4國k1j4v學x7bx9網87356

國學六、七句寫山下田野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黃的莖葉橫七豎八地丫叉著,幾只殘螢緩緩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飛,拖帶著暗淡的青白色的光點。13kj4國k1j4v學x7bx9網87356

國學結尾兩句由景物描繪過渡到主觀感受,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點陰森可怖的境界:從石縫里流出來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發出幽咽沉悶的聲響,遠處的燐火閃爍著綠熒熒的光,像漆那樣黝黑發亮,在松樹的枝丫間游動,仿佛松花一般。泉水是人們喜愛的東西,看著泉水流淌,聽著它發出的聲響,會產生輕松歡快的感覺。人們總是愛用“清澈”、“明凈”、“淙淙”、“潺潺”、“叮咚”之類的字眼來形容泉水。李賀卻選用“滴沙”這樣的詞語,描摹出此處泉水清幽而又滯澀的形態和聲響,富有藝術個性,色調也與整個畫面和諧一致。末句描寫的景是最幽冷不過的了。“鬼燈如漆”,陰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點松花”三字,又多少帶有生命的光彩,使讀者在承受“鬼氣”重壓的同時,又獲得某種特殊的美感,有一種幽冷清絕的意趣。

國學李賀從小就生活在這中空曠、幽閉又帶著某種神秘的故園山水之中,成年以后也多次返回故里閑居。故鄉風物是昌谷詩中經常表現的對像,也是形成李賀或艷麗或幽冷詩風的主要動因,甚至對李賀封閉內向性格的形成以及多言鬼神創作傾向的產生都有很大的影響。李賀為人異常脆弱又異常敏感,這種性格的形成與他早年在昌谷的生活環境和創作習慣有很大關系。大自然的清幽陶冶了詩人的純情,也培育了詩人的敏感,但也使詩人的生活面極為狹窄和單調,《新唐書》本傳對李賀的這種生活有段記載:

(賀)每日旦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而”。

國學早上出去觀風賞景,尋找詩材,激發詩興,晚上回來整理創作素材和佳句。日日騎著一匹瘦馬、伴著一個書童,再加上一個陣日為他耽心的母親,這就是李賀在昌谷的全部生活內容。這種自我封閉的生活方式自然會形成落落寡合的性格和孤寂愁苦的心態。而這種內向性格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心理定式,即使走向社會后也會本性難移:在洛陽求職時他是閉門著述、苦思冥想;在長安任奉禮郎時也是下班回家,閉門獨處;即使在漫長的旅途上也是“獨騎往還京洛”。獨往獨來,罕與人交,整日浸淫在讀書與創作之中。情感的閘門一旦向外封閉,情感就必然要向內心回流,李賀單調貧乏的現實生活造成了天平向另一端傾斜——精神世界異常豐富和活躍。李賀詩歌多幻想、多寫虛幻世界,都與這種青少年時代生活環境有關。adkjf國aiua9學87df8網a7dfa

女幾山

國學女幾山在李賀故園昌谷之南。比起漢山,女幾山要出名和秀麗得多,它是著名的洛水發源地,早在我國第一部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就有女幾山的記載:“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于江”。至于女幾山之得名,《山海經》曰:“又東二百里,曰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這關如兔丘,服之媚于人”。意思是說由鼓鐘山向東二百里有座山,名叫姑瑤山。天帝的女兒就是在這里死的。她名叫女尸,死后化為瑤草。這種草的葉子相互重疊,花是黃色的,果實就像兔絲的果實,人吃了這種果實,就會扮相妖媚,得到別人寵愛。至于姑瑤山為何又稱為女幾山,一些史料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是孝女杜蘭香感天帝,在此飛升成仙,遺留一個石幾在此:“蘭香神女上升處,遺幾在焉”,因而得名。這種說法最早見于劉義慶的《幽明錄》;另一種見于《宜陽縣志》:說是一個買酒的婦人叫女幾,作酒常美。仙人過其家飲酒,以素書五卷質錢。幾開視也,乃長生之術。女幾按書上所寫之法進行修煉,三十年后顏色更少,像個小姑娘。數歲,仙人復來,笑著對女幾說:“你這個道婆還不隨我飛升而去?”女幾于是隨仙人去,不知其所之。所居,即今女幾山也。第三種說法亦見于《宜陽縣志》,說“石幾山”乃是“石雞山”的訛音。劉宋永嘉年間,有位女子叫彭娥,是龍屋保彭氏之女。永嘉之亂時,有次彭娥帶著水桶去汲水。看到有賊兵來便往回跑。賊兵追到溪邊。彭娥看到高數十丈的石壁擋住去路,便大哭說:“老天莫非要讓我受辱于賊耶!”說著便以頭碰石壁,石壁忽然裂開數丈,彭娥跑了進去。賊兵也隨后跟著入內,但石壁有合起來,賊兵皆被擠壓而死。彭娥卻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留下她汲水的水桶化而為石,形狀像只雞。當地人便把這座山稱之為“石雞山”,其水為“女娥潭”后人雖訛為“石幾山”。13kj4國kj9uf學da09f網7k3jr

國學在這幾種女幾山得名的傳說中,劉義慶《幽明錄》所載的蘭香女神傳說流傳最廣。唐《元和郡縣志》和宋代《太平廣記》皆依據此說,說此山乃仙女杜蘭香得道成仙之所,其升仙處尚留一石幾,故得名“女幾山”。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又稱之為“化姑山”,幾仙姑道化之所。大概由于此山秀麗多林木花果,宋以后將“化姑山”訛成了“花果山”。1986年,宜陽縣人民政府決定統一口徑,將此山統一稱呼“花果山”,并成立“花果山旅游資源開發公司”,1991年,國家林業部正式同意成立“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要開發成新的旅游景點了。為此改名,我在考察中曾問過同行的宜陽縣文聯主席劉雷、宜陽電視臺臺長郅敬偉:按說,“女幾”得名最早,歷代名流對女幾皆有詠歌,山上有女幾和蘭香女神廟,又有著裴度、韓愈、白居易的女幾逸事和“女幾化石”的神話傳說,既有歷史的深沈、文化的積淀又有神話的浪漫。而“花果山”則僅見于北宋《太平寰宇記》,只是作為“花姑山“的一個訛音和當地俗名,為什么宜陽政府要去古而取今,去正而從訛,去雅而從俗?至于把“女幾石”改為“悟空戴帽”、將“蘭香女神廟”改為“花果山廟”更是讓人莫名其妙。回答是女幾山很少有人知道,花果山則由于《西游記》今人人皆知,為了開發旅游事業,擴大宜陽的社會影響,縣委、縣政府對此命名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國學實際上,女幾山的人文自然景觀俱佳。據唐代杜光廷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女幾山也是道藏中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唐玄宗寫過《望女幾山》,張九齡是作為宰相陪同玄宗東巡止息于三鄉驛的,并對玄宗題詩有首和詩,題為《奉和圣制早發三鄉山行》。劉禹錫游覽昌谷時玄宗的題詩仍在,劉還為此寫了一首詩抒發感慨,題為《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名相裴度出討淮西叛軍吳元濟時,曾到過女幾山蘭香女神祠,祝禱平叛勝利,并刻石題詩:“待平賊壘報天子,莫指仙石示武夫,“后果如所言,克期平賊”。此時隨軍的韓愈未能陪同游山,卻奉命寫下一首和詩《奉和裴相公東征途徑女幾山》,詩中則表達了他游此山的渴望:“旗穿曉日云霞雜,山倚秋空劍戟明。敢情相公平賊后,暫攜諸吏上崢嶸”。十年后的文宗大和二年,已閑居洛陽的白居易游歷女幾山,見此詩碑感慨萬分,寫了一首長達二百言的古風《題裴晉公女幾山刻石詩后有感》。詩中表達了對名相裴度為民除害建功立業的敬仰和感佩,也抒發了今日老死林泉、世道滄桑的感慨。其實,游覽和詠歌女幾山的不僅是唐人,而是代有名流,宋代有蔡襄、邵雍、張耒,金代有元好問,明代有唐寅、魏云霄,清代有呂履恒、呂謙恒等。宋人邵雍在詩中竟發這樣的感慨:“予看山多矣,未嘗逢此奇。巨崖如格虎,險石若張旗。云氣間舒卷,巖形屢改移。丹青難盡處,四面盡如斯”。13j4k國1jouf學iugjk網ljgsf

國學亦依據此說,劉宋以后的此山便建有蘭香女神廟,又叫“女幾祠”,歷代皆有對該祠的用個詠歌:明代的顧達有一首《謁女幾祠》,詩中寫道:“宜陽城西九十里,同山巍然名女幾。上有窈窕之神女,服靚妝淡淡如洗”,據此神女廟在女幾山上。宋代的邵雍也有一首《女幾祠》的詩,但據邵詩,女幾祠當在女幾山下洛水邊上:“西南有高山,山在杳冥間。神仙不可見,滿目空云煙。千年女幾祠,門臨洛水邊。但聞霓裳曲,世人猶或傳。”和邵雍同一時代的詩人張耒也有一首寫女幾祠的詩:“山邊白云閑不掃,山下松花龍甲老。東風古柏吹暖香,廟前土馬荒春草。朝霞為裳水為佩,守廟千年老龍在。清風掃裳神暮還,山頭月出溪澉澉。”張耒的詩,寫女幾祠的景象較為具體,既遠寫了山邊的白云、山下的松花,又近寫了廟內的古柏和廟前的土馬,可見張耒是確切臨其境的,可見蘭香女神廟是在山下。akdjf國43987學sdfia網o9vua

國學這座蘭香女神廟,至少在李賀的時代還是香火鼎盛。李賀詩集中就有一首《蘭香女神廟》,對這位女神進行了具體而細膩的描繪,為歷代詠歌中所未見:caduf國90a87學f0qej網ad878

古春年年在,閑綠搖暖云。
松香飛晚華,柳渚含日昏。
沙砌落紅滿,石泉生水芹。
幽篁畫新粉,蛾綠橫曉門。
弱蕙不勝露,山秀愁空春。
舞珮剪鸞翼,帳帶涂輕銀。
蘭桂吹濃香,菱藕長莘莘。
看雨逢瑤姬,乘船值江君。
吹簫飲酒醉,結綬金絲裙。
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錦鱗。
密發虛鬟飛,膩頰凝花勻。
團鬢分蛛巢,秾眉籠小唇。
弄蝶和輕妍,風光怯腰身。
深幃金鴨冷,奩鏡幽鳳塵。
踏霧乘同歸,撼玉山上聞。

國學詩中的這位女神異常艷麗:“密發虛鬟飛,膩頰凝花勻。團鬢分珠巢,濃眉籠小唇。弄蝶和輕艷,風光怯腰身”。值得注意的是這為蘭香女神是按照李賀的美學標準乃至李賀的形象塑造的:李賀詩“通眉”,這位女神也是濃眉:“濃眉籠小唇”;李賀不到二十歲就落發:“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詠懷》),所以他羨慕發密:“密發虛鬟飛”;李賀很瘦弱,這位女神也是“風光怯腰身”。不僅如此,李賀詩歌中的美人也大多有這種詩人自我崇拜的傾向,如洛姝真珠:“濃蛾疊柳香唇醉”;《惱公》:“添眉桂葉濃”,“發重疑盤霧”;《貝宮夫人》:“長眉凝綠幾千年”。明代詩論家胡震亨云:“李長吉師心,故而作怪”(《唐音癸籖》)這種憑自己主觀感覺而改變客觀事物面貌的“師心”傾向,頗像今日畢加索的繪畫,也是李賀詩歌一個很顯著的特征。qbenv國rj3ai學duiqo網a987d

國學在這首詩歌中,李賀筆下的蘭香女神又極具神通:“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錦鱗”,“踏霧乘風歸,撼玉山上門”;蘭香女神廟周圍女幾山一帶景色也異常優美,類似道家仙境:“松香飛晚華,柳渚含日昏。沙炮落紅滿,石泉生水芹。幽篁晝新粉,蛾綠橫曉門”。傳說蘭香女神在此山修道,功德圓滿后白日飛升,留下一石幾在修煉處,故得名為女幾山。女幾山高峻巍峨,石湍飛瀑,云環霧繞,再加上有上述傳說,很容易產生一種仙山瓊閣的神秘感。宋人蔡襄在《雪中不見女幾山》一詩中就表達了這種感受:“宜陽南路是仙山,雪擁云埋緲靄間。洗眼看來無覓處,不知可復在人寰”。唐玄宗在路過三鄉驛時也寫了首望女幾山詩,此詩《全唐詩》未載,但從讀過此詩的劉禹錫所發的感慨來看,玄宗此時也產生了飄飄欲仙之感和創作上的沖動。路過其間都會產生這種心理,何況生活于其間,整個身心都浸淫于其中的李賀了。從李賀《蘭香女神廟》一詩的描述來看,此廟當時香火鼎盛,從小就瘦弱多病的李賀大概也會隨著眾人或家人前來祈福消災。這座女神廟不僅給李賀詩作帶來終生難以抹去的鬼神氣息,而且這位女神的容貌氣度、神情也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以至成了他寫女神、寫女鬼,乃至寫名姬、寫美女的模板和模式。由此可見,李賀早年幽寂又帶有鬼神氣息的生活環境,對賀詩多言鬼神,充彌“鬼氣”的美學傾向是有較大影響的。

20140914_002

李賀《蘭香女神廟》

南園、北園、后園

國學李賀詩作中除上面提到的南山(女幾山)、蘭香女神廟外,寫的較多的故鄉山水還有南園、北園和后園。詩作中直接寫南園的有《南園十三首》和《南園》;寫北園的有《北園新筍四首》,寫后園的則有《后園鑿井歌》共十九首。

國學可是,這三園究竟何指并位于何處?學界一直議論紛紛,至少有三種主要說法:一種是在1974年毛澤東寫給陳毅的《關于談詩的一封信》發表之后,信中除了批評宋人不懂形象思維,詩歌“味同嚼蠟”外,著重提到“李賀詩歌值得一讀”。偉大領袖一聲令下,百萬“革命大軍”自然聞風而動,神州大地一片頌讀李賀詩歌以及解釋為何“李賀詩歌值得一讀”。在這個大背景下,李賀詩歌中的南園、北園和后園居然還不知究竟何指,這怎么可以呢?于是,宜陽縣委宣傳部專門組織了個“工農兵李賀詩歌研究小組”,在三鄉公社作了三天調查,然后得出“統一結論”,由宜陽縣革命委員會向外宣布:“三園是以連昌宮為中心的三片竹林,連昌宮南稱南園,宮北稱北園,北園的后面稱后園”,這一結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為定論,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關于李賀詩歌的論著,多采用此說。第二種看法認為是村莊名。錢仲聯在《李賀年譜會箋》中即認為“昌谷后園、南園是連昌河匯入洛河處的兩個村莊,后園即今日的后院村,南園即今日的南寨村”,“后院(園)村旁房后,竹林夾道,或即是李賀當年‘斫取青光寫楚辭’之地”。第三種看法是楊其群在九十年代出版的《李賀研究論集》中提出的新看法,認為“園”與“原”通,即可種植谷物的平地。“北園”就是“昌谷范圍以內丘嶺‘可種谷給食之處’”,“可稱昌谷北原”。至于南園則是“昌谷口以南與洛河交匯范圍以內‘可種谷給食”的平地”,“可稱南原”。我通過這次在昌谷的實際考察,倒是傾向于三園為三片竹園這種在“文革”中提出的說法。因為“文革”雖然荒謬,但也不是事事荒謬,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在“文革”中上天,第一顆原子彈也是爆炸于“文革”前夕的1964年12月,難道都會因為“文革‘而被否定和推翻?不能因人廢言,也不能因事廢言。只是需要修訂的是,我以為三園的得名不是以連昌宮為中心來定位,而是以這三片竹園的相對位置而得名:大概位于今日南寨附近的這片竹園稱南園,南寨西北今日上莊附近的竹園稱北園,北園再往北靠近連昌河的竹園稱后園。因為連昌宮的故址在下莊,南寨在其西,上莊在其西偏北,無法形成宮之北為北園,宮之南為南園這種地理概念。ad78q國w7ead學kjdnv網a8d87

國學李賀關于故園的十九首詩歌中,《后園鑿井歌》是單獨一首的歌謠:

井上轆轤床上轉。
水聲繁,弦聲淺。
情若何?荀奉倩。
城頭日,長向城頭住。
一日作千年,不須流下去。

國學詩人借《晉書》“吳拂舞歌·淮南王篇”來表現夫妻倆搖轆轤汲水的兩情歡好情景。

國學詩中說到的荀奉倩即晉人荀粲。據《世說新語》:“粲與婦情至篤。”詩人借此歷史典故來表達夫妻間的深摯之情。至于“一日作千年,不須流下去”更是用泉水千年不息來祝禱夫妻間恩愛不斷,“長相守而不老”。讓我們窺見李賀夫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一面。89qeh國jhadj學q1837網i0auv

國學除《后園鑿井歌》外,《南園》和北園皆是組詩。《南園》詩十三首是詩人辭去奉禮郎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鄉閑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作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八年(813)至元和十一年(816)之間。年齡為24歲到27歲之間,也是他生命最后三年的絕筆之作,也為研究李賀的鄉居生活和思想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因而顯得十分珍貴。十三首南園詩涉及面非常之廣,有描述南園春天美麗的田園風光和自己在故鄉從事農活的情形(其一、其八、其九、其十一、其十三),采桑、繅絲等農家生活(其二、其三),有對藩鎮割據的憤慨和要為國建功立業的志向(其四、其五),有懷才不遇、讀書無用的慨嘆,表示要改弦更張、棄文習武(其六、其七),有憶古嘆今,借古人表達自己的歸隱之志)(其十)等。寫的最多的還是春天的南園一帶田園美景“花枝蔓草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這是南園內開在草叢中嬌艷的小花;“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這是寫花上采蜜的黃蜂和掠水低飛的新燕;“泉沙軟臥鴛鴦暖,曲岸回篙舴艋遲”,描繪的是春日暖陽下臥于沙灘的鴛鴦和繞著彎曲溪岸前行的小船。其中最后一首(其十三)寫得特別美:ad910國7aidi學au8vn網ajhda

南園(第十三)
小樹開朝徑,長茸濕夜煙。
柳花驚雪浦,麥雨漲溪田。
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
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

國學詩人將南園一帶的的遠山、近水,麥田、柳絮,古剎、漁舟春日清晨到夜晚的美景描繪的十分美妙:夜霧漸漸消散,蜿蜒在樹叢中的羊腸小道隨著天色轉明而坦陳于眼前。小路兩旁蒙茸茸的細草沾滿夜露,顯得濕漉漉的。詩人踏著朝露、沿著小到來到南園下的昌谷河邊。柳絮紛紛揚揚,飄落在淺淺的河灘上像鋪了一層雪,春陽下的麥苗死勁地往上竄,簡直要漲破溪田!天色漸漸暗下去,遠處的古剎傳來陣陣晚鐘聲,一輪殘月開始浮現在遠遠的女幾山頭上。漁人正在敲石取火,通紅的火把將小船照得如詩如畫。誰讀了這首詩,都會感到詩人觀察的細密和觸覺的敏銳,也都會被詩人筆下的南園美景所迷戀。靜謐又溫馨的南園,對仕途坎坷、剛剛辭職歸來的詩人無疑是最大的心靈慰籍。aeYddier國學網a5kufFH

國學這是一首詩,也是一幅畫。詩人以詩作畫,采用移步換形的方法,就象繪制動畫片那樣,描繪出南園一帶從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動人:首二句寫晨景。夜霧逐漸消散,一條蜿蜒于綠樹叢中的羊腸小道隨著天色轉明而豁然開朗。路邊的蒙茸細草沾滿了露水,濕漉漉的,分外蒼翠可愛。詩歌開頭從林間小路落筆,然后由此及彼,依次點染。顯然,它展示的是詩人清晨出游時觀察所得的印象。yedd國學網u3470L’;c4s

國學三、四句寫白晝的景色。詩人由幽靜、逼仄的林間小道來到空曠的溪水旁邊。這時風和日暖,晨露已晞,柳絮紛紛揚揚,飄落在溪邊的淺灘上,白花花的一片,象是鋪了一層雪。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詩人沿途所見多是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田園。到了這里,眼前忽地出現一片銀白色,不禁大為驚奇。驚定之后,也就盡情欣賞起這似雪非雪的奇異景象來。國學詩人觀賞了“雪浦”之后,把視線移向溪水和它兩岸的田垅。因為不久前下過一場透雨,溪水上漲了,田里的水也平平滿滿的。春水豐足是喜人的景象,它預示著將會有一個好的年景。/-**yF4國學網Itryker國學網

國學前面我曾多次提到李賀詩歌的跳躍性,“師心”和缺少“思理”,但這首詩卻結構緊湊,脈絡清晰:詩的前六句主要描摹自然景物,運筆精細,力求形肖神似,象是嚴謹密致的工筆山水畫。其中只有第三句“柳花驚雪浦”中的“驚”字是寫人的感受,透露出“詩中有人”,有人的觀感,有人的情思。這種觀感和情思把詩歌所展示的各種各樣的自然景物融成一片。。末二句則正面寫人的活動,用墨省儉,重在寫意,猶如輕松淡雅的風俗畫。兩者相搭配,相映襯,情景十分動人。而且詩中的山嵐、溪水、古剎、漁船,乃至一草一木都顯得寥蕭淡泊,有世外之意。想來是詩人的情致滲透到作品的形象里,從而構成這樣一種特殊的意蘊,反映了詩人“老去溪頭作釣翁”(《南園》其十)的歸隱之情,其實詩人此時只有26歲左右!/-**yF4國學網Itryker國學網

國學李賀還有四首組詩是寫“北園”的,但并不像《南園》那樣或寫景,或抒情,去全面描繪南園風物美景,刻畫田園生活的安逸,或抒發韶華易逝、抱負難酬的感嘆。而是皆是描寫北園內竹子的。從其中的“茂陵歸臥嘆清貧”(其四)、“斫取青光寫楚辭”、“無情有恨何人見”(其二)等詩句來看,也是寫于歸隱之后,牢騷滿腹之時,而且是借詠北園之竹來抒憤,但其中也透露出關于北園的一些信息:這是一所竹園,而且時間很久:“古竹老梢惹碧云”、“風吹千畝迎雨嘯”(其四);這所竹園是從李賀宅后的井旁一直延伸到昌谷河邊:“家泉石眼兩三莖,曉看陰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其三)、“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其一)。詩人以此自喻,借新筍難以成材抒發有志難伸的愁嘆和無奈,同時也對那個壓抑人才、毀滅人才的社會發出控訴。四首中以第二首這種情感更為突出:/-**yF4國學網Itryker國學網

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二)
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
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

國學昌谷一帶風景優美,到處是茂林修竹。李賀在《昌谷詩》就曾寫道:“竹香滿凄寂,粉節涂生翠”。李賀家園《北園》更是一片蔥蘢茂密的竹林,至今仍是如此。05awemk國學網rWR034$@

20140914_003

今日三鄉鄉北園的竹林

國學但李賀在四首北園組詩中,并沒有泛寫北園竹林,而是特意選取剛出土的新筍,這更有深意。因為筍子不僅有竹子的品德,如正直、虛心,以象征高風亮節。更在于筍子具有天生資質,拔節快、成長迅速,就像李賀在詩中詠歌的“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所以世人形容迅速成長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新筍”。還在于筍子是美食,容易被人傷害、夭折。晚唐的李商隱在酒席上看見有人吃新筍,就發出這樣的感慨:“嫩籜香苞初出林,于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筍呈座中》)。二十來歲正在成長之中,關懷,需要人人扶持用新筍自喻,來比喻自己遭受打擊和坎坷,只在恰當不過了。

國學詩的前兩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題詩的情景,語勢流暢而又含蘊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時把竹皮的顏色和光澤清楚地顯現出來;“楚辭”代指作者自己創作的歌詩。詩人從自身的生活感受聯想到屈原的遭遇,這里因借“楚辭”含蓄地表達了郁積心中的怨憤之情。在生活中,李賀也非常喜歡《楚辭》,幾乎日日不離手:“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后”(《贈陳商》),其創作風格也是屈原,為李賀詩集作序的杜牧就稱李賀是“騷之苗裔”。次句運用了對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發出濃烈的芳香,竹節上下布滿白色粉末,顯得生機勃勃,俊美可愛;可是題詩的地方青皮剝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損。這里,詩人巧妙地以“膩香春粉”和“黑離離”這一對矛盾的形象,表現內心的幽憤。i8^$#^國學網(_+!@$%era

國學后兩句著重表達怨恨的感情。“無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題詩的事。詩人毀損了新竹俊美的容顏,可說是“無情”的表現,而這種“無情”乃是郁積心中的怨憤無法抑制所致。對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評述:“良材未逢,將殺青以寫怨;芳姿點染,外無眷愛之情,內有沉郁之恨。”(《昌谷集注》)詩人曾以“龍材”自負,希望自己能象新筍那樣,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結果卻無人賞識,僻處鄉里,與竹為鄰。題詩竹上,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無情也好,有恨也好,卻無人得見,無人得知。“無情有恨何人見?”這里用疑問句,而不用陳述句,使詩意開闔動蕩,變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問題,措語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極力刻畫竹的愁慘容顏:煙霧繚繞,面目難辨,恰似傷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壓在竹枝竹葉上的積露,不時地向下滴落,則與哀痛者的垂淚無異。表面看起來,是在寫竹的愁苦,實則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變成竹的怨情,從而創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來。IWV國學網[muk國學網IOKspan#

國學這是一首詠物詩。通篇采用“比”、“興”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從頭至尾寫竹,卻又無處沒有詩人自己的面目精神在。竹的愁顏宛如人的愁顏,竹的哀情也與人的哀情相通。寫竹又似寫人,其旨趣在有意無意之間,撲朔迷離,使人捉摸不定,然而風神高雅,興寄深微,遠非一般直抒胸臆的詩篇可比。表現手法而言,寫竹的形態是實,人的感情是虛;而從命意來說,則正好相反,寫人的感情是實,竹的形態是虛,因為詩人寫竹,旨在表達自己心中郁積已久的哀怨之情。讀者在領悟了詩的題旨以后,竹的形象就與詩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迭合起來,不再是獨立自在的實體。這樣寫,有實有虛,似實而虛,似虛而實,兩者并行錯出,無可端倪,給人以玩味不盡之感。*mbvSNZBYRI 國學網JK]rtvg$t

國學總之,短促的生命和困頓的一生,并沒有妨礙李賀成為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乃至中國文學史上最富才華、也最具有想象力的詩人:他幼為神童,聲名早播,以至當時的文章巨公韓愈和皇甫湜曾聯袂前往探看。成年以后,李長吉歌詩更以其出人意表的想象,奇詭幽冷的風格和極為濃艷、極富張力的語言使他和唐代詩壇乃至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流大家并駕齊驅:他與盛唐詩人李白、晚唐詩人李商隱并稱“三李”,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稱為“詩鬼”。他的詩歌風格被稱為“長吉體”,對宋人劉克莊、謝翱,元人薩都喇、楊維楨,清人黎簡、姚燮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即使在他生活的中晚唐時代也極負盛名,戴叔倫、韓愈、張碧、沉亞之、無可、齊己、杜牧、李商隱、陸龜蒙、皮日休等二十位多名家皆稱譽過其人其詩。李商隱為之作傳,稱其為“奇才”;張碧是稱其能“補造化”;吳融贊其詩歌的特色是“刻削峭拔,飛動文采”,齊己稱贊賀詩“巧奪天工、無險不入,能抉赤水之虹、昆山之玉,兩手掀翻蓬萊”。最形象而全面地對李賀詩歌風格作出描繪概括的當數杜牧,他在《李賀詩集序》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形容和贊譽長吉歌詩,其中最后一句“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荒誕虛幻也”幾乎成了賀詩詭譎風格的定評。ADSU%^*+_國學網|$%^$@$@#~G

國學李賀這位極富戲劇性的人物在人生謝幕時,還有個戲劇性的結局:據李商隱的《李賀小傳》載:李賀將死時,有一緋衣人駕赤虬從天而降,手捧一詔書,說:上帝造了一座白玉樓,召李賀升天為此樓作記。這個傳說雖然荒誕無稽,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李賀才華的高度評價和年促命短的深深同情:李賀不是死去,而是上天成神了。天帝造白玉樓,也要請李賀去作樓記。后代一些名家,也多以此傳說為據來謳歌長吉,如北宋末年名將李綱稱贊說:“長吉工樂府,字字皆雕鎪……嘔心古錦囊,絕筆白玉樓”(《讀李長吉詩》)。元代經學家郝經亦嘆道:“人間不復見奇才,白玉樓頭耿孤潔。自此雄文價益高,翠華灼爍紫霓掣”(《長歌哀長吉》)。@%@62S12國學網34KZ^$#!%NUI#$

20140914_004

李賀故園附近的福昌宮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定日县| 渭南市| 石屏县| 惠东县| 霍邱县| 武穴市| 玉溪市| 连平县| 大荔县| 伽师县| 盖州市| 闵行区| 河北省| 花莲市| 略阳县| 九台市| 武功县| 江安县| 罗田县| 河北区| 镇原县| 开封市| 夹江县| 都安| 衡水市| 开平市| 尼玛县| 南平市| 罗源县| 江陵县| 嘉鱼县| 邵阳县| 茌平县| 江川县| 成都市| 望江县| 大丰市| 玉田县| 辽阳市|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