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論唐代詩人受拾遺補闕諸官的政治心態

  摘 要:拾遺和補闕是唐代諫官體系中的兩個重要官職。唐代詩人擔任拾遺和補闕之職者甚多,他們接受這一官職時的心態通過詩歌或其他文章表現出來。拾遺、補闕是品級較低但又極有前途的清望之官職,所以,詩人受此官時基本表現為感激;但也有辭而不受的。無論是感激還是辭讓,都生動地體現了唐代詩人的政治心態。

  關鍵詞:唐代詩人;唐代諫官;拾遺;補闕;詩人心態

  拾遺和補闕是唐代諫官體系中的兩個重要官職,由于品級較低,所以許多初入仕途者都曾擔任此職。在重文尚諫的歷史背景下,唐代有文學才華的詩人,亦多經此二職。初唐的陳子昂、張說、張九齡,盛唐的王維、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元稹,晚唐的鄭谷、杜牧等人,都是擔任過拾遺或補闕的杰出詩人。唐代詩人的情感和思想是很豐富的,而其初受拾遺和補闕之類諫官時的情感表現尤為特別,從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唐代諫官的授受規則,而且更能感受到唐代詩人們的政治心態。

  拾遺和補闕是武則天垂拱(685—688)年間設置的官職,拾遺為從八品,補闕為從七品,“左右補闕各二人,內供奉各一人,左右拾遺亦然。左屬門下,右屬中書”、“掌供奉諷諫”[1]卷21。拾遺、補闕官品雖然不高,但作為諫官,可以隨朝官議政,直接參與朝政,因而很受重視,“開元以來,尤為清選”[1]卷21。武則天時期常以此職作為獎勵士人的手段,一度造成了授官雜濫的現象,當時有人諷刺道:“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保?]卷4不過,這只是短時期的不正?,F象。在正常情形下,授、受拾遺和補闕,都是一件嚴肅而莊重的事。

  朝廷授拾遺補闕是有其標準的。在現存的授拾遺補闕的制誥和詔束力中,我們不難發現朝廷對授此類官職的具體要求。茲列舉幾個授拾遺和補闕的敕令:

  《授韋啟左拾遺制》:劍門縣令韋啟,雅有文詞,仍兼政術。諫官近密,必擇正人;忠讜之言,期于無隱??勺笫斑z。[3]卷366

  《授郎士元等拾遺制》:束力前渭南縣尉郎士元等,有君子之行,詩人之風。頃尉于畿,亦克用。匪躬之故,無以易焉。進思直言,入告于內。忽使流議,壅于上聞。懋乃所職,其無遺政。可依前件(授右拾遺)。[3]卷410

  《授恭薛兼適左補闕制》:束力朝請郎前行萬年縣丞薛兼適,兄弟致美,士林推重,詞清行潔,政以干稱。在煩劇而有余,守貞方而不易。文章侍從,朝夕論思,參我諍臣,以箴朝闕??尚凶笱a闕。[3]卷410

  顯然,從八品的拾遺和從七品的補闕并不是一個讓人不起眼的小官,而是“承密命”之近臣。從上引之制詔不難看出,授此二職的標準有四:一有文才,所謂“雅有文詞”、“該通詞藝”是也;二有德行,所謂“純孝”、“達禮”是也;三有膽識,所謂“耿介”、“直言”是也;四有政能,所謂“兼政術”、“以干稱”是也。而這四者中,前三者尤為重要,“有君子之行,詩人之風”是最經典的概括。所以,如果沒有意想不到的原因,擔任拾遺和補闕,總能依照循資格的選官程序,自然而然地升入更高層次的官職。所以,此二職“開元以來,尤為清選”,名不虛傳。?

  從上引的制詔中我們還能看出一點信息,帝王在將拾遺和補闕授于臣子的同時,也在標舉自己納諫用直的為政之道,所謂“廣獻書之路,用開納諫之門”,因此,任用怎樣的人擔任拾遺和補闕,還寄托著皇帝的政治希望。如《盧告除左拾遺制》云:“告是吾賢卿老之令子弟也,以甲科成名,以家行著稱,取自史閣,拔居諫垣。夫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失中,人之不寧,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此乃漢文帝開諫諍之詔也?!保?]卷748而在唐文宗《答魏諫疏詔》中,更清楚地表達了他要借授諫官而開納諫之風的意圖:“昔在乃祖,貞觀中諫疏十上,指事直言,無所避諱。每覽國史,未嘗不沉吟伸卷,嘉向久之。爾為拾遺,其風不墜,屢獻章疏,必道其所以。至于備灑掃于諸王,非自廣其聲伎也;恤髫之宗女,固無嫌于征取也。雖然,疑似之間,不可家至而戶曉。爾能詞旨深切,是博我之意多也。噫!人能匪躬謇諤,似其先祖,吾豈不能虛懷延納,仰希貞觀之理歟!而居官日淺,未當敘進,吾豈限以常典。以待直臣!可右補闕。”[3]卷72這則制詔的內容的重心顯然有些偏移,其出發點似乎不在授臣以官,而在揚君之德,授官是揚德的陪襯。用授諫官作為揚君德的手段,這在唐代政治中比較常見,這一方面說明了唐代君王喜歡在納諫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諫官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突出位置:拾遺和補闕雖為低品官,但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并不低。

  在正常情形下,唐代君王授拾遺和補闕是嚴肅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標準。那么,唐代文人在接受拾遺和補闕時是什么心態呢?在今存的唐代詩文里,我們能找到許多直接的材料研討這個問題。依照唐朝官場慣例,官員接受官職之后,要上謝表,要么自上,要么請人代上。受拾遺和補闕也不例外。今存有苑咸、呂溫、白居易、柳宗元等人自上或代人上的謝表,以這些謝表為主,再參照唐詩中的相關內容,我們能較清楚地看到唐人受拾遺補闕時的心態。

  “涕淚受拾遺”[4]《述懷》,感激應該是受拾遺和補闕者的共同心態。唐代選官制度比較煩繁,如果依照循資格的原則,從釋褐到授從八品的拾遺或從七品的補闕,要經歷好幾年。這幾年的磨礪能讓他們感受到官揚的規則,品嘗到入仕的艱難,從而對受拾遺或補闕產生一種珍惜感,感激心。而對未經選官程序,超拔至拾遺或補闕的人來說,這也是一種令人艷羨的殊榮,因而更加充滿感激之心。不過,由于拾遺和補闕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官職,皇帝授此官有其既定的標準,而接受此官的人自然應該以這一標準或重新考量自己,或勉勵自己。而對這種感覺的表達形式,則是我們認識他們受拾遺補闕心態的切入點。

  呂溫在受拾遺之后,有很強烈的驚寵感,在《謝授右拾遺表》中,他描述自己接到詔書時的感受是:“澤濡窮鱗,雷起幽蟄。塵忝近侍,冠軼常倫。震驚失圖,兢罔據?!苯又ㄟ^自述身世,展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表達其竭誠奉職的忠心:

  臣嘗學舊史,承訓先臣,皆以奉上自致為榮,附下茍進為恥。臣所以既孤之后,義不因依,賣洛中之薄田,歸闕下之舊宅,退藏其跡,私誓于心,不邀利于權門,不求名于眾口,星霜苦節,夙夜精誠。唯愿投軀盛時,自結明主。愚誠神感,人欲天從,果蒙陛下自記姓名,猥憐孤直,振零丁于絕望,拔曖昧于無階。獨斷皇明,超生至清列。俯降中貴,內賜官告,特建恒例,光寵賤臣。俾其不出戶庭,坐生羽翼,萬乘知己,一鳴驚人。公朝得盡節之方,私室無謝恩之處。顧惟凡陋,叨此殊尤。纏激血誠,銘鏤膚骨。采拔恩重,泥途感深。畢性命以為期,裂肝膽而何述![3]卷626

  呂溫是唐德宗時期受王叔文的推薦而為拾遺的,《舊唐書·呂溫傳》載:“順宗時在東宮,侍書王叔文勸太子招納賢時之英俊以自輔,溫與(韋)執誼尤為叔文所,起家再命拜左拾遺?!比温毷斑z是他遠大政治前途的開始,呂溫是一個極有政見而且秉性比較剛烈的人,是王叔文政治集團的主要成員,盡管歷史上對他品性的評價并不高,稱他“性多險詐,好奇近利”[5]《呂溫傳》,但從其政治經歷來看,他應該是一個有政治主見的人,是一個有著極強的功名心的人,這篇謝表中也表現了他這一方面的特征。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欣賞自己的品格,珍惜入仕機會,特別是得到拾遺一職后,他更愿“畢性命”、“裂肝膽”,為國盡節,以謝皇恩。

  與呂溫同時的竇群也是中唐政治中一個敢作敢為的人物,史稱“群性狠戾,頗復恩仇。臨事不顧生死”[5]《竇群傳》。他研習《春秋》,“以節操聞”,韋夏卿為吏部侍郎時,把他由處士舉薦為拾遺。為此,柳宗元特撰《為韋侍郎賀布衣竇群除右拾遺》[5]《竇群傳》。關于竇群與王叔文集團的關系,《新唐書·竇群傳》云:“王叔文黨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舊唐書》本傳說得更明白:“王叔文之黨柳宗元、劉禹錫皆慢群,群不附之。”然而竇群與王叔文集團的關系要比史書所記的微妙得多。首先,他與呂溫是情趣相投的好友?!杜f唐書·呂溫傳》:“溫天才俊拔,文彩贍逸……與竇群、羊士諤趣尚相狎。”而呂溫又是王叔文集團的主要成員,與柳宗元、劉禹錫關系甚密,有這樣一層關系,他與王叔文集團也不是“附”與“不附”所能說清的。此外,柳宗元的這篇賀文,雖然是代韋夏卿所寫,但至少亦是出自他心。《舊唐書》卷115《韋夏卿傳》:“夏卿深于儒術,所至招通經之士。時處士竇群寓居于郡界,夏卿以其所著史論薦之于朝,遂為門人?!绷谠嗪萌?,從韋夏卿游,受韋夏卿的影響,對竇群的評價亦極高,其態度體現在這篇賀文里:

  臣伏見今月日制除布衣竇群右拾遺者,臣聞直道之行,四方向德,逸人是舉,天下歸心。臣伏以竇群肥居貞,包蒙養正,學術精果,操行堅明。贊詠道真,以求其志。臣頃守藩服,特所委知。及歸朝廷,輒有聞焉,庶逃竊位之責,以塞曠官之尤。豈謂天聽曲從,瞽言無廢。況諫諍之職,政化是參。擢于布衣,久無其比。周行慶忭,林藪震驚?;捋E寧慮于遺賢,懷才盡思于展效。[5]卷115

  “學術精果,操行堅明”,是對竇群的才學和品性的極高評價,一個當年如此推許的對象,幾年后怎會“慢”待他呢?從這篇賀文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無論代表誰的態度,“諫諍之職,政化是參”一語對拾遺的政治期待還是很高的。而竇群任拾遺后不久,即遇到了改任他職之事。據《新唐書》卷175《竇群傳》載:“時張薦持節使吐蕃,乃遷群侍御史,為薦判官。入見帝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茅擢臣為拾遺,何其難也?以二十年難進之臣為和蕃判官,一何易?’帝壯其言,不遣?!彼J為自己還沒有在拾遺一職上發揮才能,對不起皇帝對自己的倚重和恩典,因此,他不愿充和蕃使。這一段話既體現了竇群的思辯能力,也體現了他對拾遺一職的重視。

  元和三年,白居易受拾遺之后,滿懷激情地寫下了《初授拾遺》詩和《初授拾遺獻書》。他將《初授拾遺》詩歸諷諭詩類,既表達自己的驚寵之情,又陳述自己對拾遺一職的認識。其詩曰:“奉詔登左掖,束帶參朝議。何言初命卑,且脫風塵吏。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當時非不遇,尚無過斯位。況予蹇薄者,寵至不自意。驚近白日光,慚無青云器。天子方從諫,朝庭無忌諱。豈不思匪躬?適遇時無事。受命已旬月,飽食隨班次。諫紙忽盈箱,對之終自愧。”在這里,他有一種受之有愧的欠疚感,因為在他看來,拾遺能讓他擺脫“風塵吏”的低賤感,感受到“參朝議”、“近白日”的人間殊榮。[6]作為一個詩人,他用比較感性的詩句陳述了自己任拾遺之后的心理。在《初授拾遺獻書》一文中,白居易則以嚴密的邏輯和深邃的理性,表達自己對拾遺一職的真切感受,從參政心理的角度,詳盡地剖析了拾遺一職的獨特功用:

  大凡人之情,位高則惜其位,身貴則愛其身。惜其位則偷合而不言,愛其身則茍容而不諫,此必然之理也。故拾遺之置,所以卑其秩者,使位未足惜,身未足愛也。所以重其選者,使上不忍負恩,下不忍負心也。故位未足惜,恩不忍負;然后能有闕必規,有違必諫;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今陛下肇建皇極,初受鴻名,夙夜憂勤,以求致理。每施一政,舉一事,無不合于道,便于時;故天下之心,禺頁禺頁然日有望于太平也。然今后萬一事有不便于時者,陛下豈不欲聞之乎?萬一政有不合于道者,陛下豈不欲革之乎?候陛下言動之際,詔令之間,小有遺闕,稍關損益,臣必密陳所見,潛獻所聞,但在圣心裁斷而已。

  文中充滿了作為臣子的謙卑和忠誠,這當然是封建禮法的要求。但透過那種謙卑,我們更能感受到一個諫臣強烈的責任心。他對拾遺“選重”和“秩卑”這一不對等特性的分析,準確地把握住了拾遺官的職責和風險,把“不愛身”、“不惜位”作為任拾遺的基本原則,這其實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敢于直諫、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白居易深得儒家美刺之術,在強調自己一定盡諫臣之職時,對憲宗皇帝的政治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說自己只會在皇帝有“萬一”之差誤時,才會“密陳所見,潛獻所聞”,以申感恩報德之意。這雖然只是謙卑之說,但他不放過皇帝“萬一”這差誤,充分說明了他強烈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是非感,表明自己將是一個非常稱職的諫臣。拾遺這一官職給白居易帶來的是榮耀,是自信,是激進。

  除了直接向皇帝陳謝或者道賀之外,受拾遺之后,朋友之間也有道賀的,在這些道賀的文字里,我們也能看到時人對拾遺這一微職的敬重態度。晚唐劉蛻的友人自外府協律郎召拜為右拾遺,他熱情洋溢地寫了一篇《賀友人拜右拾遺》文,文中充滿激情地展望了友人遠大的前程:

  今日街東見詔書,以執事拜右拾遺,朝廷之意將有在擇能言者而使之言哉!雖執事材氣壯健,它日無不乘之,若驟以地遷耶,未嘗有也。故蛻謂朝廷之意將有在也。魯欲用樂正子為政,孟子聞之喜而不寐。仆不止為執事,且為天下不寐也。丞相致主上,復貞觀之業,自此敢伺察者,必當伺察;敏口舌者,必得口舌。舊所嫌忌出棄者,稍稍引用。蛻幸未老一二年,得見朝廷治平,著歌謠為訓詁也。然人世幾何,時不可遭,伏惟執事飲食起居,無忘丞相意。[3]卷789

  劉蛻是宣宗大中年間進士。宣宗是晚唐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史稱“小太宗”。史載:“上(宣宗)嘗以太宗所撰《金鏡》授(令狐),使讀之,‘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上止之曰:‘凡求致太平,當以此言為首?!謺敦懹^政要》于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7]卷248劉蛻文中所說的“丞相致主上,復貞觀之業”所言即此。又,晚唐牛李黨爭激烈。唐武宗時期李黨李德裕執政,大貶牛黨;宣宗時,牛黨白敏中執政,“及白敏中秉政,凡德裕所薄者,皆不次用之?!保?]卷248劉蛻文所說的“舊所嫌忌出棄者,稍稍引用”,正指此事。如此看來,劉蛻此文是有所指的,正像他在文中所說的那樣,他“不止為執事,且為天下不寐也”,因為他覺得,朋友自協律郎拜為右拾遺,正好趕上了一個“敢伺察者必當伺察,敏口舌者必得口舌”的時代,他認為朋友任拾遺,是朝廷將要重用他的開始,所以他希望友人“無忘丞相意”,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飲食起居方面,都要以諫臣自勉,直言敢諫,以實現“朝廷治平”。在這篇賀文里,我們看到的似乎不是尋常的朋友之情,而是一種關乎國家前途的思索。他從朋友任拾遺中所看到是一種重諫重賢的政治風氣,因而,他對朋友的期許也不僅僅是個人的升遷,而是朝政的清明與否。

  在唐人受拾遺的心態中,除了感激之中的積極向上的功名欲的滿足之外,還有一種情形值得注意,那便是辭謝。雖然他們沒有受官,但朝廷出自政治利益,下召征拜,因而他們的不受,也便構成了唐人受拾遺心態的另一面。從歷史上來看,唐代君王作為獎勵,多以諫議大夫這一官銜賜給隱居的有道之士,拾遺一職給得不多,因為拾遺是一個低品級的官,作為榮譽尚有些不夠體面,所以拾遺一職常用作實職來鼓勵那些隱居者,而大多數隱者也都能接受此職而踏入仕途。不受拾遺的隱者較少,這里我們僅以費冠卿為代表來探討這種現象。

  費冠卿,字軍青。唐憲宗元和二年(807)進士。母喪廬墓,隱居九華山少微峰。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刺史李仁修舉孝節,召拜右拾遺,辭不受。今存有《九華山化成寺記》[3]卷694。費冠卿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張為作《詩人主客圖》,以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以費冠卿為及門。[注:《全唐文》卷817《詩人主客圖序》:“若主人門下處其客者,以法度一則也。以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上入室楊乘……入門費冠卿、皇甫松。”]這是一位以孝節著稱的隱士詩人,朝廷正以此下詔召征之:

  前進士費冠卿,常預計偕。以文中第實錄不及于榮養,恨每積于永懷,遂乃屏身邱園,絕跡仕進,守其至性,十有五年,峻節無虧,清飚自遠。夫旌孝行,舉逸人,所以厚風俗而敦名教也。宜承高獎,以儆薄夫。擢參近侍之榮,載亻寧移忠之效??捎沂斑z。[3]卷65

  顯然,這則詔書與我們所征引的詔書不一樣,它沒有強調被征召者的文才或吏能,而是僅突出費冠卿的孝行,在傳統的道德原則中,孝行是最高的德行,朝廷以孝行高峻為條件征召費冠卿,以此為榜樣,培養一種以忠孝為主的道德風尚,從而達到“厚風俗而敦名教”的社會效果。因此,征召費冠卿,本意不在于他的參政能力,而在于他任職拾遺所產生的道德感召力。

  然而,費冠卿對這份詔書卻有著另一篇感受。收到詔書之后,費冠卿寫了《蒙召拜拾遺書懷二首》:

  拾遺帝側知難得,官緊才微恐不勝。好是中朝絕親友,九華山下詔來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來任運身。今日忽蒙天子召,自慚驚動國中人。

  這兩首詩表達了二層意思。其一,拾遺一職難得,而自己雖然朝中“絕親友”,但卻能得到征召,皇帝是因為用賢而下詔書的;其二,自己本已“任運”而隱,入朝為官之志已淡,所以接到詔書時,也不再有近侍帝側的激動和惶恐?!白詰M”在這里是一種托詞,是他已無意為官的另一種表示法。

  費冠卿有過艱苦求仕的經歷,是失意使他選擇了歸隱。《全唐書》卷495有他一首《久居京師感懷詩》:

  煢獨不為苦,求名始辛酸。上國無交親,請謁知多難。九月風到面,羞汗成冰片。求名俟公道,名與公道遠。力盡得一名,他喜我且輕。家書十年絕,歸去知誰榮。馬嘶渭橋柳,特地起秋聲。

  詩中所描述的“久居京師”的“辛酸”,與杜甫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悲苦情形非常相似,從詩中所講到的“力盡得一名”來看,此詩可能作于他中第之后,而且為求得此名,他已離家10年,詔書中稱他“絕跡仕進,十有五年”,恐怕有些出入?!皻w去知誰榮”含有二層意思:一來已看淡了功名,失去了做官的興趣;二來母親去世,失去了為官的動力。《全唐詩》卷494“費冠卿”題解云:“母卒,嘆曰:‘干祿養親,得祿而親喪,何以祿為?’遂隱池州九華山?!彼?,他隱居九華山并非尋求入仕的終南捷徑,而是心灰意冷之后的決斷。這種心思在他隱居之后與友的贈答詩中可以看出。與他同時的蕭建有一首《代書問費征君九華山亭》:“見說九華峰上寺,日宮猶在下方開。其中幽境客難到,請為詩中圖畫來?!辟M冠卿作《答蕭建》,詩前部分描繪了九華山的壯美風光以及自己幽靜閑適的住所,結尾曰:“邊鄙籌賢相,黔黎托圣躬。君能棄名利,歲晚一相從。”他不僅自己超出了政治功名,而且還勸友人棄名利,隱自然,足見他是一個真隱士。正是一種真隱的情趣,使他選擇了拒受拾遺。他作了一首《不赴拾遺召》以明心志:

  君親同是先王道,何如骨肉一處老。也知臣子合佐時,自古榮華誰可保。

  詩中關于“事君”與“事親”、“佐時”求功與“榮華”難保的思量與取舍,其實正是他內心矛盾的形象體現。從歷史上來看,他的這種矛盾與選擇并不是只發生在他身上,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會產生這樣的人物。但是作為這種選擇的結果,每一個人卻有其獨特的故事和影響。費冠卿最后決定不赴召,就是他與政治的訣別,是他對現實政治及個人前途失望后的宣言。他不赴拾遺召,突出了一種自然而高傲的人格。

  有意思的是,正是他不赴拾遺召,為他贏得了更大的名聲,“拾遺”也成了作為征君的費冠卿的另一層光環、另一個標志。此后的詩人們在稱呼他時總要加上“拾遺”一職。如顧熊非有《寄九華山費拾遺》、姚合有《哭費拾遺征君》、李群玉有《經費拾遺所》、羅鄴有《費拾遺書堂》等。不受拾遺的費冠卿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拾遺,這看起來是唐人稱謂上的習慣,其實也是中國人政治心態中重官意識的另一種表現,費冠卿不是政治上的成功者,卻是人格上的成功者,他以不受拾遺的態度接受拾遺,也許正是他不受拾遺的真實動機和價值寄托吧!

參考文獻:

[1]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張.朝野僉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劉昀.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傅紹良.唐代詩人的拾遺補闕經歷與詩歌創作[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56-61.

[7]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康马县| 天水市| 新建县| 金平| 宣化县| 厦门市| 正阳县| 裕民县| 准格尔旗| 永泰县| 永吉县| 新密市| 东台市| 读书| 孟村| 双辽市| 和顺县| 沾化县| 安顺市| 东乌| 伊宁市| 蓬莱市| 南召县| 大关县| 晋宁县| 鹤庆县| 马鞍山市| 镇赉县| 安顺市| 平顺县| 红河县| 萍乡市| 蓬安县| 信阳市| 新郑市| 射阳县| 高碑店市| 罗源县| 黎川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