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十)
1、思想史 創刊號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創刊啟事】
思想史研究在法語、德語、中文以及英語學術傳統中,均素有淵遠傳統。但以今日學術分工之細,中文世界,尤其是臺灣卻尚無一份專業學報,提供思想史研究社群發表與論辯的園地,以裨中文世界的豐富傳統得以存續發揚。有鑒于此,許多朋友乃決心籌辦一份思想史學報;徑定名為《思想史》。
《思想史》不采取狹隘的思想史定義。舉凡歷史上有關概念、價值、理念、文化創造及其反思、甚至對制度設計、音樂、藝術作品、工藝器具等之歷史理解與詮釋,都在歡迎之列。此外,《思想史》也對各種取徑表示相同的興趣。我們歡迎精致的分析與詳實的歷史考據;但我們同樣,甚至更歡迎有前瞻性、提示性、粗創卻具高度歷史意義的研究議題探討。
【特稿】
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論天人之際》代序(余英時)
【論著】
論儒教的俗世性格:從李紱的〈原教〉談起(黃進興)
「煩悶」的本質是什么──「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王泛森)
作為「凝結了起來的精神」的機器與機械:論韋伯的「時代診斷」的一個核心構想(張旺山)
Truth and the Historian(Quentin Skinner)
【論壇】
思想史的國際轉向(戴維.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
我們現在都是國際史家(包弼德(Peter K. Bol))
「思想史的國際轉向」與東亞或中國思想史研究(葛兆光)
政治理論中的觀念之空間化及其對思想史的貢獻(李蕾(Leigh Jenco))
重新思考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思想史(慕唯仁(Viren Murthy))
思想史作為全球史:如何劃定界線?(孫隆基)
「國際轉向──敬覆批評者(戴維.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
【研究紀要】
嚴復的翻譯筆記(陳正國)
【學界近聞】
紀念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蔡孟翰、John Dunn)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84本第4分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殷墟西北岡1001號大墓出土雕花骨器的研究(內田純子)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桐頌》考釋(季旭升)
辟妄醒迷:明清之際的天主教與「迷信」之建構(祝平一)
乾隆《貳臣傳》立傳原則平議(陳永明)
3、語言暨語言學 第14卷第6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Positional and GrammaticalVariations of Time Wordsin Takivatan Bunun(戴智偉)
InvestigatingDi,Dalam, andDi Dalam‘In(side)’in Standard Malaysian Malay Using Corpus Data(鍾曉芳)
韓語非完整貌句式的時貌特性(金鐘福 Jong-Bok Kim)
中古蒙古語至現代蒙古語的時間語法系統
蕭素英 (Suying Hsiao)
Ao語時體標志的歷史發展
Alexander R. Coupe
4、故宮文物月刊 369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白色的華麗——定州花瓷展前語(蔡玫芬)
宋代定窯白瓷的歷史定位——與汝窯、南宋官窯之比較視點(森達也著/王淑津譯)
作為古董的定窯瓷器——定瓷鑒藏史小議(李鑫)
乾隆皇帝與清宮瓷器典藏——以畫琺瑯和洋彩為例(余佩瑾)
其來有自——乾隆皇帝青壯期的玉器觀點(張麗端)
記游、名勝、懷古——張宏棲霞山圖(黃文玲)
中日佛畫的裝裱(許兆宏)
西漢至新莽寶玉石微雕——從系臂瑯玕虎魄龍說起(左駿)
博物館與文創新世代——從臺灣青年陶藝展談起(孫鴻鈴)
意大利文藝復興巨擘達文西及其蒙娜莉薩(宋兆霖)
5、漢學研究通訊 第32卷第4期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方興未艾:學術界的中國男性史研究(何宇軒)
近百年戎族概念研究述評(姚磊)
【漢學人物】
從《金文名象疏證──兵器篇》看吳其昌金文研究(陶智)
【研究機構】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簡介(王文隆)
【新書評介】
Elizabeth J. Perry.,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М. А. Алексеев., Советская военная разведка в Китае и хроника “китайской смуты” (1922-1929)
Jean Levi traduit et annoté., Pénétration du Mystère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14年受獎候選人名單
臺灣書院消息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匯目──102學年度第1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6、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17期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再探侯孝賢《風柜來的人》:一個互文關系的研究(謝世宗)
存在的重量:楊德昌電影里的生與死(鄧筠)
臺灣小區影像的政治與美學——以拍攝美濃的小區影像(1999-2009)為例(徐國明)
Love in the Time of Industrialization - Representations of Nature in Li Hanxiang’s The Winter (1969)(James Wicks)
【一般論文】
儒學社群游記的地景意象——以《臺灣文藝叢志》與《詩報》為例(林淑慧)
從「富家公子」到民族運動「啟蒙先驅」——蔡惠如生平與作品新論(廖振富)
爭取日文讀者大眾:黃得時及「新銳中篇創作集」(陳淑容)
戰后第一世代詩人李弦〈古城行〉與林梵〈某個時間的對位法〉之國/都歷史敘事辯證(解昆樺)
7、興大人文學報 第51期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出版單位: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主題論文:跨界與創新】
從昆蟲的形象及生態詮考《詩經》中莎雞之物種(洪章夫)
從環繞〈碩人〉的批評看讀者的理解模式——一項跨學科研究的嘗試(廖啟宏)
臺灣當代膠彩藝術中的陰性書寫(游惠遠)
兒孫輩輔助家中長輩學習計算機之調查研究(蔡琰、臧國仁)
【一般論文】
論程朱的老子權詐說——從《郭店楚簡?老子甲》簡1論述(賴怡璇)
墨子倫理觀與周代親親倫理思想之背離關系探討(程諾蘭)
蔣韻《櫟數的囚徒》的死亡美學與家族女書(陳怡安)
The Semantic of Chinese Classifiers(李鴻麟)
臺灣高職生響應贊美語所使用的策略研究(陳麗閔、王萸芳)
8、臺灣文獻 第64卷第3期暨別冊46期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出版單位: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第64卷第3期篇目】
「臺灣民間宗教的新與舊」專輯引言(林美容)
神佛授法與生命轉化:花蓮的研究案例(林美容、翁純敏、李茂志)
這點靈,何住所?對臺灣民間「會靈山」一語及其宗教傳統的闡釋(李峰銘)
臺灣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南投縣與宜蘭縣的比較研究(溫宗翰)
文化復振與族群認同:論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尋根之旅與河祭的認同意涵(林曜同)
由新材料試探臺灣民間鬼故事(李家愷)
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農會與柑橘業之推廣(曾立維)
伊澤多喜男與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推動(吳孟翰)
鹿港意樓的再生(李昭容)
【別冊第46期篇目】
《東寧政事集》之蔡機功史料(鄭喜夫)
民國《英德縣續志》的吳光亮傳(林文龍)
佐倉孫三與臺閩(林美容)
南投縣仁愛鄉「立鷹」山名探源南投縣仁愛鄉「立鷹」山名探源(劉澤民)
典藏檔案的故事:羅福星抗日事件(林明洲)
臺中中學校設校初期之曲折(陳文添)
虎尾空軍眷村的故事(黃文榮)
9、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42期
出版時間:2013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問津「桃源」與棲居「桃源」——盛唐隱逸詩人的空間詩學(蕭馳)
近代白話文?宗教啟蒙?耶穌會傳統——試窺賀清泰及其所譯《古新圣經》的語言問題(李奭學)
莊子的氣化現象學(鍾振宇)
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系新探(陳佳銘)
清代四種《呂祖全書》與呂祖扶乩道壇的關系(黎志添)
【論文】
兒童與中國現代性(徐蘭君)
10、明清社會史論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作 者:何炳棣 原著,徐泓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題名為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前言
第二版自序
第一版自序
譯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會史論》
第一章 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階層
第一節 基本反論
第二節 社會階層
第三節 教育與財富同為決定社會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會身分制度的流動性
第一節 法理上缺乏對社會流動的有效阻礙
第二節 明代特殊身分進士的統計
第三節 社會文學所見身分制度的流動性
第四節 社會為儒家意識形態滲透
第三章 向上流動:進入仕途
第一節 史料的簡要評述
第二節 統計分析
第四章 向下流動
第一節 抽樣的家譜記錄
第二節 人文環境
第三節 競爭激烈的考試制度
第四節 有限度的蔭敘
第五節 財富的減少
第六節 家庭制度
第七節 小結
第五章 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第一節 科舉與官學
第二節 社學與私立書院
第三節 幫助應試舉子的各種小區援助機制
第四節 宗族制度
第五節 刻書業
第六節 戰爭與社會動亂
第七節 人口與經濟因素
第六章 科舉的成功與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第一節 各省的人口
第二節 以省分區分的科舉成功者之地理分布
第三節 社會流動率的地域差異
第四節 科甲鼎盛的地區
第七章 概括與結論
附錄 社會流動的案例選
引用書目
譯者注與按語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