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澳臺2008—2010年新出漢學著作簡介(三)

1、中國學術史研究

  胡楚生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9·9

  本書蒐集臺灣著名經(jīng)學專家胡楚生的學術論文26篇,依次是:

  先秦儒學“剛健之德“的形成及影響;釋老子 “天地圣人不仁義”;《莊子·逍遙游》“往見四子“釋義:兼論《逍遙游》中一處錯簡;釋《淮南子》中“道”的意義與“道”的運用;《淮南子·主述訓》中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合流與互補;太史公筆下所見周公孔子與六經(jīng)之關系;王符思想中一基本觀念“人道曰為”之解析;道教方術與老莊思想之關系;阮孝緒《七錄序》在目錄學史上之地位;韓愈對儒學發(fā)展之貢獻;韓愈“孔墨相用說”釋疑;韓愈《原人》與張載《西銘》;柳宗元心目中孔子的新形象:柳宗元《論語辯》疏義;柳宗元之“民本”思想與愛民仁政;朱子對古籍訓詁之見解;清代考據(jù)學興起原因之再檢討;顧林亭《日知錄》探微;再論王船山之民族思想;闡釋天道,引歸身心:耿介《太極圖義》與陸隴其《太極論》析評;章學誠《校讎通義》與鄭樵《校讎略》之關系;錢賓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析評;錢賓四對《清儒學案》之新構想;熊十力表彰《儒行》之時代意義;陳援庵《通鑒胡注表微》中“表微”之方法釋例;柳翼謀《國史要義》中“春秋學”之成分及其特質(zhì);蔣慰堂對圖書館事業(yè)與圖書館學術之貢獻。

2、隋唐五代經(jīng)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蔡長林主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9·6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jīng)學文獻組自1992年舉辦“清代經(jīng)學國際研討會”起每三年籌劃一次,至今已完成明代、元代、宋代、隋唐五代、魏晉南北朝等經(jīng)學國際研討會。并已出版至宋元。這本即是“隋唐五代經(jīng)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的結集。收文22篇,分為上下兩冊,依次是:

  王基倫:六經(jīng)之道與初盛唐古文創(chuàng)作流程的思考
  陳恒嵩:唐人的疑經(jīng)改經(jīng)述論
  龔鵬程:唐朝中葉的文人經(jīng)說
  孫學雷:敦煌吐魯番經(jīng)學文獻之研究與影響
  橋本秀美:經(jīng)疏與律疏
  蔡長林:唐代法律思想的經(jīng)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
  黃坤堯:陸德明的學行與經(jīng)學思想
  蔡根祥:《尚書正義》對《史記》中“尚書”說評騭取舍之研究
  張寶三:倫敦所藏2729號敦煌《毛詩音》殘卷論考
  楊晉龍:王通的研究及其《詩經(jīng)》學觀探論
  田漢云:顏師古《漢書注》之《詩經(jīng)》學初探
  蔣秋華:韓愈《詩之序議》考
  史嘉柏:唐經(jīng)學家對《鄉(xiāng)飲酒禮》之詮釋
  戴偉華:唐代“春秋左傳”學別論
  陳廖安:《大衍歷》《春秋》日食合朔考
  單周堯:《高本漢左傳注釋》孔《疏》杜《注》異義考辨
  野間文史:日本足利學校遺跡圖書館藏《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
  張高評:劉知己之《左傳》學:兼論詩化之史學觀
  齋木哲郎:呂溫與《春秋》學:唐代新《春秋》學之趨勢
  馮曉庭:陳岳《春秋折中論》初探
  金培懿:解經(jīng)·身份·主體性:《論語筆解》與中晚唐學術思想史上深層意義
  黃復山:《開元占經(jīng)》所收讖緯文獻考論???????

3、經(jīng)學研究論叢(16輯)

  林慶彰主編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9·5

  《經(jīng)學研究論叢》是海內(nèi)外第一份經(jīng)學專門刊物,林慶彰主編,1994年創(chuàng)刊,每年一輯,此為第十六輯。收經(jīng)學論文八篇,依次是:

  舒大剛:從《蜀石經(jīng)》的鐫刻看《十三經(jīng)》的結集
  姜龍翔:試探史徵《周易口訣義》之儒理思想
  楊新勛:論朱熹懷疑經(jīng)籍的思想與方法:以朱熹對《尚書》的懷疑為中心
  陳水福:馬克思主義對《詩經(jīng)》研究的影響
  蕭雅利:毛奇齡《檀弓訂誤》評議
  鄭憲仁:銅器銘文所見聘禮研究
  曾圣益:讀吳靜安《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xù)》后記
  陳蘇鎮(zhèn):兩漢之際的讖緯與《公羊學》。

  另附《經(jīng)學碩博士論文目錄》(2006—2007),最近發(fā)表的88篇經(jīng)學論文提要。

3、東亞《詩經(jīng)》學論集

  張寶三著???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7

  此為詩經(jīng)學者張寶三自選的論文集,共十篇,分為注疏、個論和日韓三個部分,依次是:1、《毛詩注疏》之《詩經(jīng)》詮釋及其得失;2、論標點本《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中的幾個問題;3、《毛詩·關雎》篇序、傳、箋、疏之詮解及解經(jīng)性格;3、《上博一·孔子詩論》對“關雎”之詮釋論考;5、束皙《補亡詩》論考;6、倫敦所藏2729號敦煌《毛詩音》殘卷論考;7、權德輿《明經(jīng)策問·毛詩問》論考;8、清原宣賢《毛詩鈔》研究:以和《毛詩注疏》關系為中心;9、吉川幸次郎之《詩經(jīng)》研究方法;10、朝鮮正祖《詩經(jīng)講義》論考。

  張寶三,1956年生,臺灣云林人。臺灣大學文學博士、教授。專研經(jīng)學、日本漢學。著有:《五經(jīng)正義研究》、《唐代經(jīng)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等。編輯有《臺灣大學圖書館藏珍本東亞文獻目錄》、《日文臺灣資料編》。并與楊儒賓、鄭吉雄等合編有《日本漢學研究續(xù)探:思想文化篇》、《日本漢學研究初探》等論文集。

4、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黃俊杰主編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9

  東亞論語學·韓日篇

  張崑將主編???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9

  兩千年來,東亞形成特殊的《論語》詮釋傳統(tǒng)。近年來的儒學研究領域中,《論語》相當?shù)厥艿街匾暋E_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于2007年及2008年共舉辦兩場“東亞論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黃俊杰主編的《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與張崑將主編的《東亞論語學·韓日篇》即是這兩次研討會的結集。

  《東亞論語學:中國篇》收入有關中國的《論語》研究論文17篇,分為三類主題:

  一、論語與孔子的歷史形象: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楊儒賓);仁與樂:《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陳昭英);當代新儒家的孔子詮釋:系統(tǒng)對照的探索(潘朝陽);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曾德明、林純瑜);作為匹夫的玄圣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許興無);《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xiàn)代啟示(陳立勝)。

  二、中國論語詮釋學:《論語》中的“曲禮”論述及其影響(葉國良);《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江宜樺);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林維杰);宋儒與清儒對“內(nèi)圣/外王”各有側重的解經(jīng)進路:以朱熹《論語集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為觀察線索(張麗珠);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劉又銘)。

  三、論語與宗教:晚明佛學與儒典解經(jīng):以智旭的《四書澫益解》為中心(龔雋);民間教派人士對《論語·學而》首章的解讀:以王守廷、江希張、孟穎為例(鐘云鶯);正統(tǒng)與異端:李炳南與南懷瑾的《論語》詮釋比較(張崑將)。

  《東亞論語學·韓日篇》編者指出:韓國和日本儒學發(fā)展無論是外部脈絡或內(nèi)部義理皆有所不同:韓國儒者基于朱子學立場,深入剖析研究儒學。本書收錄的韓國學者七篇論文,關注韓國不同學派解釋《論語》的特色及其思想史意義。七篇論文如下:

  1、鄭墡謨:金仁存之《論語新義》考:北宋新學對高麗中期儒學的影響
  2、李皊昊:朝鮮時代朱子學派與實學派對《論語》的解釋
  3、李皊昊:退溪的《論語》翻譯學與解釋學
  4、崔錫起:朝鮮時代經(jīng)書解釋與崔象龍之《論語》解釋
  5、金容載:朝鮮陽明學派的《論語》解釋:以霞谷鄭齊斗的《論語說》為中心
  6、蔡振豐:丁茶山《論語》詮釋中的“仁”、“心”、“性”、“天”及其理論意義
  7、蔡振豐:《論語》詮釋的兩種類型:以朱子和丁若鏞的詮釋為例。

  日本學者研究儒學往往自開新局,本書收錄的八篇論文,呈現(xiàn)《論語》在日本的普及和書名性格。八篇論文如下:

  1、高橋文博:中江藤樹解釋《論語》之方法和意義
  2、中村春作:荻生徂徠之《論語征》及其后之《論語》注釋
  3、土田健次郎:伊藤東涯之《論語》研究
  4、田尻祐一郎:鈴木踉的《論語解釋》
  5、辻本雅史:龜井南冥的《論語》觀
  6、田世民:江戶日本儒禮實踐中的《論語》
  7、張崑將:片山兼山《論語一貫》的解釋特色。
  附錄:李皊昊:韓國《論語》注釋書的匯集和數(shù)位化。

5、中國人文詮釋學

  林安梧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9·9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對于“經(jīng)典”、“話語”、“詮釋”和“方法”諸多思考的一個結晶。旨在闡明中國哲學全書分為三章:

  第一章,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異同:比較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異同,旨在闡明中國哲學詮釋學的五個層級:道、意、象、構、言人文學的基本特質(zhì)。

  第二章,方法、方法論與方法論意識—兼及于中西哲學比較的一個問題:由“方”、“法”、“方法”上溯至“方法論”的后設省察‘

  第三章,人是世界的參贊者、詮釋者:旨在經(jīng)由中西哲學的宏觀對比,指出華人文化傳統(tǒng)所重視的是“天地人交與參贊而成的總體。強調(diào)人與世界的相互影響下,著重在真存實感的根源性感通。而其內(nèi)圣外王的架構,亦須得置于此來理解;

  第四章,語言:存有之道落實于人世間的居宅;

  第五章,道(存有):語言調(diào)適而上遂的本源;

  第六章,詮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關于哲學解釋學的一些基礎性理解

  第八章,“建構”、“瓦解”與“開顯”:一個東西方哲學對比的觀點。

6、王龍溪哲學系統(tǒng)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

  高瑋謙著???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9·10

  明代儒學以陽明學為代表,王龍溪為王陽明門下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本書以王龍溪為論述重心。認定“見在良知”為龍溪義理系統(tǒng)的核心。

  全書九章,重在哲學系統(tǒng)的建構。首先從儒家“心學傳統(tǒng)”談起,論述王龍溪哲學的思想背景;再專就王陽明的“致良知”教,闡明王龍溪哲學的義理傳承;針對“四無”新學的提出進行深度探討,彰顯王龍溪哲學之創(chuàng)發(fā)開展;再就“見在良知”說所引發(fā)的爭論析論其根本意涵,點出王龍溪哲學之核心概念;進一步闡發(fā)王龍溪關于本體論何日工夫論方面的見解,從而架構出王龍溪的哲學系統(tǒng)。這一專家哲學的系統(tǒng)建構,分為核心概念析論、本體觀的解悟和工夫論三個階段。最后回顧與反省王龍溪哲學思想在歷史上獲得的主要評價,對陽明后學“脫略工夫”的質(zhì)疑;劉蕺山“虛玄而蕩”的批判,以及黃宗羲的“流入佛老”,均本王龍溪之哲學系統(tǒng)本身做出理論性回應,顯發(fā)以良知二字“范圍三教之宗”的師門傳統(tǒng)。

  高瑋謙,文化大學哲學博士,《鵝湖月刊》編輯委員,現(xiàn)任南華大學哲學系助教,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

7、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

  胡元玲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9·11

  劉宗周為晚明大儒,明亡后絕食殉國。其學說以“慎獨”為宗旨。所謂“慎獨”,包含本體與工夫兩個意涵,即“獨”與“慎獨”。前者關涉的是心性論,后者則是劉宗周工夫論的總名。全書分為八章:

  首章作者提出以下四個問題為本書的切入點:1、慎獨與誠意;2、對王陽明及其后學的批判;3、思想定位等問題;4、牟宗三對劉宗周的研究。意在闡釋劉宗周慎獨之學,探討其學說所蘊涵的工夫論內(nèi)涵,即思想與實踐二者之間的關系;第二、三、四章為論述的主體,對劉宗周慎獨之學進行探究;第五章討論劉宗周慎獨思想與周敦頤等儒者之學的承續(xù)關系;第六章論證《人極圖說》、《易衍》乃分別仿自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第七章探討劉宗周如何以其慎獨之學批判王陽明及其后學;第八章為結論。

  胡元玲,政治大學哲學學士,臺灣師大文學所碩士,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南洋理工大學中文博士,研究領域涉及宋明理學、易學、佛學、文獻學等。著有《張載易學與道學:以<橫渠易說>及<正蒙>為主之探討》等。

8、晚清常州地區(qū)之經(jīng)學

  林慶彰總主編 蔡長林、丁亞杰主編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9·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jīng)學文獻組在“清乾嘉學派經(jīng)學研究計劃”完成后,自2002年起又開始執(zhí)行“晚清經(jīng)學研究計劃”,采取分區(qū)研究方式,依次以常州、湖州、廣東、浙江、四川為主題,深入探究晚清該地區(qū)經(jīng)學風貌。本論文集即是2002年7月、11月舉辦的兩次“晚清常州地區(qū)經(jīng)學”學術研討會之成果。全書收文十八篇,依次是:

  1、賴貴三:清代常州學派《易》學研究的成果與檢討
  2、陳鵬鳴:常州學派史學思想研究
  3、孫劍秋:論莊存與的卦氣說
  4、陳溫菊:莊存與《周官記》研究
  5、馮曉庭:莊存與《春秋》學述論
  6、陳其泰:莊存與:清代《公羊》學的開山
  7、張政偉:莊有可《詩蘊》對《詩經(jīng)》篇、章、句、字數(shù)目的闡釋
  8、丁亞杰:孔廣森《公羊通義》的學術系譜與解經(jīng)方法
  9、楊濟襄:通義與異議:孔廣森對《公羊》學關鍵論題的統(tǒng)籌與澄清
  10、盧鳴東:張惠言《虞氏易禮》中的《公羊》思想
  11、丁亞杰:李兆洛與常州學風
  12、承載:李兆洛與常州今文經(jīng)學
  13、蔡長林:莊綬甲與常州學派
  14、胡楚生:史法與經(jīng)例——比較錢大昕與劉逢祿兩篇《春秋論》中之見解
  15、程克雅:怨、讎、叛、逆:劉逢祿與《公羊》禮學價值闡釋
  16、林素英:宋翔鳳《大學古義說》發(fā)微
  17、徐興海:《過庭錄》札記
  18、黃復山:陳立早期的讖緯學——《白虎通疏證》引讖解經(jīng)考論

  書前有總編的“導言”,提示各篇的特點、內(nèi)容主旨。

9、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zhèn)鹘y(tǒng)的建構

  何淑宜著 臺北縣:稻香出版社 2009·9

  觀察元明時期祖先祭禮的應用過程,“祠堂記”是不可或缺的史料。元代后期開始出現(xiàn)較多屬于家族祭禮、以祠堂為名的記文,到明代中葉以后祠堂記更是大量涌現(xiàn)。本書以王學士人為例,觀察他們在理念和環(huán)境的作用下,如何從事家族與祠堂的建設活動。全書分為五章:

  第一章 何以為孝:元人的祭祖風習
  第二章 從墳庵到祠堂:祖先祭禮與元代士人的身份認同
  第三章 模糊的“時制”:明初官定祭祖標準的提出
  第四章 理論與實踐的交錯:明代中后期的祖先祭禮爭論
  第五章 行動與證學:王學士人的祠堂建設。

  何淑宜,臺灣師大歷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明清社會文化史。著有《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系:以喪禮禮俗為例的考察》、《皇權與禮制:明嘉靖朝郊祀禮改革》、《明代官方禱雨活動初探》等。

10、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

  宋德熹著 臺北縣:稻香出版社 2009·8

  本書從小處著眼,再放大視野,來探討唐代的社會與文化,是本書一大特色。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

  上編:家世篇。包括:《唐武士韄事跡辨證:兼論家世對武則天冊立為后的影響》,《武后生年及出生地之商榷》,《試論唐代前期代北外戚家族:以獨孤氏、竇氏及長孫氏為例》,《唐代前期吏部考功員外郎身份背景》;

  中編:風尚編。包括:《美麗與哀愁:唐代妓女的生活于文化》,《唐代“風流”小考,附篇:參透“風流”二字禪:“風流”詞義在中國社會文化史上的遞變》,《長安之春:唐代曲江宴游之風尚》,《俠“以武犯禁”乎:唐代文史中俠者形象的碰撞,附篇1、漫畫三國志與小傳統(tǒng)化,2、浪漫與詭譎交戰(zhàn)的三國臺;

  下編:大師卷。包括:《尋找大師,追尋大師:以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中心,《歸田學記:嚴耕望先生的治學襟懷,附篇1、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編后記,2、從幾封信談歸田師的治學理念。

  宋德熹,臺灣臺東縣人,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現(xiàn)為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北朝隋唐史,中國中古社會史,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史。

11、臺灣口述歷史書目匯編(1953—2009)

  臺灣口述歷史書目匯編編輯組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8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口述歷史資料在質(zhì)量和數(shù)量上均呈多元化發(fā)展,并顯示民間觀點、底層特色。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于2007年舉辦“第十一屆口述歷史工作會議”,整理1953至2007年的臺灣口述歷史資料,輯成初稿。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以此為基礎,增補遺漏和近兩年資料而成是書。.

  該書包括1953至2009年的臺灣口述歷史專書、論文和部分碩士論文。書目總數(shù)為5005條。分為:一、總類:包括區(qū)域、理論和實踐;二、政治:包括政軍人物、政治事務、政治事件、軍事;三、經(jīng)濟:包括政策、產(chǎn)業(yè);四、社會:包括宗教習俗、醫(yī)療衛(wèi)生、家族、婦女、族群;五、文化:包括學術教育、文學藝術、體育休閑。

12、秦漢簡牘探研

  汪桂海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9·12

  作者十余年來從事簡牘研究,利用出土文物、結合傳世文獻,對秦漢制度包括官方文書、封泥、符制、祭祀等進行研究,發(fā)表多篇論文。此書即是這方面的論文集。收錄論文21篇,依次是:

  從湘西里耶秦簡看秦官文書制度;漢代官文書的收發(fā)與啟封;國家圖書館藏居延漢簡考釋;漢代的“史書”;漢印制度略考;“大司馬章”封泥辨?zhèn)危粷h簡叢考;有關漢代符制的幾個問題;從出土簡牘看漢代的律令體系;漢代的計校與計偕簿籍;漢簡所見漢代邊塞儌巡制度;敦煌簡牘所見漢朝與西域的關系;漢簡所見匈奴對邊塞的寇掠;從出土資料談漢代羌族史的兩個問題;漢代高年受王杖資格;跋漢代“祖道”簡;漢簡所見社與社祭;漢代的臘節(jié);談碑刻、簡牘中的賻赗名籍;漢代簡牘中的告地策資料;劉崇、翟義反叛王莽的新資料。

  汪桂海,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院文獻研究所研究館員,著有《漢代官文書制度》等。

13、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

  王力堅著 臺北:里仁書局 2009·9

  作者在此之前已有《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對清代“才媛”形象、條件、交游、社會角色等加以考察。本書專論道咸年間有“閨秀詩壇盟主”之稱的浙江才媛沈善寶,全書分為八章:

  一、沈善寶的前期行跡與文學交游;二、沈善寶的隨宦行跡與文學交游;三、沈善寶的家庭性別角色;四、沈善寶與山東壽光安丘李氏之情緣;五、二元對立?—沈善寶與男性文人之關系;六、《名媛詩話》的自我指涉及內(nèi)文本建構;七、清代才媛的山水意識—以《名媛詩話》為考察中心;八、沈善寶年譜。

  王力堅,新加坡大學博士,現(xiàn)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專研六朝文論與文學、唐詩及唐五代詞、清代文學與文論。著有《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等。

14、詩詞越界思考

  王偉勇著 臺北:里仁書局 2009·9

  本書主要探討詞對詩的借鑒和詩詞間的匯通。收論文十篇,依次是:

  1、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正補:以引唐詩為例
  2、稼軒詞中“七十古來稀”及其相關詞句出處考:以鄧廣銘箋注為例
  3、論賀鑄、周邦彥借鑒唐詩之異同
  4、鄭經(jīng)《東壁樓集》借鑒唐詩析論
  5、清代《論詞絕句》論李白詞探析
  6、清代《論詞絕句》論溫庭筠詞探析
  7、馮煦《論詞絕句》十六首探析(與王曉雯合作)
  8、陳澧《論詞絕句》六首探析(與林淑華合撰)
  9、高旭論“十大家詞”絕句探析(與鄭繡文合撰)
  10、中越文人“意外”交流之成果:《中外群英會錄》述評

  王偉勇,臺灣東吳大學博士,現(xiàn)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通識中心主任、藝術所所長。專研詞學,著有《兩宋遺民詞初探》、《南宋詞研究》、《詞學專題研究》、《宋詞與唐詩的對應研究》等。

15、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

  侯雅文著 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9·9

  本書是作者建構李夢陽總體詩學第一階段成果。,主要論述李夢陽詩學與先秦到漢代和同思想的關系,并對李夢陽所規(guī)制的“詩之本質(zhì)、功能和效用”、“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以及對《孟浩然詩集》的參評結果進行詮釋。作者將李夢陽的詩學界說為具有“文化性”的話語系統(tǒng),并由此建立“李夢陽詩學”研究的方法論。全書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書對李夢陽“詩學”的研究所設定的論題及所采取的“方法論”;

  第二章:概述李夢陽的詩學所繼承的“文化傳統(tǒng)”;

  第三章:重點有二:一是將李夢陽散見于各處的論見,其中隱括的詩學體系之意義建構出來;二是對李夢陽如何轉用、重組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話語,以形成自己特定之詩學主張,進行詳細的詮析;

  第四章:就李夢陽批判當時之詩風所涉及的諸多問題進行詮釋,再論李如何轉用“和”、“同”觀念;

  第五章:一方面詮釋李夢陽評說特定詩人詩集的觀點,另一方面則從“典律建構”的進路,解釋此一評點結果,及如何回應該詩人詩作成為既有典律的意義。

  第六章:結論。

  侯雅文,中央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任教于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方向為“詩詞學”、“中國古典詩歌典律史”、“中國文學流派學”、“明清文學”,著有《白雨齋詞話“沉郁說”析論》、《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等。

16、《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

  侯雅文著 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9·7

  作者企圖從社會學角度,對中國文學流派重新進行探析,分三個階段來建構““中國文學流派學”。此書為作者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系建構“實構性文學流派構成與變遷理論”,實驗的對象為清代詞壇極具代表性的常州詞派。

  書中花大量篇幅比較前行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界定文中的名詞涵義;再進行流派“構成”與“變遷”兩大系統(tǒng)的演繹。作者提出的“實構性文學流派構成”是由成員“系列性文學行為”、“深層意識、動機”和“社會或文化關系”三要素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而“文學流派的變遷”亦與這三個要素有密切關系。并討論從變遷實況到發(fā)展的終界此一過程。最后再導出常州詞派的范疇以及成員的判定標準。這一研究思路既在常州詞派研究上開發(fā)新思路、新方向;也對文學流派研究提供一種有效的詮釋基礎模型,對文學流派的構成與變遷,甚至變遷終界等論題,提出一種新的解決辦法。

17、“現(xiàn)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后殖民思考

  朱惠足著 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9·8

  本書是作者2005年至2008年間關于臺灣文學的研究論文集。從“現(xiàn)代化”和“翻譯”兩個焦點,窺探日治時期臺灣小說文本中的后殖民思考。書中先對“現(xiàn)代化”的沖擊進行論述,再逐一對日治下的臺、日小說文本進行比較研究,檢視現(xiàn)代化影響下的殖民/被殖民反應,并由此定位傳媒位置,提出他者互視觀點。

  在殖民場域下,翻譯是異民族間溝通、移植、挪用的管道。作者剖析了臺灣“交界空間”互涉下的文化再構。作者從臺、日文人在小說中,厘清出一條臺灣在地文化相異審視,臺、日文人在各自位置上,對交疊的臺灣空間進行描繪: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對朱點人《秋信》,中村地平《在地旅》、真杉靜枝《烏秋》對張文環(huán)《父親的要求》、周金波《鄉(xiāng)愁》,佐藤春夫《女誡善綺譚》對楊首愚《壽至公堂》、賴和《富戶人的歷史》,以及對莊司總一《陳夫人》、坂口零子《鄭家》、王昶雄《奔流》辜顏碧霞《流》和呂赫若《財子壽》中的“臺灣喪葬習俗”進行考察,以比較小說的視野,詳實論述現(xiàn)代化脈絡下的臺、日互視交流。

  ?朱惠足,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資訊研究所博士,現(xiàn)任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沖繩文學、東亞殖民與后殖民文學。《“現(xiàn)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后殖民思考》是作者第一本論文集。

18、行醫(yī)濟人命,念歌分人聽:林清月及其作品整理研究

  黃文車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9·10

  林清月(1883—1960),臺灣總督府醫(yī)學院第四屆畢業(yè)生,曾任“臺北市醫(yī)師公會”首任理事長,亦擔任“臺灣歌協(xié)會”理事,是臺灣從日治跨越戰(zhàn)后的重要“醫(yī)人歌者”。

  本書針對這位臺灣閩南歌謠整理創(chuàng)作著有佳績的稻江醫(yī)師進行探研。全書分為七章,分別對林清月之生平事跡、阿片戒治醫(yī)療及其整理關于阿片的詩歌之成果與意義,日治時期及戰(zhàn)后林整理創(chuàng)作的臺灣閩南歌謠,這些歌謠所反映的臺灣社會文化、眾生百態(tài)、歷史記憶以及風俗習慣等主題內(nèi)容進行耙梳、分析。并對臺灣閩南歌謠在林清月仿作和創(chuàng)作后出現(xiàn)的改變,以及這些改變對臺灣語片歌曲、臺語笑詼劇的影響,以及林清月的白話歌詞、唱和歌謠對臺語流行歌曲的影響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書對區(qū)域文史、臺灣醫(yī)療史、臺灣醫(yī)事文學、臺灣民間文學史和臺灣歌謠史均有相當?shù)膬r值。

  黃文車,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xiàn)任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助教。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民間文學、現(xiàn)代文學、華人民俗文化。著有《黃石輝研究》、《日治時期臺灣閩南歌謠研究》等。

摘自臺北學生書局《書目季刊》四十三卷三期,2009年12月 陳友冰摘編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高台县| 抚宁县| 泽州县| 收藏| 沾益县| 建昌县| 神木县| 重庆市| 衢州市| 凤城市| 武山县| 淄博市| 浠水县| 乌鲁木齐县| 莆田市| 渑池县| 乌拉特后旗| 鄢陵县| 金乡县| 大城县| 云霄县| 宜黄县| 凤山市| 柳江县| 涡阳县| 泸州市| 舒兰市| 南部县| 青州市| 山东| 克什克腾旗| 津市市| 水城县| 聂荣县| 贺州市| 鹤峰县| 高唐县| 新民市| 赤水市|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