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二):中國十大名園之承德避暑山莊
2、苑景區·湖泊區
湖區位于山莊東南,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49.6萬平方米。湖區總體結構以山環水、以水繞島,布局運用中國傳統造園手法,組成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世界的構圖。多組建筑巧妙地營構在洲島、堤岸和水面之中,展示出一片水鄉景色。
湖區有大小湖泊八處,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銀湖、鏡湖及半月湖,統稱為塞湖。其中有8個小島,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湖區的風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湖中的兩個島分別有兩組建筑,一組叫“如意洲”,一組叫“月色江聲”。“如意洲”上有假山、涼亭、殿堂、廟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風景區的中心。“月色江聲”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幾座亭、堂組成。每當月上東山的夜晚,蛟潔的月光,映照著平靜的湖水。
如意洲 為湖中之島,位于避暑山莊芝徑云堤北端,面積3.5萬平方米,為山莊最大洲島和主要景點之一,因該島形狀頗似如意,故名如意洲。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為宮殿區。康熙、乾隆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在此。
如意洲上現存建筑較完整,布局精巧靈活,利用長廊、短墻劃分景區,具有園中有園,畫中有畫的藝術效果,是山莊游覽中心點之一。既有殿堂,又有寺廟;既有北方四合院,又有南方小巧園林,布局精巧靈活。主要建筑有無暑清涼(門殿)、觀蓮所、金蓮映日、水芳巖壽(后改名樂壽堂)、延薰山館、一片云、滄浪嶼等。
月色江聲 月色江聲在避暑山莊水心榭之北,為一橢圓形島嶼。避暑山莊中有象征海上仙山的三大島,既“如意洲”島、“環碧”島和“月色江聲”島。其中“月色江聲”島是山莊中最早營建的景區之一,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臨湖3間門殿,康熙帝題額為“月色江聲”,取意于蘇軾前后《赤壁賦》,每當月上東山,滿湖清光,萬籟俱寂,只有湖水微波拍岸,聲音悅耳。島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殿宇之間有游廊相連。門殿西有冷香亭,盛夏可坐此亭賞荷。門殿北為靜寄山房,是清帝讀書處。房后瑩心堂,亦為清帝書齋。堂后四合院,康熙帝題額為“湖山罨畫”,開窗縱目遠眺,湖光山色,罨映如畫。門殿外的支柱,看上去似乎歪斜欲倒,實際上卻堅牢穩固,這是山莊建筑三絕之一,據說這樣的設計處于康熙的授意,寓意“上梁不正下梁歪”,用以警戒臣工。 實 轉到月色江聲的西南,還有一座與游廊連接的方亭,被荷花環繞,是清帝深秋賞荷的地方,所以叫冷香亭。每走到這里,我都會不由的坐在其中休息、賞景,真的是一種享受。
“月色江聲”不是乾隆三十六景之一,因為它是一組建筑,在修避暑山莊時是最先被建出來的。而之后建的康熙三十六景,就是三十六個以亭子為組的景觀月色江聲不是一座亭子,不是一景了,自然不被算在內。
煙雨樓 位如意洲北位于青蓮島,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筑的,此島先名千林島,康熙改題青蓮島,據《承德府志》記載:“湖水自東北演迤而南至萬樹園之陽,凈練澄空,沙堤曲徑,如意洲在焉。其北為千林島。”島面積為2,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煙雨樓、青楊書屋、對山齋等,布局巧妙,姿態秀美,是山莊湖區游覽的勝境之一。
煙雨樓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是山莊內最晚的建筑之一。門殿三楹,中為通道。門殿北有圍廊,方形,與主樓四面圍廊相通。主樓五楹,兩層,進深兩間,稍間為樓梯,周圍廊。北、西廊外湖中起臺、置漢白玉望柱。頂層檐下懸乾隆御題“煙雨樓|”云龍金匾,另有楹聯:“百尺起空蒙碧涵蓮島,八方臨渺彌澄印鴛湖”。樓后臨湖有石欄望柱,這里是清帝與后妃消夏賞景之處。門殿西有殿三楹,名對山齋。齋北為一獨立小院,白墻青瓦,有月門出入。齋南堆假山,洞府之上起六角翼亭。主樓東隔墻有殿,名青陽書屋,面闊三楹,稍間窄,開間大,成南北長、東西窄的格局,是清帝的書房之一。書屋南有方亭名“朗潤”,北有八角亭稱“小友佳住”。
煙雨樓布局緊湊,庭院古松挺拔,莊嚴;院外遍植荷、葦、蒲、菱,素淡,莊嚴、素淡形成對比。附屬建筑設計頗見匠心,一高一低,一遠一近,一洞一院,一山一水,既調劑了精神氣氛,又豐富了整體內容。假山洞府給青蓮島以幽靜;翹檐松枝賦煙雨樓以飛動;白墻月門增添秀氣;回廊曲徑表現含蓄。山雨迷蒙、風卷云低之時,煙雨樓湖山盡洗,雨霧如煙,水空一色,天地無分。或遇雨后夕霞,水鴨當空旋飛,游者自然會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供長天一色”詩句,此時此地虛無漂渺,猶如仙境。尤其是山雨迷蒙的時候,煙雨樓籠罩在雨霧煙云之中,宛若仙山瓊閣,充滿了神奇縹渺之美。煙雨樓是中路風景線的結景,北望湖光山色為余韻。
金山島 位于如意洲以東。東臨武烈河,北有熱河泉,西鄰澄湖、上湖。金山島由山石堆砌,三面臨湖,一面溪澗,峻崖峭壁,造型雄偉,湖水環抱,突出了它的秀美。金山,本在江蘇鎮江的江心。康熙皇帝南巡時,多次登金山游覽,醉心于江流天際的壯麗景色,回京后便在山莊水面開闊的澄湖東部修筑了金山島。
避暑山莊的金山與鎮江的金山相比,規模雖小,但景物環境相似。山西麓有石階與水濱相接,可由此登舟游湖區。蹬石階而上是面西的7間敞廳門殿。東上便是面闊5間的鏡水云岑殿。殿外有過山曲廊,回環曲折,高低參差,形如半月環抱。坐在曲廊上歇息觀景,會心曠神怡,好不舒暢。或坐曲廊讀書,更是優雅愜意。順疊石蹬道拾級而上,即金山峰頂平臺,臺上面南建殿3間,名“天宇咸暢”。過此殿可登危樓高聳的三層上帝閣即金山亭,在這里向東望去可以看到安遠廟,據說當年香妃曾在這里梳頭,看到安遠廟了卻思鄉之情。這里還是賞景和中秋賞月的好去處。上帝閣的閣檐懸有康熙帝御筆匾三面,下曰“皇穹永佑”,中曰“元武威靈”,上曰“天高聽卑”,閣的上兩層是皇帝禮奉真武大帝、玉皇大帝的地方。閣下臨湖一亭,乾隆皇帝題名“芳洲”。
3、苑景區·平原區
平原區位于山莊北部,占地60.7萬平方米。早在避暑山莊建立之前,那里就是武列河河西的河谷平原,由于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草豐木茂,曾經是蒙古人的牧場。到康熙年間將這地方圈入熱河行宮時,有些樹的樹齡已達百年以上。康熙皇帝玄燁于康熙四十二年建立避暑山莊以后,那里仍是芳草鋪地,古木參天。松、柏、榆、槐、柳、桑、楓、杉、秋海棠等許多北方古老樹種散植其間,從春始到秋末,林茂草盛萬樹爭姿,花草斗艷,空中,鷹鶴翱翔,百鳥鳴唱;地上,麋鹿悠游,山雞奔竄,野兔出沒,極富蒼莽的原始野趣。玄燁根據需要,在其東南部辟為瓜圃,在其兩南部辟為馳馬道,其他大部分仍保留原有的自然風貌,取名“甫田叢樾”,并列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五景。這里也是皇帝小型的圍獵場。
平原區東部古木參天,具有大興安嶺莽莽森林景象。林地稱萬樹園,是避暑山莊內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萬樹園西側為中國四大皇家藏書名閣之一的文津閣。另外還有永佑寺、春好軒、宿云檐等組建急筑點綴在草原、林地之間。平原區西部綠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風光。草原以試馬埭為主體,是皇帝舉行賽馬活動的場地。
萬樹園 萬樹園北倚山麓,南臨澄湖,地勢平坦開闊。地上綠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雞野兔出沒。蒼松、巨柏、古榆、老柳散置其間,遮天蔽日。《熱河志》記云,萬樹園雖以“園”名,卻“不樊不垣”,這里“嘉木羅植,成茵列幕者不可指數。”乾隆詩日:“原田每每”曾聞傳,“麋鹿虞虞”載詠詩。秀水佳陰塵不到,乘涼點筆合于斯。
園內有乾隆帝御書“萬樹園”碣,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這里綠草如茵,古木蓊郁,今南部尚有乾隆手書《綠毯八韻》詩碑一座。園內不施土木,按蒙古民族的風俗設蒙古包。當年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數座,乾隆帝曾在此接見杜爾伯特蒙古首領三車凌、士爾扈特蒙古首領渥巴錫及西藏活佛班禪六世等還在此接見英國特使馬戈爾尼以及緬甸、越南、朝鮮、老撾等國使節,并宴請聽樂等,有《萬樹園賜宴圖》等畫傳世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突破沙俄的重重羈絆,回歸祖國,乾隆皇帝曾在萬樹園賜宴,并依照夜宴三策凌的先例,設燈宴,觀火戲等,進行招待安撫。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避暑山莊接見首次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戈爾尼一行,這是中英通過外交途徑第一次接觸,是清前期中英關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動。
乾隆五十八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萬樹園的御幄內隆重接見了英使馬戈爾尼一行。馬戈爾尼單腿跪地,叩見乾隆,并呈遞了英王的信件及禮品,乾隆皇帝也饋贈玉如意以示感謝。覲見禮儀完畢后,在御幄內設宴,整個儀式是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進行的。次日,馬戈爾尼在乾隆的允許下,由和珅陪伴游覽了避暑山莊,9月17日晚在萬樹園觀看了盛大焰火晚會、雜技、民間歌舞等。
4、苑景區·山巒區
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443.5萬平方米。相對高差180米。面積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山區自南而北,由四條溝壑組成,依次為榛子峪、松林峪、梨樹峪、松云峽。山巒之中,古松參天,林木茂盛,原建有四十多組軒齋亭舍、佛寺道觀等建筑,但多已只存基址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避暑山莊周圍寺廟共占地47.2萬平方米博仁寺、博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羅漢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喇嘛寺廟群,是清政府為安撫中國西北蒙、藏等少數民族,加強邊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廟。寺廟之集中,規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廟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藝之高超,使其成為藏傳佛教圣地之一。山區多處園林解放前多遭破壞,但山區景物依舊迷人,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
外八廟 在避暑山莊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在避暑山莊的東面和北面,武烈河兩岸和獅子溝北沿的山丘地帶,共有11座寺院因分屬8座寺廟管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承德外八廟”。廟宇按照建筑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極具皇家風范。像一顆顆星星環避暑山莊而建,呈烘云托月之勢。融合了漢、藏等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如普寧寺仿西藏扎囊桑鳶寺、安遠廟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普陀宗乘之廟仿拉薩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等。外八廟中首先營建的是溥仁寺和溥善寺(已毀)。這兩座寺院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蒙古諸部王公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請旨建造的。須彌福壽之廟建廟時間最遲,于乾隆四十五年建廟,是為西藏班禪喇嘛到熱河祝賀乾隆七十壽辰,特建此廟作為班禪行宮。廟中有大紅臺建于中部山上,北部建有一座漢族建筑式樣的八角琉璃萬壽塔。
外八廟的建筑形制不僅應用了琉璃瓦頂、方亭、牌樓、彩畫等漢族建筑傳統手法,同時也應用了紅白高臺、群樓、梯形窗、喇嘛塔、鎦金銅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筑手法,建筑形式別具一格。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清代鼎盛時期戰勝國內分裂勢力,加強民族團結,抗擊外來的用心,也反映了清統治者以順應少數民族習俗、尊重蒙藏上層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來實現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權的關系,鞏固國家統一為目的的戰略思想。
外八廟多數寺院建筑依山建造,在布局上運用了一些特殊手法。例如將軸線對稱式和自由式布局結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來解決平面高差問題,疊置人工假山來增加空間趣味等。在平面比例關系上多次運用相似比例圖形和矩形的構圖,以獲得和諧感。特別是普寧寺的后半部布局是一組包括大乘閣、喇嘛塔、小型殿臺等19座建筑的群體,組成以建筑物來體現的佛教“壇城”,運用象征手法表達出佛經上的天國世界,這種布局在中國建筑史上是少見的。外八廟中的主殿有好幾座采用多層樓閣建筑的,如普寧寺大乘閣,安遠廟普渡殿、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普樂寺旭光閣等,都是體形龐大的中空式建筑,最高的大乘閣高達39.16米。這些實例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運用合理的構架形式和木材幫拼方法建造高層木結構房屋的技術水平,在中國建筑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伊犁廟 是為新疆達什達瓦部二千余眾遷居熱河后提供參拜之所而建。此廟有三層墻廊圍繞,中為普渡殿,有三重檐,黑色琉璃瓦頂。乾隆三十一年建普樂寺以紀念土爾扈特、左右哈薩克、布魯特等族歸順清朝。寺后部是一座“壇城”,下為兩層石臺,臺上建立重檐攢尖圓殿,稱旭光閣,閣內安放一座立體壇城模型。
普陀宗乘之廟 乾隆三十二年建普陀宗乘之廟,作為慶祝乾隆皇帝六十壽辰時蒙古和土爾扈特王公進貢朝賀之所。普陀宗乘之廟,位于承德避暑山莊北部,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宏大的寺廟,樣式仿拉薩布達拉宮而規模略小,因而有小布達拉宮之昵稱。“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宮的漢語意譯,寺廟依山就勢,逐層升高,氣勢磅礴,宏偉壯觀。俗稱“小布達拉宮”,西藏達賴喇嘛到熱河覲見時多居此處。普陀宗乘之廟仿藏式建筑修造,依山就勢,自由布置了眾多的紅白臺和塔門,最后為高25米的大紅臺。
普寧寺 外八廟中的主殿有好幾座采用多層樓閣建筑的,如普寧寺大乘閣,安遠廟普渡殿、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普樂寺旭光閣等,都是體形龐大的中空式建筑,最高的大乘閣高達39.16米。這些實例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運用合理的構架形式和木材幫拼方法建造高層木結構房屋的技術水平,在中國建筑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陳友冰編寫
參考資料:陳從周《說園》、周雄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周武忠《園林美學》、羅哲文等《中國名園》、相關園志、陳友冰《應用美學》,互聯網等。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