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二):中國十大名園之蘇州留園
3、西部、北部景區:
留園的西區比較開闊,與中區的精致、緊湊截然不同,這里以池藻山林為主,幾乎沒什么建筑,比較獨特的建筑為一閣樓,叫“活潑潑地”。此處景物少有修飾雕鑿,頗具自然野趣。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郁然成林,盛夏綠蔭蔽日,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于林木之中。登高望遠,可借蘇州西郊的上方、七子、靈巖、天平、獅子、虎丘諸山之景,體現了《園冶》中“巧于因借”之遠借。山上云墻如游龍起伏。山前曲溪婉轉,流水淙淙。陸潤癢撰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聯:“ 紅葉閉門山徑靜;白云留客草堂幽”
活潑潑地 西區一個可圈可點的景點。從假山廊向西南順溪流南行,廊的盡頭刻有“緣溪行”,取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意。“活潑潑地”位于溪水東北角,接近曲廊盡頭,建筑為水閣形式,或稱水榭。單檐歇山造,四面環有走廊。南邊面臨水面,其下凹入,宛如跨溪而立,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意。盛康時即有此閣。水閣取名于殷邁自勵詩“窗外鳶魚活潑,床頭經典交加”。主人大概認為在山林野地中,就應該活潑潑地。此處傍山面水,環境相當清幽。閣內的陳設,以隱逸為主題,掛著四副圖畫,內容分別為林和靖放鶴、蘇東坡種竹、周敦頤愛蓮和倪云林洗桐。很顯然,這就是整個西區要表達的內涵。閣內有錢泳撰寫的一聯:“青含長吉草;秀結富春華。”潘鐘瑞撰活潑潑地聯為:“水轉桐溪約秋禊,路尋花步賦春游。”上聯的秋禊指古人于夏歷七月十四日臨水祓祭,以清除不詳,稱為“秋禊”,以別于季春上巳的“春禊”。下聯的花步源于留園別稱“花步小筑”
至樂亭、舒嘯亭 留園西部假山為蘇州園林中較大的一座假山,漫山楓林,高出云墻,山上建有“至樂”“舒嘯”二亭,此處環境僻靜,極富山林野趣,再現了蘇州西部丘陵地帶的自然風貌。至樂亭取意自《陰符經》“至樂性余,至靜則廉”之意,昔王羲之生平篤嗜種果,謂此中有至樂存焉。盛康時亭外皆植果樹,園主取名“至樂”,即襲此意。今果樹雖無,但此處景物疏朗,使人胸懷寬暢,心情快樂。平面為長六邊形,頂為六角廡殿頂,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變形而成,在江南園林中頗為罕見。亭內有園主張之萬題聯:“小園新展西南角;明月誰分上下池。”亭后廢圮,解放后重建。
舒嘯亭為六角形平面圓頂,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亭為圓形攢尖式。建筑在西部假山上,下臨清流,借以為名。盛氏時此處為“月榭星臺”,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嘯”。
留園北部多為竹籬小屋、疏林溪流,草地園圃,頗有鄉村田園風味。建筑不多,簡樸小巧,有“小桃塢”、“又一村”、“可亭”等。
小桃塢 小桃塢在留園北部,萬木蔥籠的盆景園內有小屋三楹,東西另各附一間偏房,外觀小巧輕盈,極其優雅。尤其是春天,屋邊桃李繽紛,芳草鮮美,若在花間徘徊,可使人想到陶淵明追慕的沒有天災人禍、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王國“桃花源”。小桃塢為解放后增設,原為草頂,現改為瓦,現為外賓接待室。內有一聯:“好花未落如相待;佳客能來不費招”。惲壽平題
又一村 為北區一個獨立的小院,取意自陸游《游西山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句。又一村分南北兩面。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廢毀,現有建筑為解放后所建;南面是田園,昔日為菜田、茅屋、雞鴨等田園景觀,廣植竹、李、桃、杏等農家花木。內為盆景園,盆景園中還有個水池,池水清淺,池中有假山,山間植幾株小松,映入水中,別有情趣。
可亭 屹立于池北山岡之上,山石兀立,洞壑隱現,為六角攢尖頂亭,有凌空欲飛之勢。可亭,取自白居易文“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亭為六角,飛檐攢尖,結頂為一花瓶倒扣(為1953年整修時應急之作)。劉恕時稱“個中亭”,盛康時稱“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頂比昔時略尖一些。亭內有一聯:“園古逢秋好;亭小得山多”。另有清代著名學者俞樾撰寫的一幅對聯:“惟曰進德焉,修學焉,是在我爾;從慈永安矣,其樂矣,蓋有天乎。”另有鄭文源撰半野草堂聯,現懸掛于可亭:“園林甲天下,看吳下游人,載酒攜琴,日涉總成彭澤趣;蕭灑滿江南,自濟南到此,疏泉疊石,風光合讀涪翁詩。”上聯贊美蘇州園林之美、游人之盛、情趣之雅。東晉陶淵明,志向高潔,“臥起弄書琴”,“樂琴書以消憂”。當了八十天彭澤令后被辭官歸隱,寫了篇著名的《歸去來辭》其中寫道“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對聯以此贊美留園主人高雅的閑居生活。下聯敘作者行跡,詠疏泉疊石之美景。北宋詩人黃庭堅,號涪翁,為江西詩派之祖。他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寫景詩,描寫山水風光清新優美。將園林山水之美和黃庭堅的寫景詩并稱,以此贊美留園之美。
陳友冰編寫
參考資料:陳從周《說園》、周雄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周武忠《園林美學》、羅哲文等《中國名園》、相關園志、陳友冰《應用美學》,互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