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二):中國十大名園之蘇州拙政園
(二)歷代園主
1、 王獻臣 字敬止,號槐雨。祖先吳人,隸籍錦衣衛。明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授職行人,又升遷為御史。但他仕途并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者誣陷。一次被拘禁于監獄,杖三十,謫上杭丞。后一次在弘治十七年(1504),被謫廣東驛丞。正德元年(1506),遷任永嘉知縣。后罷官家居。
當時王獻臣剛四十余歲,正當壯年。回鄉之后,他以寧真道觀廢址及大弘寺址造拙政園。從此逍遙自得,享閑居之樂。
王獻臣活到67歲之后,73歲之前,即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四年之間,約70歲左右。他死后,其子一夜豪賭,將名園輸于徐氏,孫以吊喪為業。
2、陳之遴 清順治十年(1653),拙政園歸海寧陳之遴所得。陳之遴字彥升,號素庵,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中允。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入侵墻子嶺,之遴父祖苞時任順天巡撫,因馳援不及被逮下獄而死。之遴以“奸臣子”永不敘用,故他于順治二年(1645)降清,官至禮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
陳之遴工書法,近董其昌,曾為其妻書《洛陽賦》長卷,風姿秀潤。他的繼室夫人徐燦,字湘萍,吳縣人(其祖姑即范允臨妻徐媛,有詩名),才鋒遒麗,詩詞皆佳,尤喜長短句,有“道是愁心春帶來,春又來何處”等句,為人傳誦。有《拙政園詩余》三卷傳世。順治七年(1650),陳之遴為作《拙政園詩余序》。徐燦還有古體詩二百四十余首,至嘉慶間才有人為她刻印。
陳之遴得園后,一直在任所未歸,園內景色,僅于圖中見之。順治十五年(1658)以“結黨營私”的罪名,全家遠謫遼東尚陽堡,拙政園也被籍沒入官。此后又曾發還陳之遴之子。
陳之遴之子直方孝廉,娶詩人吳梅村的二女兒為妻。陳之遴曾薦吳梅村出山,謂自己“欲虛左以待”。但吳來到京城,陳之遴已被謫戍。直方目眇,竟也不能寬免。吳梅村感喟蒼涼,難以自己,遂以《詠拙政園山茶花》以寄情。
夫人徐燦隨陳之遴至塞外十二年,與陳之遴詩詞唱和,互相慰勉。后陳之遴死在塞外,當時例不得歸,只有徐燦上疏請準,扶櫬還鄉。從此心灰意懶,再也不作一詩一詞。
3、葉士寬 字映庭,吳縣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舉。先后任山西定襄知縣,潞安、紹興、金華知府等職,為士民稱道。任金華知府時,郡人為之立生祠,著有《浙東水利書》。
乾隆十一年(1746),葉士寬調寧紹臺道,后因父喪歸家,遂家居不出,買下了已散為民居、荒涼滿目的拙政園西部,加以修葺,還新筑了擁書閣、讀書軒等建筑,定名為“書園”。登擁書閣四望,景色如畫,有北禪香市、古塔晴云、春城夕照、晚市鐘聲。野圃疏香、北郭歸帆、戴溪月色、雙沼荷風。秋原獲稻、陽山積雪十景,士寬之子樹藩與其甥趙懷玉曾作十詠記之。
4、吳璥 字式如,浙江錢塘人(一說平湖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曾總督河務。
嘉慶末年,拙政園中部歸吳璥所有,春日游人如織。由于他長年在外做官,也無暇修葺經營,日久池館蕭條,滿目荒涼。
吳璥老年多病,幾次乞假。道光元年(1821),他終于因病免職,回到吳園居住(他的兒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道光二年(1822),因侍郎那彥寶治河不力,遭到降黜,追論吳璥與其同罪。雖然他已致仕家居,仍被褫去翎頂,不久就憂郁而亡。
5、張之萬 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狀元,官至東閣大學士。他繪畫繼承家學,山水得王時敏神髓,為士大夫畫中逸品。書法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與同代畫家戴熙,交往相契,人稱“南戴北張”。
同治十年(1871),張之萬任江蘇巡撫時,住在拙政園東部宅園(現工藝美校),愛拙政園幽曠雅致,略加修葺。曾作《吳園圖》十二冊,繪園中勝景十二出,并請李鴻裔一一題詩。
后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德靜山、恩竹樵、英茂文三人商議,以價銀三千、修理銀二千匯交藩庫,于同治十一年(1872)一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
6、張履謙 光緒三年(1877)正月,張履謙富商用六千五百兩銀子買下了原屬汪云峰、汪錦峰兄弟的迎春坊房宅和宅北園地。當時園內“林木蓊翳,間存亭臺一、二處,皆欹側欲頹”,園東即是拙政園中部。張履謙加以修建,名“補園”。
園中的浮翠閣,相傳原是太平天國忠王府的望樓,為三層樓閣,張履謙將其改建成二層。
張履謙字月階,蘇州人,自號無垢居士。他家祖輩經商,本人以經營鹽業發家,后又在東北街(今蘇州博物館新館處)開保裕典當。宣統元年,曾任蘇州商務總會第四屆總理。他曾納捐得郎中銜,還給長孫張紫東捐了一個小京官,宅內懸有“文源”匾額。
張履謙喜愛書畫,與其孫張紫東均酷嗜昆曲。張與吳門畫派名家深有交誼,常相往來,畫家顧若波。顧鶴逸、陸廉夫等人經常在張家聚會,并參于補園得布置。張曾聘俞振飛之父俞粟廬為西席,常與俞粟廬切磋曲藝,并多次在卅六鴛鴦館內舉辦昆曲清唱會。少年俞振飛還曾和紫東同臺公演
7、李經羲 李鴻章之侄,清末曾任云貴總督。民國九年(1920)左右,他已年近花甲,買下了拙政園東部房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經過一年多修理,帶著姨太太定居下來。房宅修筑的幽靜精致,居室的地板夏天可以拿掉,底下鋪有方磚。大門隔河有照墻,河邊的駁岸堆疊考究,門南筑有水碼頭。要坐船出游,品嘗船菜,游船可以一直停到大門口。
后來李經羲和姨太太相繼故世,他的兒孫繼承了房產。袁世凱的孫女(袁克定之女)曾借寓此宅,后嫁到桃花塢費家。“一·二八”抗戰時,十九路軍六十師師部也曾駐此。李經羲的子孫后來或遷居香港,或留在上海,無人居蘇,此處房宅解放前已抵押與某銀行。解放后收歸國家。1951年11月由蘇南區蘇州圖書館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