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二):中國十大名園之北京頤和園
3、頤和園時期
弘歷興建清漪園的時候,正值所謂‘乾隆盛世”,建園工程有足夠的財力、物力的支持。到那拉氏重建頤和園,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帝國主義用武力打開了古老封建鎖國的門戶,索取割地賠款,利用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國際上,中國已被迫成為列強掠奪、瓜分的對象。國內,清廷雖然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但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政府各級官吏貪污腐化,到處災疫流行,哀鴻遍野。清王朝處在這樣內憂外患,民生調敞的情況下,國庫再也拿不出整筆的款項來修造規模宏大的園苑了。因此就巧立名目,挪移海軍建設的專款作為建園的經費。
當時的清廷,攝于列強船堅炮利,把國家強盛的希望寄托于國防的現代化,在一部分“洋務派“官僚倡導下籌建新式海軍就是其中的一項主要措施。光緒十一年(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任命奕皖為總理,奕劻和李鴻章會辦,善慶和曾紀澤幫辦。但是,政府千方百計籌措得來的經費,其中的大部分卻在那拉氏的授意了由海軍衙門直接投交頤和園工程處使用,甚至園內的重要工程都由海軍衙門出面辦理招標、驗收等事宜。建園經費與海軍建設經費很難分開,修造園林也成了海軍衙門的一項主要任務。
為了把重建清漪園與辦海軍拉上關系,光緒十二年(1886年)八月恢復昆明湖水操。隨即在“耕織圖”舊址興建“水操內學堂”,十二月十五日水操內學堂舉行開學典禮。也就在這一天,在大報恩延壽守舊址上改建的排云股、德輝殿舉行‘供梁”儀式,大規模的建園工程從此開始了。
恢復乾隆時代的昆明湖水操,對于建設新式海軍并無多少實際意義,只不過為著掩蓋園林建設的事實,奕環在兩年后的一份奏招中就明白道出此中真像。“蓋今日萬壽山恭備皇太后閱看水操各處,即異日大慶之年皇帝躬率臣民祝嘏臚歡之地”。
據內務府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列的《萬壽山已修未修齊工程清單》的記載,這一年園內已竣工的建筑物共計二十四處,約占頤和園全部建筑的三分之一。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一載湉頒發上諭正式公布重建清漪園并易名頤和國的時候,園工實際上已進行了一年零四個月。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內貞度門失火。這類宮廷的災異在封建時代一向被視為國家的不祥之兆,對于統治階級內部那些反對修建頤和園的人來說,無異于一個絕好的口實。于是朝廷上下一時議論紛紛,那拉氏為了應付輿論的壓力,不得已而以載湉的名義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二十日頒發一道宣告園工“完成”交付使用的上諭:
前經降旨,修茸頤和園恭備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皇太后慈輿臨幸。現在工程將次就竣,欽奉慈諭,于四月二十八日幸頤和園,即于是日駐曄,越日還官,從此往來游豫,頤養沖和,數十年霄旰憂勤,稍資休息……。
但就在發布這個上諭之后不久,海軍衙門又撥給頤和園工程處白銀一百萬兩。實際上工程不僅沒有“就竣,一些較大的工程如佛香閣、德和國、諧趣園等甚至才剛剛開始。為了趕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八那拉氏六十歲生日的這一天之前全部完成園工以便舉行慶典活動,那拉氏對工程的進度抓得很緊,命主管官員每隔五天向她呈交一次書面匯報,春節期間也不讓工人休息。
頤和園的修建工程在那拉氏親自主持下,原來打算全面恢復清漪園時期的規模,并曾命樣式房繪制有關的規劃設計圖紙。但在建設過程中由于經費籌措困難,材料供應不足,不得不一再收縮;最后完全放棄后山、后湖和昆明湖西岸,而集中經營前山、宮廷區、西堤、南湖島,并在昆明湖沿岸加筑宮墻。昆明湖水操停止后,水操內、外學堂即原耕織圖、蠶神廟也就劃出園去了。
按宮墻以內計算,頤和園占地面積為290公頃,比清漪園略小一些。
建園工程一直進行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大體完成,前后歷時八載。恢復、改建、新建以及個別殘存的建筑物和建筑群組共九十七處。除此之外,零星的雜勤用房以及園林小品、碑喝、摩崖石刻、小型橋梁等均未計入。
這九十七處建筑,如果按照它們的功能、性質加以分門別類,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十二類:
一、宮殿,共四處:仁壽殿、仁壽門、排云殿、德興殿。
二、寺廟,共十處:佛香閣、智慧海、香嚴宗印之閣、云會寺、善現寺、妙覺寺、轉輪藏、寶云閣、廣潤相、五圣詞。
三、居住建筑,共十一處:樂壽堂、玉瀾堂、宜蕓館、永壽齋、養云軒、無盡意軒、益壽堂、介壽堂、清華軒、西四所、鑒遠堂。
四、庭院建筑群,共六處:小有天、石文亭、貴壽無極、寄瀾堂、耶律楚村墓、夕佳樓。
五、戲園、共兩處:聽鵬館,德和園。
六、小園林,共九處:寫秋軒、揚仁風、云松巢、邵窩、畫中游、繪芳堂、霽情軒、諧趣園、暢觀堂。
七、單體建筑,共二十三處:知春亭、合新亭、薈亭、福蔭軒、重翠亭、意遲在、對鷗防、山色湖光共一樓、承蔭軒、臨河殿、延清賞、清晏肪、澄懷閣、迎旭樓、湖山真意、魚藻軒、多寶塔、景福閣、樂農軒、自在莊、眺遠齋、廓如亭、涵虛堂。
八、長廊,共兩處:長廊東段、長廊西段。
九、城關、共六處:文昌閣、赤城霞起、寅輝、通云、宿云檐、千峰彩翠。
十、大型橋梁,共十一處:十七孔橋、繡漪橋、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落橋、半壁橋、后湖三孔橋。
十一、園門,共六處:東宮門、東北門、北樓門、如意門、西宮門、新宮門。
十二、輔助建筑,共七處:茶膳房、奏事房、電燈公所、東八所、雜勤用房區、北船塢、后溪河船塢。
為備帝、后游湖,專門建造御舟八艘,其中太后專用的名“鏡春舶”、皇帝專用的名“水云鄉”、皇后專用的名“衛鳳”;另有車棚樓船、樸拉船、舢板船、纖船等四十只,全部停泊在北船塢和后溪河船塢內。
光緒十五年(1889年),李鴻章進呈德國造的小火輪兩艘行駛昆明湖上,命名為”翔云”、“翔鳳”,又從德國購買全套電氣照明設備,安裝在頤和園的主要殿宇。國內設“輪船公所”和“電燈公所”,分別專司輪船和電燈的管理維修事宜。
頤和園的園工究竟花了多少錢,迄今尚未查到有關的檔案材料。據當時內務府銷算房的估價:佛香閣需工料銀七十八萬余兩,德和園大戲臺七十一萬余兩,諧趣園三十五萬余兩,另外的五十六處建筑工程共需工料銀三百一十八萬余兩。如果按已知的這些估價來推算園內全部建筑的工料費用,約為五六百萬兩之話,這個數目除去主管官員的層層中飽,營造廠商的回扣,比乾隆時期修建清漪園正式奏銷的建筑工程費用還要多一些。
頤和園建成后,幾乎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那拉氏都住在園內。一般是正月就帶著載湉來到頤和園,直到十一月才返回紫禁城或三海。她在園內接見巨僚、處理政務、舉行典儀,因而園林的性質已經改變為離宮御苑,成了與紫禁城相聯系著的政治中心。
光緒二十年(1894),那拉氏六十整壽。早在兩年前即開始籌備頤和園的“萬壽慶典”,為此而專門責成南京、杭州、蘇州三處織造衙門特制彩綢十萬匹。但就在這時候,中日戰爭中國軍隊節節失利,陸軍兩次慘敗于朝鮮,多年經營的新式海軍經黃海一戰而全軍覆沒。戰敗消息不斷傳來,全國人民群情激憤。在這種情況下,那拉氏不得不頒發諭旨,宣布“所有慶辰典禮,著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一次隆重的祝壽活動,猝爾草草收場。
戰敗后的清廷,與日本締結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在這國家民族的危難關頭,朝野一部分有識之士正醞釀著一次改良主義的‘變法維新”運動。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已親政的載湉下詔宣布“變法”。四月二十八日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維新派首腦康有為,任命康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特許專摺奏事。但撤簾之后仍然掌握著大權的那拉氏卻在暗中組織反動力量,陰謀推翻新政。八月初六日強迫載流頒布上諭“請求”再次“垂簾聽政”。維新派人士或遭誅殺,或被迫流亡海外;從此,載湉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在那拉氏住園期間,玉瀾堂就成了這位傀儡皇帝的囚室。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八月十五日沙俄軍隊首先占領頤和園,英軍和意大利軍也相繼進駐。在園內盤踞達一年之久。雖然沒有燒毀建筑物,但各殿宇的陳設家具都被劫掠一空,內外裝修也遭到很大的破壞。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那拉氏返回北京,立即動用巨款修復劫后殘破不堪的頤和園。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她七十歲生日的那一天又不惜耗費國帑,再度于排云殿舉行“萬壽慶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湉、那拉氏相繼病死。年僅三歲的溥儀嗣皇位,由隆裕太后執掌朝政。這時候,清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高漲的革命形勢下,隆裕再也無心“頤養沖和”了,送下詔停止游幸頤和園,移居大內。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民國。根據表世凱與清廷簽汀的《優待清室條件》允許溥儀遜位后保持“皇帝尊號”,居住大內皇宮,頤和國仍由這個小朝廷的內務府管理,1914年作為溥儀的私產售票開放。直到1924年博儀被逐出官。頤和國才收歸國有,成為國家的公園。但那個時候,園內的建筑物長年不加修繕,許多地方花木凋零、雜草叢生,呈一派荒蕪的景象。作為地處郊外的公園卻無任何公共交通設施,加之票價昂貴,因而門前冷落、游人稀少。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多次撥出專款對頤和園進行全面的修整,增加了必要的游覽設施,開辟了通往北京城和西北部其他風景名勝的公共交通路線。1961年,國務院公布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林的山、水、建筑物、道路、樹木、花草等均得到精。心的維護,成為北京的主要旅游點之一,每天迎接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人。
頤和園,這座古老而壯麗的名園,它浸透著中國人民的血汗、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展示出中國造園藝術的精華。在歷經了整整二百年的滄桑之后,又開始了它的歷史的新篇章。
頤和園,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于公元1750年,時值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時期;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并于兩年后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后,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緒在這里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1914年,頤和園曾作為溥儀私產對外開放,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為國家公園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