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一):總論

  四、中國園林的構成要素及營造原則

  (一)構成要素:中國園林的構成,主要有樓臺亭閣、林木花草、山水石頭和詩文楹聯六種要素。下面逐一加以簡介:

  1、山

  這里說的不是自然界的真山,而是園中的疊石假山。以疊石為山模仿大自然,起于西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他筑菟園,“園內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蔡質《漢宮典職儀式選用》)。園內的假山疊石,可以使園林增添曲徑通幽額隱秘美感,峰石的千姿百態又使園林悄然鮮活起來。另外,山峰的峭拔堅挺,也使園林增添了內在的氣質和骨力!

  假山疊石的制作宗旨,總的來說是師法自然,因園而異。大型園林,可以疊成崇山峻嶺、長溪深澗、高樹叢林和垂懸藤蘿的勝景。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山莊,用疊石仿巫山十二峰和洞庭九派,重巖疊巒,逶迤連綿;宋代的衛清叔園,“一山連綿二十畝”。中型園林可在園林的一端或靠墻臨水處構筑小型山巒,如網師園的“濯纓水閣”右側的疊山就是如此。但不管是大型假山還是小型疊石,有幾個要素必須注意:一是要有烽巖,這樣才能構成輪廓線。烽巖設在高處,可三面脫空,散置上下高低;亦可集中一處如群峰攢聚,具有雄偉之勢;亦可孤峰突兀,顯其峭拔之軀。二是要有洞穴。假山有洞方能出奇。洞穴婉轉上下,直穿山腹,以得曲折幽深之趣。洞口一般設山澗峽谷,更顯其幽曲深邃。三是在假山間要布置溪澗,淺則為溪,深則為澗。在臨水處的巖下置片石,設石磯,自然分布,稍出水面,更增其澗道盤曲、林壑幽深之美。

20140216_024
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

  堆壘假山疊石的技法

  如今的園林疊山,似每況愈下,堆得好的少,差的多。有的假山,堆得雜亂而臃腫:有的不管湖石、黃石或花崗石,見石就堆,假山成了亂石堆。如此等等,難以入目。要堆好假山,首先須懂得假山藝術之所在。堆山之術,不同于建筑設計,可以用圖紙來表述,然后按圖施工,達到設計者原先之意圖。疊山之藝,則在于且疊山之石,須現成的天然之石,不可以斧鑿加工,否則就不自然。因此疊山之事,可謂因材施法。陳從周在《說園》中說:“石無定形,山有定法。”這就是堆山的要訣。其主要技法如下:

  一是選石。用來堆疊假山的石料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湖石,主要產自太湖,所以又叫太湖石。屬于石灰巖。由于長期受到風浪的沖擊和湖水的剝蝕,石多孔穴,又多尚未穿透成孔的渦洞,因而顯得玲瓏玲瓏剔透,柔曲圓潤,以此石堆成的假山多秀柔婉曲之美。第二種是黃石。這是種黃褐色或赭色的石英巖和砂巖,經山洪或澗水沖刷而成。表面光滑,并透出油脂狀或蠟狀的光澤,給人以舒適大方之感。以黃石疊山,氣度恢弘,如關隴高原上的崇山峻嶺,令人胸襟寬宏,氣度闊大,與湖石呈現不同的美學風貌。第三種是英石,盛產于廣東英德的英山。英石呈青灰色,質地細膩,紋理奇特。由于受長期風化淋濾,表面剝蝕,構成溝、縫、孔、洞。制成假山,又別有一番情趣。

  疊山時選用的石頭石質要統一,黃石、湖石,不能混用。石質統一,也出于自然。自然之山,石質必然統一。而藝術之法則,其首條便是“變化與統一”。石質統一,造型變化,符合藝術規律。揚州個園中的秋山,全是黃石,若大自然金秋之景觀;而西首的夏山,則一律湖石,是冷色調的,涼趣可人。左右兩種石質之假山,以中間的壺天自春樓前的花木、水池及清漪亭作過渡,自然得體,可見造園者之匠心獨運。

  二是造型。主要有“流云”和“堆秀”兩種方式。流云式,即是用挑、飄、挎、斗等手法,模仿飄蕩于天際的流云,給人以舒展、飄逸之感。堆秀式則相反,它不追求“透、漏”,亦不留太多的空洞,而是模仿大自然中的懸崖峭壁。

  假山造型,輪廊線須有變化,變化中又須求得均衡。如揚州的片石山房之假山,高低錯落,虛實得體,有清芬雅致之感。這就是堆山者胸有丘壑。據說此假山是清代著名畫家石濤之作。“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語),“堆山與畫山水是相通的,疊山須有繪畫修養。山不在高,貴有層次,……”(陳從周《說園》)藝術中的層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堆山堆出有層次感,最關鍵的是峰巒要有立體布局,產生前后掩映,似表現出“崇山峻嶺”之感。后面的被前面的遮住一部分,含蓄之美自生。

  假山之造型,宜虛實得體,如蘇州怡園之假山,有峰巒之感,也有洞壑之意;蘇州環秀山莊之假山,可謂佳作,其中虛實之處理,是勝之所在。蘇州獅子林之假山,虛實處理無主次,并非佳品。所以清代的沈三百說它“以大勢觀之,竟同亂堆煤渣,積以苔蘚,穿以蟻穴,全無山林氣勢。”當然也有人說它好,如乾隆皇帝游此假山,開心的竟忘乎所以,寫出不成體統之題匾。

  假山之虛實手法,相對來說湖石假山要比黃石假山容易些,因為湖石本身以具有空靈之感;黃石質地堅實,不易做得空靈。但若堆得有章法,則更能顯示出山的嵯峨之氣勢,甚有力度。揚州個園之秋山,可謂黃石假山之上品。實而不悶,高峻而又奇險。若說具體手法,則更要重一個“虛”字;注意山形之凹凸變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為上。

  三是險峻。假山仿真山,仿得是氣質,不是做真山的模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真山之美,一在巍峨雄健,二在險峻挺拔。假山雖小,但其姿態氣質不亞于真山之雄偉和奇險。要做到險峻之勢,有一個辦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閉實。堆山之不好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山的下部太肥太悶,缺乏險峻之感。

  特別是立峰、單石、更須重視險峻之美。大凡名貴的單石、立峰,均具有險峻之美。江南三大名石:蘇州的瑞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的縐云峰,從造型來說不亞于“江南三大名石”,無論其輪廊線、虛實關系,都符合山石之沈美準則,但它更美在險峻。

  四是立體。繪畫中有“石分三面”之說。因為畫是平面的兩度空間,山石是立體的三度空間,所以須有原則才使畫中之石有立體感。其實園林中的疊山也同樣,須從空間來看,不能只看一面,側面、背面不管。從景來說,有“步移景異”之說,堆山尤須從三度空間出發。從這個意義來說,假山有點像雕塑中之圓雕。有人以為中國的假山、立峰,可比之為抽象雕塑。

  五是意境。山之意境有不同的類別。人常言泰山以雄著稱,黃山以奇著稱,華山險,峨眉秀,廬山迷,審美特征不同。假山也同樣分這些類型,所以須選一種審美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你若仔細觀察蘇州留園中的山石,會發現它有廬山之氣質。五峰仙館之名,出自廬山之五老峰。館前有小院,院中立五石以應之,并取李白詩句:“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意境非凡。楫峰軒和石林小院,院內奇峰,故名楫峰軒,也取廬山之意境。南宋朱熹《游百丈山記》有“前楫廬山,一峰獨秀”。你若親臨楫峰軒,面對其石和這里的環境,會悟出道理來的。

  六是布局。從假山的布局來看,可以分為樓山、璧山、池山、庭山等類。樓山主要堆壘在園林的亭臺樓閣之間,成為亭臺樓閣的階梯,使人在登山覽景中不知不覺已經登樓,北京頤和園中最高建筑佛香閣下的假山就是如此。璧山是在園林的圍墻中嵌以山石,或緊傍圍墻疊造假山,造成既是圍墻又是山景的屏障;池山即使在池水上疊山。波浪拍擊石孔之中,游魚戲于石影之下,別有一番情味。庭山,疊在園林庭園內,往往與扶疏的花草林木相搭配。

20140216_025
頤和園佛香閣下的“樓山”

  2、水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水是自然風景的重要內容,也是構成園林之美的基本要素之一。自周文王挖“觀魚池”至今三千多年來,水與山一樣,一直為造園家所重視。拙政園、網師園、滄浪亭等著名的江南名園借以水趣取勝:滄浪亭三面環水;拙政園的池水面積占園內面積五分之三;網師園占五分之四。即使地處北方,以山景為特色的承德避暑山莊,在康熙、乾隆命名的七十二景中,其中也有三十多處為水景,如“水芳巖秀”、“濠濮間想”、“風泉清聽”等。古代造園家們說:“園無山而缺骨,無水而不活”。水使園林具備活力,富有生氣。

  水景之設,有靜觀、動觀二法。第宅園林由于受到占地面積或財力的限制,水面一般都較小、較淺,往往以小巧取勝,宜于靜觀。如網師園的正中有一泓池水,僅二十多平米,構思卻十分精巧:亭、軒、廊、樓環繞四周,山石花木沿池邊安置。其他園林池水中常有的萍、荇、菱、荷一概不種,鴛鴦、誰料一只不畜,顯得水面光潔,宛如一面明鏡映照著天光云影,深得朱熹“半畝方塘已一鏡開,天光云影共徘徊”之理趣。使得周圍樓臺、曲橋、回廊內的游人駐足,頓生無盡之遐思。偶爾一陣微風吹過,池面泛起微微漣漪,使回廊、樓臺之倒影變形,花木山石之輪廓紊亂,那鮮艷斑駁的色彩交錯疊嵌,使水面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山水畫,這就是靜觀中的動趣。

20140216_026
三面環水的蘇州滄浪亭

  大型園林或風景名勝區的湖泊、江河、濠濮、淵潭、瀑布,多為動觀。其中有以浩渺見稱者,如太湖、洞庭;有以秀媚見長者,如西湖、漓江;富春江的清秀明凈、瀟灑流暢;武夷山的九曲溪曲折幽深、逶迤綿長;九寨溝的瀑布如白練拋空,雄奇壯美;廬山的三疊泉則層層疊疊,色彩斑斕,亦皆以動觀為宜。

  園內如何理水

  造園學家陳從周在《說園》中說“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園宜依水,小園重貼水,而最關鍵者則在水位之高低”,“園林用水,以靜止為主”。這些均是園林理水的基本原則。園中之水有曠、奧之分。水聚則曠,有汪洋之感;水散則奧,有不盡之意。兩者無所謂孰優孰劣,但最怕不曠不奧,不倫不類。水面如何做得有汪洋之感?水面大固然能有大水面之感;然而私家園林,地不過數畝,如何能生汪洋之感?這還須用手法、意境。首先,要從水邊之物做起,所謂“小中見大”,尺度問題是很關鍵的。水邊之建筑或山石,體量不宜太大,否則水面就有見小之感。浙江雁蕩山大龍湫瀑布下的水塘,看起來似一勺之水,其實它要比蘇州留園中的大水池還大呢!這就是對比,就是尺度問題。反之,若水面確實甚小,也不要強求,干脆做“不盡之意”的藝術效果。所謂不盡之意,就是將水面分成小塊、狹帶,曲曲折折,時隱時現,也別有情趣,浙中或皖南村間小溪之感。如蘇州環秀山莊、拙政園西部等,均有這種水面的情趣。這就叫因地制宜。

  水之形全在岸。蘇州多曲池,紹興多方池,風格迥異。方池做法,不必多說了;曲池做法,大有講究。這種池岸,宜曲不宜平直。但曲要曲得有節奏,有大曲、小彎,有緩曲、急轉,不能總是那么一種曲法,像牙齒一般,缺乏情趣。同時,駁岸之石,在近水處應向內凹進,這樣做不但有不盡之意,而且更使岸形空靈、險峻,美在其中。

  水岸用石,宜統一種類,切忌黃石、湖石混用。一般說,湖石岸比較容易處理,因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靈的;黃石平直,有強烈的實體感,故更難做得好。但也有一種做法是將黃石岸意象出水灘之形,也別有韻味。園林中的水面,應當作為“空間”來看待。園中空間,貴在層次,如何做水面層次?基本上有兩種手法,一是做狹,如無錫寄暢園之水池,南北狹長,故在中部知魚檻(半亭)處水面狹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兩部分;南京瞻園之南池,中間狹,而且還做幾塊步石,明顯地將池一分為二。第二種手法是造橋(或筑堤)。園中之橋,固然為交通之需,但它也是分隔水面空間之物。用橋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層次感,而且處理得更為含蓄。如蘇州怡園,水池中間有曲橋。揚州寄嘯山莊水池中有水心亭,亭南有曲橋,亭北有堤與兩岸相連,同時也分隔了水池。無錫寄暢園水池北側,用七星橋將水池隔出一大一小兩個水面。吳江同里的退思園,中間一個大水池,在池東北用曲橋相隔,使水面分出層次;又在南端“菰雨生涼”(軒)處隔出一小塊水面,亦有了層次感。而蘇州拙政園的松風亭,水池之前有“小飛虹”,是廊橋,將水面分隔,更有空間層次感。透過廊橋,外面景致虛虛實實,可謂園林之空間藝術了。

20140216_027
將園內水面隔開的蘇州拙政園內廊橋:“小飛虹”

  中國園林之水,宜靜不宜動。“清許周生筑園杭州,名‘鑒止水齋’,命意在此,源出我國哲學思想,體現靜以悟動之辯證觀點”(陳從周《說園》)。水靜,水不見了,但水面上有岸邊物體的倒影,水下可見游魚、水藻等物。在這種現象的背后,還有其哲理內涵。《老子》中說“上善若水”。《莊子》中說“水靜猶明”(“天道篇”)“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庚桑楚”)。這種深邃的內涵,對于賞園者來說,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時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總覺得靜水似乎太平淡無奇,便要搞點噴泉、水造型之類。殊不知這與中國傳統園林格格不入。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機。園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調;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曲院風荷,“映日荷花別樣紅”。但若植荷,往往數年后,夏日則滿池荷葉,失去了水面。這也須用手法:可用大缸數只,植荷于缸內,然后連荷帶缸一起沉入池底(事先設計好沉于何處),缸中之藕便不會瘋長。理水之法,貴在意境,故雖有法,亦不能拘于法,還須提高園林藝術修養。但更須提醒的是:水的處理不是孤立的,水須與山結合,也須與建筑結合,如平臺、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須作整體考慮。

  園中之水,水面要靜,但水源要活,需要有來龍去脈。如蘇州網師園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橋,池水經橋下寄暢園一直伸向小溝,有不盡之意;同樣,在池之東南也有一橋,水流向南越來越狹,似流向深遠處。拙政園中部大水池,其南、北兩處,也效此法。南京瞻園,南北兩池,在靜妙堂之西有小溪相連,勾活了池水。無錫寄暢園,水池之西的八音澗處有泉眼,確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灣,似為池水流出之處。這種做法實例不勝枚舉。

  水景鑒賞

  主要是聽、視、意會并用:或瀑聲懸雷,或微波拍岸,或小溪輕湍,或禽鳥交鳴,這是聽;輕風細彀,水面初平;芙蓉出水,小荷如錢;游魚呷浪,細草穿沙;曲廊高亭,回清倒影,這是觀;聽觀之際,品賞其風情,體察起含蘊,參悟其哲理,這則是意會。例如寺觀園林太原晉祠,雖處黃土高原之上,則以水景著稱。祠內泉眼眾多,以泉組景。在難老泉流經的主殿圣母殿前,鑿一方池“魚沼”以蓄泉水。游客至此,聽四方泉水汩汩滔滔匯聚于此,這是“聽”。此處有詩刻石:“潺湲作遠波,湍激知下就。源源去有來,滾滾夜復晝”,即是聽泉所得。魚沼上有座十字形小橋,組成一景曰“魚沼飛梁”。從橋上俯視,水清草碧,游魚穿梭于急泉靜沼之間,這就是“觀”。由難老泉順石階而下,有流碧亭建于水邊。水面上有一石舫隨碧波蕩漾,題額曰“不系舟”,暗寓老子所說的“巧者勞而智者憂,無欲者無所求,泛若不系之舟”。他也會使人想起中唐詩人韋應物的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皆是“意會”。

20140216_028
太原晉祠“魚沼飛梁”

  3、石

  園林中的“石”不僅是構成“山景”的主要材料,本身也是中國園林的構成要素,可作為獨立的觀賞石、盆景、碑碣、匾額等。

  園林中的置石,據唐代狀元杜綰的《云森石譜》介紹,可供觀賞作園林置石的石類達一百一十多種,常見的有三十多種。除前面介紹過的太湖石之外,還有江蘇昆山出的“昆山石”,宜興掌柜張公洞、善卷洞一帶出產的“宜興石”,南京倉頭一帶的“龍潭石”和青龍山一帶的“青龍山石”,安徽靈璧的“靈璧石”,安徽寧國一帶出產的“宣石”,巢湖出產的“散兵石”;江西湖口出產的“湖口石”,鎮江峴山出產的“峴山石”。

  園林置石中有一類是作為孤賞石。孤賞石的選擇以“瘦、透、漏”為上品。何為“瘦、透、漏”?清代戲劇家也是著名造園家李漁的解釋是:“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此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依,所謂瘦也”(《閑情偶寄》)。近代又加一個美學標準“皺”。即石的表面凹凸皺褶,紋理縱橫,給人一種飽經滄桑之感。當然,所謂“瘦、透、漏、皺”也要適度,如“透”之太過,路路皆通,則少曲折掩映之美;“漏”之太過,處處有眼,則如疤痕累累;“瘦”之無度,路路皆通,則搖搖欲墜而無剛勁挺拔之姿;“皺”之過份,既失其細膩之質,又少光潔之感。

  中國古代園林置石中有所謂“江南三大名石”,即“玉玲瓏”、“瑞云峰”和“皺云峰”。

  “玉玲瓏”是宋代朱勔作為“花石綱”進呈的一塊名石,上鐫“玉華”二字,現立于上海豫園。它玲瓏剔透,色澤如玉。據說在石內點香,則裊裊青煙可以從周身孔竅中飄出,可見其“透”“漏”之絕。“瑞云峰”則是朱勔進呈的另一塊名石,原在蘇州留園。由于它狀如一股拔地而起的祥云,故得此名。此石以“皺”著稱。石面凹凸不平,線條多變,恰如變化萬千、濃淡各異的云朵。“皺云峰”現立于杭州花圃掇景園內,亦以多皺著稱,故有“形同云立,狀如波搖”之譽。

20140216_029
上海豫園置石“玉玲瓏”

20140216_030
杭州花圃掇景園“皺云峰”

  4、亭臺樓閣

  中國園林尤其是第宅園林,兼有生活起居和觀賞游憩兩種功能,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因此,在模擬自然山、水、林、石之外,還需有亭、臺、樓、閣,把自然美與人工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亭臺樓閣作為園內建筑,無論是在大的風景區還是第宅園林之中,都有一個共同要求:既方便在建筑物內觀風賞景,本身又要成為園內景觀,即具有觀景和景點雙重功能。一些著名園林的園內建筑,都是按照這一美學要求構筑的,如拙政園內的遠香堂,采取四面廳形式,廳內無柱,四面為透明的玻璃窗,四周的山水林泉皆納入眼底,而且自然景色與人工建筑又搭配的異常和諧:該廳坐南朝北,園內的山水主景荷塘和池山則坐北朝南,這樣在廳的背陰處看到的是光線明亮的北面池山,夏日荷花荷葉送來陣陣清香,因而得名“遠香堂”,其中又暗蘊主人的高潔志向;廳的南面是一小軒,廳與軒的結構是一橫一豎,一前一后,輪廓線條參差變化,本身就成為池南的景點。山水林石與廳堂搭配的異常和諧。

20140216_032
蘇州拙政園遠香堂

  作為園內建筑,主要有以下三個美學要求:

  一是要求與園內自然風物協調一致,做到花間隱榭,水際安亭,長廊云墻,曲橋漏窗,使園內建筑與自然風物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而且在風景園林內,應以自然風物為主,亭臺樓閣為配角。與大自然風物相比,建筑物的相對體量、絕對尺度以及在景物構成上所占的比例,一般說來是比較小的,處于從屬的地位,決不能壓倒風景,這是由園林美主要是自然美為主這個總體特征所決定的。

  二是園林內建筑物應該是群體結合,體現綜合性的美感。我國傳統的園林建筑,以其功能、大小、形狀的不同,可分為廳、堂、樓、閣、軒、館、榭、坊、亭等,按使用上的需要,可以把它們獨立設置,也可以用廊、墻等把它們組成院落群體,創造出一種或開朗、或收斂、或幽深、或明暢的空間變化效果。從入園觀景到興盡而歸,如閱中國的山水長卷,次第接于眼前,觀之不盡,受之無窮,給人一種綜合、整體的美感。

  三是要求格調和意境的優雅。園林建筑在自然環境中的形象,以小巧、雅致為其美學特征。鎮江焦山的別峰庵跨院中有三間瓦舍,清代的鄭板橋曾在此讀書,上書橫匾:“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反映了中國士大夫對園林內居處普遍的美學傾向。如果室內布置再古色古香,配以字畫楹聯,則把小巧與雅致很好地結合起來。

  5、林木花草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以花木創造景觀是中國園林的一大特色。中國許多名園或園內建筑、景區就是以花木命名的,如青藤書屋、雙桐書屋、櫻桃館、紫藤閣、牡丹園等。著名的西湖十景中植物景觀就占四個: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院風荷和蘇堤春曉。占地10萬平方米避暑山莊內也是林木繁茂,并以不同的花木作為景區特色和作為劃分景區的標志。園內主要建筑分為四部分: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以林木風景命名占其一半;山莊內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萬樹園”,即是由自南而北的榛子峪、松林峪、梨樹峪、松云峽四條溝壑組成。

20140216_033
避暑山莊內的“萬樹園”

  《紅樓夢》中描寫的大觀園美景,也是突出植物景致:“轉過山坡,穿花度柳,撫石依泉,過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入薔薇院,出芭蕉塢,盤旋曲折。忽聞水聲潺湲,瀉出石洞,上則蘿薜倒垂,下則落花浮蕩。眾人都道:‘好景,好景!’”

  植物景觀的美學特征是形、色、聲、味。

  松柏錯節的盤根,屈曲的虬枝,低垂的藤蘿,搖擺的柳枝,這都是以形取勝。以竹為例,有高大挺拔的毛竹,有竹梢下垂、宛如釣竿的慈竹,有葉如鳳尾的鳳尾竹,有如淚痕斑斑的湘妃竹,有叢集密生的箬竹,有四川特產的方竹和粉竹等等。千姿百態的植物形態為園林增添的無限的美感和活力!

  色景如桃杏的點點輕紅,夏荷的一片翠綠,“紅杏枝頭春意鬧”、“接天蓮葉無窮碧”這種意趣首先是由色彩產生聯想的。園林內,春日的細草穿沙、柳吐鵝黃;夏日的映綠窗紗的芭蕉,映紅日邊的荷花;深秋的丹楓,東籬的黃菊;飛雪中挺拔的青松,怒放的紅梅,給園林四季帶來不同的色調和美感;

  聲景如雨打芭蕉、泉瀉石間、風入松林、鶴鳴清沼。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芭蕉雨》就是園林聲景之美的詠歌:“芭蕉得雨便欣然,終夜作聲清更妍。細聲巧學蠅觸紙,大聲鏘若山落泉。三點五點俱可聽,萬籟不生秋夕靜”。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更是使得駱氏亭園內的聲景傳頌千古、流譽至今。阿炳有首二胡名曲《聽松》,也是詠歌無錫惠山松濤之美的。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受主和派排擠,罷職閑居上饒鉛山,在瓢泉附近筑園。有人說泉聲喧嘩,與詞人歸隱求靜的宗旨不符,辛棄疾寫了下面這首詞作答:

  水縱橫,山遠近。拄杖占千頃。老眼羞將,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動山搖,吾生堪笑,似此個、青山無定。 一瓢飲。人問翁愛飛泉,來尋個中靜。繞屋聲喧,怎做靜中境。我眠君且歸休,維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時問。(《祝英臺近》)

  植物清新芳香的氣息更能令人心曠神怡:“疏影橫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除了形體、色彩給人的美感外,更多的是淡淡漂浮的“暗香”。“三更涼月墜白水,十里芰荷香到門”,“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飄”,“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從這些古人詠園的名句中,可以看出植物的芳香氣息確是造成園林美和誘惑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6、楹聯題額

  在前面“園林營造上‘師法自然’”一節,已談了詩文楹聯在園林營造中的作用。這里只著重談談編寫園林楹聯、題額的具體要求:

  一是要以意逆志、準確形象。首先是要能準確而形象地概括出園內此景致的具體特征。如果是逞才使氣或附庸風雅,眼前無此景卻胡捧亂吟,或是景中無此情卻任意揮寫,就會不倫不類,反而有傷風月。《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寫賈政率眾清客和賈寶玉游大觀園,關于“蘅芷清芬”匾額及對聯的產生經過就很值得吟味,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

  兩邊俱是抄手游廊,便順著游廊步入。只見上面五間清廈連著卷蓬,四出游廊綠窗油壁,更比前幾初清雅不同”。賈政嘆道:“此行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化已出意外,諸公必有佳作新題,以顏其額,方不負此。”眾人笑道:“再莫若‘蘭風蕙露’貼切了。”賈政道:“也只好用這四字。其聯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對,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蘭芳靄斜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眾人道:“妙則妙矣,只是‘斜陽’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詩云‘蘼蕪滿手泣斜暉’。”眾人道:“頹喪,頹喪。”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聯,諸公評閱評閱。”因念道:“三徑香風飄玉蕙,一庭明月照金蘭”。賈政拈髯沉吟,意欲也題一聯。忽抬頭見寶玉在旁不敢則聲,因喝道:“怎么你應說話時又不說了?還要等人請教你不成!”寶玉聽說,便回道:“此處并沒有什么‘蘭麝’,‘明月’,‘洲渚’之類,若要這樣著跡說起來,就題二百聯也不能完。”賈政道:“誰按著你的頭,叫你必定說這些字樣呢?”寶玉道:“如此說,匾上則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對聯則是:‘吟成荳蔻才猶艷,睡足酴醿夢也香’”。賈政笑道:“這是套的‘書成蕉葉文猶綠’,不足為奇。”眾客道:“李太白‘鳳凰臺’之作,全套‘黃鶴樓’,只要套得妙。如今細評起來,方才這一聯,竟比‘書成蕉葉’猶覺幽嫻活潑。”

  賈寶玉這番批評,意在說明題額、楹聯必須切題、形象,這是前提,然后再講究意趣。“蘅芷清芬”則是用楚辭詩意“杜衡芳芷”以喻君子美德,又用對聯“吟成荳蔻才猶艷,睡足酴醿夢也香”來形容富貴又清閑的生活環境,正符合賈寶玉這個“富貴閑人”的身份和思想趣味。

  二是哲理意蘊。高明的園林楹聯、題額,不僅要準確形象、以意逆志,而且還要蘊有言外之意,含有身深邃的哲理。如1988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揚州“個園”。之所以取名“個園”,有三層內涵:一是,個園的“個”字,即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該園的特色是以竹取勝;二是形似:竹子頂部的每三片竹葉都可以形成“個”字,在白墻上的影子也是“個”字。三是暗合園林主人的情趣和心智。個園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于清嘉慶23年(1818)。“筠”亦是竹。個園大門的對聯:“春夏秋冬山光異趣,風晴雨露竹影多姿”形象鮮明地概括了個園的整體特色。園中的對聯“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漢學堂的對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皆是緊緊扣住個園以竹名世的特色。蘇州滄浪亭石柱上鐫刻的一副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道出滄浪亭的內在風神;亭內懸一聯:“小子聽之,濯足濯纓皆自取;先生醉矣,一丘一壑亦陶然”。緊扣《滄浪歌》,道出人生的取舍和追求!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赫章县| 通山县| 漯河市| 济南市| 五常市| 富阳市| 永昌县| 灵台县| 兴安县| 迁安市| 望都县| 天峻县| 仁化县| 宁明县| 卢氏县| 江北区| 黄大仙区| 高尔夫| 准格尔旗| 调兵山市| 清苑县| 余姚市| 富源县| 林甸县| 登封市| 东阳市| 得荣县| 阳江市| 宽城| 留坝县| 临潭县| 武城县| 平远县| 仁怀市| 郓城县| 宁河县| 荣成市| 察雅县| 廊坊市|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