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一):總論
三、中國園林的分類
中國園林的分類有不同的標準,從占有者的身份來區分,大體可以分為皇家園林、第宅園林、寺觀園林和名勝園林四大類。
?。ㄒ唬┗始覉@林
1、歷代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園林類型。它不像私家園林遍布全國各地,其分布相對集中,地域特征和民族風俗差異比較明顯,也正因為如此,才使皇家園林具有多種風格和特征。
皇家園林如果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修建的“靈囿”算起,到19世紀末慈禧太后重建清漪園為頤和園,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宮苑的建置。一般建在京城里面,與皇宮相毗連,相當于私家的宅園,稱為大內御苑;大多數則建在郊外風景優美、環境幽靜的地方,一般與離宮或行宮相結合,分別稱為離宮御苑、行宮御苑。行宮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駐蹕之用,離宮御苑則作為皇帝長期居住并處理朝政的地方,相當于一處與大內相聯系著的政治中心。
中國的皇家園林始于殷商時期(公元前16——前11世紀)。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關皇家園林“囿”的論述。周朝的皇家園林亦是以囿的形式出現。當時著名的皇家園林為周文王的“靈囿”,“靈囿”以自然樹木花草為主,鳥獸充其間,并挖池筑臺,供帝王貴族游樂狩獵,實際上就是狩獵園。
秦始皇嬴政修筑的阿房宮,盡管今日只殘存一座東西長一公里,南北約0.5公里、高約七米的長方形夯筑土臺,但我們認可結合杜牧的《阿房宮賦》感覺出它昔日的規模和豪奢。
漢代是興建皇家園林規模最大的朝代之一。漢高祖五年(202),劉邦改建清代秦代的興樂宮為長樂宮,宮垣東西長約2.9公里,南北寬約2.3公里,面積幾乎占漢代長安城的四分之一,其中自然包括林泉亭閣等園林建筑。漢武帝時,又把已荒廢的上林苑改造為宮苑,周圍拓展至二百多里,幾乎囊括長安西面和南面的廣大地域。這是一座范圍極大的狩獵、游憩兼做生產經營的綜合性皇家園林。苑內有河流池沼,最大的昆明池可以用來訓練水軍。苑內除天然植被外還廣植名木花卉,蓄養各種珍禽異獸。苑內建離宮別館數十處,以供帝王游覽時居住。漢武帝還在華美巨大的建章宮內開鑿太液池,池內堆筑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成為后來皇家園林的標準范式——“一池三山”的濫觴。
六朝時期的隨著山水詩、山水畫的興起和玄學的影響,皇家園林有別于秦漢時期一味追求高大巍峨的殿堂和遼闊的苑囿,出現山水風景式園林。當時的玄武湖,就是六朝時期的皇家園林。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他于臺城北塹附近挖土造池沼,建明月觀、宛轉廊、徘徊橋等樓臺亭閣,園內多聚異石,名之曰“玄圃”。為了增強園林的隱蔽性,文惠太子特意傍門列修竹,內施高障,造游墻數百間,以遮人耳目。這種游墻就是活動墻面,可拆可立,在當時可謂一大創新。到了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又對玄圃進行了一番改造,把玄圃當作讀書會友之所:更立亭館,又辟善泉池,中有亭榭洲島,曲徑幽深。據史書記載,他常與當時的著名學士游宴玄圃,還曾請書法家周颙在園內題字。園子“一時名才并集,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隋唐時代的皇家園林,由于受到魏晉六朝山水風景式園林的啟迪,開始講究天然與人工的和諧統一。洛陽的西苑和長安驪山的華清宮,可分別視為隋唐皇家園林的代表。隋代的西苑以水景為主。苑內周長十余里的大湖作主體,湖中三山高出水面百尺,上建亭臺樓閣。大湖周圍又有若干小湖,之間以水道溝通。園內有十六苑,即十六處風景各異的獨立的建筑群落。苑外圍以“龍鱗渠”形成封閉體系,苑內龍鱗渠則與大小湖面互相溝通,形成一個完成的體系。華清宮則以山景為主“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它利用驪山風景和溫泉造園,苑內的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都按山麓、山腰、山谷、山頂的不同部位因地制宜并突出各自的風景特色。
作為中國古典文化高峰的宋代,其皇家園林建置規模遠遜于隋唐,然立意的高妙、布局的精致和技法的精巧則有過之。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其杰出代表。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來仿創中華大地山川之優美。宋徽宗作為出色的山水花鳥畫家和書法家,艮岳同時也是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艮岳周圍長十余里,費事六載。苑內辟江引流,作洲渚、筑澗布峽,修閘橋。所用山石皆太湖石,專門用船從江南運來,稱為“花石綱”。此時,假山的用材與施工技術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金代營建了西苑、同樂園、太液池、南苑、廣樂園、芳園、北苑等皇家園林,并修建離宮禁苑,其中最大的是萬寧宮,即今天的北海公園地段。并在郊外建玉泉山芙蓉殿、香山行宮、櫻桃溝觀花臺、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彈雀處、玉淵潭釣魚臺等?!把嗑┌司啊敝f即起源于金代。
元明時期皇家造園活動相對的處于遲滯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太液池”,明代玄武湖(明朝時為黃冊庫,系皇家禁地)擴建為西苑外,別無其他建設。其中元代萬歲山(今景山)、太液池(北海)為中心發展。當時將太液池向南擴,成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連貫的水域,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島上搭建殿宇,總稱西苑。在宮廷之內有宮后苑(今故宮御花園),宮廷外的四面東苑、西苑、北果園、南花園、玉熙宮等,近郊有獵場、南海子、上林苑、聚燕臺等。此外,明代還大建祭壇園林,如圜丘壇(現天壇)、方澤壇(現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社稷壇等;廟宇園林也開始盛行。
清朝時期的皇家園林建設趨于成熟。其高潮期起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宮殿,這樣皇家建設的重點自然的轉向于園林方面。那時,從海淀鎮到香山,共分布著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西花園、熙春園、鏡春園、淑春園、鳴鶴園、朗潤園、自得園等90多座皇家園林,連綿20余里,蔚為壯觀,此外在北京城外還有許多皇家御苑。其中以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北海最為出名。其中頤和園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園林在仿創南方西湖、寄暢園和蘇州水鄉風貌的基礎上,以大體量的建筑佛香閣及其主軸線控制全園,突出表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繼承“一池三山”傳統而發展起來的。北海的瓊華島作為“蓬萊”仿建,所以,晨霧中的瓊華島時常給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莊是利用天然形勝,并以此為基礎改建而成。因此,整個山莊的風格樸素典雅沒有華麗奪目的色彩,其中山區部分的十多組園林建筑當屬因山構室的典范。圓明園是在平地上,利用豐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復層山水結構的、集錦式皇家園林。此外,在中國造園史上,圓明園還首次引進了西方造園藝術與技術。其中“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方河里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清代園林有兩個不同于歷代皇家園林的特點:一是此時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審美趣味和造園理論,而它本來多少帶有與主流文化相分離的出世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僅常年在園林或行宮中料理朝政,甚至還美其名曰:“避喧聽政”。另一方面,出于整體宏大氣勢的考慮,勢必要求安排一些體量巨大的單體建筑和組合豐富的建筑群,這樣也往往將比較明確的軸線關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條軸線關系帶入到原本強調因山就勢,巧若天成的造園理法中來了,這也就使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判然有別。
2、皇家園林的興造特點
一是規模宏大。皇帝能夠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權與經濟上的雄厚財力,占據大片土地面積營造園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規模之大,遠非私家園林所可比擬。中國最早皇家園林靈囿,方圓35千米,秦漢的上林苑,廣150余千米。隋朝的洛陽西苑,周100千米,其內為海,周5千米。唐朝長安宮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東西13.5千米。北宋徽宗時的東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萬歲山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山周十余里”,北則俯瞰,有“長波遠岸,彌十余里”的景龍江。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廣可五六里,加飛橋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繞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礎上,擴建成南海、北海、中海。清代所建避暑山莊,其圍墻周長10千米,內有564公頃的湖光山色;圓明園占地200多公頃,長春、萬春二園150多公頃;最晚建成的頤和園,占地約287公頃。顯而易見,皇家園林的規模是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所望塵莫及的。皇家園林數量的多寡、規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朝代國力的興衰。
二是園址選擇自由。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皇權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貴為天子,富有四?!薄_@個“王土”既然包括皇家苑囿?;始覉@林既可以包絡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莊,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東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疊砌開鑿,宛若天然的山巒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園(北部山景系人工堆疊而成)。總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構造為皇家園林。
三是建筑富麗。秦始皇所建阿房宮區,“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漢代未央宮“宮館復道,興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園內建筑的數量和類型,憑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財力,加重園內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為體現皇家氣派的一個最主要的手段,從而將園林建筑的審美價值推倒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論其體態,雍容華貴;論其色彩,金碧輝煌,充分體現濃郁的華麗高貴的宮廷色彩。
四是皇權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與帝王有直接關系的宮殿、壇廟、陵寢,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來體現皇權至尊的觀念?;始覉@林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營建,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皇權的擴大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在當時所修建的皇家園林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其皇權的象征寓意,比以往范圍更廣泛,內容更駁雜。例如圓明園后湖的九島環列,象征禹貢九州;東面的福海象征東海;西北角上的全園最高土山“紫碧山房”,象征昆侖山,整個園林布局象征全國版圖,從而表達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寓意。
五是在設計布局上吸取中國各類園林精華。
康熙年間,江南著名造園家張然奉詔為西苑的瀛臺、玉泉山靜明園堆疊假山,稍后又與江南畫家葉洮共同主持暢春園的規劃設計,江南造園技藝開始引入皇家園林。乾隆在位60余年,六下江南,由于他“艷羨江南,乘興南游”,凡他所中意的園林,均命隨行畫師摹繪成粉本,作為皇家建園的參考,從而促成了自康熙以來皇家造園之摹擬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乾隆建造的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曲院風荷”等,都來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造園師們把北方和南方、皇家與民間的造園藝術來一個大融匯,使其造園技藝達到了前所未見的廣度和深度。
(二)第宅園林
所謂第宅園林是指古代士大夫在城中或郊外建園,園內筑室,兼有生活起居和觀賞游憩兩種功能的園林。我國第宅園林見于史籍的首推西漢茂陵富商袁廣所建的“漢園”。史載他在洛陽“北邙山下筑園, 東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內。購石為山,高十丈余,連延數里。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潮?!保▌⑾颉段骶╇s記》)另外就是梁孝王的梁苑和大將軍梁冀的苑囿。梁苑在梁孝王劉武的封地梁園,今河南商丘平臺鎮西北角《史記·梁孝王世家》言梁苑“方三百余里”,這可能是《史記索引》說的“蓋言其奢,非實辭”。集離宮、亭臺、山水、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陵園為一體,是供帝王游獵、出獵、娛樂等多功能的苑囿。其規模宏大,據載苑內“作耀華之宮,筑菟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巖,起龍囿,又有雁池,池間有鶴州,鳧渚。其諸宮觀相連,綿延數十里。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晉葛洪《西京雜記》)?!短接[》卷159中引《圖經》云:“梁孝王有修竹園,園中竹木天下之選集。諸方游士各為賦,故館有鄒枚(西漢辭賦家鄒陽、枚乘——引者注)之號……又有雁鶩池,周回四里,亦梁王所鑿。又有清冷池,有鉤臺,謂之清冷臺?!绷杭降脑粪笠嘣诼尻?,“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范曄《后漢書·梁冀傳》)。
魏晉六朝時,崇尚自然成為一時的美學傾向,謝靈運把浙東山水游玩殆遍。但這些世家大族、貴胄弟子并不滿足于一時的游山玩水,還企圖身在朝堂又能享受山野之趣。于是第宅園林開始勃興。北魏的楊衒之描繪洛陽一帶的造園活動是:“帝胄王族、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叢林之饒。爭修宅園,互相競夸。崇門豐閣,洞戶連室。飛館生風,重樓起霧。高臺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園園都有。莫不桃李夏綠,松柏冬青”。西晉石崇于洛陽所筑的金谷園,東晉名士顧辟疆在蘇州筑的辟疆園當時名氣最大。據說王羲之來蘇州時欲慕名一游,由于與顧素不相識被擋在門外。這座園林到唐時仍盛名不衰。李白詩中有“竹暗辟疆園”之嘆,晚唐詩人陸龜蒙寓居蘇州時也寫過游園詩:“吳郡辟疆園,在昔勝概敵。前聞富修竹,后說紛怪石?!?/p>
唐宋時期,科舉取士代替了門閥制度出身庶族地主的下層文士得以躋身仕途。他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朝則刻意經營第宅園林,以明淡泊之志;在野更以別業山居作為優游林下的精神寄托,于是私家園林之風更盛于魏晉。唐武宗時,官居相位的李德裕建平泉莊于洛陽之南;憲宗時宰相裴度又筑綠野堂于定鼎門內,日與白居易、劉禹錫等詩友唱和其間;白居易也營造白蓮莊于洛陽,又結草堂于廬山。宋之問在終南山中有別墅,后來的王維購下改建為“輞川別業”,終日吟嘯其間,寫下《輞川集》著名的詩篇。據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載:“貞觀、開元年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有千余邸。隋唐以后,北方經過五代戰亂,經濟重心逐漸向江南轉移。到了兩宋,名園多在江南。著名的有吳興的石林,真州的東園和海寧的南園。蘇舜欽在蘇州造滄浪亭,梅圣俞晚年又在鄰右造園。南宋時,杭州因是政治經濟中心除聚景、集芳、珍珠、南屏、追祥、玉壺等皇家園林外,據《湖山攬勝》記載,當時著名的私家園林就有四十多處。
明清時期,第宅園林的造園藝術達到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頂峰。技術精湛、格局雅致又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并逐漸形成了風格和流派。當時的園林風格主要有三個流派:京師派、江南派和嶺南派。其中以江南派的第宅園林水平最高、數量也最多。目前尚存的江南園林多為明清時所建,如明正德年間無錫秦氏的鳳谷行窩,嘉靖年間蘇州的徐氏東園(即今留園),王氏的拙政園,上海潘氏的豫園等。揚州在清代有八座著名的私家園林,康熙、乾隆南巡期間數次臨幸,稱為揚州八園。這八園是:影園、王洗馬園、卞園、員園、南園、東園、冶春園、筱園。據《揚州畫舫錄》所載,除了這八園外,還有二十多座名園,亦多為康熙、乾隆游覽過。
二是京師派。以北京為中心,因園主多為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所以這些園林從總體布局到山水處理、建筑形式甚至內部裝飾悉仿皇家園林。一般規模較大,園內空間少間隔而顯得寬敞。布局上亦從四合院演變而來,多采取中軸對稱處理。園內以建筑為主,風格上亦受宮廷建筑影響,講究氣派威勢。形體高大,氣勢雄偉。色彩上也趨向宮苑,紅柱色瓦,富麗堂皇,和江南園林追求的超世脫俗的意境和素雅淡泊的風格完全不同。北京著名的第宅園林有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著名畫家、書法家米萬鐘的米家花園和明代權相嚴嵩的怡園。
三是是嶺南派。嶺南派的第宅園林,既無京師派的富麗堂皇,也不學江南派的精心格局,它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更富有民間氣息,如廣東東莞的可園,順德的清暉園即是其中的代表。
這些建于城市或郊外與住宅緊密相連的第宅園林,使園主既得城市之便又無城市的喧鬧,既有湖山之趣又無荒僻之弊,正如明代后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貞所言:“山居之跡于寂也,市居之跡于喧鬧,惟園居于季孟間耳”。但要在城內造園,造園的自然環境就會受到限制,造園家們就不得不在平淡中創新奇,這就要求造園家們有更高的藝術匠心,“似取山川來掌上如攜天地入壺中”,方能造就意境特殊的山林園林之美,所以第宅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
(三)寺觀園林
“天下名山僧占多”,許多寺觀建在山水名區、風景如畫之地,僧人、道士又以他們特有的閑情逸致去勾畫經營,所以一些道觀、寺院,本身就是一座絕妙的寺觀園林。如南京靈谷寺“左群山右峻嶺,北倚天之疊嶂,復穹岑以排空,諸巒布勢,若堆螺髻于天邊”。寺內殿宇如云,富麗堂皇,浮屠聳立。寺周有無量殿、萬工池、志公塔、八功德水、梅花塢等勝景。靈谷寺以“靈谷八景”著稱:鐘阜晴云、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觴。皆在金陵四十八景之中。常熟縣虞山興福寺位于江蘇常熟縣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間,又名破山寺,為江南著名的寺觀園林。清末,同治、光緒光二帝之師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削職,曾息隱于此寺。志載興福寺山下有泉,“潴而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淵深澄澈,可燭須眉,天光日華,上下交映”。此潭名空心潭,以常建詩“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而得名。用潭水烹茗,香冽清甜。潭上有九曲橋,周圍黃石堆砌如峭壁。空心亭飛檐凌空,立于空心潭側。唐代詩人常建游破山寺,感其景色清幽,寫有著名詩篇《破山寺》:“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磐音?!彼未鷷颐总朗謺嗽?,后人勒石成碑,建米碑亭。米碑旁園內兩株桂花飄香,一叢芭蕉陰綠。碑后有竹香書屋,推窗但見青竹成海,竹香撲鼻。人們朝山進香,既有宗教的虔誠,也有觀風賞景的意興。所以,寺觀園林也是我國傳統園林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道教興起于我國東漢時期,道觀常選在山川形勝之地以象征仙境。東晉時期出現洞天福地之說,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幾乎囊括了我國境內所有名山和著名洞窟。唐宋時期,道觀的修建可以說是規模空前。據統計:唐代“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六所”(《唐六典·祠部》)。嵩山下的中岳廟,唐宋時期盛極一時,有“飛甍映日,杰閣連云”之譽。觀內建筑依山而筑,漸進漸深,有中華門、中天閣、崇圣門、化三門等十一進,最后一進凌霄臺直融入山體之中,給人無限崇高巍峨之感。觀內、樓閣、殿堂、廊廡、碑亭共四百余間。其中北宋治平年間鑄造的四大鐵人,造型粗獷又具神采,融匯了漢代雄放和宋人的精細。除中岳廟外,全國著名的道觀園林還有北京的白云觀,泰山的玉皇廟、碧霞元君祠,恒山北岳廟,華山的真武廟,衡山的南岳廟,武當山的玉虛宮、紫霄宮,青城山的上清宮、真武宮,太原的晉祠,杭州玉皇山的福興觀等。
佛教是東漢初年由印度傳入的。洛陽的白馬寺建于東漢永平十年(67)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到了魏晉之際,名僧慧遠“率眾南下,入隱廬山,建東林寺”(《高僧傳·慧美學遠傳》),這是見于記載的我國最早的寺廟園林建筑。除東林寺外,此時建造仍存留至今的著名寺廟園林建筑還有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杭州靈隱寺,普陀山的普救寺,會稽的云門寺,余姚的龍泉寺,寧波的天童寺,峨眉山的普賢寺,嵩山少林寺,恒山懸空寺,鎮江金山的江天寺,蘇州虎丘的云巖寺,揚州的法凈寺等。這些寺廟依傍名山勝水,又融入宗教情思,形成一種獨特的美學氛圍。一些地處山林的寺觀,更是結合自然風景進行布局,構成可居可行、可觀可游的觀賞空間。如懸空寺建于恒山下金龍口西的懸崖峭壁上。全寺的四十余間殿臺樓閣,皆是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樓閣之間全靠人工棧道相通,棧道下面則是萬丈深淵。由谷底仰視,宛如仙山瓊閣浮于云端。寺內南北各有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下砌磚壁,上筑樓閣。瀑布從身旁飛瀉,藤蘿從眼前而生。頭上云霧環繞,腳下松濤陣陣。置身其間,宛在靈鷲袛園,令人遐想無限。寺院園林構思之大膽巧妙,于此可見一斑。
唐代以后,佛教園林建筑以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和佛門四絕(臺州國清寺、齊州靈巖寺、潤州棲霞寺、荊州玉泉寺)為代表,其園林建筑各有特色。安徽九華山的佛寺園林占盡山色,從九華街到天臺正頂數峰之間,散落著佛寺三百多座。這些大大小小的佛寺與山中的澗溪、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相掩映出沒,既有宗教的神秘、肅穆,又有山色的清幽可人。浙江的普陀山則獨攬水光。在這座長8.6公里,寬3.5公里的小島上,有寺院、庵堂280多座。由于海浪的沖擊和海水的剝蝕,形成潮音洞、千步沙等海島奇觀。洞幽巖奇,海市變幻,使這個佛教園林群落顯現出與九華、五臺、峨眉山寺觀園林不同的美學風貌。
(四)名勝風景園林
所謂風景名勝園林是指非私人擁有而為大眾所共有的園林,即今日所稱的公園。東晉蘭渚山下的蘭亭可以說是見于記載的我國最早的名勝風景園林建筑。它以蘭渚的自然山光水色為主,點綴以若干亭廊而成。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紹興一帶的男女老幼便來到蘭亭踏青游春,做一種叫“曲水流觴”的游戲。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能是這類公共游豫活動的最早記錄。
到了唐代,出現了更多供大眾共同游賞的園林。白居易在杭州,發動市民疏浚錢塘湖(即今西湖),修筑有名的白堤,使杭州城西山水成為優美的公共園林我們從明末作家張岱的《西湖七月半》這篇紀實散文中,可見當時杭州市民的游園盛況:“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桂林山水,中唐以后也成為風景勝地?!敖羟嗔_帶,山為白玉簪”組成了長達百里的天然畫圖。蘇州的虎丘是一處以山為的自然風景園林。加上劍池等人文景觀,也成為一處有名的名勝風景園林。從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寫的《虎丘記》,亦可見其一斑!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