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漢學中的道教研究
西方漢學歷史悠久,產生于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澳大利亞華裔學者、國際知名道教研究家柳存仁教授1995年在新加坡召開的一次國際漢學會議上發表的《從利瑪竇到李約瑟:漢學研究的過去和現在》一文稱:“假如我們說馬可波羅東來的時代是西方的歐洲人和東方的中國人接觸的第一期,利瑪竇為第二期,那么,到了鴉片戰爭前后,從蘇格蘭來的、信仰抗教宗新教的倫敦會教士理雅各,就可以說是第三期的代表人物了。”又說英國李約瑟博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編著出版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他的著作和觀點使人們耳目一新,所以得重新認識中國的道家和道教。
在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儒、釋、道三教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且被認為是中國的“大傳統”。從西方漢學發展史看,三教中的道教研究起步較晚,大約始于20世紀50年代。
已故法國德裔著名的道教研究者安娜·賽德爾(1938-1991)在其絕筆之作《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1950-1990)》長文中指出:“作為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諸要素之一,道教在西方是最后被發現和研究的。大約在1950年,保羅·戴密微(1894-1979)發表了亨利·馬伯樂(1883-1945)的譯著。從那時起,人們才開始共同嚴肅地從道教自身文獻出發去理解道教。之所以對道教的認同跚跚來遲,更多地是由于思維方式上存在盲點,而非現實中存有障礙?!?/p>
事實上,歐洲漢學道教研究發端于19世紀。1814年12月11日,法蘭西學院設立了歐洲第一個漢學講座,第一位中文講席雷慕沙(1788-1832)于1816年出版了滿語本《太上感應篇》的法文譯本,1823年發表了《關于老子一生及其作品的報告》,但文中只選擇部分章節。他的弟子儒蓮(1797-1874)于1842年出版了《道德經》全譯法文本,不過他把書名卻譯成《關于道和德的書》。
1868年英國新教傳教士湛約翰(1825-1899)將《老子》譯成英文在倫敦出版,譯名為《老子的思辨、哲學、政治和道德的思考》。1875年英國牛津大學設中文教授一職。
1870年德國保守派作家斯特勞斯(1808-1899)就將《道德經》譯成德文在蘇黎世出版,這個譯本的解釋文長達400余頁,到1987年止,共出版8次,在德語地區的知識界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1912年柏林大學才設立了漢學講座。
荷蘭著名的漢學家許理和于1992年在臺北發表過《老子在東方和西方》,他說:”道德經在西方人眼中,無論從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別看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典籍,也最富于中國智慧,或甚至更廣泛而言——東方智慧。但其中許多的研究并不完全是哲學性的,例如有些人用福音的語詞來解讀老子;有些將老子的’道’與叔本華的‘世界魂’、或柏格森的‘生命沖力’,或是印度的‘大梵天’相比擬。雖看法各有不同,但是都表示對老子《道德經》的重視。
英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權威李約瑟(1900-1995)博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沒有道學,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有學者稱,迄今為止,《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計約有220余種,至于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僅西方國家按其國家書目的登錄,就約有1700多種,可見老子研究已具有世界性了。
這里舉兩個例子。前不久,收到臺灣交通大學林國雄先生寄來他主編的《論有無與場》(1977),書中收有李培權寫的《救救老子文明之五千言》一文稱:“美國前任總統雷根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話,竟使美國有八家出版公司爭著出版《老子》。最后是哈潑出版公司以十三萬美元之高價,從英文譯者岱芬·米歇爾那里購買了出版權,若以老子五千言計,真是一字值千金了。”文中所言“雷根”,在大陸譯作“里根”。“治大國若烹小鮮”一語出自《老子》第六十章首句,白話作如下解:“治理大國要像煎小魚那樣(不要常擾動它)”,意思是治理國家,要“無為”。哈潑公司英文名稱“Harper”,是美國較大的出版公司。老子五千言,實為5722字。譯者者的英文全名叫Stephen Mitchel。
據倫敦中文報紙《星島日報》1998年3月12日報道,英國漢學家彭馬田(英文名Martin Palmer),將《道德經》譯成英文,制成錄音磁帶,于1998年2月18至19日倫敦召開“世界(宗教)信仰與發展”會議之機公開出售,這盒錄音帶由英國著名演員奈杰爾·霍索恩朗誦,并配有悅耳的音樂。這可真是個絕無僅有的發明創作,給喜歡道家和道教思想的英語讀者提供了極大方便。
據荷蘭乃梅亨天主教大學神學研究所教授克努特·沃爾夫的1997年第4版《西方道教書目》統計,從雷慕沙1823年選擇《道德經》起到1995年德國漢學家漢斯·格奧爾格·默勒出版馬王堆帛本《道德經》的德譯本止,182年間共出363種外文譯本,涉及23種語言,可見《老子》已走遍全世界。
西方漢學界對道教的廣泛研究,始于三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期間。會議英文全稱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the Taoist Studies。
第一次會議于1968年9月7至13日在意大利北部的貝拉焦召開,發起者是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中國文化研究委員會,勒克菲勒基金會提供贊助。與會學者16人,提交論文者10人,他們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荷蘭、加拿大、瑞士。這次會議的議題廣泛。會議結束后,美國芝加哥大學主辦的國際比較歷史研究雜志《宗教史》第9卷第2-3期(1969-1970)刊登了6篇文章,其中有會議主持者霍姆斯·韋爾奇的《貝拉焦道教研究會議》,此文是對會議的總結。
第二次會議于1972年9月2日至7日在日本長野縣的蓼科舉行,日本道教學會主辦,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中心和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協辦,日本文部省和三菱集團資助,與會者14人,發表論文13篇,他們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會議結束后不久,日本酒井忠夫教授主編出版了日文版的《道教綜合的研究》(國學刊行會1976年版)。美國韋爾奇教授和聯邦德國安娜·賽德爾博士合編出版了英文版《道教面面觀。中國宗教論文集》(耶魯大學1979年版)。
第三次會議于1979年9月3日至9日在瑞士蘇黎世召開。主辦單位是瑞士促進學術研究基金組織、蘇黎世大學和法國巴黎遠東學院。與會者30人,發表論文22篇,他們來自瑞士、法國、聯邦德國、荷蘭、美國、日本、英國、中國。我國著名道教學者王明(1911-1992)和陳國符教授應邀出席了會議并分別發表了《中國道家到道教的演變和若干科學技術的關系》和《中國外丹黃白術》。這次會議的議題是“道教與科學”。會議組織者沒有出版文集,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希文在《加拿大中國宗教研究會通報》第7期(1979年)發表的《關于第三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的報告》,刊出了會議論文的全部題要,而且還綜述了前兩次會議的情況。
從三次會議的內容看,主要涉及四個問題;一是“道教的定義問題”。在西方漢學界,常使用“Taoism”這個名詞,認為界定它是件不易之事,大都將其面前冠以“哲學的”和“宗教的”兩個形容詞,表示中文所稱的“道家”和“道教”;二是“道家與道教的關系問題”,大多數西方漢學家認為;道家指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體系,強調不可把道家與道教絕對對立起來;三是“道教與民間宗教的關系問題”,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看法,日本學者認為中國民間信仰是道教世界觀的一種表現形式,有時是同一概念,很難把他們之間劃分出一條界線來。歐美學者則傾向于將二者區分開來,提出道教有正統和異端之分;四是“道教與科學關系的問題”,絕大數學者認為道教與科學有密切關系,中國的原始科學,大都與熱愛大自然的道士有關,而和讀死書的儒生無關,但也有的人認為在中國古代大科學家的哲學觀點中儒家占優勢,如沈括(1031-1095)、王錫闡(1628-1682)等。
1979年10月以后,還舉行過不同類型的道教學術會,既有雙邊的,也有多邊的,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了。這些會議都有力地促進了道教研究的國際化。自首次國際會議以來,在海外已有大量的道教論著出版。
1983年8、9月間在日本召開的第三十一屆亞洲及北非洲國際學術會議,第四分組會研討的主題是“儒教和道教在東亞和東南亞所起的作用和影響”。199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第三十三屆及1992年8月香港大學舉辦第三十四屆亞洲及北非洲國際學術會議,都有道教分組的會議。
1985年9月30日至10月12日在巴黎召開過“道教與日本文化”國際研討會,有法國、日本、聯邦德國、中國的學者參加。
1985年12月11-15日,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聯合舉辦了“道教儀軌及音樂國際研討會”。
1986年4月11日至13日美國夏威夷大學宗教系舉行了“全真道教齋醮國際討論會”。
1988年10月2日至13日在東京召開“日本和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學術討論會。
1993年夏在德國舉行首次國際老子研討會,1995年10月23日至28日在中國西安召開了“老子:影響與解釋”第二屆國際老子研討會。1997年10月8日至10日中德學界在圣奧古斯丁市召開了“道家傳統與現代”國際研討會。
克努特·沃爾夫教授統計,西方漢學家用西文寫成的道教專著有1740種。這里自然不可能一一具體介紹,只能選擇其中有代表的作品,按分類方式簡單說明:
(一)概論性作品
法國漢學大師馬伯東于1945年死于集中營,他的遺著于1950年由弟子戴密微整理了出版《中國宗教·歷史雜考》,共2卷,第二卷述及到六朝和六朝前的道教,屬于先驅性著作。1971年由第三代道教研究帶頭人康德謨再整理,以書名《道教和中國宗教》出版,為后人奠定了認識和研究道教的基礎。
已故美國學者霍姆斯·韋爾奇于1957年出版的《道之分歧:老子和道教運動》是本較好導讀性著作,書中還對《道德經》作了有趣的解說。
康德謨于1965年出版的《老子和道教》是關于道家和道教的較好的一般性概論,注釋中有許多神話故事。
英國李約瑟博士出版五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1954-1983),第二卷有專章闡述了中國科學思想史,對煉丹術和養生術作了深刻探討。
法國學者施博爾1982年發表《道教的總體》,表達了本人對整個道教及其科儀的看法,他曾留居臺灣8年(1962-1970),主持過國際規模的《道藏索引和提要》的編制工作。他的這本書先后被譯成意大利文、荷蘭文和英文。1996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編的《道藏手冊》。作者已返回故國荷蘭任漢學教授。
美國中國研究中心的朱迪思·馬吉·博爾茨于1987年發表《10-17世紀道教文獻通論》,對200余種道教經典作了導讀性評述。
德國威爾茨堡大學教授弗洛里安·賴特爾1988年出版的《道教的基本因素和傾向》,論述了它在金、元及明初歷史中的融合與個性間的緊張關系。
(二)道教哲學
英國自學成材的漢學家阿瑟·韋利(1889-1966)于1931年和1934年翻譯出版了元代李志常編的《長春真人西游記》和《老子》。后者被國際漢學界視為經典性英譯本,其名為《道及其力量:老聃及其在中國思想中的地位》。
德國著名漢學家漢斯·石泰寧格(1920-1991)1953年發表過《關伊子翻譯和研究》,他還為本國培養了不少漢學家,曾領導過本國的道藏研究計劃。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安格斯·格雷厄姆(1919-1991)長期從事道家經典研究,有《列子新譯》(1960)、《莊子·內篇》(1981),均被視為道家經典英譯注本。
法國學者克勞狄·拉列的《淮南子譯注》(1982),書中有一章論述了中國的人類學。
法國著名學者伊莎貝爾·奧比奈著有《七世紀以前的道德經注本》(1977),研討了嚴遵、河上公、王弼、梁武帝、周弘正、成玄英的注本。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利維亞·科恩博士,是位多產的道教研究者,她有《七步得“道”:司馬承禎的〈坐忘論〉》(1981)、《道教的神秘哲學:道教傳統中的哲學和救世信仰》(1992)、《道教體驗文萃》(1993)、《笑道論:中國佛道之爭》(1995)等。
美國學者伯頓·沃森1968年出版《莊子全集》是西文中最可利用的譯本。
(三)道教歷史
安娜·賽德爾的博士論文《論漢代老子的神格化》(1969)論述了哲學如何演變成神學。
美國已故中年學者米歇爾·斯特里克曼的博士論文《茅山宗:上清的啟示》(1981)研討了中國中世的一個重要教派。
法國學者伊莎貝爾·奧比奈的兩卷本《道教歷史中的上清派之啟示》(1984)探討了《上清經》的起源和發展。女學者克里斯廷·莫利媛著有《五世紀的一部道教啟示錄:〈洞淵神咒經〉》(1991)和弗朗西斯庫·韋蕾朗有《杜光庭(850-933)——中國中世紀的宮廷道教》(1989)。
(四)道教神仙傳
康德謨有《“列仙傳”——古代道教仙人的傳記傳說》(1953)。施博爾有《道教傳說中的漢武帝,以<漢武帝內傳>為中心的研究》(1965)。
德國青年學者格特魯德·古恩齊1988年著有《<神仙傳>與神仙的形象》,探討了“仙”的顯身外在形象特征。
德國學者弗·賴特爾有《圖文老子生平與活動:〈老君八十一圖說〉》(1990)。
(五)養生術和冥想
法國學者奧比奈1979年出版《道教的冥想》,闡述了早期道教經典《黃庭經》中的修煉原理。
德裔美國學者利維亞·科恩博士和日本板出祥伸教授合編文集《道教的冥想與養生術》(1989)。
荷蘭學者高羅佩(1910-1977)1961年出版《中國古代房內考》。
德國學者法爾瑟·巴爾德利安有《靈寶齋法的翻譯與研究》(1979)。
法國女學者卡特琳·載斯帕有《太極拳:養生術和武術》(1976)、翻譯清代趙避塵的《性命法訣明指》(1981)、周履靖的《赤風髓》(1988)和新著《中國古代的女仙:道教和女丹》(1990)。
美國學者愛德華·謝弗(1913-1991)研究唐代文學,著有《女神:唐代文學中的龍婆雨女》(1973)和《步虛:唐代奔向星辰之路》(1977)等。
聯邦德國學者烏特·恩格爾哈特1987年發表《氣功的古典傳統》,對唐代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進行了翻譯和研究,對氣、神、形等概念逐一作了分析。
(六)道教與美術
美國華裔學者張鐘元1963年在紐約出版的《創世學和道教》考察了道教思想對藝術和詩歌的影響。
法國學者休伯特·德拉海著有《中國的早期風景繪畫:宗教方面》。書中翻譯了晉代畫家顧愷之(345-406)的名作《畫天臺山記》。
(七)道教科儀
法國華裔學者候錦朗1975年出版《中國宗教中的財政觀念——紙錢考》。這部有趣的作品有助于理解道教科儀的某些特點。
法國遠東學院院士勞格文1981年出版《無上秘要:六世紀的道教總匯》,附有一篇重要的導言,且對這本書的構成和內容作了詳細分析。1987年他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社會和歷史中的道教儀式》闡述了道教儀式的源流、基本的道教儀式及其與中國社會的關系。
施博爾教授1975年出版《<道教分燈>科儀》,對18-19世紀的科儀經文作了譯注,說明它與宋代以來的靈寶齋法有傳承性。
加拿大邁克迪爾大學青年學者丁荷生1994年在普林斯頓出版了《華南的道教科儀和民間崇拜》。作者曾在閩南搞過田野調查,這本書是對福建道教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論證,受到西方漢學界的高度重視。
(八)煉丹術和醫學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魏魯男(1901-)1996年發表《公元320年中國的煉丹術、醫學和宗教:葛洪的內篇》這是西文中《抱樸子內篇》的最完備譯本。
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科學史和中國文化史教授內森·希文于1968年出版《中國煉丹術初步研究》,考察了唐代道士醫學家和藥學家孫思邈的生平及其活動,還節譯《丹金要訣》并加以考證。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曼弗雷德·波克特1973年發表《中醫的理論基礎:相似的系統》,次年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這是一本難讀的著作,但對于理解醫學理論饒有趣味。
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史研究所所長保羅·溫樹德教授著有《傳統中醫診斷學的實踐》(1973年德文版)、《醫學和倫理學——古代中國的社會沖突》(1975年德文版)、《醫學在中國:一個思想史》(柏克萊1985年英文版)等,此外還翻譯過《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