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道教是我國自創的一種宗教。關于道教的起源問題,后世道教徒編造過許多說法。如起初有借托老子為道教創始人的說法,以后在佛教傳入后,受到佛教關于佛國凈土迷信的影響,道教徒也編造出一套天宮神仙世界的說法來與之抗衡,并抬出一個據說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已存在的所謂“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作為道教的教主,而老子則成了“元始天尊”所引渡的一個“得道尤精”的“天仙上品”(見《隋書·經籍志》、葛洪《神仙傳》)等。其實,道教是從我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巫術,特別是戰國秦漢以來的神仙方術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至東漢末年,才開始出現并形成最初的道教組織。

  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其主要內容是追求長生久視,肉身成仙。方士們或倡導吐納導引,或鼓吹煉丹制藥,或從事巫祝術數等。東漢時期,神仙方術逐漸形成兩個派別,一派以內修煉丹為主,如相傳為東漢桓帝時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就是這一派的代表作。這一派以后發展為道教中的“丹鼎派”。另一派以符箓咒語為主,如相傳為東漢末出現的《太平經》(又稱《太平清領書》),就是這一派的代表作。這一派以后發展為道教中的“符箓派”。內修丹鼎派的煉制外丹,是需要有相當的財力、物力才能做到的,因此它在統治者、上層社會中比較流行。相反,畫幾張符箓,造一碗咒水則制作方便,因此它結合著“治病”,在下層社會勞動人民中有較大的影響。

  東漢末年由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和由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都是利用符箓咒水辟邪驅鬼,為人治病,從而在下層社會勞動人民中組織起最早的道教團體的。“五斗米道”最初具有某些勞動者反抗官府、相互救濟的積極精神,因此被統治者誣稱為“米賊”。而“太平道” 則以宗教的組織形式,發動了漢末最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

  “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陵為東漢順帝時人,原籍江蘇豐縣,客居四川,學道于鶴鳴山(或作“鵠鳴山”,相傳在四川大邑縣境內)中,自稱“天師”(后來道教徒稱他為“張天師”,“五斗米道”也稱作“天師道”),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書”,傳授道徒。據《后漢書·劉焉傳》、《三國志·張魯傳》等記述,因為“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們稱其為“五斗米道”[1]。又說,其道首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稱為“五斗米師”。張陵死后,其子張衡繼續行道,張衡死后又由其子張魯繼之。經過張陵到張魯三代的傳道,又加上與地方軍閥勢力的結合,五斗米道在川北、漢中有很大的勢力。據《張魯傳》載,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影響十分大。在他把持的漢中政權中,他實行政教合一,“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即按宗教組織治理民政。張魯等把初學道者稱為“鬼卒”,把入道較久,“受本道已信”的道徒稱為“祭酒”,使他們“各領部眾”,而在其上又設有“大祭酒”,層層統領。這些祭酒在他們管理的范圍內要設立“義舍”、“置義米肉”,使“行路者量腹取足”。就這些情況看,“五斗米道”帶有一定的下層勞動人民要求互助的性質。但需要指出的是,張魯在漢中建立的政權還是依靠于東漢朝廷和地方軍閥的,后來又投降了曹操,因此不可簡單視為“農民政權”。又據《三國志》注引《典略》等記載,漢中在張魯入據之前,已有張修在該處傳五斗米道 [2],他也是以符咒為人治病,并令祭酒以《老子》五千言教習道徒。漢獻帝中平元年,他率領道徒起義,與黃巾軍相呼應。黃巾起義被鎮壓后,張修亦亡。

  “太平道”是以崇奉《太平經》而得名的。據《后漢書·襄楷傳》記述,在東漢順帝時,一名叫宮崇的道士向朝廷進獻他老師于吉(有的史書作“干吉”)在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太平清領書》,但被認為其中“多巫覡雜語”,“妖妄不經”,未予重視。又說,以后張角“頗有其書”,利用這部書組織太平道,發動黃巾軍農民起義。據《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張角為鉅鹿人,他在漢靈帝光和年間傳播“太平道”,通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派遣弟子到各地去“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間,徒眾發展至數十萬,分布于全國各州,組織為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他們聲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發動了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因為他們起義時“皆著黃巾為標幟”,所以人稱為黃巾軍。“太平道”發動的農民起義,目的是明確的,即推翻“蒼天”(劉漢皇朝),建立“黃天”(農民理想的政權),實現“太平”(均平)。可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起義最后為曹操率領的地主武裝所鎮壓。

  關于現存《太平經》是否就是于吉、張角所崇奉的《太平清領書》,以及《太平經》究竟反映了哪個階級的利益等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太平道”以“太平”為名,以“黃天太平”(《三國志·孫堅傳》)為綱領,顯然是與《太平經》有關的。《太平經》中的一些說法,曾為張角領導的太平道起義軍所利用。如《經》中說:“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或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太平經合校》卷67)等等,即可為太平道的平均要求所借用。又如太平道所以定在“甲子”日起義,也是與《經》中所謂“甲為首,子為本”,“今甲子天正也”等說法有關。

  由上述情況看,東漢末年形成的原始道教,主要活動于下層勞動人民中,并與農民反對封建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等要求結合在一起。它的宗教活動內容還比較簡單,主要是古代長期以來在民間流傳的“陰陽五行”、“巫覡雜語”、“符水咒說”、鬼神崇拜等,在宗教理論方面雖說有象《太平清領書》這樣的經典,以及奉讀《老子》五千言等,但總起來說,也還是比較簡略、粗糙,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道教教理。因此,還帶著較多的民間宗教的色彩。

  魏晉以后,統治者注意了對原始道教的利用和改造。這時除了繼續在民間流行著的道教外(如東晉孫恩、盧循等仍然以五斗米道來發動并組織起義),在當時許多門閥士族中也流行起來,如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王氏家族就“世事五斗米道”。而為了適應門閥士族的需要,對原始道教的改造就提了出來。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北魏的寇謙之等都是對原始道教進行改造,使道教適合門閥士族統治者的需要,使道教的教理、教規、教儀系統化的重要代表。如寇謙之即假托得到太上老君的旨意,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偽法”,提倡“專以禮度為首”等等。經過他們的改造和發展,“天師道”(即五斗米道)成了為封建統治服務的道教正統了。??

注釋:

[1] 或認為,在《道藏·洞神部》傷字號中有《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太上說西斗記名護身妙經》、《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等幾部內容相關,可總為“五斗經”的道書,其經文中都說是太上老君在漢桓帝永壽初年降蜀,親口授予張陵。故從思想內容上考察,“五斗米道”的名稱,可能與崇拜五方星斗有關。“斗米”乃“斗姆”之音轉(見卿希泰著《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

[2] 一說,張修即張衡。如《三國志·張魯傳》裴松之注:“張修應是張衡,非《典略》之失,則傳寫之誤。”卿希泰著《中國道教思想史綱》主裴說。

原載于《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武宣县| 新乡市| 六枝特区| 抚远县| 咸宁市| 鹤山市| 义马市| 金山区| 潮安县| 于田县| 都昌县| 康平县| 华安县| 双城市| 安远县| 洪湖市| 越西县| 崇文区| 连平县| 闽侯县| 高青县| 香河县| 苍南县| 富平县| 营口市| 乌兰浩特市| 江安县| 杭锦旗| 文山县| 通州市| 佛冈县| 宜兰县| 柘城县| 柳江县| 唐河县| 高唐县| 牟定县| 伊宁县| 弥勒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