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門寺佛教學術討論會綜述
1992年5月10日至13日,“國際法門寺佛教學術討論會”在陜西扶風“關中塔廟始祖“法門寺鎮舉行,來自美國和日本以及我國臺灣、陜西、北京、上海、江蘇、湖北、甘肅、山西、河南等省市的6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提交大會的論文22篇。這次會議意義深遠,它標志著對法門寺佛教文化的研究正向更深盡次、更扎實的方向發展,進而也帶動了其它學科領域——考古、歷史、文學藝術的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中外代表圍繞法門寺佛教的立題進行了廣泛熱烈的討論,并一致認為,法門寺佛教在中國佛教文化中有著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以佛舍利供養為中心,其興盛與統治階級的扶持和人民群眾相信佛教密切相關,充分體現了皇家的意志,帶有明顯的官方佛教色彩,具備了鮮明的政治性和社會性。有代表從儒釋道三教關系方面探討了法門寺佛教的興盛原因,認為法門寺的所在地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為“周禮之鄉”,曾經產生過儒家思想,因此在此建塔弘興佛教,有企圖壓倒儒、道二教的意義,故法門寺的興衰是三教激烈斗爭的結果,三教斗爭愈烈;佛教愈盛,反之亦然。
有代表從佛教史乘上考察了歧山、扶風和鳳翔等地的佛教情況后指出,這一地區處于絲綢之路,地當“孔道”,為歷史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之一,并出現過不少著名的佛家人物,可以說自古就有著傳統的、濃厚的佛教氣氛,佛教能在此獲得迅速發展也是歷史之必然。法門寺的佛舍利崇拜現象是印度大乘菩薩道信仰在中國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反映了唐代時佛教流行的特點,為中國佛教弘揚佛法的又一重要化導方式和信仰實踐的組成部分。在供養佛舍利的崇拜活動中,唐皇室為舍利作了金棺銀槨,按照中國儒家的最高禮儀制度瘞埋,使佛教更加符合中國傳統習俗并日趨中國化,以后成為中國佛教普遍采用的舍利瘞埋制度。法門寺的佛事活動也對唐代的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引起舉國上下崇佛熱潮。可是,在佛家僧傳中,有關法門寺僧人和歷史卻記載得很少。有代表考察了高僧傳的收僧標準,指出由于法門寺屬于皇家寺院,參與禮佛活動的主要以內道場僧為主,他們與學問僧有很大差別,故不為僧傳所載。但這卻不能抹煞法門寺內外曾經出現過不少名僧,若能搞清僧傳中不載的部分僧人的事跡,那就會澄清佛教史中的一些問題,甚至可能要改寫部分長安佛教的歷史。
法門寺地宮自1987年發掘出一批珍貴歷史文物后,在國內外學界引起了普遍興趣,產生了不少研究成果。有代表在對法門寺出土的唐代絲織繡品深入探究后指出,佛教文化對中國絲綢文化的發展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無論服飾紋路,抑或圖案紡織都浸潤了佛教的情趣。有的與會代表補充道,中國絲綢已在佛教中有了影響,在南傳佛教經典里就有“支那綢”的記載,表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廣泛性。這個問題在過去很少討論,而這次會議予以了重視并作了初步研討,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關于法門寺地宮后室發現的一套供養舍利的茶具,代表們認為這反映了唐宮廷茶文化的存在,并作為敬拜佛祖的禮儀,茶已經成為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茶助清談之風,茶禪一味,對佛教徒體悟佛性,稟氣人格都起過促進作用,寺院遂成為士大夫和們人從事茶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而茶文化又促進了佛教的發展。日本學者就法門寺文物與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唐代文物做了比較研究,指出在“宗教法會時用作為盛納供物的法器而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金銀器具,可以說是法門寺地寶的特色。”“如果說法門寺珍寶是正倉院寶物的祖型,亦非言過其實”。此外,有的代表對法門寺地宮的唐代微型佛教雕象也有專門論及。總之,法門寺的佛教藝術融入了濃郁的廟堂之氣,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在法門寺文物中,有相當一批東西與密教有關,故法門寺密教問題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題。有代表認為,晚唐懿宗、僖宗迎送佛舍利時所供奉的珍寶,無論是器物的用途、紋飾,器物在地宮的擺放形式,還是經營這次舍利盛典的高僧,都帶有濃厚的佛教密宗色彩,表明唐朝最后一次迎奉舍利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密教法式儀軌。有的代表還對出土的密教造像以及器物擺設形式、新發現的一些密教經典、參加供養佛舍利的密教僧人的事跡做了比較詳細的考證,指出法門寺密教研究有著重要學術價值和廣闊前景,它既可探究晚唐皇朝對佛教的注意力及重點,又可厘清中國密教史上的一些模糊問題,對后來密教在江南及四川等地的流傳情況研究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這次會議也是在法門寺地宮發掘五周年之際、佛祖釋迦牟尼誕辰之日召開的。代表們對法門寺博物館關心和支持佛教學術研究活動,給予了積極的肯定,認為比較成功地協調了歷史文化研究、博物館建設和現代旅游文化事業的三者關系,展現了法門寺文化事業的美好前景。事實證明,文化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經濟繁榮又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法門寺這幾年的巨大變化就是突出的例證。代表們驚喜地看到,法門寺博物館的青年研究人員正在茁狀成長,此次會議的論文有相當部分是由他們提供的,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本次會議無論深度和廣度都超過1990年會議,整個會議氣氛熱烈,討論生動活潑,論文資料豐富,論證有據,有一定水平,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研究方法顯得陳舊,內容還不夠深,與佛教聯系也欠緊密。
目前,中國大陸學者共發表法門寺學術專著15種,論文80余篇,港臺和海外學者也多有專著論及,隨著研究活動的不斷深入,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成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