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十一)
23、廣宗寺???
藏名“噶丹旦吉林”,意為“兜率廣宗洲”。俗稱南寺,位于賀蘭山主峰巴音森布爾的西北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內。阿拉善左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轄8個鎮5個蘇木,總面積80412平方公里,人口近15萬,有蒙、漢、回、滿、朝鮮、達斡爾等23個民族。巴彥浩特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位于西北和華北的結合部,地處京、津、呼、包、銀經濟帶與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交匯處,東與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相連,南與寧夏交界,西與甘肅為鄰,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188.678公里。廣宗寺是內蒙三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也是阿拉善地區第一大廟,寺內因供奉六世達賴喇嘛的肉身靈塔而聞名蒙藏宗教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乾隆帝賜名為“廣宗寺”。
地處內蒙阿拉善左旗賀蘭山谷西麓的廣宗寺
六世達賴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從西藏法王位置上只身遁去后,在游歷印度、西藏、四川、安多等地后,與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十一年(1716——1746)年期間在阿拉善弘法三十年,被當地人尊為上師葛根, 1746年倉央嘉措在騰格里沙漠腹地圓寂,他是廣宗寺第一世葛根。倉央嘉措的心傳弟子阿旺多爾濟尊師傅遺愿,做了十年準備后,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開工修建廣宗寺弘法。次年建成后將倉央嘉措的法體搬至寺內供奉,迎請倉央嘉措的傳世靈童座床、舉行盛大開光儀式,寺名“潘代加木草林”。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賜藏滿蒙漢四種文字的乾隆御筆金匾“廣宗寺”。 南寺在發展和擴大過程中得到過旗札薩克的強有力的支持和廣大施主群眾的大量資助, 他們為南寺捐獻的資財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勞動是無法估量的,1760年南寺的廟宇僧舍只有197間,而經過百余年到1869年的時候,已達到2859間,據說僧侶人數也增加到一千五百名。寺擁有藏區大寺院必須具備的四大札倉,即學習和修持不同佛經內容的四個學院式僧院。它們是法相僧院(藏語稱參尼扎倉),密宗僧院、也稱續部僧院(阿格巴札倉或卓德巴札倉),時輪僧院(丁科爾札倉),醫藥僧院(滿巴札倉)。 南寺又是六世達賴的寺院,寺中供奉著六世達賴的靈塔,這是遠近信教群眾虔誠地向往它的最重要的原因。歷史上這里的寺廟建筑規模之大、僧侶人數之多、經典制度之完善、宗教級別之高足以和青海塔爾寺相并論。
南寺周圍的瞻卯山、額爾德尼召和距寺較遠的道布吉林三座小廟是由南寺管理的。子廟或屬寺有昭化寺(朝克圖庫熱),承慶寺(門吉林),妙華寺(圖克木),沙爾子廟,查干高勒廟,以及甘肅天祝的石門寺(嘉格隆)等。它們的堪布(法臺)或由南寺喇嘛擔任,或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任命。大喇嘛、掌堂師(各師貴)等主要僧職均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批準任命。
1949年前,葛根和廟倉還擁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產和屬民。 南寺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滅性的的破壞,從巴彥浩特來的造反派闖入南寺,首先搗毀了六世達賴靈塔,強迫僧侶們自己破壞六世達賴肉身并焚燒,大量的佛像、佛經被毀壞殆盡。他們還把守寺的少數喇嘛當做牛鬼蛇神加以批門后趕出寺院,一些無家可歸的僧人被驅趕到附近社隊。南寺作為阿拉善旗最大的寺院,也作為信眾數百年來的圣地聚集了大量有歷史價值的珍貴佛像、佛經和佛教文物、佛教藝術品,也聚集了無法估算其價值的以金銀珠寶為材料的大批法器、供器等皆在文革中喪失殆盡,如3寸高的純金無量壽佛像和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用500兩白銀制作的大悲觀音的立體壇城,均在文革中丟失。
文革后1981年南寺部分僧人來到原寺址蓋頂蒙包和帳篷,舉行了夏季祈愿法會,并由羅卜桑寧吾、尚巴丹達爾、丹比寧吾等人出資出力,在原葛根倉房的遺址上蓋建了5間平頂佛堂,把桑吉拉布坦精心撿起收藏的六世達賴骨灰重新造塔供奉。還塑制了宗喀巴師徒三尊泥像。為達爾吉諾門汗、溫都爾葛根、桑吉嘉木蘇喇嘛坦各造靈塔一座。
據最新統計現在該寺有注冊僧人百余名,常住寺僧人有近二十名。除大殿外還有贊康、三族佛殿、廟倉、施主及游客接待處。有僧舍幾十間。本寺附近的瞻卯山山洞也蓋起了一些建筑,恢復了香火。南寺在各佛教節日都舉行法會,基本上滿足了信教群眾的朝佛需要。
廣宗寺
廣宗寺有兩位活佛,一位是六世達賴的轉世,稱葛根;另一位是親自建寺的第巴.桑結嘉措的化身阿旺多爾濟,稱喇嘛坦。皆以轉世的形式傳承。 南寺葛根是阿拉善最大的葛根,其各代轉世大都受達賴、班禪授予的“伊拉古克桑班迪貢卓諾門汗”和朝廷授予的“大格布呼圖克圖”封號,還有一尊號叫“嘉勒色來”葛根。
第一代葛根是六世達賴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多才多藝,曾用化名阿旺曲札嘉措留下很多優美的詩歌,是藏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后斯的作品有《大悲觀音訴愿詞》、《阿拉善神祈供》和為連城大寺寫的《白蓮妙樹寺志》等。前兩個著作有南寺刻印本。后一作品已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他的傳記有阿旺多爾濟用藏文寫作的《妙音天界琵琶音》。 倉央嘉措曾生活的年代是1683年3月1日至1764年5月8日,但南寺是確定11月25日在他靈塔前舉行會供輪儀式慶祝他的誕辰。
第二代葛根是羅桑圖布丹嘉木蘇,俗稱溫都爾葛根。第三代葛根是卻達爾嘉木蘇。第四代葛根是伊希楚勒圖木達爾吉嘉木蘇。第五代葛根是貢薩勒永恰布。六世達賴又轉六世后又神秘失蹤,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
南寺另一位寺主葛根是迭斯爾德呼圖克圖,一般稱為“喇嘛坦”。第一代葛根就是六世達賴確認為第巴桑結嘉措的轉世靈童的阿旺多爾。阿旺多爾濟1715年生于阿拉善旗廂根達來巴嘎的匝布蘇爾烏素,從小跟隨倉央嘉措出家為僧,曾赴西藏學經數年。王爺聽信阿旺多爾濟在念組咒經的傳言,將他逮捕囚禁,因年事已高,不堪忍受饑寒而在牢獄中打坐示寂,是年為1780年。第二代喇嘛坦生于1784年,未能迎請至南寺坐床,9歲夭折。 第三代喇嘛坦是丹增忠乃達爾吉。他在南寺設立了參尼札倉,即法相僧院,這樣奠定了南寺學經制度的基礎。他有一些用藏文寫作的零散經文流傳至今。約在1856年圓寂。 第四代喇嘛坦是阿旺巴達爾吉嘉木蘇。 第五代喇嘛坦是敖木察爾山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蘇(譯音神奇處他殊勝佛海),29歲時入藏學習,精通藏語文和顯密教法,成了阿拉善近代史上的大佛學家。他同藏區名活佛來往密切,尤其同第十三世達賴關系甚密,往來信件有一捆曾存南寺。其中1907年達賴給喇嘛坦的復信內容載于《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年譜》上。他還徵得達賴同意后將十三世達賴所作《宗喀巴千供儀規》一書收入自己文集第一帙——噶帙中,書后記載著這樣做的原因經過。他請達賴重新制定過南寺寺規,達賴、班禪都授予他“阿日路克桑班迪達額爾德尼諾門汗”封號的法詔,達賴還給他授予過布達拉宮頂朗杰札倉的全則德學位,贈給他堪布服飾和其他珍貴禮品。 桑吉嘉木蘇1879年進京參加喇嘛年班,愛封迭斯爾德呼圖克圖。據有關記載,民國三年大總統曾確認這一封號。 他于1944年3月2日在南寺拉讓貢桑敖德巴爾(普善光照公館)以獅子臥姿式圓寂,享年74歲。
迭斯爾德呼圖克圖第六代轉世是阿旺羅桑.丹雙堅參(譯言:自在善慧教法勝利幢),現取“堅參”二字作名字,并按蒙古式讀法,譯寫作“賈拉森”, 賈拉森一九四七年一月出生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一戶藏族牧民家里,是父母的第三個孩子,取名為拉嘎旺。一歲半的時候,幾名轉世靈童的名單送到了青海的塔爾寺,在著名的大金瓦殿內,由十世班禪額日德尼以宗教儀式,按藏傳佛教慣例,確認他為廣宗寺第六世迭斯爾德呼圖克圖的轉世靈童,并賜名阿旺丹貝堅參。賈拉森為現任喇嘛坦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內蒙古自治區佛教協會會長、內蒙古阿拉善南寺(廣宗寺)寺主。為人精通佛法,對蒙藏語言學文獻和八思巴文等領域有著專門的研究,為內蒙古大學內蒙古文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有《蒙古佛教文化》、《東部裕固語和蒙古語》、《東部裕固語話語材料》《阿爾寨石窟回鶻蒙古文榜題研究》,校注有《六世達賴喇嘛傳兩種》等專著。他經歷了南寺由昌盛而走向衰敗直至被毀損的過程,在南寺的新建與光揚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88年,他曾經出國到日本留學,同年策劃建蓋南寺大經堂。2001年,選擇了新建黃樓廟的地址,寺里按他的意見制作了六世達賴喇嘛的鎦金靈塔和所有佛像、法器,他親手把六世達賴喇嘛的骨灰放在了靈塔內,黃廟樓建成后,做成了112個裝有近10億嘛呢經和10000篇《向回王經》的筒時轉經輪以及釋迦牟尼、宗喀巴法王、文殊師利等身像等。
賈拉森因病于2013年4月28日在呼和浩特圓寂,于5月4日在廣宗寺舉行火化儀。
頭戴五佛冠的賈拉森活佛
今日的南寺院山門的兩側巖壁上雕滿了彩繪佛像,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石雕佛像群。景區可分為宗教人文景觀和自然生態景觀。宗教人文景觀有:南大門牌坊、金剛口(石雕佛像群)、衛拉特行營、紅廟、黃廟、藏經塔、多吉帕姆廟塔、大經堂樓、氈帽山廟、塔爾珠克召等。自然景觀有:雪嶺子、陰陽界、牦牛塘、巴彥筍布爾敖包、冰溝、還愿石、三劍映月、神牛戀主、神僧吟五色池、降魔、神泉等。
廣宗寺的主要建筑有黃樓寺、大經堂、大雄寶殿等。黃樓寺是一座兩層樓閣式建筑,內有一鍍金銅塔,塔高一丈余,塔門鑲嵌著各種寶石,塔頂有一尊三寸高的赤金無量壽佛像,塔內安放著六世達賴喇嘛的遺體。大經堂正中是鍍金的釋迦牟尼塑像,兩側為十六羅漢和四大天王像,佛像各個雕塑的十分精美,堪稱藝術珍品。
南寺院山門的兩側巖壁上雕滿了彩繪佛像
24、大召寺????
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大召蒙古俗語為“伊克昭”,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為“無量寺”。已有四百余年歷史,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寺院。又稱“銀佛寺”,達賴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銀佛的“開光法會”。 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地區乃至內蒙古地區目前保存最完整、影響最廣的寺院之一,已有四百余年歷史。
呼和浩特大召寺
大召寺始建于明代。明萬歷六年(1578),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達賴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地方,許愿在呼和浩特將“生靈依庇昭釋加牟尼像用寶石金銀莊嚴”,從這時候起便開始興建大召,第二年建成,萬歷皇帝賜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銀制釋迦牟尼像,亦名“銀佛寺”。
萬歷十四年(1586年),達賴三世索南嘉措來到呼和浩特,親臨大召,主持了銀佛“開光法會”,從此大召成為蒙古地區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紛紛派人到呼和浩特頂禮膜拜,請僧取經,如1586年漠北喀爾喀蒙古所建的額爾召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圖紙。
崇禎五年(1632年),后金汗皇太極追擊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到達呼和浩特,后金統治者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歸化城格根汗廟(即大召)理宜虔奉,毋許拆毀;如有擅敢拆毀,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經此,豈有不再至之理?察出,決不輕貸”(《清太宗寶錄》卷十二)。于是呼和浩特的喇嘛們投降了后金。
1640年,皇太極命令重修和擴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極賜給滿、蒙,漢三種文字的寺額,漢名“弘慈寺”改為“無量寺”。這是今天的大召漢名“無量寺”的起源。清順治九年(1652年),西藏達賴五世路過呼和浩特,駐錫于大召,至今大召內還供有達賴五世的銅像。
康熙年間大昭寺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損不堪。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任命內齊托因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將大召寺印璽交付給他。內齊托因二世呈請康熙帝,動用自己的廟倉財產修葺大召。據《內齊托因二世傳》記載:“當時修葺所用的琉璃瓦價格昂貴,每塊按三錢計算,計用白銀五千兩。”清朝初年,順治皇帝出京迎接達賴五世時,曾經居住過大昭寺,后來的康熙皇帝特鑄“皇帝萬歲”的金牌供于大殿銀佛之前,大召由此被尊為“皇廟”。清廷用黃金鑄造“皇帝萬歲”牌位,交給大召供奉,今天這一金牌仍在大召。這次修建后,大召的主要建筑物再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因此大召寺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
清朝大召寺的法定喇嘛為80人,由清政府發給身份證或優待證(即“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慶兩朝,由于對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數和蒙古地區其他寺廟一樣,遠遠超編。據嘉慶二十四年(1816年)呼和浩特喇嘛印務處的蒙文檔案記載,當時在大召共有喇嘛187人,與清初的定編超出了107人。
1602-1607年間,蒙古右翼諸部的佛經翻譯家們,在此廟將佛教名著《甘珠爾》最先翻譯成蒙古文。
其建筑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經堂,佛殿,九間樓以及東西配殿組成,是呼和浩特市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見的藏漢式喇嘛廟形制,其余部分則是依照傳統中式廟宇的式樣而建,總面積約三萬平方米。分東、中、西三路,中間一路為主體建筑,山門位于南邊,上懸“九邊第一泉”匾額。相傳康熙皇帝路經此地,人為皆渴,他的馬能識別地下水源,由馬引路,找到了八眼泉井,水質清甜。
大召寺“九邊第一泉”
山門之后有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筑。大殿為木結構,殿內供奉有一座銀鑄佛像,均為明朝遺物。內聳立著三尊高大的佛菩薩鑄像,殿壁上有描寫康熙私訪明月樓的巨幅繪畫。后面是達賴四世、土默特部蒙古人云丹嘉措和達賴五世的塑像,明清兩佛像,木雕兩佛像,木雕二龍戲珠,108部《甘珠爾經》,以及銅鑄鍍金的種的法器、藥器等等。經堂門前階下,有明天啟七年(1627年)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揚威, 藝水平高超。庭院中有一只清朝鑄造的鐵香爐,上刻蒙古工匠的姓名。大召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爾經卷,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大召內還收藏有眾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大召有三絕:銀佛、龍雕、壁畫。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于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這金龍和佛祖像,是大昭寺的兩大寶貝,并稱兩絕。大昭的第三絕是壁畫。壁畫,不是指某一幅具體的畫面,而是布滿了經堂和佛殿四壁的所有總稱。壁畫內容依據佛教經典中的故事,描繪了天上、人間及地獄間的各種景象。向佛吧,可以救贖罪惡的靈魂!大殿的壁上還有一幅巨幅繪畫,描寫康熙私訪明月樓遭到無良店主欺負的故事。
大召寺“三絕”之一:銀佛、龍雕
大召寺“三絕”之一:壁畫
25、小召寺??
蒙語原稱為把格召 (小的意思),又稱崇福寺,呼和浩特舊城小召街,很多人知道呼市有個大召,卻對小召不甚了解。網上很多介紹甚至把小召與席力圖召混為一談。實際上兩寺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內,但小召寺小召前街北端,席力圖召在石頭巷北端;小召是由由阿拉坦汗孫子俄木布洪臺吉于明天啟三年(1623)建造,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康熙賜名“崇福寺”;席力圖召則是明萬歷十二年(1585), 土默特蒙古部僧格都楞汗為了迎接索南堅措三世達賴的到來而建造的,由康熙賜名“延壽寺”。只是小召在其活佛內齊托音·呼圖克圖二世去世后逐漸衰落,呼和浩特召廟的權利中心已經轉移到席力圖召。而席力圖召在嘉慶、咸豐和光緒年間,經不斷擴建和修繕,成為呼和浩特地區規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著這個地區的黃教大權。下屬有廣壽寺(在東烏素圖村老園子西),永安寺(又稱哈達召,在大青山后達茂旗)、普會寺(在達茂旗錫拉木倫,即召河)、延禧寺(又稱巧爾齊召,在呼和浩特市舊城五十家街)四寺。再加上文革中小昭寺被毀,改為小召小學。所以名聲漸漸湮滅。其實在明清時代,小召與大召一樣齊名。清康熙三十六年,清廷賜名 “弘慈寺”叫大召、“崇福寺”叫小召,并不是因規模的大小而定,而是因為修建人的輩分使然,“弘慈寺”是阿拉坦汗修的,因此為“大”,“崇福寺”為他的孫子俄木布洪臺吉所修,因此為“小”雖然它叫小召,但也是歸化城(呼和浩特)的七大召之一,喇嘛最多時有一百五十多人。
被拆毀前的小昭寺牌樓
小召原是明朝俺答汗(阿拉坦汗)的后裔俄木布洪臺吉所建的寺院,到了清初順治年間已經頹廢失修康熙31年(公元1692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內齊托音·呼圖克圖二世做了呼和浩特掌印扎薩克達喇嘛。托音二世于是展開活動,一方面受命入藏聯絡班撣,又隨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協助策劃,立下的功勛。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途經歸化時就住在小召內,并將甲宵、弓箭、腰刀等隨身之物,留在小召做為紀念。后又在小召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立石碑,紀念他的勝利,同時也表彰了小召活佛有功。當時小召有很多屬召,五塔寺(慈燈寺)就是其中之一。小召在當時的歸化城召廟中的地位曾一度凌駕于大召之上。小召喇嘛受到清皇帝的許多特殊恩賜,如獨許應用蒙文經典。小召除了得到本地人的布施外,康熙皇帝還特別批準內蒙東部科爾沁十旗做為托音呼田克圖的化緣地點,托音二世赴科爾沁一次,就得到布施銀五萬兩,駝、牛三千頭,貂裘、馬鞍、金珠,哈達等不計其數。。內齊托音·呼圖克圖二世在任歸化城掌印札薩克喇嘛時,擴建了大召、小召,并在席力圖召和小召內分別樹立了“康熙征噶爾丹紀功碑”,小召這種顯赫一時的地位,維持時間并不長久,在托音二世死后,逐漸走了下坡路。到了嘉慶年間,呼和浩特召廟的權利中心已經轉移到席力圖召。
近年來,人民拔款重新修茸了小召,加筑了圍墻,保護了這座三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現在也成為名勝古跡之一。
漢白玉石塔??
位于寺內大殿東側,鼓樓、廣場東面。這座佛塔是全國唯一的有耳朵的佛塔,也是內蒙古地區覆缽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建塔時當時還叫綏遠的呼和浩特正在鬧瘟疫,死者無數,有高僧祈福,修建了這座佛塔,并加上了象征長壽的耳朵。它全用白石雕刻壘砌而成,通高約15米,石塔基座用石條砌成方壇,四面有階梯可登。方壇上面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剛杵、獅等圖案花紋,四角立圓柱,上呈階梯狀座身,分五級逐步內收,最下一級刻圖案花紋,以上各級刻梵文六字真言。覆缽為寬肩型,周圍飾以纓絡,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龕。覆缽上面的塔剎,用石刻出十三相輪,再覆以銅制星月和寶蓋。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紋飾都用五彩,色調對比鮮明,顯得格外光彩奪目,不愧為我國北方建筑藝術的寶貴實物和清代覆缽式塔的代表作。塔的東北角原有乃春廟,規模較大,可惜在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失火焚毀。
全國唯一的一座有耳朵的佛塔:小召漢白玉塔
御碑亭????
寺廟里建有兩座康熙帝御筆欽賜的御碑亭,以獎勵小召寺活佛內齊托音·呼圖克圖二世在平定準噶爾丹的戰爭中的功績。
小召寺內康熙御碑亭
壁畫為大召寺“三絕”之一,其實,小召寺的壁畫尤其是雕刻更為精美,如山門一側的壁畫就堪稱絕倫。其構圖與著色,都具有典型的蒙古民族特色。
26、美岱召???
原名靈覺寺,后改壽靈寺。美岱召的得名是因為麥達力活佛在此坐床的緣故。萬歷十一年(1583),西藏僧界特派麥達力活佛來蒙古掌教,因麥達力活佛曾在靈覺寺坐床并為彌勒佛像主持開光儀式,人們便俗稱靈覺寺為麥達力召(即美岱召)。美岱召位于包頭市薩拉齊鎮東20公里的大青山麓,東距包頭市東河區約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美岱召始建于明朝慶隆年間它是喇嘛教傳入蒙古的一個重要的弘法中心,為內蒙古地區最早的召廟,也是我國罕見的集寺廟、王府與城池為一體,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著名的塞外明代“城寺”。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都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隆慶年間(1567—1572),統領蒙古土默特部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拉坦汗被明廷封為順義王時建造的。初建時,是阿拉坦汗及其家人居住和生活的官邸。阿拉坦汗晚年篤信喇嘛教,又在城堡內修建了寺廟殿宇,成為一座集城、寺、宅一體的堡寨式建筑,它是阿拉坦汗及其后人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集寺廟、王府與城池為一體的包頭美岱召
美岱召是一座城堡、寺廟和邸宅功能兼具的建筑,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布局為不規則的正方形,周長681米,四周圍以長190米、高5米的石砌城墻。城墻墻體內為黃土夯筑,外表砌以毛石,四角筑有外伸約11米的墩臺,上有角樓。南墻中部開設城門泰和門。召內殿宇樓閣富麗堂皇、雄偉壯觀。供奉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內,山門匾額題有“皇圖鞏固,帝道咸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之句,落款為“大明金國”,這種融合明朝與金國的題額標明蒙古土默特部與明王朝之間的關系,也是漢蒙一家的歷史見證。寺里主體建筑有經堂、大雄寶殿、玻璃殿、太后廟(亦稱“三娘子廟”)等主要建筑。
美岱召南面的泰和門
從泰和門進去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三間重檐歇山頂兩層樓,南廳經堂、北廳佛殿勾連一體,縱深43.7米,橫寬23.2米,是該寺最為宏偉的建筑。這個宏偉的重檐歇山頂建筑被幾株蒼松圍繞,在松枝間露出屋脊正中的藏式覆缽脊頂,漢蒙藏三種建筑風格在這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殿內20多米高的金柱一貫到頂,柱上用瀝粉貼金繪制的五爪盤龍栩栩如生。殿內原有一座3米高復缽式檀香木塔,上綴珠寶,塔下有地宮,藏有男女發辮、骨灰、腰刀、頭飾、靴帽、盔甲等文物,可惜文革中被拆毀。殿內壁畫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殿內壁畫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美岱召始建于明朝慶隆年間它是喇嘛教傳入蒙古的一個重要的弘法中心,為內蒙古地區最早的召廟,也是我國罕見的集寺廟、王府與城池為一體,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著名的塞外明代“城寺”。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都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壁畫1650平方米,形象地描繪了明朝時期蒙古金國政治、宗教發展狀況,被譽為壁畫博物館。大雄寶殿內四周壁畫從腰線部分一直到天花板,場面宏大,構圖豐滿,需仰視方能盡觀。北壁正中繪有釋迦牟尼巨像,背景繪有釋迦牟尼的佛傳故事畫,如太子游四門、剃發出家、降伏魔女、得道成佛等,造型準確生動,富有人間情趣。下壁為四天王及伏虎羅漢、布袋和尚。東壁畫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成道故事畫,下壁是瑪哈嘎拉和巧爾吉金剛以及巴拉登?哈蒙等多位喇嘛教中的護法神,造型詭怪夸張,線條奔放生動,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場面宏大,構圖豐滿。引人注目的是西壁下方的一組蒙古族供養人群像。他們均身著明清時期的蒙古服飾,手中持念珠等宗教器物,表情謙恭,一心禮佛。這些壁畫上的蒙古服飾很多都可在明肖大亨所著的《夷俗記》中找到依據。是研究明清蒙古史及民俗、服飾的寶貴資料。
美岱召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壁畫:造型詭怪夸張,線條奔放生動的護法神
在大雄寶殿東部有座二重檐歇山式建筑這就是“太后廟”。太后廟中曾供奉儲藏三娘子骨灰。三娘子在歷史上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她是明朝時期蒙古可汗阿拉坦汗的第三位妻子。長期以來她的手里握有土默特蒙古部落三分之一的兵權。由于她智勇兼備才貌超群深受阿拉坦汗的信任,并采納了她與中原友好往來的主張。1570年,三娘子從幕后走向臺前,結束了持續多年的蒙明戰爭。當時明廷扣住了阿勒坦汗和三娘子的孫子把漢那吉,要求交換遁入蒙古高原的白蓮教首領趙全等人。三娘子經過反復斡旋,最終竟然將血戰化于無形:阿勒坦汗交出趙全換回把漢那吉,接受明廷順義王的封號,歸屬明朝。阿勒坦汗晚年主要依靠三娘子主政,三娘子嚴守盟約,為維護互市執法如山。蒙古各部和明朝邊疆諸臣中但有不服或背叛明廷者,三娘子或出兵討之,或告明廷合兵攻之,為民族團結國家穩定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阿勒坦汗去世后,三娘子更是大權在握,在她的督導下,蒙明邊境保持了將近40多年的友好互市關系,同時她還大力推行鼓勵漢民在土默川平原開農田等惠漢政策。明朝政府在萬歷十五年(1587年)封她為忠順夫人,封阿拉壩汗及其子孫為順義王。
三娘子篤信喇嘛教,晚年心靜平和,1612年,她在一片唱經聲中安詳寧靜地與世長辭《明史》對她的評價是“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眾畏服之。”她死后,后人為她建立了太后廟,設七寶檀香木塔安放她的骨灰。
美岱召的建筑頗有漢地風格,徘徊其間,可以看出三娘子當年對漢地文化的尊重。 “文革”前美岱召存有大量三娘子的遺物,其中有很多都是從中原明朝傳來的物品。這些都是蒙漢文化交融的佐證。可惜均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掃四舊”焚毀。
據說,呼和浩特(綏化)也是三娘子籌建。早在阿勒坦汗在世之時,三娘子與他已開始著手修建歸化城了。而當時建城的主持者就是三娘子。此城初名庫庫和屯,建成后明廷賜名為綏化城。據說,當時城墻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所以人們便稱它為青城。青色的城,蒙語就是呼和浩特。隨著歸化城的建成,政治中心漸漸東移,而美岱召也漸漸地從府城變為寺城,到了明末清初,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座寺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美岱召廟。
美岱召內太后廟內景
太后廟壁畫中的“三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