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十一)
16、結古寺????
藏語稱“結古頓珠鑼”,意即“結古義成洲”, 原是當地扎武部落的薩迦派寺院,位于玉樹地區結古鎮鎮東結古山上,也是青海藏傳佛教薩迦派主要寺院,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薩迦派在青海的寺院主要分布在玉樹地區。按其教區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結古寺是北區主寺。寺內駐有由薩迦寺派來的堪布1人,這與南區薩迦寺不同:北區是由薩迦寺直接派出堪布,而南區則由薩迦三大支派之一鄂爾寺派出,直接對鄂爾寺負責,間接則對薩迦寺負責。歷史上,結古寺是玉樹北部地區的薩迦派主寺,以建筑宏偉、寺僧眾多、文物豐富、多出學者而出名。
藏傳佛教薩迦派在青海的主寺:玉樹地區結古寺
結古鎮早期有一座苯教寺院,到元末,苯教寺院已不存在,而是兩座屬噶瑪噶舉派的小寺(其中一座為尼姑寺),另建有扎武頭人的紅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西藏薩迦派大喇嘛當欽哇?嘉昂喜饒堅贊(1376——?)來此傳教,得到扎武頭人的支持,原有噶舉派二寺僧尼被迫遷往別處,當欽哇在屈來建筑的基礎上建成結古寺。結古寺原有3個活佛系統:扎武邁根?松杰丹增活佛,玉樹縣巴塘鄉人, 1954年被迫還俗在家, 1958年卒,其轉世現居印度;文保堅貢活佛,亦歿于1958年,其轉世住扎武百戶在印度所建之結古寺;嘉那活佛系統,其第一世名多項松卻帕文,昌都囊同人,父親旦正,母親阿吉,青年時期于峨嵋山、五臺山等地居留20余年,清通漢語文,服飾略似和尚,故稱之為“嘉那朱古”(漢活佛)。他多才多藝,獨創了稱為嚴“多頂求卓”的100多種舞蹈,從而使玉樹成為歌舞之鄉,玉樹地區著名的卓舞即源于此。結古寺舉世聞名的麻尼堆也是他晚年所創制。結古寺現有僧侶約400人,活佛數人。現世嘉那活佛更嘎堅贊,生于1950年。1937年藏歷十二月一日,第九世班禪大師卻吉尼瑪在返藏途中于結古寺圓寂。
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殿堂僧舍錯落有致,遠望似多層樓閣聳立。主要建筑有大經堂、協扎、拉姆佛堂、噶堂佛塔以及僧舍220間。其中都文桑舟嘉措經堂亦稱大經堂,系薩迦寺大堪布巴德秋君和嘉那活佛第一世多項松卻帕文設計,在德格佐欽寺支持下,扎武邁根活佛主持修建,可容納1000扎哇(僧人)誦經。
結古寺依山勢而建,殿堂僧舍錯落有致,遠望似多層樓閣聳立
結古寺最盛時,全寺成年扎哇多達780人,完德(幼年僧徒)400 多人。現有寺僧136人(內活佛1人),牛239頭,馬6匹。由更嘎江才主持寺務。該寺曾出過許多有學識的比丘,擔任講經院的堪布,尊為 “喇嘛”(上師 )。較出名的如 喇嘛囊嘎,著有《般若波羅蜜多釋》等5部著作;喇嘛才江是當代玉樹名醫;喇嘛日霍,擅長歷史,著有《大日如來佛堂志》及《藏區文物志》等。寺中藏有三世佛像等文物,及《甘珠爾》、《丹珠爾》等上萬部佛經。該寺原藏有嘎阿尼當巴的牦麈、八思巴所贈釋迦牟尼唐卡、護法面具和檀香度母、古印度鈴杵、傳為格薩爾用過的釵鈸和扎武部落從故居象雄帶來的寶刀等。俱毀于1958年宗教改革。結古寺以“世間第一大嘛尼堆”聞名于世界。嘛尼堆由刻有六字真言“啊嘛呢叭咪哞”的嘛呢石壘成,譯為漢語“啊!蓮座上圣佛!噢!”有的嘛尼石還刻有經文或佛像,無數“嘛尼石”排一起構成一列經石墻。嘛尼堆藏語稱“多崩”,意為“10萬經石”。
結古寺的嘛尼石由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時定居于鎮東新寨村是所創建,人稱“嘉那嘛尼堆”、“新寨嘛尼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里的嘛尼石堆體積越來越大,到1955年200多年間已堆積嘛尼石25億多塊,形成一個長超百米,寬過五十米,高約1.5米以上透迤連綿的嘛尼石墻,一座占地面積比一個足球場還大的嘛尼石城,堪稱“世界第一大嘛尼堆” 。“嘉那嘛尼堆”有幾處”門巷”可供人進出。石墻、門巷上掛滿了印有經文、佛像的彩布。城中紅色神塔高高聳立,莊嚴神圣。其中的嘛尼石大的有幾米大,小的只有十幾公分,上面均鐫刻著佛像或經文,最常見的是藏文六字箴言。里面還有幾萬塊刻有律法、歷算、論述和各種佛像的嘛呢石精品,有的將整套的佛經完整地刻在很多塊石頭上,連封底、封面都刻了出來,這些石頭經書也被整齊地放在嘛呢堆上,刻有經文和佛像一面則總朝向人們可以看到的方向,所刻經文足有近兩百億字之巨,堪稱“世界第一石刻圖書館”,成為藏族宗教文化的優秀代表。
多達25億多塊嘛尼石的結古寺“嘉那嘛尼堆”
17、班慶寺??
亦稱班青寺。藏語為“邊欽彭措達杰楞”,意為“邊欽圓滿興旺洲”,位于離青海玉樹縣結古鎮28公里的巴塘鄉,屬噶舉派寺院。班慶寺原在玉樹地區結古鎮鎮東結古山上,今日結古寺所在位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西藏薩迦派大喇嘛當欽哇?嘉昂喜饒堅贊在此建薩迦教派的結古寺,噶舉派的該寺遷往今址。
梅瑪山下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班慶寺
班慶寺原為扎武、布慶、拉達三部落的寺院,由1600多年前噶舉派著名高僧、第四世桑吉念巴格萊尖措所創建。其第一世邊欽松杰寧巴,昌都地區寧布莊人,學經于西藏粗浦寺,一度在南木措湖靜修,精通佛學,曾為噶瑪噶舉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卻英多吉(1604-1674)的灌頂活佛,由此聲名大振,據傳不少噶瑪噶舉派寺院念誦“噶瑪巴頌”,首先念誦 “邊欽松杰寧巴頌”。 歷史上,”噶瑪噶舉黑帽系第十三世活佛堆督多吉于1797年在邊欽寺去世,第十六世日必多吉和九世班禪卻吉尼瑪等重要人物曾在該寺駐錫。
由于邊欽松杰寧巴活佛的聲名和善于經營,曾負責通天河的擺渡事宜,因而班慶寺有眾多的香客、村莊和土地。二十世紀初,寺院最盛,寺僧達600多人,寺東嘎哇楞寺南囑賽楞、寺西德欽楞、寺北隆主楞,分別建有青梅、松杰、寧巴、本巴、熱達四位活佛的府邸。其中,邊欽松杰寧巴系統是該寺寺主活佛,共傳八世,依次是松杰寧巴、隆保、熱預、格來寧保、格來嘉措、格勒寧保、珠杰頂旦、謝熱寧保、旦增直卻。1958年宗教改革前,寺內建有100多柱的大經堂、護法殿、閉關禪房、活佛寢宮、僧舍和佛塔等,經堂內供有高十幾米的釋迦牟尼鍍金銅佛像等珍貴文物。大經堂內供有8米的三世佛鍍金銅像,工藝精湛,形象生動。經堂內還陳列著眾多宗教文物和珍貴經書。除大經堂外,還建有八座佛塔、靈塔殿中2 座鍍金舍利銅塔和1座銀舍利塔最為珍貴。現有僧人100多人。
該寺在2010年4月14日玉樹拉秀大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今已全部修復。其中耗資1200萬元的五層大經堂高36米,占地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精美、風格之獨特、造型之壯美,在全省乃至整個藏區都屈指可數。
2010年4月14日玉樹拉秀大地震中的班慶寺
地震后修復的五層大經堂
大經堂內的小喇嘛
18、隆什加寺????
法名“牟居德欽林”,譯為“不變大樂州”。 青海藏傳佛教覺囊派寺院。覺囊派淵源于域摩孜覺多吉,盛于篤撲巴喜饒堅贊,這是在佛教教義上持有異說的一個教派,因此,被藏區正統佛教格魯派斥為異端。它也屬于泯滅的教派,但在青海果洛地區尚有流行。果洛與阿壩交壤的紫爾噶木塘寺,這是當前覺囊派在衛藏地區唯一的根據地。木塘寺約建于清光緒年間,由加喇嘛俄昂仁青桑吾創建,至今已逾百年。這寺有《覺昂派教史》的刻版,流傳于各地,頗負盛名。青海果洛班瑪縣的嘉官寺(亦叫雅塘寺),甘德縣的隆什加寺,都是贊木塘寺的屬寺。玉樹昂欠縣也有覺囊派信眾,但沒有寺院,只有靜修房,因此,昂欠地方的覺囊派教徒們都去贊木塘寺學習或進修。
青海藏傳佛教覺囊派隆什加寺
隆什加寺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下貢麻鄉東柯河河陰,寺址在圖蘭木溝口,距縣約40公里。初為帳篷寺院,1983年形成土房寺院。所謂帳篷寺院,即是佛殿為巨型帳篷。這種帳篷很大,如祁連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阿柔大寺,帳房室內面積達300平方米,高度為4米,頂柱多達34根,整頂帳篷共用去牦牛毛近1000公斤,繩子2500米。該寺現有土房經堂和寺主住房。其中僧舍150間,活佛4人,經堂1座,轉經房4間,佛堂1座,靈塔12座。1995年有僧侶98人。該寺信徒大致分布在上下貢麻、東吉等鄉。隆什加寺在果洛地區較有影響,寺內設禪修院和講經院,主要修持“六支瑜伽”和時輪九神。這種活動主要屬藏傳密宗氣功修煉,其特點是練功時間長,一般閉帳靜修,朝暮不輟,寺主加班南頗通此道。寺僧除修習覺囊派經典,亦兼修寧瑪派和格魯派經文。
覺囊派信奉時輪金剛
扎切阿旺丹增上師
上師阿旺班瑪諾布活佛于2006年在哈爾濱斯卡拉為高考的學生舉行了一場文殊慈善灌頂法會,趙本山的高徒小沈陽曾去獻花,兩年后,小沈陽皈依了覺囊龍什加寺阿旺班瑪諾布活佛。
隆什加寺的法會很著名,連續五天,每天都會放生。五天大概放生一千頭的羊和牦牛
隆什加寺的法會放生場面
19、改加寺??
正式登記為格迦寺,位于昂欠縣吉尼賽鄉境內改雄溝的保佐山腰,是寧瑪派在玉樹區的最大寺院,也是青海乃至全國最大的寧瑪派尼姑寺院,僧尼多達500多人,設有13座靜修院。寧瑪派亦稱 寧瑪哇或娘瑪哇,俗稱紅教。這是藏區佛教的古老教派,它在全省都有流傳。舊派流傳的方式有兩種,一類出家為僧,一般都剃掉頭發,也有留著發辮的(不盤在頭上),但都披袈裟穿禪裙。另一類則在家修行,留著頭發,盤繞在頭上。藏民稱其為咒師,其它民族通稱為本卜子。黃南與海南區? 這兩個地區是安木多藏區的舊派集中地方,分別以海南尖扎縣直康拉卡,同仁縣雙朋喜的雅瑪扎西且寺、觀拉卡寺、江隆寺,共和縣當家寺為中心。這兩個地區的舊派支系較多,各有上師與傳承,在解放前,都以古朗倉為總教長。
青海乃至全國最大的寧瑪派尼姑寺院改加寺
改加寺由改加·倉央嘉措(1864——1910)創建。改加·倉央嘉措吉尼賽鄉瓦保格村人,祖姓改加,25歲時拜采久寺措尼活佛為師,一心向佛,47歲時家人亡故,遂將全部家資獻出,用于建寺。在自家牧場建成改加寺,主持寺務,為第一世改加活佛。1910年改加·倉央嘉措去世后,該寺認定第二十五代囊謙王、第八代囊謙千戶扎喜才旺多杰(1915——1979)之弟昂文求扎嘉措為第二世改加活佛,從而進一步得到囊謙千戶的支持,寺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公元20世紀50年代,這里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有尼姑800余人、轉世活佛9人。寺主改加,曾由十四世達賴喇嘛授給“呼圖克圖”名號;該寺第二世安曲活佛阿旺桑丁南加地位崇高,達賴準許其頭藏金冠。當時擁有改加寺有西藏烏齊縣境內的曲科楞尼姑寺、宮尼昂寺、達道寺、道飛寺、達斯寺、阿麥尼姑寺、阿多寺、江牙尼姑寺,西藏丁青縣境內的啥曲寺、給該尼姑寺、角毛尼姑寺、發毛尼姑寺,西藏那曲專區境內的啥曲寺、邦吉尼姑寺,青海境內囊謙縣東壩鄉的代青楞尼姑寺,雜多縣的曲冷寺、桑慶尼姑寺、調澤巴嘎尼姑寺,玉樹縣的蘇魯尼姑寺、它瑪尼姑寺、曲吉尼姑寺等20多座屬寺。
現在改加寺全寺有尼姑近500人,其中200人常住寺院。有講修做道場、馬頭修行室、密集修行室、意集修行室、八令修行室、大威德修行室、三根修行室、意修修行室、怒蓮修行室、空行修行室、金剛撅修行室、壽修修行室、度姆修行室、金剛心修行室、宏明修行室、咒修修行室等十六座修行室。每個修行室約十五人左右晝夜修行。還有兩個三身修行室。其中金剛橛修行室里有三十余名尼姑在修行,三個護法殿不斷的輪著念誦,八個齋尼常輪著守八對,齋上述是經常性的主要佛事。
改加寺金剛橛修行室里三十余名尼姑在晝夜修行
現任第三世轉世活佛昂桑仁波切·噶瑪阿旺旦白旺久于1986年7月出生在囊謙縣尕羊鄉麥涌。幼年時,他被以噶瑪巴為首的諸多高僧大德認定為寧瑪派的主寺格迦恰寺的佛法之主至尊阿旺桑丹朗杰的轉世靈童,取名為噶瑪阿旺旦白旺久。在隨從僧俗弟子的強烈要求下,寺廟里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禮。后來他又被政府確定為至尊阿旺桑丹朗杰的轉世靈童,再次舉行了坐床典禮,并頒發認定書。 成年之后的昂桑仁波切看到自己母寺破敗的現狀和家鄉的交通不便等各種現實問題時,他決心努力改變現狀。他夜以繼日地游方化緣,募集資金,并用募集來的資金修繕寺廟,修建公路。公路的修通,不僅方便了僧俗群眾,也使馬、牛等牲畜減輕了勞苦。雖然這樣,但由于文革期間寺廟遭受很大的破壞,修繕過的母寺現在仍然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僧人的居住條件也非常有限。雖然寺廟的處境令人可憂,但噶瑪阿旺旦白旺久仍然堅定普度眾生之心,為了世界的和平和眾生的福祉,貢獻自己的所有力量。
2008年,在活佛昂桑波仁切的多方奔走和努力下,有關方面同意在麥永村成立小學,以解決這里孩子求學難的現實。學校成立一年多來,在教育部門和宗教界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下,麥永村小學已經逐漸完備,師資力量也相對穩定。學校有4個年級,開設了藏語、漢語、數學等多門課程。170多個孩子的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在三世活佛昂桑波仁波切的主持下,寺院得以重振,尼眾已達450位之多。年輕的昂桑波仁波切活佛不僅主持著重振格迦寺的使命,而且要給近500位尼眾灌頂、口傳,護持她們全面修行。
改加寺三世活佛昂桑波仁波切
改加寺一年中會舉行不同內容的大法事,法會期間上千,灌頂和授法時上萬人。
那若六法???
寧瑪派的修習中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那若巴傳下來的“那若六法”。那若巴于公元十一世紀出生于印度,是得大成就者底洛巴的弟子,西藏瑪爾巴譯師的上師,為瑪爾巴傳授了勝樂密法以及那若六法。這六法有兩種解釋,一是臍輪火瑜珈、光明、幻身、中有、往生和奪舍,一說是臍火、光明、幻身、雙運、往生和奪舍。那若六法之首要即臍輪火,也稱作猛厲火,或名絕地火,是密宗圓滿次第中的根本法之一,教導修習者的意志要集中堅守存在于下腹部的脈、風、明點,以使臍中針影(形如倒豎梵文字母阿)燃起熊熊火焰,光芒四射,功能猛厲,能焚燒一切不凈蘊界,滅盡一切煩惱思想,迅速生成智慧,獲得成就。
改加寺的尼姑們奉行著這樣的修習方法,為了考驗修習的程度,每年的蛇月十五日,都要舉辦一個神秘的法會,這個法會的名字叫作“曲熱”,目的就是來證明修習者們獲得的成果。所謂蛇月,通常應該在公歷的元月,中國農歷的臘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而十五日又是最冷的月份中最冷的一天。“曲熱”法會只有閉過關的尼姑才有資格參加。在改加寺,閉關有幾種形式,一種稱作普倉,一次閉關7個月,因為這個經文念一遍需要7個月,閉關期間不能出門;另一種稱作格松,需要閉關3年3月零3天,閉關期間在固定時間內不能說話、不能睡覺、不能飲食;還有一種稱作農內,也需要7個月,閉這種關時一天可以吃飯說話,隔一天則不語不食不睡。但閉關后不能馬上就參加“曲熱”法會,還要接受喇嘛灌頂,獲得參加“曲熱”法會的資格,然后在3年中練習口訣、密法,才有資格參加。在這最寒冷的一天深夜,圓滿的月亮升起時,參加法會的尼姑們將衣服全脫在一個房間,裸體走到另一個房間,一開始要打坐,念誦《喇嘛江布》經和《桑德》經,然后用涼水打濕一塊兩尺見方的白布,披在身上,走向寺院外面。她們要裸體環繞寺院而行。這之前,已經有四只水桶擺放在寺院四周,每只桶里都盛滿冰涼徹骨的河水,她們每走到一只桶前,就要把披單取下來,重新泡在水里,不能擰干,再披到身上去,然后繼續緩步走向下一個桶,周而復始,直到月亮西沉,東方出現第二天的曙光。這在常人看來簡直就是酷刑,但是對于修習過密法的尼姑們來說,正是大展法力的機會。她們中間有許多人獲得了臍輪火法的真味,她們在寒冷和涼水的雙重壓力下,絲毫感覺不到冷意,而身體產生的熱量竟然能夠在瞬時之間烘干披單,等走到下一個水桶時,白色披單已經完全干透,等于給上師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改加寺一年中會舉行不同內容的大法事
20、瓊毛寺???
瓊毛雍仲彭措林寺(簡稱瓊毛寺,亦譯為“卻毛寺”、“卻摩寺”), 意為“卻毛金剛圓滿洲” 坐落在青海省貴德縣河西鎮鎮南十三公里的瓦家村,是安多地區歷史最為久遠的本教古剎之一,與附近的家毛寺(加毛扎倉)、木干寺(木干扎倉)、瓦家寺(瓦加扎倉),總稱為“當車四扎倉”。寺主為卻摩倉活佛。
該寺的創建者是索增東巴益葉尖參,索增東巴益西尖措系吐蕃時期父臣六族之一瓊的后代,是一位精通講說法旨、辯論經文,學問通達、德行高妙的本教大師。他于藏歷第五繞迥水虎年(1302),誕生在西藏那曲地區索縣格謝村的一個顯貴名門之家。自幼剃度出家。在苯教傳承道場約如宛薩卡寺,依止約如后藏十八賢哲之一的親教師離邊索朗堅贊為根本上師虔心苦修。爾后,由離邊索朗堅贊、絨貢堅贊奧賽、巴東華丹桑布和辛杰智巴奧賽四尊者,嚴格依照本教義理教規,將這位賢哲確認為魯主益西寧布的意之化身。藏歷鐵兔年(1351),即尊者年逾50之際,在瓦家村破土修建了三層閣樓式經堂,奠定了寺院的基礎。
當時,內供塑像有三世佛、八大如來菩薩、德拉護法神尊和瑪贊護法神,以及顯密各本尊的壁畫等本教經、像、塔等諸多三所依。以這一經堂為據點,大力弘揚講修之法,教法事業如日中天,惠及六道眾生。由此后人將索僧東巴益喜堅贊尊者譽為本教的第二佛陀。
青海安多地區歷史最為久遠的苯教古剎瓊毛寺
1966年文革期間,寺院內的眾多塑像和大量經書遭到毀滅性破壞。文革結束后的1983瓊毛寺又對眾僧信徒重新開放。瓊毛寺寺主為第二十三世仁波切多旦旺秀。仁波切多旦旺秀1966年出生在青海省共和縣恰卜恰鎮吉東村。198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師范專科學校,并分配到基層擔任小學教師。兩年后辭職經商,先后走遍西藏、四川以及內地各省市,并將經商所得的利潤全部用于寺院修繕、建塔塑佛、扶貧濟困、資助教育等方面,從而贏得了廣大僧俗群眾的稱贊。1983瓊毛寺重新開放時,信教群眾雖自籌資金于當年重建一所小型經堂,但因該經堂修建時資金不足,加之質量問題,經堂四壁嚴重裂縫,地基明顯下陷,時時危及僧人的安全。鑒此,瓊毛仁波切多方奔走,籌集135萬元資金,于2000年建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氣勢宏偉的四層閣樓式大經堂,并在經堂各大殿內供奉了眾多佛像、唐卡、間唐以及大量本教經典。為了滿足廣大信教群眾求神拜佛的愿望,他先后自籌57萬元在瓊毛寺以及共和縣東嘎寺、同仁縣、當車等地修建了21座大小佛塔和500多個轉經輪。同時,在瓊毛寺內新增三個扎倉,即外明扎倉、內明扎倉和密修扎倉,傳承教授本教大小五明學科,學修僧眾多達100多人。
1989年在廣大僧俗群眾的祈愿和要求下,經上級部門批準,對瓊毛寺二十三世仁波切多旦旺秀舉行了坐床儀式。2011年, 瓊毛寺舉行了首屆格西學位授予儀式。儀式上,對瓊毛寺寺主第二十三世仁波切多旦旺秀和精通顯密教法的索巴久美大師兩位進行格西學位的立宗辯論和學位授予儀式。儀式為期三天。儀式前兩天,瓊毛寺眾僧侶在大經堂進行誦經祈福活動。第三天,兩位大師進行了精彩的立宗辯論后授予格西學位,來自各講經院的僧侶也圍繞中觀、俱舍論、戒律、地道、因明等教典方面進行了背經和辯經活動。
瓊毛寺寺主仁波切多旦旺秀????
仁波切多旦旺秀和索巴久美大師被授予格西學位
瓊毛寺立宗辯論場面
瓊毛寺現有經堂1座50間,其他房屋9間,教徒32人,其中完德8人。現今的瓊毛寺名為苯教寺院,實際改宗格魯派,成為尖扎拉莫德千寺的屬寺。但該寺的寺主、活佛傳承任采用苯教獨特的“奪舍”轉世傳承法。所謂“奪舍”,就是“借尸還魂”,類似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轉世靈童”,不過“轉世靈童”是隔世投胎,“奪舍”則是現世“借尸還魂”。如仁波切多旦旺秀的前任寺主劉定魁是位漢人,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西寧籌邊學校的畢業生,并且加入過西寧藏文研究社,藏文程度亦頗不低,在20年代末,他在一次外出時,從馬上掉下來摔暈過去,據說即被老卻摩倉“奪舍”,于是他醒過來之后,就當起苯教瓊毛寺的活佛。而現任活佛寺主仁波切多旦旺秀又是被劉定魁嘉納(漢人)往生 “奪舍”的。
卻毛寺苯教特色的大經堂和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