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七)

  99、廈門市南普陀寺 

  為閩南著名佛教勝地,位于廈門市鷺島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

  據明萬歷《泉州府志》和清乾隆《泉州府志》: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會昌、大中年間。五代時有僧清浩在此結廬棲隱,凈修佛法,始稱“泗洲院”。北宋英宗治平間(1064-1067)僧文翠居此,參悟禪機,改稱“無盡巖”;后來斷臂和尚覺光改稱“普照院”(按:清乾隆《泉州府志》所征引的何喬遠《閩書》,將文翠誤為斷臂和尚,說成文翠將“泗洲院”改稱“普照院”)。宋理宗景定五年至元世祖至元間(1264-1294)廢。明洪武間(1368-1398),僧覺光復建。明代后期,寺田為豪右兼并,錢糧不足繳國課,歲入不足供香燈。至崇禎中(1628-1644),住持僧了蘊幾欲棄寺而去。泉州開元寺詩僧覺光來廈駐錫,與名士阮旻錫、葉名高等唱和,交往甚密,因得諸名士支持,鄉紳太常寺卿林宗載將其家族所購寺產一石八斗田地歸還寺院,使普照寺香燈不滅。覺光又將寺遷建于山前,殿堂院舍初具,住僧常達百余眾,號稱中興。但明末又廢于兵燹。延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瑯收復臺灣后駐軍廈門,捐資修建寺院,并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因寺院位于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之南,故更名為“南普陀寺”,聘請臨濟宗三十五世傳人慧日法師為開山第一代祖師,寺名遂沿至今。此后,經歷代住持僧如淵、景峰、省己、真衷、喜參等,以及興泉永道道尹胡世銓等地方官員,多次募資新修擴建光緒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備中等禪寺規模,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此后數百年來,經歷代住持如景峰、省已、喜參等諸位高僧多次相續擴建,至民國初年,已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禪寺格局,為近代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剎。*ek國學網

  民國年間,南普陀寺有較大發展: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喝云派師徒世襲寺院,民國十三年(1924年),喝云派法裔住持轉逢和尚將寺院改為十方叢林道場,推選云門派傳人會泉和尚為首任方丈,會泉接任后于第二年便首創閩南佛學院。*ek國學網

  民國十六年(1927),會泉首屆方丈任滿,自請退居,公推太虛大師繼任方丈兼學院院長。當時太虛正擔任中國佛教會主席職務,對推行佛教改革和改進僧伽教育極為重視,聘請大醒、芝峰、寄塵諸法師來閩南佛學院負責教務工作。大醒諸師追隨太虛多年,是太虛推行佛教改革的得力助手,對僧伽教育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他們來任后,將禪寺和學院作為他們推行佛教改革和改進僧伽教育的實驗基地,積極開展工作,并于十七年創辦《現代僧伽》雜志,以廣宣傳。此時南普陀寺一度成為海內外佛教交流的中心。全國知名的一代高僧太虛、弘一、虛云、圓瑛諸大師,均曾來寺傳經弘教,全國各地知名法師,如常惺、大醒、芝峰、蕙庭等相繼來閩南佛學院擔任教席。此外有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的學僧來院就學,一時群賢畢集,法幢高舉,在國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引起海內外佛教界的重視。與此同時,有些原在南普陀寺供職的職僧和法師,紛紛出國弘教。其中如轉道,轉岸、瑞等諸大師,民國初年即往新加坡創建寺院,開辟閩南漢僧南渡傳教的基地;大虛大師在南寺方丈任內,受首任方丈會泉和尚的資助,前往西歐多個國家進行考察、訪問。退居住持轉逢和尚,曾行腳遠赴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朝圣、求法,后又經西藏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傳教。三十年代末,退居方丈性愿法師南渡菲律賓傳教、成為菲島第一代開山祖師,此后,前往新馬傳教的還有廣洽、廣義、廣凈諸師。另外還有一批閩南佛學早年的教師和學僧,如演培,印順、竺摩諸法師。他們在東南亞各國廣弘佛法,深得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的推崇。v$!wjj8_ALs!@e_國學網a5j%^(++e5國學網6q4國學網3791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爆發,南普陀寺一度被駐軍占住。時戰火日迫廈門。閩南佛學院遭日機轟炸,寺中住僧和學院師生紛紛避入內地或出國。二十七年5月廈門淪陷后,先后由覺斌、會覺住持。但此時寺院已是僧眾稀落,寺宇蕭條,戰前的盛況已成為過眼煙云和歷史陳跡。抗戰勝利后,民國三十七年(1948),南普陀寺為性愿法師六十大壽舉辦三壇傳戒大法會,來自海內外求戒的緇素佛教徒1000多人參加受戒大典。濟濟滿堂,極一時之盛。但不久由于時局緊張,集居僧眾又煙消云散,南普陀寺又復凋零。6國學網knabfrtw4國學網yspanspanrd國學網1`span;=ig1e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撥出巨款翻修寺宇殿堂,還在寺的右側開鑿“般若池”,后山新建轉逢、會泉和尚的紀念塔。1958年大躍進,廈門對佛教寺院進行合并,各寺僧眾集居南普陀寺,僧參加勞動,自食其力。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寺院住僧遭受猛烈沖擊,紛紛離散,另謀生路。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員會,妙湛和尚任管委會主任兼任寺務監院。1988年又被公推為南普陀寺第八任方丈。妙湛和尚任職以后,于1985復辦閩南佛學院,并首次招改女眾學僧,使閩南佛學院規模不斷擴大,設施日臻完善。十多年來,南普陀寺不僅舊有殿堂翻修一新,還增建了東、西山門、海會樓、普照樓,佛協辦公樓、慈善樓、上客堂和禪堂等建筑,并依地勢修建了萬壽塔、水榭事、蘇亭、廬亭、衡陽亭、清水亭、敬業亭,還建造了景峰和尚與喜參和尚塔墓、太虛大師和廣洽法師紀念塔。現有建筑總面積已超過原有將近一倍。常住僧眾有180多人。1994年又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佛教慈善事業基金會,造福社會、回報眾生,使千年古剎呈現前所未有的煥發恢宏之貌。1995年12月妙湛老和尚圓寂。現任方丈為圣輝大和尚。v$!wjj8_ALs!@e_國學網a5j%^(++e5國學網6q4國學網37

  南普陀寺規模宏大,占地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平方米。寺廟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中軸線主體建筑,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回廊,回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v$!wjj8_ALs!@e_國學網a5j%^(++e5國學網6q4國學網37918+-*84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體中心,崇宏雄偉,殿前石庭平舒寬展,正中寶鼎香爐巍立,兩側白石寶塔高矗,更顯廣庭崇殿的莊嚴肅穆。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觀音。清初施瑯始建稱大悲閣,為南普陀改稱之由來。殿立于大雄寶殿后石砌多角形高臺上,中隔兩段石階近三十級。主殿為斗拱結構的無梁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結構嚴密,俗稱蜘蛛結網。閩南信眾崇奉觀音菩薩,香火鼎盛。v$!wjj8_ALs!@e_國學網a5j%^(++e5國學網6q4國學網379

  藏經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有經典、佛像、宋代銅鐘、古書、清乾隆御碑八塊,其中明萬歷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和明代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寺里還有七座白玉如來佛塔和二座11層高的萬壽塔。南普陀寺的殿堂樓院隨分散建于地形復雜的山坡上,又以其實際使用不同,各具形式。但在整體布局中,均能以中軸線上的主殿為中心,高低俯仰相從,參差錯落有致。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墻將全寺建筑群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6國學網knabfrtw4國學網yspanspanrd國學網1`span;=ig1e

  重視環境建設,是近年南普陀寺建筑重的新趨向。縱觀寺院內外到處有菩提嘉樹垂蔭,藝圃百花爭艷,還在寺前山后的碧荷池畔和林泉幽壑之間,建造亭臺、水榭、曲橋、花塢,使信眾游客,在朝參名山古剎之余,領略山水林園的佳趣。南普陀寺的殿堂、樓院、門廊等石柱上,均鐫有出自文人高士撰書的楹聯,還有許多古今詩人墨客留下的詩詞吟詠,其中有不少佳作,不僅格調清新,意境高越,還賦有時事記實的內涵,令后人在吟味中獲得史疑佐證的契機。如宋人尉滕翔在詠“無盡巖”的詩句中,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無盡巖下還是波浪翻滾的大海,以及山中野寺荒寂的情景,反證了所謂鷺島全面開發前的中唐,即有人獻地五十余畝以建昔照寺殿堂的誤傳。又如晚明與重興普照寺詩僧黨光和尚同時的鷺島名士池顯方,在題《五老山》詩的起句中,即以“十年古剎幾殘灰,重見天花散講臺” ,點出覺光大師重建普照寺的史實。hVB 國學網!@國學網#¥¥=kj7國

  南普陀寺一帶風光旖旎,寺廟依托五老峰,“五老凌霄”乃廈門八大勝景之一,以其挺拔秀奇著稱。每遇山雨初霽,峰頂云霧蔚薈縹緲,如五位老人凌空而坐,所謂“圣德昭傳東海岸,輝光普攝五老峰。山上林木蓊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巖泉清冽。盤旋曲徑,直上顛峰亭臺。登于五老峰之巔,極目遠眺,海空寥廓,波濤洶涌,浩渺無邊;低首俯瞰,殿宇重重,煙霞蒸蔚,恍若仙境。俯瞰足下,梵宇琳宮浮現于云霧縹緲之間,恍若置身蓬萊仙閣之上,飄然欲仙,樂趣無窮。真不愧為“鷺島名山藏古寺,梵宮勝景納游人”;“喜瞻佛剎連黌舍,飽聽天風拍海濤”。hVB 國學網!@國學網#¥¥=kj7國學網e

  100、莆田市廣化寺 

  廣化寺全國有四處,分別是北京廣化寺、福建莆田廣化寺、河南洛陽廣化寺和浙江臺州廣化寺。莆田廣化寺福建省莆田市城南三公里處的鳳凰山麓,環境幽靜、建筑宏偉、歷史悠久。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e

  廣化寺創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本為當地名士鄭露三兄弟(世稱“南湖三先生”)講學之所,后獻其所于金仙禪師(即開山祖師)取名“金仙院”。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經來自天臺山的無際禪師募資拓建后,改名金仙寺。v$!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金仙寺住持志彥法師奉詔入宮,講解《四分律》,睿宗賜號為聰明禪師。因志彥禪師向睿宗奏報:隋時天臺宗無際禪師持誦《妙法蓮華經》,感召寺內石上涌出一股清泉,睿宗大悅,賜寺名“靈巖寺”,并命書法家柳公權書“靈巖寺”額懸掛在寺門之上。至此,靈巖寺名揚天下,被稱為閩東一大叢林。hVB 國學網!@國學網#¥¥=kj7國學網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詔毀天下佛寺,勒令僧尼還俗,寺僧靈敞、無了匿于民間。宣宗李忱繼位,興教復寺,禪宗南岳系無了禪師復出,主持寺院修建。咸通六年(865)寺為颶風所毀,住持涅槃募緣修復并創建山門。哀帝天祐二年(905),節度使王審知令人寫經5000卷付寺入藏,并命監察御史、名士黃滔撰《莆山靈巖寺碑銘》以紀其盛。

  宋朝時,鳳凰山(又稱南山)一帶佛教寺廟盛極一時,在地方官支持下,共興建了2寺、10院、120庵。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賜額廣化寺,并修繕廟宇,使之“檐楹相摩,軒宇層出” ,所屬庵堂廟院眾多,僧尼千余人。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廷始在莆田設置軍州 “興化軍”,故民間有“未出興化,先有廣化”之說。云門宗傳人機辯禪師曾來寺駐錫。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寺遭火災被毀。明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僧慧廣、源徹等相繼營建,使其逐漸恢復當年盛況。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著名學者黃仲昭來游,有詩狀其盛況:“風景無端擁寺門,望中山色幾重分。泉聲滿室長疑雨,樹影當窗半是云。一派禪房依澗轉,數聲清磬隔林聞。靈巖一百二十寺,多少樓臺鎖夕曛。”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莆,寺宇又遭焚毀。歷任住持慧廣、極中、源徹相繼大力經營。萬歷八年(1580)住持慧廣、智潛募建法堂,十六年(1588)住持云章、圓材主持修復溪聲閣和大雄寶殿;三十九年(1611)住持法果建山門;翌年,住持真一與法果建藏經閣、巢云樓和香積廚。清康熙二年(1663),二勝和尚增建法堂。三十一年(1692),鎮守福建興化、泉州等處的總兵王萬祥捐資進行全面修建,歷時四載始竣,并將舊法海寺和小南山庵歸入寺內。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臺風毀寺。西塔院僧淡恒為修復寺宇,于同治八年(1869)東渡臺灣勸募,備嘗艱苦而宏愿未竟。至光緒十二年(1886)全寺除觀音閣外,皆成瓦礫蔓草,寺內僅有2名僧人。光緒十六年(1890),善和法師住持廣化寺,立志重建古剎。通過四方募化,陸續重建了大雄寶殿、客堂、禪堂、方丈、凈行堂等,形成今天寺廟的格局。又于后山頂創建天馬巖。三十三年(1907)本如建大悲閣。前此一年,善和和尚發愿赴京請藏經,途經廈門而圓寂。本如和尚繼其遺志晉京,于宣統二年(1910)奉御頒《龍藏》7000余卷歸山,隨后本如和尚往南洋怡保募造藏經樓;于法堂之上加層增建,至1923年落成。1926年藏經閣落成。1933年修觀音閣被稱為廣化寺中興時期。v$!wjj8_ALs!@e_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化寺受到政府的重視與保護。1949年底住寺僧人約60人,土改中分到田地與山場。寺僧還管理龍眼、荔枝等果樹300多株,種植香蕉500多株,加上山林100多畝,經濟收入十分可觀。1956年在海外僑僧及華僑的資助下,重塑天王殿內彌勒菩薩和四大天王像。至1965年,仍有57名僧人住寺,他們一邊念經修持,一邊耕種田地,看護山林,過著“農禪并重”的生活。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廣化寺被迫關閉,僧人流散,佛像被砸,殿堂也改作廠房。文革之后,成立了“莆田縣廣化寺修建委員會”,對古剎按舊觀進行全面修復。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海外僑僧和信徒的熱心資助下,1984年12月,廣化寺的主體修復工程宣告竣工。12月7日(農歷閏十月十五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法會,中外佛教界人士1400多人參加這了一慶典。現任主持為學誠法師,為中國佛學院的研究生,接任方丈時年僅24歲,是全國重點寺廟中最年輕的方丈。目前全寺共有僧人200人。v$!wjj8_ALs!@e_國學網a5j%^(++e5國學網6q4國學網37918+-*84

  廣化寺坐西朝東,建筑上是以殿群、院落、樓閣、廡廊組成的一座大叢林。經過1980年這次的修復與擴建,總面積約4萬多平方米。整座寺廟沿山勢自然上升,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在坐西朝東的中軸線上,分布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臥佛殿(下為祖堂)等,全長385公尺,主體突出,巍然壯觀。東側次第為東羅漢殿、鐘樓、五觀堂、伽藍殿、尊客尊、水云鄉、圓通門、溪聲閣等建筑。西側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戒堂、祖師堂、凈行堂(念佛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寺后東西兩角的最高的密林深處,相對聳立著觀音閣和小南山,大雄寶殿為清光緒年間的建筑,建于2.7米多高的臺基之上,面闊5間,進深4間,高22米,建筑面積837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殿頂瓦片每塊重3.2公斤。殿后部的外檐下還保存宋代的4根瓦楞形石住。大殿正中供奉著3尊高達5米的金身佛像。兩側列坐著十八羅漢像,也為泥塑金身,每尊高2.5米。v$!wjj8_ALs!@e_國學網a5j%^(++e5國學網6q4國學網37918+-*84

  廣化寺廨院有仙游鳳頂,這種佛寺建筑樣式在世界上只有九座:國內為廣化寺廨院和莆田涵江如意堂;國外7所,為印尼的萬隆協天宮、三寶壟大覺寺、蘇門答臘喃嗙大興廟、井里汶巴杞安潮覺寺、雅加達丹基百達新疆廣化寺、蘇門答臘巴東西興宮與馬來西亞的檳城吉打廣福宮。

  廣化寺的歷史文物:寺東側有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的釋迦文佛塔,塔高約36米,為石筑五層八角形仿木樓閣式建筑,系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塔旁的普門寺,是唐末御史黃韜所建的“東峰書堂”故址。天王殿前兩座石經幢為宋治平二年(1065)造,呈五層八角形,一座無銘文,另一座刻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以及捐金助建者的姓名等,是研究梵文漢譯與莆田方言關系的珍貴實物資料。寺內還有“鄭三先祠”,為紀念舍地建寺的名儒鄭露三兄弟,祠內有一“開莆來學”的匾額。另有一“南山樾萌”石匾,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真跡,十分珍貴。

  廣化寺最突出之處是僧人修持、寺廟管理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方丈、當家以身作則。僧人注意研讀佛經、提高文化水平,發展佛教文化事業。1990年,廣化寺被中國佛教協會列為全國三大模范叢林之一。1996年,廣化寺與中國佛教協會還成功地舉行了108天的規范傳戒法會,這是建國以來為期最長、受戒人員素質最高的一次傳戒法會。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曾先后于1981年、1990年兩次蒞寺視察,稱贊此寺修持制度:“一入山門長道心,南山風范見傳承。威儀秩秩齋堂里,粒米當思大眾恩。”其二是:“律己其志剛,接物其氣柔。學修不出門,聲教及遐陬。如何辦道場?儻于此間求。”3Ggh國學網e_G*(#@!

  101、莆田市囊山慈壽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縣江口鎮囊山村,囊山位于福建莆田市區東北約20公里,主峰海拔639米,其巔峰巒重迭,累列蓮瓣,遙望像古代人席地而坐所憑的“隱囊”,故名囊山。在莆田二十四景中被稱為“古囊列獻”。囊山寺為福建省著名古剎,在東南亞佛教界也有一定影響,在海外擁有六個下院:馬來西亞的紫竹亭、觀音亭、慈光亭,印度尼西亞的金德院、廖內島媽祖宮和茂物福德廟。近年來,這些下院不斷前來朝拜祖庭,增進了解和友誼。1983年,該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慈壽寺創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開山祖師為妙應和尚。妙應出行時有兩只馴虎跟隨,人稱“伏虎祖師”,因此得名“伏虎庵”,后改名“延福院”。僖宗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皈依妙應法師,為祝其母親壽誕,遂將寺院擴建,并奏請朝廷,賜名“慈壽禪寺”匾額。唐代時該寺聲名遠揚,住寺僧人達千人。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又賜慈壽禪寺莊田20頃為寺產,贍養寺僧。宋仁宗景祐初年(1034年),對寺院又進行了全面擴修,并建起了放目亭、云濤亭、蒼霞亭、蘇綠亭、石屏軒、松風閣、云臥堂、白云堂、海月堂、延壽堂、西來室、幻如室、凈居室、放光室等等。常住僧人數百。景祐四年(1037年)后幾十年中,寺遭3次火災,經3次重建,日就寥落宋代,慈壽寺還充當驛站。據宋代制度:州縣郡道除少數重點地設官驛館舍之外,余皆利用庵寺作為宿站,由僧人負擔招待。當時由福州抵興化軍城官道過江口迎仙館(今館后村)經囊山,定慈壽寺為宿站,寺于虎溪上建放目亭,有小沙彌司菑望,見有從南北來的官員夫馬,即扯起亭上旗號,寺里即鳴鐘集眾整袈裟出山門迎接。理學大家朱熹在赴任同安主簿時,曾投宿囊山寺,曾有詩記其行程和感慨:“曉發漁溪驛,暮宿囊山寺。云海近蒼茫,溪山擁深翠。行役倦修程,投閑聊一憩。不學塔中仙,前途定何事”。3Ggh國學網e_G*(#@!$rbt國學網ybnD7j9;=G34`國學網12jmNspan國學網8jv_ArtD5

  元仁宗至元二十四年(1287)寺毀于火災。至元二十六年(1366)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復舊觀。元朝末年又毀于兵燹,僧眾散盡。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住持道杰重建法堂,后續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住持湘江法師集資建香積廚、齊堂及廂房。成祖永樂九年(1411),住持永清法師重修毗盧閣、輪藏閣、鐘鼓樓,后一行法師重建大雄寶殿。至宣德八年(1433),僧連城又一次修建殿宇,備齋房僧寮300多間,重現閩中名剎風采。嘉靖年間(1522-1566),慈壽寺遭到三次破壞,寺院被毀,殘存的只有輪藏殿和一座鐘樓。至萬歷年間(1573~1620),住持常列在莆人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幫助下募緣重建。3Ggh國學網e_G*(#@!$rbt國學網ybnD7j9;=G34`國學網12jmNspan國學網8jv_ArtD5

  清朝時,寺院一直衰敗,未能恢復明朝初年的規模,雍正七年(1729),住持永陵于呈請莆田縣,以寺產自列朝相沿至今,早已有名無實,奉準豁免應繳錢糧。光緒十一年(1885),住持通源法師見廟宇年久失修,發愿重興,遂逐日誦佛號敲木魚到處募化,重修了大雄寶殿。今天在大雄寶殿還掛著這樣的楹聯:“伏虎初興慈壽寺,敲魚重振古囊山”。

  宣統元年(1909年)得海外僑僧之力,源智、慧賢法師相繼興建禪堂、齊堂、庫房、客室、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功德堂及左右兩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證明、妙義法師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門。修建、增建工程延續到民國36年。為經久計,建筑物均采用磚木混合結構,廊門等均作磚券這些建筑都采用磚木混合結構,至今保存完好。1951年,在海外僑僧資助下,修建了辟支巖塔,創建荼毗場,增建了藏經閣。1956年,住持化光法師主持樹立了《囊山慈壽禪寺歷代中興碑記》。到“文革”前,寺中仍住僧三十余人。“文革”中,囊山風景石、崖刻等文物古跡被當做“四舊”焚毀殆盡,寺僧30多人被迫還俗。僧眾流散,佛事活動停了。1981年,囊山慈壽寺經政府批準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重新開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內,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時募集資金,重塑佛像,對殿堂進行全面修復。1983年,慈壽寺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后,加快了修復的步伐。23名僧人,耕重田地、看護山林,開墾耕地,自食其力,“農禪并重”。現任寺院首座為能慈法師,66歲,福建仙游人,1955年出家。3Ggh國學網e_G*(#@!$rbt國學網ybnD7j9;=G34`國學網12jmNspan國學網8jv_ArtD5

  囊山寺座北朝南,背靠囊山,面臨南北洋平原。現有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大小殿堂30多處,屋舍150多間。寺的布局與莆田諸名剎基本相同,主要建筑物座落在中軸線上,依勢而建,自下而上,有山門、佛殿、大雄寶殿等六進。左右兩廂還有殿宇屋舍。面前第一進巍峨壯觀的山門是1996年新建的,結構為城樓格式。上面的“囊山慈壽寺”題額是現代世界華僧會副會長釋寂法師所書。

  再上去第二進是80年代所建的山門。我們拾級而上第三進便是天王殿那是第四進大雄寶殿,它是寺的主要建筑部分。殿中供奉“三世佛”,中間那位是釋迦牟尼;左邊是藥師琉璃光佛,他能為眾生醫治疾病;右邊是阿彌陀佛,亦稱無量壽佛。大殿兩旁是十八羅漢。大雄寶殿的建筑物是清末按原式重建的,80年代進行整修。殿前石柱上有副楹聯:“伏虎初興慈壽寺,敲魚重振古囊山”,說的就是妙應和尚開山建寺和光緒年間通源法師敲木魚到處募化重修大雄寶殿之善舉。o_y國學網,mFGY:{國

  第五進法堂。左邊殿堂為“妙應祖師堂”,供奉唐代開山祖師妙應和尚。第六進祖師殿建在辟支巖上,為妙應祖師當年開山時靜修處,是近年才建的。整個殿宇用36根石柱支撐屋面。

  慈壽寺文物、古建筑在明代嘉靖年間和1966年文革中毀壞殆盡。現存文物只有“虎石”碑刻,傳說是伏虎祖師用竹杖所書,另有明代三只大鐵鼎,每只直徑一米,一次可煮大米飯100斤,可見當日寺院規模。大殿左邊下廊廡后面空地上有口千年古井,相傳是唐景福元年(892年)妙應祖師率眾僧開挖的,后人稱為“唐井”。另一古井相傳為宋代所建。“唐井”旁那大石槽刻有“無咎”兩字,下刻“熙寧歲在已酉十二月謹題”。此物系是宋熙寧間(1069)所造。IQQ國學網Far54e國學

  另有一座“慧薰塔”此塔為紀念開山祖師妙應大和尚。妙應(820-898年),俗姓黃,名文矩,字子薰,福建莆田縣人,出家后法名涅槃,為人舉止怪誕,常口出囈語,行蹤不定。有時坐禪巖洞,數日不食;有時裸臥巖石,任蛟蟲叮咬。因他出行時有兩只馴虎跟隨,人稱“伏虎祖師”。妙應法師于乾寧五年(898年)七月二十日子時圓寂,終年79歲。八月十五日于法堂中起塔下葬,王審知奏朝廷賜謚妙應大師。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遷建于法堂西側;南宋高宗紹興間(1131~1162)詔加封明通禪師,賜塔名曰“慧薰”。

  慈壽寺所在的囊山為風景名區,唐宋時莆田境內南山、龜山、梅峰佛教名山齊名為莆田佛教四大名山。其主峰海拔639米,其巔峰巒重迭,累列蓮瓣,在莆田二十四景中稱為“古囊列獻”。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進士、莆田文章始祖黃滔,宋代名臣蔡襄,南宋著名詩詞人劉克莊,宋紹興狀元黃公度,宋理學家朱熹,明景泰年間狀元柯潛,明萬歷間宰相葉向高及近代名人等來此游覽或借宿寺中。黃滔有首《游囊山寺》,描繪了唐代囊山寺清幽的環境和游擊隊歷史傳說:“山有重囊勢,門開兩徑斜。溪聲寒走澗,海色白流沙。

  庵外曾游虎,堂中舊雨花。不知遺讖地,一一落誰家?”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狀元、莆田人柯潛有《囊山寺辟支巖》二首,則詠歌了明代囊山和慈壽寺一帶的秀麗風物。其一詠囊山寺:“下馬松關外,行行過虎溪。鐘鳴知寺近,云暝覺天低。

  澗底流泉滑,檐前古木齊。何時謝塵鞅,此地卜棲居”;其二詠山間風光:“借榻云深處,風窗夜不扃。興來吟風月,睡起坐聽經。鶴舞松陰碎,龍歸雨氣腥。明朝賦歸去,山色為誰青明 ”。

  102、莆田市光孝寺??

  廣州、福建莆田、建甌均有光孝寺。莆田光孝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勝利路中段。為閩南著名古寺,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光孝寺始建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光孝寺的所在地叫梅峰,古代又稱梅子岡,因此山遍植梅樹而得名。隋唐時,此地有座觀音亭,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固求觀音喜得貴子,舍梅子岡山地l00多畝,擴建為佛教廟宇。北宋徽宗祟寧二年(1103),宋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翌年,又賜額“祟寧禪寺”。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為“天寧萬壽寺”。惠照法師時任萬壽寺住持,將寺廟修繕一新。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住持惠澤等發愿鑄造大鋼鐘。經過三次鑄造,音色都不甚理想。直到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住持懷琇請名匠蔡通冶鑄了一口銅鐘,音色清朗,音量洪厚,凌晨時鐘聲可傳到40里以外。從此,“梅寺晨鐘”被列為莆田一景。紹興七年(1137)時,宋高宗賜“報恩光孝寺”,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稱光孝寺,一直沿習至今。光孝寺在宋代屢經擴建,殿堂雄偉,成為莆田境內四大叢林之一。在大雄寶殿邊還建有梅峰書院,四周名士云集在這里談經論道,著書立說,人稱講寺。梅峰寺住持惠深在法堂左側建李公祠以紀念之。

  元朝時,朝廷在寺內設“官講”,使梅峰寺成為名符其實的講堂。后年久失修,逐漸衰敗。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住持規永法師予以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全寺被入侵的倭寇燒毀,僅存大雄寶殿和鐘樓。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由住持月珍法師募捐重修,后相繼建起了伽藍祠、香積、法堂、大士閣、山門和瞻拜亭。IQQ國學網Far54e國學網kl9國學網

  清代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光孝寺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清順治皇帝拜光孝寺維琳和尚為師,封其為玉琳國師,他皈依法名行癡。清康熙三年《重修光孝寺大殿碑》載:“光孝寺在郡治之南,距城二里許,隔岸塵囂,虹橋鎖斷,背獅峰而面雙水,極稱形勝,且寺基弘敞,曲徑重門,修廊廣殿,金容晃耀,祉樹青蔥,凡信心登禮者,疑梵釋放天之宮,從空而墜,不知人在人間也。”,足見寺院的規模宏大。光緒十三年(1887),鐘樓失火,樓內那口宋代銅鐘競被火溶化。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南洋回國的微嘉法師任光孝寺住持,四處集資,興修了大維寶殿、方丈室、客堂、鐘鼓樓、韋馱殿和禪堂等,又按宋時銅鐘尺寸新鑄了一口銅鐘。鐘高1.64米,外徑1.04米,重1500公斤,音色洪亮。鐘身鑄有《大悲咒》、《鐘咒》全文,共543字。微嘉法師弟子眾多,有近百人卓錫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有海外廨院18座。從清朝末年始,光孝寺的維修費和日常開支都由海外廨院資助。IQQ國學網Far54e國學網kl9國學網@#RTJK$#eaw34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光孝寺徹底被毀:佛像砸壞,僧眾遣散,殿堂改作他用。幸存者唯有清代一口鑄銅鐘。文革之后,光孝寺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海內外佛教界的努力下,經過十年重建,基本上恢復當年規模。現任住持為明旸法師。

  光孝寺全寺占地面積為5.3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為1.8萬平方米。整個建筑古樸大方,布局主次分明,鍺落有致。光孝寺有三組建筑群: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分:六進殿堂:山門牌坊、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樓)、大悲殿。左側分布著伽藍殿、鐘樓、客堂、齋堂、僧舍、功德堂;右側次第為祖師堂、鼓樓、凈業堂、禪堂、方丈室等。整個建筑依山而建,次第上升。大悲殿建于梅峰之巔,為市區的最高處,殿閣高22米,登臨遠望,市區景色盡收眼底。大悲殿正中供奉著一尊坐式觀音像,高近14米。其伽藍殿、祖師殿、法堂、禪堂、祖堂、藏經樓、方丈室、香積櫥、齋堂、寮堂、殿宇均為楠木木質結構,似此規模宏觀之楠木建造佛殿,不但福建罕見,就全國而言,亦屬少數。

  光孝寺被譽為福建佛教之發祥地,在福建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光孝寺向為閩、浙、贛僧人求戒圣地,福建佛教法會,歷代都以此為戒壇。明代鼎盛時,曾聚集千計僧侶。直至1949年二月十九日觀音圣誕,還授最后一堂戒。而今在光孝寺受戒僧人,有許多是僑居美國、南洋、日本及香港傳播法音者。Wae4國學網QF*O{@!J國學網*$#(:easuyb2國學網gvf4de國學網a

  103、福清市萬福寺 

  萬福寺在全國有兩座:一座位于云南省宜良縣湯池鎮涌金山,另一座即是位于福建福清市漁溪鎮西北的黃檗山。該山古時以盛產黃檗木而得名。該寺距福州約70公里,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也是日本佛教黃檗宗的祖庭。Wae4

  唐德宗貞元五年(78年),莆田人正干從六祖慧能處學禪得法后回閩,路經黃檗山,愛其山川靈秀,想起師父“遇苦即止”的贈語,因悟“黃檗味苦”,便開山結茅,募緣建寺,初名“般若堂”。貞元八年(792),又于堂之東向增辟院落,禪寺粗具規模,朝廷賜名為“建福禪寺”,俗稱“黃檗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希運來此出家。他后至江西百丈山參拜懷海,得傳心印后又返回黃檗山。懷海傳希運、希運傳義玄,黃檗山成為臨濟宗的發源地之一。宋時宗風猶盛,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臨濟宗楊歧派善果禪師從湖南溈山來此住持,達10年之久。元朝時逐漸衰微,寺幾荒廢。Wae4國學網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寺僧大休得莆田周心鑒居士之助重修殿宇,香火盛極一時。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擾福建沿海,寺毀于戰亂中。穆宗隆慶初(1567-1568年)僧中天發愿重修,并進京奏請藏經,苦候8年未果,竟圓寂于京師。其徒孫鑒源、鏡源繼承遺志又進京,越六寒暑,得邑人宰相葉向高之助,朝廷乃賜藏經678函、紫袈裟三襲,同時賜額“萬福禪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鑒源、鏡源回寺后即著手修建大殿與法堂,葉向高亦捐建一座藏經閣,寺院始起衰轉盛。毅宗崇禎二年(1629)又建東西客堂,寺僧赴湖州金粟山廣慧寺禮請密云圓悟為住持。崇禎六年(1633)密云退居,費隱通容禪師繼席,隱元被推為西堂。崇禎十年(1637)隱元得傳心印,住持黃檗山萬福寺,他遠到漳州、潮州一帶募化,經過數年的辛苦經營,修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山門、齋堂、鐘鼓樓、庫房、寮舍等大小30余處。同時,隱元還大力弘揚臨濟宗風。清順治十一年(1654),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傳法,在日本發展黃檗禪宗,黃檗山萬福寺也因此而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祖庭。萬福寺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寺又趨衰微,僧清馥一度募化修復。Wae4國學網QF*O{@!J國學網*$#(:easuyb2國學網gvf4de

  1928年,萬福禪寺突遭山洪之劫,寺院損失嚴重。1949年又罹火災,千年古剎毀于一炬,藏經、文物焚毀殆盡。1957年春,雖經多方努力,僅于唐代故址修建法堂、方丈室兩座,供僧眾棲止,寺院全貌難以恢復。1966年,寺更遭滅頂之災。1979年11月,日本京都黃檗山萬福寺及所屬各寺,以黃檗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的“日本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一行18人,首次來福清黃檗山拜塔謁祖庭,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后,”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華訪問。1983年,日本僧人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作紀念。1989年4月成立了”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修建委員會”,由已故福建佛教協會會長、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師任主任,著手對萬福寺進行修復,經過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海外華僑的資助下,黃檗山萬福寺重建工程得以告竣,現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禪堂、隱元紀念堂等皆煥然一新。1997年12月8日,隆重舉行重建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現寺中文物尚遺石槽三口,其中宋代一口有“僧淳生為四恩三有舍,慶歷五年己酉(1045年)七月造,住持沙門復其”的題刻。萬福寺一帶巖、洞、石、嶺、溪、潭、井、泉、庵、堂、塔、院,森嚴羅列,文化遺址很多:六朝梁代江淹在此留有吟詠,唐宣宗曾在此觀瀑聯吟,明代宰相葉向高在寺內有書聯。國學網n7Ety國學網jm65qi國學網`x@#!%awe5j^$#*^

  萬福寺在海外的影響與清順治年間任萬福寺住持的高僧隱元禪師關系極大。隱元(1592-1673)是明清之際禪宗名僧,俗姓林,福建福清人。九歲就學,翌年輟學,以耕樵為業,23歲到浙江普陀山朝拜。泰昌元年(1620年)到黃檗山萬福寺出家,拜大休的弟子鑒源法師為師,后四處參學《法華經》、《楞嚴經》,從密云圓悟(1566一1642年)受心印。祟禎四年(1631年)任黃檗山西堂,崇禎十年任住持。隱元法師前后住持17年,多方募化,修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山門、齋堂、鐘鼓樓、庫房、寮舍等大小30余處,拾得萬福寺殿閣宏麗,堂宇周密。同時,隱元還大力弘揚臨濟宗風,開堂說法,僧眾逾千。國學網n7Ety國學網j

  清順治十一年(1654),應日本佛教界邀請,隱元禪師率僧眾從萬福寺出發,經泉州、廈門,在鄭成功將軍的支持下,東渡日本,到達長崎興福寺。1661年,在日本皇室和佛教界的支持下,隱元法師在京都宇治醍醐山麓按福清萬福寺規模式樣,創建了“黃檗山萬福寺”。隱元法師是繼唐僧鑒真和尚之后又一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歷代日本天皇相繼敕賜他“大光普照國師”、“佛慈廣鑒國師”、“徑山首出國師”、“覺性圓明國師”、“真空大師”等稱號,在日本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隱元博學多才,精于建筑、醫藥、詩文、書法,還被日本奉為茶道的中興祖師。把建筑、雕塑、書法、印刷、醫藥、音樂等大量先進文化傳入日本,并在日本發展黃檗禪宗,1867年,日本黃檗宗衍為十一派,嗣法者4648人,成了日本佛教的一大盛宗。黃檗山萬福寺也因此而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祖庭。日本的萬福寺至今保存完好,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重點文物。它的格局是典型的中國明朝佛教寺院的布局,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兩側回廊聯接著鐘樓、鼓樓、伽藍殿、方丈室等,遙相對峙。殿堂內的四大天王、彌勒、韋馱、釋迦牟尼等塑像都出自隱元弟子之手,與中國佛教寺院雕塑風格相同。寺內還有44幅匾額、56幅對聯,都是隱元、木庵、即非等手書,十分珍貴。如隱元所書“寶殿落成日,壇花出現時”聯,及“宮殿飛來松隱中,卻容鹵莽掣顛風,松仙影里呵呵笑,難得西來一老翁”詩句,都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國家重點文物)。隱元之后,日本萬福寺十多代住持都是中國渡日的僧人擔任。這里的佛事活動、僧人生活至今按隱元傳下來的中國寺廟傳統方式進行,念經的發音都帶有福州方言的味。

  目前,日本黃檗宗所屬寺廟達500多座。日本佛教界稱福清市的祖庭為“古黃檗”,稱京都的萬福寺為“新黃檗”。明靈舒居士有詩云此事:“天下兩黃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鄉人,一宿禪房語,經時客路塵。將行更瞻禮,十二祖師身”。國學網n7Ety國學網jm65qi國學網`x@#!%awe5j^$#*^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尚志市| 景泰县| 会理县| 海安县| 绥阳县| 鄂托克旗| 芜湖市| 江源县| 河西区| 彝良县| 漯河市| 黔西| 梧州市| 逊克县| 铜鼓县| 乌鲁木齐县| 广南县| 邯郸市| 宁化县| 都昌县| 仁寿县| 巩义市| 利津县| 义乌市| 天镇县| 甘德县| 湘潭市| 广丰县| 乌苏市| 绵阳市| 罗定市| 交城县| 正安县| 伊春市| 福清市| 广昌县| 宁安市| 衡阳市| 衡阳县|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