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遠居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縣城西北約75公里的戈壁灘上,是自古著名的西疆邊關,因由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為漢武帝時所置。自魏晉以后,因安西通新疆東部重鎮哈密的道路日見重要,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宋以后,中國和西方的陸道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妃。今原玉門關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黃土夯筑而成,回復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門,總面積63O余平方米。北門外橫過古長城,西門外現在是一片廣闊的鹽堿土和蘆葦沼澤。其它地面全為流沙所覆蓋。至于安西雙塔堡附近的玉門關,其遺跡已不可辨認。
甘肅河西走廊西端與古代的西域交界,玉門關是通向西域的門戶。其地屬于廣闊的荒漠地帶,到處分布著戈壁和沙漠。南北有高大的阿爾金山和馬鬃山夾峙,中間為走廊式平原,敞向新疆東部,疏勒河流貫其間,向西潛流入東疆羅布泊盆地。玉門關就處在阿爾金山北麓戈壁與疏勒河沖積平原交接帶上。漢代“絲綢之路”就取道于此。“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分成南北兩道。
玉門關是北道的出發點,到今哈密后,沿天山南麓一直向西,經過西域的許多城邦,然后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通向大秦(古羅馬帝國)。古代戰士赴西域作戰和一些使者、僧侶出國都取道于此。
早在漢武帝時,張蹇兩度出使西域都是從玉門關出行的。張蹇在西域十數年,歷盡千辛萬苦。回國后把在西域的見聞介紹給國人,擴大了國人的視野,促進了東西文化、經濟交流。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李廣利率數萬之眾、六千余騎出玉門關往西域征討大宛國,途中因諸小國堅守城池,不肯給食,又攻之不下,因而回師。一往一返為時兩年,回到敦煌,同行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廣利上書朝廷,請求罷兵。漢武帝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詔:“軍有敢入者輒斬之。”李廣利甚恐懼,只得留守敦煌。這時,玉門關成了鬼門關。
漢武帝為了改善與外族的關系,與遠居今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和親,先后將江都王建之女細君和楚王戍之孫女解憂嫁給烏孫王,取道于玉門關。
東漢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也途出于此。班超在西域三十年,對鞏固我國的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就在這玉門關道上,公元二世紀波斯王子安世經此東往洛陽。三國時,我國第一個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也由玉門關遠行。
玉門關與內地殊異的自然環境加上極度荒涼的邊色,常使一些愛國的遠戍和遠征者不免產生對人世的感慨,甚至帶些悲涼。他們把這里視為遠離東土的生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還。詩云:“關到玉門中土盡”,“唯思生入玉門關”,正反映了這種情感。至于唐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所指的玉門關,是東移后的安西玉門關,它距原玉門關還有數百公里之遠呢!”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原玉門關比后玉門關更加遙遠和荒涼。就歷史而論,玉門關不但把內地與西部疆域連結起來。而且成為亞歐東西兩方之間的一座橋梁,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起過重要作用。
今在玉門關附近還可見到一些古跡。玉門關原來也叫小方盤城,在它東北10余公里處還存大方盤城。大方盤城與小方盤城同建于漢代,是漢代至魏晉時期國家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供玉門關一帶官兵食用。此城長方形,夯土板筑,坐北朝南,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 6.7米。在這座城正南、長城內側有烽燧,叫“玉門千秋燧”,由砂石夾紅柳筑成,殘垣高約9米,是漢代防備西域兵入侵的報警系統。上述古跡,由于當地氣候干燥所以能夠保存下來。玉門關附近的漢長城殘垣是現今漢長城遺址保存最好的地方。殘垣最高處4米左右,結構是就地取材,以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夾砂礫層層夯筑,粘結非常牢固,可謂是我國古代獨創的“混凝土”。漢長城西起玉門關以西,貫穿河西走廊,過黃河東去。
玉門關地下曾出土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包括文具、織錦、狩獵工具、生活用品和武器等。目前國內出土的第四塊漢紙就是在這里發現的。這塊紙的生產要比蔡倫造紙早一百多年。更重要的是大量漢簡,有詔書、奏記、檄文、律令、藥方等。這一大批出土文物為研究漢代近百年的邊塞屯戍、生活、文化、外交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