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設居庸險,乾坤此北門。山川通上郡,形勢冠中原”。好一座不同凡響的居庸關!居庸關確實非常雄奇險要,古往今來有過多少吟誦它的輝煌詩篇!它不但形勢險要,而且歷史上或為北國大門,或為京畿要防,其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的重要,全國罕有其他關隘能同它相匹的。
居庸關位于今北京市北面的軍都山峽谷——關溝中部。古屬“居庸”地。相傳秦始皇筑長城時徙居庸徒(被征發的民夫、犯人等)于此,因稱居庸。其實它早已著名。成書于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就稱居庸為天下九塞之一。漢代開始在此設居庸縣并置關,即稱居庸關。因它處于軍都山內,亦名軍都關。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稱呼:三國時稱西關,北齊稱納款關,唐代稱居庸或軍都不一,還有薊門關之稱。以后各代都稱居庸關。北魏時期始筑關城,明洪武元年(1368)重筑,并修筑長城,成為長城的重要關隘,以防蒙古亡元殘余勢力侵擾。宣德年間曾加修建,景泰六年(1455)又拆除再建,這就是現存的關城。近年再次進行了重修,使已遍體鱗傷的居庸關城舊貌換新顏。明時居庸關與其西南的紫荊關、倒馬關之間還筑內長城相連,合稱“內三關”,構成京都西部的嚴固聯防線。《述征記》等古籍把居庸關所在的軍都陘列為太行八陘中第八陘。
軍都山為燕山山脈的南支。燕山山脈呈東西走向綿延于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海拔1000米以上,山勢峻急,成為南北的大阻。連山中斷,形成關溝,卻可以通南北,便利了當地的交通。北京東部的溫榆河取源于此,沿河的隘道便是軍都陘,古人所稱的太行第八陘。居庸關城跨關溝兩邊的山崖而筑。城周長7公里余,高8米余,有南北二門及一水門,溫榆河源從城下穿過。今水門已湮沒。城內原有過街塔,今僅留下臺基,即著名的云臺。古人所稱的居庸關范圍很大,把整個關溝都叫做居庸關,以南口和八達嶺為其南北口。而南口舊稱下口,原有城堡,今已毀。八達嶺城堡始建于明永樂二年(1404),后于弘治十八年(15O5)重建,就是現在見到的城堡。開兩門,東門匾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題“北門鎖鑰”。八達嶺因在高處(海拔約60O米),居高臨下,比居庸關城更險要。所以前人說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整條關溝兩邊,層巒疊嶂,懸崖峭壁,下臨深溝,古稱絕險。居庸關和南北兩口形成重關迭險,真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何況山上還有長城環護。難怪古人說,“燕京之有居庸,擾秦之崤函,蜀之劍門也”。信非虛言。
北京自古為軍事重鎮,后又相繼成為五前京都。居庸關為北京的北門,向為邊地通商場所。居庸關外長期以來是東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和活動的地區。少數民族貴族見北京物阜民殷,常存覬覦之心,每思南下侵占北京城,因此居庸關便成為兵禍不息之地。早在東漢時,鮮卑人就屢犯居庸關。自東晉至唐末,地方割據政權也常在此用兵。唐武則天時曾塞斷居庸之口以防突厥。到第10世紀前期,五代石晉割燕云十六州結契丹以后,居庸關便成為遼與金、蒙古與金激烈爭奪的戰場。公元1122年,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謀取遼的燕京(即今北京)。遼以強兵守后庸關,不料臨戰時,居庸關兩邊山崖忽然崩落,戍卒多被壓死,遼不戰而潰。這使金兵得以順利度關南下,占領了燕京。
公元12O9年,北部強大起來的蒙古軍又攻金的中部(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關,蒙古軍不能入,乃采用“聲東擊西”之計,留一部分人馬屯守居庸關外,暗下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荊關,入關后迅速移兵從南反攻居庸關,居庸關遂被攻破。后來蒙古軍卻未攻下金中都即退走。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又派兵攻破居庸關,并在關城駐扎。過了三年,蒙古兵再圍金中都,金主遣使求和,成吉思汗率主力回國,只留下一部分人馬守居庸關。金因受蒙古軍威脅,即于當年遷都開封。次年,蒙古軍便占領了中都。
到了元末,朱元璋的軍隊攻打元大都(今北京),元主由居庸關北走,元亡。明大將徐達派兵守居庸、古北等關口,絕了亡元殘余勢力的南窺之道。
明代末年,居庸關再發生一場激戰,這是關系到明朝絕續存亡的一次決戰。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百萬大軍由長安入山西,攻占太原后分兵兩路,由李自成率領的一路,經大同、宣化、攻破居庸關進入北京城,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亡。
居庸關是天險,又屢被攻破,這是辯證的。“天下沒有攻不破的關”。明末顧炎武聞說居庸關被李自成攻破,曾感慨地說:“地非不險,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人心去也。”這真是“一語破的”。
居庸關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元代薩都剌有《過居庸關》詩云:“居庸關,山蒼蒼。關南暑多關北涼。天門曉開虎豹臥,石鼓晝擊云雷張。關門鑄鐵半依空,古來幾度壯士死。草根白骨棄不收,冷雨陰風泣山鬼……”道出了沉痛的千古哀怨!
居庸關得天獨厚,有許多名勝古跡。最著名的自然首推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中非常雄偉壯觀的一段。長城墻身高大堅固,平均高達7.8米,上窄下寬,墻基寬約6.5米,頂部平均寬5.7米。墻基用整齊巨大的花崗巖條石鋪成,每塊重千斤以上。城墻上部包砌大城磚,里面充填土石。城墻頂部用方磚鋪砌,平整黨坦,可容五馬并行,或十行并進。城墻上兩旁有矮墻,稱女墻。內側女墻是防跌的;外測女墻有垛口,上部小口供瞭望敵情,下部小口供射擊。城墻上每隔3O0一500米就有一處敵樓或墻臺,作巡邏放哨或攻戰用。敵樓下層還可以住人或放武器,彼此互為犄角,可以交叉射擊。在城墻里側,每隔一段距離有券門,門內的石階是守兵上下城墻的路徑。沿長城的制高點上設有烽火臺,以傳遞警訊。一旦發現敵人,晝則放煙,夜則舉火,可把信息迅速傳至指揮部門。以上這些設施構成一套完整的防御工事。這里的長城有兩處高峰:北高峰和南高峰,最高點海拔約為1000米。登高遠望,但見巨龍蜿蜒起伏于燕山群峰之上,連綿不絕。它從遠方煙云深處奔舞而來,又朝天際飛騰而去,不見首尾。環顧腳下,官廳水庫閃閃發光,南眺北京,天氣晴好時可以見到樓群。山河壯麗,真乃偉觀!
居庸關本身也是風景宜人之處。山巒重疊,花木蒼郁,遠望如碧波翠浪,景色優美。金代章宗所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就指這里。關城內,元代至正五年(1345)所建的漢白玉石云臺,是現在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以遠望如在云端而得名。云臺的價值在券門內的石雕,有神鳥、奇獸、佛像等,最珍貴的是兩側券壁上所刻六體文字(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維吾爾文、漢文和西夏文)的《陀羅尼心經》和《造塔功德記》等石刻,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這些石刻還表明元時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它是研究我國古文字的重要實物。原來這座云臺上有三座石塔,稱“過街塔”,塔毀后又建了一座寺廟,后毀于火,故今只留下這座空的云臺。
云臺西南的山上有“白鳳冢”,也算是一景。傳說明代武宗曾數次出居庸關到宣府、大同一帶游玩,尋花問柳,長夜歡宴行樂不止。一次在大同府遇到一酒家女叫李鳳,美貌出眾,便強行帶回北京。到居庸關時,李鳳忽得急病而死,便葬于此處。墳生白草,因呼白鳳冢。京劇《游龍戲鳳》演的就是這個故事。
屆庸關北門外青龍橋火車站附近有我國早期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紀念館和墓園。清末的詹天佑為修筑京張鐵路作出了舉世聞名的貢獻。人們紀念他的功績,在青龍橋車站建造了他的銅像。1982年又將他葬在漢口的棺木遷到這里,建了墓園。
說到關溝,舊有七十二景之說,于今多已湮沒不可問。
值得一提的是八達嶺城堡東門外有一塊大石叫“望京石”,天氣晴朗時,登石上南望,隱約可見北京城,夜晚能看到城里的燈火。據說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出逃經此,曾站石上回望京都,唏噓良久。這塊石頭因此得名。此外,從關溝口,即南口向南望,隱約可見“二龍戲珠”之形,也是一景。所謂二龍,指谷地兩側的大山,所戲之珠乃是南口鎮旁兩山盡處一個孤立的山丘。兩山一丘,天造地設,相信龍的古人就把它看成“神奇”。古人曾稱北京龍蟠虎踞,其緣由大概出此。至于那些與宋時楊家將有關的景點,如“六郎拴馬樁”、“六郎影”、“穆桂英點將臺”、“五郎像”等都不可信,因為楊家將時代,北京已久入遼域,楊家將豈能到此抗遼?它們大概是后人因愛慕英雄而有意假托和附會的。
至今居庸關和八達嶺長城雖都已失去軍事防御價值,但它們作為可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將會永存,況且現在八達嶺長城是世界著名的古跡和風光游覽地,居庸關也成為風景名勝。現在京張(北京至張家口)鐵路和公路都經過居庸關,這里仍不失為燕山南北的交通要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