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修筑的雄偉的萬里長城,自東到西長逾萬里,蜿蜒于北國高山峻嶺之上,茫茫沙漠之間。長城的東面起點在哪里?在今遼寧省最東部的鴨綠江畔。但一般人只知道長城東端是山海關,這是因為從鴨綠江到山海關一段,原由土石壘起,工程較簡單,至今已全部毀壞,而山海關以西的長城,主要用磚石砌筑,工程堅固,至今得以大部分被保存下來。當然,說山海關是現存明長城的東端,這并沒有錯。
山海關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相連的遼西走廊西端。北倚燕山余脈,東南臨渤海灣,當山海之會,因以為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在此筑長城并置關,以防蒙古勢力的侵擾。當時又將西面的漢古渝關移此,故后來亦稱渝關、臨渝關,還有榆關之稱(古渝關),漢時置,以臨渝水得名。隋開皇年間筑城,據考證,故址在今河北省撫寧縣東榆關鎮)。這關為萬里長城東部最大的關隘,號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城,矗立于山海之間的狹長地帶上,依山面海,形勢雄要。其規模之大,為長城沿線各關口所沒有,只有西端的嘉峪關可與之相比。城高14米,厚7米,長4公里余。
磚石包砌,與萬里長城連成一體,十分堅固。城樓九脊重檐,偉拔高聳。有四座主要城門:東為鎮東門,南為望洋門,西為迎恩門,北為威遠門。在東西兩門外,還有延伸而出用以加強防衛的城圈,叫做羅城。全城四周水池環繞,東面還加設夾池。各個城門前原都有吊橋橫于池上,今已廢。城外有南北兩翼城與主關相依,高處設煙墩(烽火臺)、營盤,南面有入海石城老龍頭。各部彼此呼應,互成犄角之勢,形成一套完整的古代城堡防御體系。今關城大體尚完整,其中保存最好,也是氣魄最瑰偉的是東門,即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在它高大的城門上矗立著12米高的箭樓,樓分上下兩層,其東、南、北三面共開68個紅板箭窗,供作戰時射擊之用,平時關閉。在箭接西面二樓欞窗上懸掛著白底黑字的巨幅匾額,鐫刻著“天下第一關”五個行楷大字,字高達1.6米,筆力沉雄頓挫,別具一格,非常出名。據說,這塊匾額為明代當地進土肖顯所書。現在原匾收藏在箭接的樓下,樓上收藏的一塊為1879年(清光緒五年)重刻,現在樓外懸控的則是1919年再刻的。
山海關所在的遼西走廊是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地帶,山海之間相距不過數公里,峭壁洪濤,束若甕牖。山海關據此要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明所特別倚重。山海關作為一座軍事重鎮,在明代初、中期主要是為了防御北方蒙古勢力的侵襲,至明代后期,則主要是防備東北方女真的入侵。
這關的得失,實為京都北京安危所系。至于古渝關,在隋唐時代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北部契丹的侵犯。
從早期古渝關到后來的山海關,經歷了很多次戰爭。
首先要提到,古渝關作為東北方的門戶,曾不止一次輸送古代中期國勢強盛的隋唐的軍隊出境,遠征高麗。史載:“隋文帝、煬帝高麗之伐,四出師皆無功。”唐太宗時期曾三次出師伐高麗也無好結果。關于隋煬帝遠征高麗還有一個歷史插曲。據史載,荒淫又喜巡游征伐的隋煬帝于大業九年(613)再次親率大軍出古渝關東征時.在黎陽督運糧草的大臣楊玄感舉兵造反。楊曾遣人與在長安的起義軍領袖李密聯系。李密告訴楊玄感乘煬帝遠征遼外,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煬帝可不戰而擒。可是楊玄感來實施過計劃。如果接李密之計而行,那該早把這個暴君拉下馬了。
唐代中期以后,東北契丹為患。開元二十年(732)契丹可突干背叛,于古渝關外打敗唐軍,天復三年(903)契丹主阿保機遣將率兵犯古渝關,為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的軍隊所敗。五代梁乾化年間,古渝關為契丹所取,契丹人游牧于營(今河北昌黎)、平(今河北盧龍)兩州之間,成為大患。
到了北宋后期,東北的女真族逐漸強盛起來,屢屢犯邊,成為新的禍患。宣和末年,古渝關為女真所得,關內金人和漢人來處。后來金將斡離不就是從平州率兵南下侵宋,導致北宋的覆滅。
自明代建成山海關后,這里同樣發生過不少次戰爭。
最著名的是明末李自成的軍隊與吳三桂及清朝的軍隊在此決戰,甚為激烈。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占明朝京都北京以后,盤踞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見大勢已去,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后來吳三桂風聞起義軍拘禁了他的父親和愛妾陳圓圓,便“沖冠一怒為紅顏”,轉身投向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師投降,割發稱臣,并拱手獻出山海關。李自成聞訊于四月二十日親率6萬余人揮師東征,與吳三桂爭奪山海關。起義軍把吳軍團團圍住,吳三桂多次突圍不成,正瀕臨滅頂之災的緊急關頭,不料清軍應吳三桂密約,派14萬人馬突然從側翼向李自成撲來,加上這時天氣又壞,大風驟起,飛沙走石,打亂了起義軍的陣腳。李自成見已不能繼續攻打山海關,便決定撤兵,且戰且退,于26日返回北京。
19O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從海路入侵山海關。
侵略軍在山海關內外燒殺掠奪,將城門上的新式大炮全部拆下運走,還拆毀了老龍頭上雄偉的古建筑澄海樓。
辛亥革命后,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公元1922——1924年,直奉兩軍曾在山海關內外展開血戰,至今猶可見留下的累累彈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了我國東北,瘋狂地把軍隊一直駐扎到山海關的東羅城,設立起日本駐屯兵司令部。1934年1月1日至3日,我國人民發起了有名的榆關(既山海關)抗戰。面對兇惡殘暴的敵人,守衛山海關的東北軍與人民一起奮起抗擊,英勇保衛山海關。經過數日的激烈戰斗,關城不幸被日本侵略軍攻破,不少將士壯烈犧牲。
抗日戰爭勝利后,山海關一度獲得解放。但國民黨發動了內戰,向山海關發起進攻。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為了掩護調往東北的部隊和干部出關,曾展開歷時20天之久的山海關保衛戰,于完成任務后撤離。
山海關據有山海之靈秀,本身又是一座軍事雄關,周圍更有許多名勝古跡。關南八里的渤海濱老龍頭是現存明長城實際上的最東起點。這里地勢高起,海天開闊,是觀海的理想場所。這里原來從海岸起“砌石為壘,建有高三丈,長七丈的入海石頭城,與岸上長城相連,為明萬歷七年(1579)
薊鎮總兵戚繼光時所建。從遠看,它恰似萬里長城巨龍伸頸入海的龍頭,在海中戲水撥浪,甚為壯觀。據說老龍頭即由此得名。經歷4O0多年,如今入海長城已全部坍塌,但老龍頭山崗下尚留有長約50米,寬約10米的花崗巖條石堆積,可供游人觀瞻。山崗上立有一塊石碑,鐫刻著“天開海岳”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據說是戚繼光的手跡。從前老龍頭寧海城上原建有一座澄海樓,清代幾個皇帝每次回奉天祭祖總要前來登樓觀海景。可惜于1900年被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所拆毀。
山海關北面的燕山群峰中,角山是一處風景勝地。迤邐西來的燕山至此頓起高峰,它就是角山,以山頂有巨石如龍首戴角得名。角山是萬里長城從山海關起步向西延伸的第一座山峰。長城從渤海之濱經關城緩緩登上燕山,到此昂首直上,躍至頂峰,然后沿山脊奔騰而去,好不雄壯!角山還是觀看日出的佳地,拂曉時分,從角山之巔俯瞰蒼茫的大海,但見燦霞滿天,一輪紅日躍出海面,日邊紅云四護,恍如蓮座。人稱此景為“瑞蓮捧日”,令人陶醉。
角山雖高山海關很近,環境卻非常清幽,從城區至此,仿佛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古人有詩云:“每日城中見角山,入山始覺運人寰。”這是實話。山腰原建有角山寺,可惜已毀。
角山的長城以陡險著稱,其中二號敵臺屹立在懸崖峭壁上,驚險非凡。距二號敵臺不遠的小山頭上有煙墩(烽火臺),據稱它是在人煙稠密地區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煙墩,高的1O米,下半部由花崗巖條石和石塊砌成。上半部外包城磚,頂部有垛口、射洞、石門,四周有通往頂部的臺階,士兵值崗時要用軟梯爬上去。登臨這個煙墩,山海關風光一覽無余。
山海關東西1公里外有由燕山余脈形成的一帶低丘,叫歡喜嶺,據說取古代遠征者由此出入,“入時歡喜出時愁”
之意命名。歡喜嶺上曾建有威遠城,俗名嗚咽城,建筑結構精巧、堅固,據傳為明末吳三桂時所筑。此城既便于瞭望,又可屯兵,與關城前后呼應,成犄角之勢。它是一座前哨營壘,是山海關的第一道防線。現在這城僅剩斷垣殘壁,一片瓦礫。據說吳三桂曾在這座小小城堡內與清攝政王多爾袞相勾結,請清兵入關,因而留下臭名。
山海關以東4公里外的鳳凰丘上有遠近馳名的孟姜女廟,當地稱姜女廟,也叫貞女祠,是后人為祭祀因夫被征筑長城而不遠萬里到此尋夫的孟姜女而建造的(據稱此祠創始于宋以前,后于明萬歷年間重修)。因此,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大意是:孟姜女因夫被征筑長城,萬里尋夫送寒衣來此,得悉其夫已勞瘁而死,痛哭不止,長城為之傾圮800里,露出其夫的尸體,孟姜女亦投海而死。廟院內有前后兩段,前殿有孟姜女的塑像,龕上橫匾寫著“萬古流芳”四字。兩邊柱上刻有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門前廊柱上有對聯一副,極有意思。上聯為“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聯為“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副對聯表面看是文字游戲,卻包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廟旁有“望夫石”、“振衣亭”。“望夫石”相傳是當年孟姜女尋夫站立的地方,那“振衣亭”說是康熙年間為皇帝拜廟休息而筑的。廟下的大海里還有孟姜女墳呢。
高大宏偉的山海關,在歷史上經歷了多少次暴風驟雨的襲擊!現在雖已失去防邊作用,可它作為古時宏構巨制和可貴的歷史軍事文化遺產,永遠值得珍視。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在這里設立了文物保管所,1961年宣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這里又以其景物壯麗,山海風光殊勝,歷史遺跡豐富多采,成為著名的旅游區,每年來此旅游參觀的中外游人不絕。現有北京至哈爾濱的鐵路經此,并有公路通往各地。這里仍不失為華北和東北之間的交通和軍事戰略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