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天挺(1899.8.9-1981.12.20)
原名慶甡,字毅生,筆名攫日,原籍福建長樂,生于北京。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
1907年入北京閩學堂,1908年改入江蘇學堂。1909年入閩學堂高小部,1911年考入順天高等學堂中學一年級。1912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本科國文門,周末到貴州學者姚華家中聽講文章、金石文字。1919年“五四”運動,積極參加北大學生會工作。同年冬,積極參加抗議日本登陸福州的活動。1920年畢業,不久應聘為廈門大學國文教授,兼任廈門大學圖書部主任,1921年到任,同年夏辭職回京,任《京話日報》編輯,同年秋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研究古文字學。1922年加入北大“清代內閣大庫檔案整理會”,參加明清檔案整理工作,奠定日后從事明清史研究的基礎。同年曾任“法權討論會”“秘書上辦事”,曾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同時兼職于北京法政大學、市立一中等校。1924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教授國文。1928年任浙江大學秘書兼文理學院文科講師。1930年任教育部秘書,同年底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講師兼校長室秘書。1933年任北大秘書長,后兼中文系副教授,講授古地理學、校勘學。1936年兼歷史系課程,講授魏晉南北朝史。 1937年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抗戰全面爆發后,不畏強暴,保護北大師生安全離校,后與羅常培、魏建功等輾轉至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至昆明,任北大歷史系教授兼秘書長,兼任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1939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長。 1940年兼任西南聯大總務長。抗戰勝利后,奉北大命至北平籌備舊校址開學事宜,任北大史學系教授,系主任,并任秘書長。同時兼任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1949年北平解放后,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副校長,其他仍任原職。1952年院系調整,調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史研究室主任,1963年起任南開大學副校長。在南開期間創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點《明史》。1961年參加教育部文科教材選編工作,任歷史組副組長。1979年擔任《中國歷史大辭典》主編,1980年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1年任中國史學會主席團執行主席。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組負責人,中國檔案學會顧問等。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鄭天挺教授治學嚴謹,精于比證。早年受老師黃侃、劉師培等的治學方法的影響較大。主張研究歷史應從客觀事實出發,學習歷史的目的在于求真、求用,認為只有更多地占有資料,才有說服力。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史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為明清內閣檔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貢獻。此外在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音韻學、歷史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也有突出的貢獻。
主要著作有:《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簡述》、《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與翦伯贊合編)、《史學名著選讀》(主編)、等;主要論文有:《杭世駿“三國志補注”與趙一清“三國志注補”》、《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清世祖入關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發羌之地望與對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綠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