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曾經為古城安慶已故老收藏家所藏的俞樾《仿大滌子山水紈扇》,該頁紈扇署款云:“仿大滌子為詩正外甥作,樾。”鈐圓形印一枚,惜已模糊難辨。右鈐白文“杏屯阝寓目”及琵琶形印各一枚。
在我們已知的史料中,關于俞樾善畫的記載幾乎為零——盡管他的大弟子吳昌碩是一位大寫意畫家。偶然翻閱一本由三聯書店出版的《人文地理隨筆》書,發現有“清末大學者俞樾畫的上海地圖”、“俞樾上海圖只畫明了一處處中華景觀”的字樣,始知俞樾也曾拿起過筆畫,但這不能說明俞樾的繪畫造詣就具備了畫這件紈扇的筆墨功底。
但安慶老收藏家將其定為俞樾畫筆,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至少我們從款識的風格上還可以看出與俞樾的某個時期的書法面貌有近似之處。然而從款識書風稚嫩的情況來看,也可能是其早年偶爾為之的戲筆。奈何筆者迫于手頭史料無由考證“外甥詩正”是否就是俞樾的姐妹之子。因此,這把紈扇的作者究竟是不是經學大師俞樾的畫筆,或是另外一個俞樾的畫作,現在也只能存疑了。
但是,作為滿腹經綸、書法造詣頗高的學者俞樾,對繪畫藝術的認知和理解應該是有過人之處的,以其極高的藝術修養和古雅拙樸的書法功底,興之所至,偶爾操持一下畫筆,并不排除會有高古清新的格調且驚人的畫作出現的可能,因為傳統中國畫畫的是修養。
俞樾(1821年至1906年),字蔭甫,別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為晚清經學大師。俞樾在學術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治經、子、小學,主要是繼承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這一派。大要在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特殊語文現象,有功于古典文獻。《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即為這方面的代表作。《群經平議》的學術價值被梁啟超評為“僅下《經義述聞》(王引之)一等”。《諸子平議》是校勘子書帶注釋的一部很有成就的書,其所校為《管子》、《晏子春秋》、《老子》等15種。這部分承襲王念孫《讀書雜志》然又并非蹈襲,而是援用王氏的方法,補其所未及者。他的校勘方法十分精慎,隨校隨注,妙解環生。《古書疑義舉例》是我們讀秦漢以前古書必然參考的一部著作。(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高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