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所撰各書,總稱《春在堂全書》,達二百五十卷。
俞樾的書法長于篆隸,頗有金石之氣。老先生曾得宋磚一塊,上有福壽二字,文極古樸。其弟子王廷鼎用高麗紙拓印成紅色拓片,粘貼為扇面,另一面用素絹,制成十余柄扇,分贈師友,名之為“福壽扇”。俞樾曾在扇面上題詩曰:“別館山中草未滋,寓樓仍榜蔣公祠。何來福壽殘磚字,得自賓朋雅集時。疊韻仍教依石鼓,制箋不必界烏絲。如今摹入齊紈扇,好與蒲葵一例持。”詩中充滿了文人雅趣。
俞曲園常年居住西湖俞樓,山水風月,著書吟詩,很是悠然自得,惟有一事仍覺不足。一日,他和得意門生王夢薇喝茶聊天,王說:“學生有弟子三六橋在,不知可否以小弟子之禮前來謁見?”一語道穿了俞樾的心思,俞點頭應允。
次日中午,從涌金門旗營的埠頭駛出一條小船,船篷下,王夢薇和手執團扇的三六橋相對而坐。當小船行駛至行宮(今中山公園)靠岸后,兩人即往俞樓拜謁。三六橋向俞樾行禮拜師,并呈獻見面禮。
俞曲園見小弟子氣宇軒昂,加上昨日剛講,今日已到,很是開心。只是見面禮還來不及準備,見三六橋所執團扇未有書畫,便題寫“七絕”一首于扇上:
里外西湖兩六橋,
相傳一十二吊橋。
詩人別有六橋在,
三君居然十八橋。
此詩一出,三六橋在杭州名聲大振。一來,俞曲園是不收無能弟子的;二來,被俞曲園稱之為“詩人”,此人肯定功夫非凡。
三六橋為什么能成為俞曲園的關門小弟子呢?因為俞一生所收弟子雖不少,但獨缺蒙古族人,而三六橋恰是蒙古族的旗人。他名三多,字六橋,合稱三六橋。曾經寫過《柳營百詠》之詩,描繪旗營的風光景象,還當過杭州太守。
俞曲園為弟子題扇,情真意切,寄寓了他對晚學者的關愛之情,同時,抒發了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情懷。 (一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