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城內一條僻靜的小巷,我去尋訪一座小園———曲園。這是清末著名
文學家、樸學大師俞樾的故居。俞樾出生于浙江德清縣的一個書香門第。30歲中
進士,受到咸豐皇帝召見,曾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后因故被人彈劾為割裂
經義,被免職而歸。38歲時為避兵燹,移寓蘇州,潛心學術。他一生著述宏富,
達500余卷,有《群經平議》、《諸子評議》、《古書疑義舉例》等,還校編過
《七俠五義》。他曾在蘇州、杭州等地講學,海內外學子紛紛負笈來學,章太炎
、吳昌碩,日本的井上陳政均出自其門墻。作為清末的大學問家,俞樾的影響遍
及海外,現在寒山寺碑廊里有名的《楓橋夜泊》詩碑,就是他書寫的。
曲園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俞樾是在友人資助下買下這塊廢地的,他親
自設計,利用彎曲的地形鑿池疊石,栽花種竹,建屋30余楹,取名為曲園,并自
號為曲園老人。
走進曲園門樓,經過一個遍植修竹的天井,就是小竹里館,屋內四角懸掛宮
燈,中間是俞樾的油畫像,在左右墻上掛著多幅描繪俞樾生平故事的國畫。壁上
還嵌著俞樾《曲園記》的磚刻。
經過一個廊屋,就可以看到一座軒敞明亮的廳堂春在堂。這是曲園主要建筑
之一。據說俞樾在北京保和殿參加翰林考試,試卷的詩題為“譫煙疏雨落花天”
,俞樾依題作詩,首句為“花落春仍在”,由于蹊徑獨辟,深得閱卷官曾國藩的
賞識,考試結果,名列前茅。因之俞樾以“春在”作堂名,并且把自己250卷著
作稱為《春在堂全書》。堂內陳設簡樸,中間一具坑床,左邊置一書桌,上有文
房四寶,現在還陳列著俞樾著作的書箱及木刻版片500余片。這里原是俞樾讀書
著作的書齋,也是接待賓朋、談詩論文的所在。當代著名學者、紅學家俞平伯乃
俞樾之曾孫,從小生活在曲園,深得老人鐘愛。俞樾常在春在堂親自為曾孫授課
,總是要求平伯在所讀的書上蓋上一枚“拼命著書”的印章,F在春在堂里還陳
列著一架古老的鋼琴,這是江南名妓賽金花的遺物,因為賽金花的丈夫洪鈞與俞
家有交往,寄放于此。
春在堂之東是樂知堂,是全園的正廳,取“樂天而知命”之意,堂中一副楹
聯為俞樾所撰、當代書法家張辛稼書寫: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覺悟;四美
之先標四美美名美壽美兒孫。這是俞樾人生觀的表露。堂內陳列著俞樾的弟子吳
昌碩、章太炎等人的墨跡,還陳列著俞樾的同科進士李鴻章寫的匾:德清俞太史
著書之廬。它原放在大門門樓上,后遭破損,現已殘缺不全。
曲園是一座普通住宅與古典園林渾成一體的小園。春在堂西北乃是一個花園
,西邊一條長廊,廊中有一曲水亭,廊下便是一泓清水,名曲水池。東面一座假
山傍池崛起,山上花木隱翳,山石崚嶒,山上筑有回峰閣和在春軒,據說俞樾常
在此間小坐玩月。下山則有達齋與認春軒南北相對而立。認春軒是因白居易“認
得春風先到處”的詩句而得名的。這些景觀布置得自然天成,玲瓏剔透,令人賞
心悅目。俞樾自己對曲園多有題詠。如在一首詩中寫道:“園中一曲柳千條,但
覺扶疏綠蔭繞;為惜明月無可坐,故于水面強為橋。平鋪石板儼成路,俯倚紅欄
剛及腰;處置梯桄通小閣,差堪布席置茶銚。”由此也可窺見俞樾建造曲園的初
衷和構想。
俞樾辭世后,曲園作為祖產傳給了曾孫俞平伯,早在1953年,俞平伯先生就
專程從北京到蘇州,將曲園故宅捐贈給政府!拔母铩逼陂g,園景受到嚴重的破
壞。1980年5月,俞平伯和顧頡剛、葉圣陶、謝國楨、章元善、易禮容、陳從周
7位著名專家學者聯名致函國家文物局局長任質斌,竭力吁請修復曲園。國家文
物局和蘇州市政府十分重視,及時作出修復曲園的決定。1986年曲園的主要廳堂
修復開放,花園部分于1990年年底也竣工開放了。現在曲園已經成為蘇州重要的
旅游人文景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