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添入收藏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歷代名家-沈曾植
《沈曾植遺墨選》序
沈曾植故居
王國維眼里的沈曾植
名家翰墨-沈曾植
從沈曾植為吳保初墓志書丹說開去

 

 

 

 

 

從沈曾植為吳保初墓志書丹說開去
戴家妙

 

  1913年,晚清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吳保初因中風逝世,葬于上海靜安寺路側。其長婿章士釗請章太炎、康有為為之撰墓表、墓志,本來還想請康有為再為之書丹,康則謂:“寐叟健在,某豈敢為?”(見王森然《近現代名家評傳》)后由康有為撰寫墓志,沈曾植書丹,珠聯璧合,傳為書壇佳話。“四公子”中,有兩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他們分別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與文壇圣手陳三立;另外兩位是:丁惠康、吳保初,就鮮為人知了。“四公子”中惟獨陳三立享大年,其余三位均以悲慘告終:譚嗣同被戮殺于北京菜市口,丁惠康嘔血而亡,吳保初窮至無錢買藥叫號而絕。

  吳保初(1869一1913),字彥復,又字君遂,號癭公、嬰公、北山,人稱北山先生,安徽廬江人。其父吳長慶(1833一1884) ,字筱軒,是李鴻章手下的著名將領。清咸豐五年(1855年)率鄉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咸豐十一年(1861年)以率部下500人組成慶字營。同治元年(1862年)隨李鴻章到上海鎮壓太平軍。后回安徽募兵,并與太平軍作戰于廬江。光緒元年(1875年)授直隸正定鎮總兵,后晉浙江提督。1882年奉命率部到朝鮮漢城平定兵變,助朝建軍,救災恤民。1884年回國病故,謚武壯。

  吳保初少時,就隨父親征戰南北。其父平時喜歡結交文人,吳保初得以從小有機會與賢士大夫游,深得大家的器重。吳長慶在金州駐兵時,得大病。年僅16歲的吳保初渡海看望父親,并“刲膺肉以療”。(見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吳君墓表》)他的孝舉感動了許多人,其父病卒后,時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向朝廷上報其事,褒獎吳保初,授主事,補刑部山東司主事,后改任貴州司。他的任職時間約在1886年至1897年,時沈曾植也正在刑部任職(1889年后,沈改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兩人的交往即始于此。1899年,沈曾植應張之洞之邀,北上武昌幫助張氏創辦兩湖書院。仕途失意的吳保初也來到武昌,常到沈氏的雙梧閣談詩論藝。沈曾植有一詩記述,曰:“吳郎意氣狎龍虎,未惜屈曲居世間。云鱗東西偶舒卷,仕已去來非等閑。落葉聲乾旅懷積,錦衾夢冷麗情閑。藏書萬卷足歸隱,江漢風塵凋玉顏。”

  吳保初在刑部任上時,“勤于吏職”,(見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吳君墓表》)“持律守正,嘗平反裕董氏之大獄”,(見康有為《吳彥復墓志》)名震一時。吳保初雖官拜僅六品,卻在晚清維新變革潮流中做了兩件了不起的大事,即兩次上書朝廷,痛陳時弊,請求變法。第一次是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甲午戰敗,他應詔上書奏《陳時事疏》,倡導變法維新,被時為刑部尚書的剛毅壓下,后在上海報紙發表。第二次上書是在1901年,也就是庚子“義和拳”大起,八國聯軍入侵,清政府蒙辱簽定《辛丑和約》以后,他又入京上《請還政疏》,懇請慈禧太后歸政于光緒皇帝,其書“辭指切直,當事忌之”。(見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吳君墓表》)幸好,他這次上書沒有招致殺身之禍,一方面是清政府自戊戌變法之后,已是風雨飄搖,無暇顧及;另一方面,李鴻章暗中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不然的話,就會像譚嗣同那樣喋血菜市口了。

  吳保初一生慷慨,仗義行俠,輕財好施,喜交天下豪杰。康有為在墓志記道:“母王太夫人遺財豐溢,君散以養士恤孤,舍田千畝為義塾恤族。”1889年,15歲的梁啟超中舉人,留在京師活動,與吳保初認識。吳保初對這位譽為“神通”的小舉人非常欣賞,并把他引見給京師中的重要人物。自是,梁啟超便揚名聞京城,大家視為“奇人”。可以說吳保初對梁啟超是有知遇之恩的。兩人的友誼自始至終都是非常真摯的,吳氏逝世后,梁有詩挽曰:“君遂之節如其才,呼天不應歸去來,海枯石爛詩魂哀,吁嗟吾國其無雷。”此外,他與“戊戌六君子”都有很深的交情。變法失敗,他南歸寫《哭六君子詩》,稱:“圣朝不殺士,尼父吊三仁。西市諸君子,東林舊黨人”,把“六君子”比作“東林舊黨人”,還四處奔走為“六君子”伸冤。后在上海《蘇報》案中,他竭力保護入獄的章太炎。

  張謇早年隨袁世凱入吳長慶的淮軍,與吳保初結交,情誼很深。吳逝世后,張謇寫有《吳彥復哀詞》: “十年寥落吳公子,家國艱辛不自由。世論推歸南部黨,詩才寄與北山樓。金銀散客貧能壯,鶯燕離巢說尚愁。萬事分明一杯水,逍遙今看海鯤游。”吳保初工詩文,善書法,著有《北山樓集》。書法追摹褚趙,嫵媚蘊藉如其人。與吳昌碩、羅振玉亦常來往,據王個簃在《苦鐵印選序》中回憶,吳昌碩一共為吳保初刻了二十余方印章,現藏于南通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還藏有一方吳昌碩刻的“合肥龔心銘并弟心釗廬江吳保初安吉吳俊同時鑒定金石之印”。羅振玉亦曾為吳保初治印兩方,均為漢制白文,分別是:吳保初印與吳君遂。

  吳保初很有魏晉風度。他雖為名門之后,最后卻“貧至無法買藥,叫號而絕”。袁世凱為直隸總督時,曾招吳保初入津門,并勸他入京復仕。袁世凱曾是吳長慶的手下,又是吳長慶的義子,吳保初完全有理由享受這一待遇。但當他來到天津后,發現袁世凱的用心只是憐憫他,“月致常廩,而約不得議政事”,(見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吳君墓表》)這樣苛刻的條件讓吳保初無法接受,致使他心情抑郁,遂南歸,隱居上海,杜門謝交游,而貧益甚。他曾自述:“丈夫餓死尋常事,何必千金賣自由”,“終是直鉤無所獲,不如歸去抱空山”,士大夫的氣節躍然紙上。

 

來源:書畫國際

[返回首頁]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疏勒县| 延安市| 广宗县| 长顺县| 多伦县| 印江| 汝州市| 集安市| 康保县| 湖口县| 郸城县| 侯马市| 房产| 祁东县| 博兴县| 昂仁县| 武平县| 辽阳市| 永新县| 白玉县| 西乌| 天津市| 农安县| 静海县| 澄江县| 怀化市| 德惠市| 洛川县| 淮南市| 麦盖提县| 伊宁市| 建宁县| 康乐县| 应用必备| 左云县| 塔城市| 苍梧县| 岫岩| 万源市|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