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故居在嘉興城內(nèi)姚家埭1號。坐北朝南,系清末建筑四合院式三進兩層樓住宅,磚木結(jié)構(gòu)。內(nèi)為走馬堂樓,有廳堂、花園等。第一進五開間,中間是廳,兩邊有廂樓聯(lián)接,和第二進形成走馬堂樓。第二進五開間,中間是廳,兩邊各有兩間。第三進為三開間樓房;東邊有一水井。樓房后有五間平房。大門朝南,有門廳,大門 之東有五間平房和一邊門。沈曾植故居外形完整,除花園園址已建房外,基本保持原貌。沈曾植(1850—1922) 字子培,別字乙庵,晚號寐叟,初別號小長蘆社人,晚稱巽齋老人、東軒居士,又自號遜齋居士、癯禪、寐翁、姚埭老民、乙龕、余齋、 軒、持卿、乙 、李鄉(xiāng)農(nóng)、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東軒支離叟等。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任刑部貴州司主事,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章京,外調(diào)任江西廣信知府、安徽提學使。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宣統(tǒng)二年(1910),他在署理安徽布政使任上,忽然因病乞休 ,從此僑寓上海,以遺老自居。1917年7月張勛復辟,他興頭十足地趕去北京參加,任“學部尚書”。這一點,經(jīng)常為后人詬病。沈曾植治學嚴謹博大,綜覽百家。后專治遼、金、元三史,于邊疆歷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開辟前人未窺的新領(lǐng)域。清末任刑部貴州司主事18年,潛心研究古今律令,亦有獨到成就。王國維稱贊他的成就足可與清代著名學者顧亭 林等人相儔;其成就的深度超過龔自珍、魏源;其精處勝過戴震、錢大昕;稱他為“學術(shù)所寄”、“邦家之光”。生平著述繁富,有《漢律輯補》、《晉書刑法志》、《蒙古源流箋注》、《元經(jīng)世大典箋注》、《西北輿地考》、《海日樓詩集》、《曼陀羅囈詞》等。他工詩詞擅長書法。其詩宗孟郊,而所作潔凈精妙,又近于陸游。書法取法鐘繇、索靖,晚年吸取黃道周、倪元璐的精華,參以爨寶子碑法,變態(tài)多姿,奇趣橫出,翻覆盤旋,如游龍舞鳳,卓然成一代大師。沈曾植晚年在政治上趨于保守,在學術(shù)上藝術(shù)上卻富創(chuàng)新,對后人影響頗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