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1850-1922) |
||||||||||||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乙庵,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以“碩學通儒”蜚振中外,譽稱“中國大儒”。光緒六年(1880)進士,歷官總理衙門章京等職。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督(校長),改革舊貌,成績卓著。他也是書法大家。早精帖學,得筆于包世臣,壯年嗜張裕利;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書流于一爐。寫字強調變化,抒發胸中之奇,幾忘紙筆,心行而已。受到當時書法界的推崇,海內外求其字者頗多。 沈曾植以草書著稱,取法廣泛,熔漢隸、北碑、章草為一爐。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墨”,體勢飛動樸茂,純以神行。個性強烈,為書法藝術開出一個新的境界。
沈曾植的書法藝術影響和培育了一代書法家,為書法藝術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于右任、馬一浮、謝無量、呂鳳子、王秋湄、羅復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師皆受沈書的影響。 書法藝術是書法家的自身涵養、文學功底、學問積蓄、學識個性和天賦、氣質等貫融的表現。沈曾植作為一名大學問家,他的書法藝術日臻化境。評論家認為:“書法家的字求法;畫家的字求趣;學者的字書卷味;碑學書家的字有金石氣;帖學書家的字滋潤豐腴肌理;唯寐叟翁(沈曾植)全有,故能兼美。” 沈曾植的書法獨樹一幟,章士釗評其為“奇峭博麗”;沙孟海稱他“專用方筆,翻覆盤旋,如游龍舞鳳,奇趣橫生”。(王學平) 來源:中國藝術品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興人。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光緒六年(1880)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江西廣信、南昌知府、總理衙門章京、安徽提學使,署布政使。光緒二十一年,與康有為等開強學會于京師,主張維新。曾受湖廣總督張之洞聘主講兩湖書院。清亡后為遺老,寓居上海。學識淵博,早年通漢宋儒學、文字音韻,中年治刑律,治遼金元史、西北南洋地理,并研究佛學。又究心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歐。余事為詩,鄭孝胥、陳衍推他為“同光體之魁杰”,詩篇有《病僧行》、《鬻醫篇》、《秋齋雜詩八首》等。工書法,由帖入碑,結體險峻,用筆生辣,生拙高古,奇趣橫生。著有《蒙古源流箋證》、《元秘史箋注》、《漢律輯補》、《海日樓詩集》、《海日樓文集》、《海日樓札叢》、《海日樓題跋》、《菌閣瑣談》、《辛丑札叢》等。
來源:九頭鳥文化傳媒網
|
||||||||||||
|
||||||||||||
[返回首頁]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