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謝泳 |
||||||||||||
中國現代大學的歷史并不長,但她的轉型卻完成得較好,中國的許多事情,其實也并不像有人想的那么難,只要制度好,有些事辦起來是可以成功的,至少中國的大學教育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 蔣廷黻在他的回憶錄中述及他當年在清華歷史系的經歷,就很給人啟發。蔣廷黻初到清華時,清華歷史系基本上還是傳統教法,蔣廷黻是學過現代歷史研究方法的學者,他從美國回來以后,就想用這種現代的方法來改變清華舊的歷史教學方法,很快他就成功了。他回憶說: “漸漸的,我認為我應該放棄這批舊學者。我要把他們當做我個人的老師。我希望他們能在我身邊,以便請教,另一方面我希望能有一批新人來教歷史。在教書時,他們能夠告訴我們中國從什么地方發源,又向何處發展,最后定居在什么地方。我不聲不響的引進一批年輕教授代替原來的老教授。一點麻煩都沒有。我予新人充分的時間。我說: ‘現在努力吧,準備開一門課,那么,就是清史吧,你有興趣嗎?你知道清代的大問題嗎?努力吧,我會供給你參考書、助理人員和時間。 同時為了生活,你必須教一點其它課程。你愿意教什么都可以,但你必須在兩三年時間內準備開一門新課。'我引導這批年輕教授開始使用一套新方法,一點也沒有引起麻煩和反對。如果不是因為戰爭爆發,我們能循此途徑繼續努力下去的話,我堅信:在十或二十年之內清華的歷史系一定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全國唯一無二的歷史系。對這些政治及社會科學的觀念,同寅們常常交換意見。很幸運,校長和評議會都同意我的作法。因此,擬定一套適合中國學生的課程。如果有人有興趣比較一下清華1929年與1937年的異同,他一定會發現在課程方面有很大的改變。此舉,我認為是對中國教育的一大貢獻。我一直為此感到快樂,因為我在這方面曾略盡綿薄!保ā妒Y廷黻回憶錄》第124、125頁,臺灣傳記文學版)從蔣廷黻的回憶中我們能夠感到在老清華,也不是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他們也在努力使好東西能和中國的實際結合,傳統和現代其實并不是絕對對立的,特別是對像教育這樣的問題,沒有必要夸大中國和西方的差別,在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進程中,中國知識分子表現出了很強的創造性,這種創造性的特點首先是他們對于西方文化的態度,在他們看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一個相遇即融合的過程,好壞一望而知,好東西在哪里都好,教育是這樣,其它又何嘗不如此呢?
|
||||||||||||
[來源:中華讀書報] |
||||||||||||
[返回]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