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
蔣的《中國近代史》是最近才看到的,確實是好書,文字淺近,但有極深的功底,景仰之極。
想起說這本書,就是因為上篇“盧安克”里面的大家的評論。還有這篇沒有貼出來的評論:
他的生活給人的感覺像苦行僧,不求穿戴,不求吃喝。
他對信仰執著堅定,來中國他是為了實踐教育理念的。
他的這些做法只能在廣西那個偏僻的村子里展開
那里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低,有個人給他們看著娃娃自然不是什么壞事。
但顯然,他這種做法不被正統教育接受的。
好壞優劣很難評斷
一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者
其實,我在前面已經引了一句陳寅恪先生的話了,“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我介紹盧,不是判斷優劣的,我只是覺得他的精神很可貴,他思考的方式很真誠。所謂教育,即是要改變人的,沒有改變,我們或許永遠停留在房龍所說的無知的山谷;蛟S盧本身做得很不夠,但不怕,這些都可以不斷改變,因為他思考的問題沒有錯,“教育怎樣才能使人健康”,當然這個健康應該是廣義的,包括精神、身體和物質。
在蔣的書里,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很多人都做了思考,怎樣才能使中國健康。有些人,當時不被人理解,現在也不被人理解,譬如說奕訢;有些人,當時名重一時,過后成為笑柄,譬如說葉名。挥行┤藶榱艘粫r虛名展現雙重人格,以虛名凌于國利之上,讓人扼腕,但至今仍享盛譽,如林則徐;有些人了然時局,但無所作為,當時即被人唾棄,如琦善。中國知識分子歷來講大是大非,不求實際,更談不上科學認識。所謂賢者,其實愚之極。
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院士,傅斯年稱蔣,中國近代史無第二人。可惜,時局變遷,蔣的學問沒有得到很好的流傳。
………………………………………………………………………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后
在讀蔣廷黻一書中,其導論中的簡介讓我想到了中國近代史中的另一個湖南人,也是中國近代史中頗有爭議的一個人——郭嵩燾。同是湖南人,二人的經歷也頗有相似之處——都曾經做過駐外使節;都有著救國就民之心。所不同的是一個自題為“流傳百代千年后,定識人間有此人”,而一個在世即為世人所公認為大家。雖頗有不同,但是蔣廷黻先生對其老鄉,卻頗有“惜惜相應”之情。臺灣學者郭廷以所著《郭氏年譜》,即是蔣再三央求之作。
可以看出蔣在國民黨敗退大陸,而其駐守美國十余年之處境中,也頗是以郭之
境遇自慰。今日看來不知道是喜抑或是悲。
好了,閑話暫且不表,讓我們回到正文。
以俺看來,蔣氏一書中,最令人深省的一句是“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的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的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地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贝司渲,透露了近代以來的中國人所為之奮斗的一個主題:“近代化或者說是民族化”。在西方而言,近代化的產生是伴隨著民族國家的產生而逐步興起的。反觀中國,自秦漢以來,所有的是家族、鄉土概念。既便是宋元等民族沖突的時期,國人所有的也只是狹隘的民族概念,而沒有一統的范疇(了解不深,大家可以拋磚)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或許我們可以茫然前進;然則時代的推移另我們從沉睡中猛醒,面對寰宇,我們終于切實感悟到了民族的危機。無須我多說,中國的近代史其實就是一部恥辱史。固有仁人志士的抗爭,然則時代的局限,自身立場的限制,多方的摯肘使得近代救亡圖存的道路高開低走,縱有少數蔣氏所言“站的高,看得遠”之輩,亦受牽制,譬如林則徐,難以引導我們走向近代之路。
觀史,最忌不斷地羅列史料,給人一種走馬觀花之感,但凡著書立作,總要體現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才有畫龍點睛之效,或褒或抑,自有后人評價。
蔣廷黻先生作為一愛國文人,于抗戰緊張之際,發表此文,無疑要注重社會現實,在
蔣氏一書中,多次陳述中日兩國自近代以來發展的不同趨向和比照研究,讓國人可以
更加直觀的了解中日關系的淵源,把握歷史,可以更好的了解當時當地如何處理中日
關系。看蔣文論述中日自己的關系中,你會有種直觀的感覺,在西洋,俄國,中國之間,
對于東亞屬地的爭奪,日本人在自己能力不夠的情況下,還是愿意幫助中國來抵制西洋,
俄國,究其原因,蓋是因為從一只羔羊手中奪取獵物,比從雄獅口中奪食是容易多了,
當時在日本人眼中,中國(清)就是待宰的羔羊。不知道我的理解對否?
還有,蔣氏一書中,對于中國傳統讀書人即士大夫階級,頗多貶抑,似認為近代中國
自鴉片戰后之多災奪難,多是源于士大夫階級的惰性或者說是守舊性所致。呵呵,不知
我的概括對否?
同時,蔣文中,還有“拳匪”一提,呵呵,不是我敵視中國民眾的愛國之心,
其實,國民的愛國心,在那個守舊保護,愚昧的年代,總是盲目的,義和團蓋是由民間的會黨,拳師組成,在民眾的權益被官府漠視,且無處伸冤,而又屢遭教士,或者教徒欺詐的情況下,自發的反抗是很正常的,而且也就有很強的宗教性、排外性,且其綱領不健全,易為外人所利用,我不知道為何歷史上會大書特書其事跡,我想既便成功,這個趨勢與中國近代化的整個走向是相悖的,難道可以說他是進步的嗎?
法律博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