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三國演義》:問天下誰是英雄

潘知常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四、由誰促成“亂世”的結束?

  靠得住的“無賴假設”:“主公”是靠不住的

  下面我們來看《三國演義》回答的第三個問題:由誰來完成統一?

  由誰來完成統一呢?《三國演義》的回答非常簡單:“有德者”。《三國演義》里面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就是: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這也就是說,在這場“搶椅子”的游戲中,誰應該“搶”到最后一把椅子呢?誰應該是那個廝殺到最后一個的人呢?“有德者”。《三國演義》里著名的詩句你們都很熟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有德者”,顯然就是《三國演義》推崇的英雄。

  可惜,我要說,這種概括是完全不正確的。實際上只是一個美學的欺騙。或者是一個美學的自我欺騙。因為連羅貫中自己也被自己陶醉了,自己也被自己忽悠了。他覺得他找到了一種走出亂世的道路:在有德者的帶領,就可以得到拯救。但是,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為什么呢?前面我講了國家的原罪。國家的產生是因為人類太壞了而不得不以國家的方式來約束自己,可是這種約束卻不可能因此就成為最好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最壞中的不壞,也是最壞的選擇中的最好的選擇。但無論如何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好的選擇。不過,這還不是問題的結束。西方還有一個說法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就是“無賴假設”。西方人發現:除了國家有“原罪”之外,領導者也有“原罪”。任何一個領導人,你是把他假設成“堯舜”呢?把他假設成“圣賢”呢?還是把他假設成人類最壞的壞蛋?中國人的選擇肯定是前者,但是,西方人的選擇卻是后者。所以,西方所有的法規,所有的法律,都是意在限制這些人的,而不是再給這些人以自由。為什么呢?因為手握權柄的他最有可能成為壞人。人有了權力最有可能變壞。如果這個權力是不加約束的,那任何一個人都會是壞蛋。而且,這種人一旦變壞,他就會無敵于天下。

  這樣,如果有人說好人如果當政,社會就不會亂,壞人如果理事,社會就會亂,我們就要馬上意識到,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而且,這種解釋一旦進入美學,我們就會失去美學的眼光。也就是說,失去在文學作品里深刻地洞察人性,深刻地認識人性的可能。本來,我們可以在文學作品里發現:任何一個人只要他在領導崗位上就很可能成為壞人,于是,我們就去呼吁一種根本的東西,呼吁人性的覺醒,呼吁愛與美的回歸。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會走到《戰爭與和平》的道路上去,但是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偏偏假設說,在領導者里有好人和壞人,我們跟著好人就行了,好人就永遠是好人,壞人就永遠是壞人,那你就會落到《三國演義》的地步。

  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口唇期的人格、生存的恐懼,對于有限資源的拼搶,諸如此類的特點使得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是對上帝負責,更不是以愛的名義行動,而是只對自己的小團體負責。一旦進入現實,所有的中國人犯錯誤的幾率無疑是太大、太大了。因為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東西,因此就更擔心失去手里本來已經很少的東西。所以,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可能會出于保全自己的目的而去迫害別人。因為不會失去手里本來已經很少的東西的前提是:先下手為強。我實在不知道別人會不會害我,我實在不知道別人會不會給我使什么陰謀詭計。在這種情況下我能夠做的是什么呢?能夠做的就是首先置別人于死地。因此,實際上歷史上中國人的很多很多的人際矛盾其實都是誤會。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卻不得不“弄假成真”。因為只要有一次錯誤地相信了別人,他就會喪生。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消滅別人。《三國演義》中有曹操的非常著名的各種各樣的“殺人”,殺呂伯奢一家、殺管糧官、殺吉平、殺貴妃等等,其實說穿了就是他不得不采取先下手為強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在中國的文明的土地上,實際上長滿了野蠻的叢林。這種生存環境的殘酷,使得任何一個中國人連瞬間的人性的清醒都成了一種奢望。每天需要重復的就是一件事情:如何去吃人和如何提防不被人吃。本來,這種整天算計如何去吃人和如何提防不被人吃的人性環境是應該在《三國演義》里受到批判的,遺憾的是,偏偏沒有。不但沒有,《三國演義》還煞有介事地在這些人里面勉強區分出一些“有德者”,供我們膜拜和景仰。這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更有意思的是,《三國演義》還不惜在身高上大做文章,“有德”的劉、張、關一出場,身高分別是“身長七尺五寸”,“身高八尺”,“身長九尺”,呈逐漸上升狀態,但是曹操一出場馬上就把身高降低到了“身長七尺”。這真有點像是兒戲。似乎如果“有德”的話,那就會連個子都在長高。當然,我們如果說得更根本一點兒,那就還應該說,這個“有德”的“德”,事實上還是無德。為什么呢?我們來簡單看一下中國的歷史就知道了。其實《三國演義》里面主要是兩種人,一種人我在前面把他們叫做“袁紹們”。就是以袁紹為代表的人們。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干部子弟,因為當時在三國的環境下,你如果不是干部子弟,你是根本沒有當官兒的機會的。它都是世襲制。“袁紹們”都是世襲來的,并且當到了各省的省長、軍區司令和各市的市長、軍分區司令。這批人的基本特點是什么呢?“渾水摸魚”。這批人的傳統道德約束都比較多,盡管當時已經是天下大亂、黃巾起義了,但是他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去奪取國家政權,而只是想在里面漁利,他們想的就是打著維護中央的旗號,起兵鬧事,然后好再升官和多發財。這就是當時的“袁紹們”。其中甚至也包括董卓。袁紹當時曾經建議董卓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董卓當時就拒絕了。為什么呢?他認為這個事太不道德。董卓那么壞,他都不敢。袁紹做聯盟的總司令,但是卻連顏良、文丑都沒有帶來,可見他并不太認真。你再看袁術和呂布打仗的樣子,就更會明白,他根本就不是一個想去篡奪國家政權的人,他完全就是個花花公子:“身披金甲,腕懸兩刀”(第17回),看看那陣勢,不完全就是一個丑角形象?難怪李漁評點《三國演義》時也為他這身打扮而大加譏諷:“形容呆腔甚好”。“腕懸兩刀”?刀吊在手腕上,請問:這是武器還是裝飾?而當時的十幾路諸侯去反漢獻帝,除了曹操一路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無能之輩,以致曹操發失所望,道理也在這里。

  還有一種人,我在前面講了,他們可以說是當時的少有的“清醒”者,這就是“曹操們”、“劉備們”。你們都熟悉這首詩詞:“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確實如此。而曹操青梅煮酒時僅僅引劉備為“英雄”,也確實是獨具慧眼。宋人葉適認為漢末的敗亡不同其他朝代,其顯著的特色是:“兵民未叛而吏士大夫先叛,此前后所無也。”(《習學記言序目卷二七》)曹操和劉備所扮演的,就是“此前后所無也”的“吏士大夫先叛”的角色。

  曹操的“奸雄”盤算:“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

  曹操的“清醒”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知道了中國歷史最深刻的奧秘。這個“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第16回)的戰爭發起者之所以成為“英雄”,不是因為他有德,而是因為他“失德”。也就是說傳統的道德他都完全丟掉了。他是干部子弟,但是卻沒有人承認。因為盡管說起來他父親也是個宦官,但是他父親的宦官是花錢買的。那個是不算數的,而且當時的人都知道他父親的官兒是買的,因此都看不起他。所以實際上沒有人認為曹操是什么干部子弟。順便介紹一下,當時三公九卿都可以待價而沽,“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而后倍輸”(《后漢書卷五二·崔骃傳》)。例如你想做個郡守的話,就要拿出二千萬。當時的換算標準是每石一萬錢,據說,其中還有折扣:“以德次應選者半之,或三分之一”(《后漢書卷八·靈帝紀》)。曹操的父親曹嵩,據說就是向西園花錢一億,才做了太尉的。可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曹操也就最不受傳統道德的束縛。這使他得以第一個看清了中國社會的奧秘: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什么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呢?無非就是“皇帝輪著坐,明年到我家”。而袁紹們卻認為,皇帝就是該他劉家人坐的,我只能是多分他劉家一杯羹。而曹操卻最早意識到了,誰手里有軍隊,誰手里有武器,誰就可能得天下。最早的時候,有人評價曹操,說“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如果袁紹聽見這個話肯定很高興,如果董卓聽見這個話也會很高興,因為他們會覺得這樣挺好,以后我不就可以輔佐皇帝了嗎?但是曹操聽到這句話卻并不高興,后來有人就猜透他的意思了,于是給他送了這樣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亂世之奸雄”。這樣的話,如果是別人,那肯定是很不高興了,可是他反而很高興。為什么呢?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

  曹操的最后一次和袁紹們的合作就是十八路諸侯的向中央請愿。是曹操發起的這件事,但是,他覺得他不是真正的干部子弟,當不了總司令,就讓給了袁紹。結果他發現這十幾路諸侯根本就不行,于是他就和這些人決裂了。臨走時說了那句著名的話:“豎子不足與謀”(第6回)。那么,他去干什么了呢?跑到了山東的一個偏遠的地區,自己出錢組織了一個武裝,而且發明了歷史上很出名的練兵方法——“屯種”。我不要你皇帝的錢了,我也不要你皇帝的什么委任狀了。我自己干,我自己招兵,我自己養活自己。這是一只體制以外的自食其力的地方武裝,曹操能夠這樣去做,正是他的清醒。你們還記得嗎?荀文若棄袁紹去投奔他,他說:“此吾之子房也”,這充分表現了他以漢高祖自詡的野心。再往后,就是官渡之戰。《三國演義》寫曹操,可以分成幾個時期。第二到第九回那是曹操的覺悟期,那時候曹操到處聯絡各路諸侯,想辦事又辦不成。后來發現“豎子不足與謀”。第十回到第三十回是他的成熟期。其中官渡之戰是一個決定性的環節。他自己獨立操盤,以幾萬兵就打敗了幾十萬。從此他就開始奪取全國政權了。而他也很不客氣。他說:“天下唯有能者居之”。這個時候的曹操,只要能夠得到天下,什么道德他都是根本就不放在眼里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是他的座右銘。屠城,殺俘,坑降,縱火,擄掠,奸淫,以殺戮為樂,以殺戮為功,都是出自他手。“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曹操語),則是他眼中的英雄。

  劉備的“道德”招牌:把假仁假義偽裝到底!

  第二個“清醒”者是劉備。對于劉備,歷史上一般都稱他為“有德者”。實際上,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劉備這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有德者”。跟曹操一樣,他之所以成為“英雄”,不是因為他有德,而是因為他“失德”。呂布臨死前痛斥劉備的:“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是兒最無信者!”(第19回)應該是可信的。劉備一開始確實強調道德,說:“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第36回)而曹操一開始就想清楚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4回)但是這只是不得已。原因在哪兒呢?原因在于他始終是站在別人后面的。今天他們弟兄三個投降這個人,明天他們弟兄三個投降那個人,然后每次都是站在人家身后,動輒從別人身后閃出來。例如從公孫瓚的身后閃出來。袁紹賞他一個座位,還要外加說明,“非敬汝名爵,吾敬汝乃帝室之胄也!”(第5回)打“道德”招牌,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劉備一開始很膽小,他的老師魯植犯了錯誤,然后被紀委“雙規”了。張飛要去救他,他就說:絕不能救。他可不像曹操,一開始就動不動抄刀殺人。后來張飛要殺董卓,劉備也說不能殺。顯然,那時的劉備只是想進入主流社會。很關鍵的是在第二十回。朝廷給劉備任命了一個縣級干部的官職。劉備總算“具朝服拜于丹墀。”(第20回),也就是說,劉備終于能夠穿上中山裝去開干部會議了。所以,當時劉備已經很滿足,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成功了。而他的勸說曹操殺掉呂布,很明顯的就說明他還并不成熟,實際如果他已經想自己打內戰的話,讓呂布,采取養虎遺患的方法牽制曹操,才是上策,可是他卻主動替曹操著想,再看他后來叮囑關、張“勿犯曹公軍令”(第19回),說明他還沒有覺悟,而且也非常懼怕曹操。

  劉備的“覺悟”是從哪開始的呢?荊州。他在荊州時,荊州的蔡夫人和她的兒子要害他,他騎的盧馬飛渡檀溪,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這件事情以后,他發現,原來曹操的路數是對的。也就是說:我今天靠這個,明天靠那個,可是都靠不住。當他的馬從澗上飛過去的時候,他的境界也“飛升”了。所有的舊道德都束縛不住他了。他發現,我也可以自己去建立一支武裝,自己去奪取政權,而不要今天站在誰誰誰后頭,明天又從誰誰誰身后閃出。這個時候,他就最終越過了自己。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時候已經是什么時候了?已經是他參加反黃巾起義的二十年以后了。確實,他的“覺悟”是很晚的了。順便說一句,就在劉備“覺悟”的時候,,曹操也已經到了長江邊上,但是曹操卻放過了劉備去打孫權。因為當時曹操看不起劉備,他認為小子就會站在人家身后,就會假仁假義。但是沒想到劉備這個時候已經變壞了。結果,曹操犯了大錯誤。當時曹操如果把劉備滅掉,也就沒事了。這樣,也就從這時開始,我們發現劉備就開始不要道德了。他就開始“搶”了。而他后來所有的所得也都是“搶”的,都是“無德”的成果。荊州他是搶的,益州也是。人家遇到困難,讓他去幫忙。他就帶著兵進去了。可是進去以后,他就想盡辦法搶了益州。

  劉備一生有三次失態。這三次失態都是他“覺悟”的表現:當初甚至曹操說他是個英雄的時候,他都沒失態。可是后來他卻三次失態。在荊州是他第一次失態,他跟劉表說了一句很不該說的話,他說:“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第34回)很明顯,他是在打荊州的主意了,那人家當然就要殺他,結果他逃跑了。第二次、第三次是在奪益州的時候。他開始假惺惺地說,我幫你打張魯,結果劉璋就把他請去了。可是去了以后,他就壓抑不住了。因為他本來就是想滅劉璋的。后來劉璋只給了他一點兒糧草和兵馬,所謂米一萬石,老弱軍兵四千。劉備就不愿意了,他說:我幫你打張魯,你就給我這點兒錢和人?不行!于是他就拍了桌子。(第62回)嚇得龐統趕緊說:你不能拍啊,你一輩子都裝得這么像,這一次還是要裝下去,你怎么能拍桌子?!結果劉備馬上就意識到了,就掩飾說:哦,剛才喝多了,給得少了就少吧。還有一次是攻打成都攻到了城門下頭,劉備跟手下怎么說呢?他說,還有什么比今天更快樂呢?(第65回)結果他的手下又趕緊跟他說:不能這樣講啊,還是要假仁假義地裝到底。于是,劉備就又開始裝了起來。由此,我們看到,劉備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失德”,而不在于他的“有德”。

  劉備的帶百姓逃跑。這一點曾經讓我們中國的后人很感動,說劉備不簡單,每天只逃5公里,盡管曹操以每天100公里的速度追。但是我今天一定要說,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從來就沒有愛民的皇帝。劉備此舉也不是因為愛護老百姓。坦率地說,這是因為劉備太小器。劉備的小器是經常會表現出來的。例如他得了荊州、南郡、襄陽以后,覺得比周旋于下邳、小沛,亡命于新野、樊城好多了,就曾經心滿意足地想洗手不干了。建安十四年冬十月,他去東吳結親,一住就是一年,也是又想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作平原相時,孔融派太史慈去請他出兵救陶謙,他又小器起來,馬上就問:“孔北海知世間有劉玄德耶?”(第11回)李漁曾經用六個字諷刺他:“自負語,骯臟語。”至于他帶百姓逃跑的事情,仔細看看中國歷史你就知道了。漢代時候軍事管理者稱為“州牧”,古代的省長市長,實際就是牧羊人,而老百姓就是他賺錢和賣命的工具。在中國歷史上,我們要知道,中國總是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孟子時候就開始講了,“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說明什么呢?說明在中國當皇帝的人,他手里的財產有兩個,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人口。有了土地就有了財產,土地可以生產出財富。可是有了土地以后還要有人口,因為要有人耕種。所以,中國古代真正的財富就是兩大標志。劉備一開始什么也沒有,后來意外地得到了十萬百姓,這就是他的生財之道、他的銀行。我們逃跑的時候能不帶錢嗎?他的錢就是這些老百姓。這是他一生中第一筆意外之財。好不容易才得了一筆錢,能不帶走嗎?因此劉備帶百姓逃跑不能說明他的愛民,只能說明那個時候他的眼界還沒有那么高。如果是其他的政治家,就不會這樣,就把這些錢扔了算了,逃命要緊。可劉備就覺得,我逃了命沒有錢,這個“命”還有什么可以逃的呢?所以,他要帶著百姓一起逃。

  這樣看來,事實上,真正能夠拯救中國的亂世的只有一種人,就是“有愛者”。尤其是站在文學的角度。當文學去寫內戰的時候,當文學去寫亂世的時候,它都只能去贊美一種人,就是“有愛者”。這種人當然不能直接地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但是這種人可以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也就是說,他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一個民族的困惑。所以,只有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三國英雄。也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英雄。“天下唯有愛者居之”應該是我們評價三國的一個真正的正面的基本思路,所謂“愛心英雄”。但是,在三國,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從來就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愛心英雄。我們在中國看到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些靠廝殺起家而且拼到了最后的人,那些最沒文化、最沒愛心而且最殘暴的人,那些戰爭屠夫,我們就把他稱之為:“英雄”。

  西方精神天空的愛心英雄:摩西、耶穌、特雷莎

  但是,當我們再一次把目光轉向西方,我們就會發現,西方人在面對亂世、面對動蕩的時候,又是怎么去推崇自己的英雄的呢?他們的英雄從來就不是戰爭領袖,而是愛的響應者,或者說,是為愛而戰,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為英雄。所以,只有對百姓充滿了愛心的人——他可能不是軍事首領,可能也不是什么總司令,也不是什么三皇五帝——才有可能是英雄。這說明,中國社會在很長時間內還是生存在“叢林法則”中,還是生活在一種動物法則之中,弱肉強食,強者就是英雄。而在西方,卻已經進入了一個現代文明的世界里,在現代文明的世界里,靠的不是弱肉強食,而是愛心。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一個是特蕾莎修女。她一輩子就是為人類貢獻愛。令人難忘的是,她得了世界大獎,一出門就問,哎,這個獎牌到哪兒可以賣啊?我要去買鞋,送給那些連鞋都沒有的受苦的人,可她自己卻一生都不穿鞋。因此,她到哪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對她都非常崇敬。她曾經去過南斯拉夫,當時不是科索沃在打仗嗎?她去了以后,兩邊一聽說她來了,就都馬上停戰,讓她安全走過。因為兩邊都尊她為愛的圣女。一直等到她把婦幼兒童都帶走以后,兩邊才又開打。她死的時候是在印度,印度所有的人都當場下跪,包括總理。她的遺體抬過大街的時候,兩邊兒的樓上的印度人都飛奔下樓,因為哪一個人都不敢站得比她高。沒有人敢站得比她高,因此都飛奔下樓,統統跪在地下,在西方,這樣的人就是大英雄。但是在中國,可能很多人都會看不起她。想想中國的武訓的下場,就不難想象特蕾莎修女在中國的結局會是什么了。

  還有一個是摩西。在西方,阿喀琉斯曾經是英雄,在《荷馬史詩》的時代,阿喀琉斯是當時西方的“天下第一殺手”。相當于我們中國三國時代的呂布和趙云。但是,看一下西方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荷馬史詩》的時代畢竟只是西方人的童年時代。那個時候,好勇斗狠,充滿了殺氣,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當西方人進入了一個成熟時代,進入中世紀以后,我們就發現,阿喀琉斯的影子已經沒有了。這種類似于中國的呂布和趙云的影子,在西方文學里基本上也找不到了。被誰取代了呢?摩西。他是《圣經》推出的第一英雄。摩西是手無寸鐵的。摩西是不帶兵器的。他帶領猶太民族出埃及的時候,是憑借愛心,而不是兵器。不提青龍偃月刀,也不騎赤兔馬。可是,摩西如果是在中國的三國,他又會是什么命運呢?

  第三個。西方有兩個人是很有名的。一個是尼祿。古羅馬晚期的最后一個“愷撒”。另一個是耶穌。我們可以發現,西方人非常一致地推崇耶穌,而不推崇殘暴的統治者尼祿。這就是西方人對于英雄的一種選擇。但如果是中國人,那么他會推崇誰呢?耶穌只是個木匠,一生沒有什么作為,只是拯救了一些人的心靈;而尼祿是羅馬皇帝。如果是中國人,他會推崇誰呢?我想,肯定是尼祿。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在英雄觀上的一個很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就是:中國人只承認一種英雄,就是戰爭英雄,也就是“暴力英雄”。這一點孟子在戰國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他說:今夫天下人物,未有不嗜殺人者。而西方人也只承認一種英雄,那就是愛心英雄,

  “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數十年。”

  我們在三國時代看到的,正是這樣一批“嗜殺人者”。這批“嗜殺人者”最后形成了魏蜀吳三家鼎足而立。然而這三家鼎足而立后還是要刀兵相向,毫無寧日。強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弱者呢?寧為雞口,不為牛后。強者殺人,弱者也殺人。于右任,大家知道,是國民黨的精英人物。他曾經寫過一首七絕詩:

  風虎云龍也偶然,其人青史話連篇。
  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數十年。

  三國英雄不就是這樣嗎?“各苦生民數十年”。而我們現在還在拼命地贊美他們,還在電視上大講特講:曹操是怎么成功的,諸葛亮是怎么像炒股票一樣經營自己的。這樣的英雄到底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應該真正有了答案。我最近在看一本書,就是唐德剛先生寫的《晚清七十年》。這本書寫得很不錯。他說,“——我們寫歷史的人,都是英雄崇拜者,坐在皮椅之上,香煙繚繞,滿口大話。你可知道革命功成萬骨枯?制造一個革命英雄,和三、兩個瀟灑風流的高干子女,要多少斛無辜者的鮮血來加以灌溉?”[1]這是一個老歷史學家的心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具體來看,《三國演義》所歌頌的英雄,首先無非是殺人。不過這里的殺人又與《水滸傳》不同,不是因為打抱不平而殺人,而主要指的是為戰爭而殺人。《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有一個細節,相當于武松故事,寫的是龐德。龐德過去在故鄉時,“與兄同居,嫂甚不賢,德乘醉殺之。”這是一個典型的《水滸傳》里的故事,如果是在《水滸傳》里面,是肯定要濃墨重彩地寫上幾回的,可是在《三國演義》里卻算不了什么,一筆帶過。《三國演義》的英雄都是為戰爭而殺人,而且要殺人如麻,要鐵石心腸。在長板坡大戰里:張飛帶病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卻被曹將文聘當先攔住,玄德罵曰:“背主之賊,尚有何面目見人!”文聘羞慚滿面,引兵自投東北去了。這是《三國演義》里面少有的一個真實場景。文聘能夠知道“羞慚滿面”,真是難得。可惜,《三國演義》并不以這樣的人為英雄。它推崇的英雄,恰恰都是從來就不“羞慚滿面”的。大家一定都知道一個關于《三國演義》里武將排名的順口溜:“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七許八黃九姜維”,后來又改為“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但是不論如何排名,以殺人為主要業績,則是其中的關鍵。可是,人的腦袋并不是西瓜,并不是說砍就砍的。所以,無論如何,以殺人來論英雄是沒有道理的。因此,我不希望看到他們的殺人,而是希望看到他們的因為殺人而“羞慚滿面”,可惜,我沒有看到。可是,在西方的文學名著里,我卻會經常看到。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他在小說里就描寫了一個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他稟賦著拿破侖式的理想,為此,他不惜殺死放債的房東老太太和她的妹妹。可是,我們看到的是殺人之后的人性震撼,而不再是“手起刀落”、“提頭領賞”。拉斯科爾尼科夫精心設想了殺人的全部細節,沒有任何的疏漏,但是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他卻沒有想到:在殺害別人之前,他已經先殺死了自己。殺人的屠刀斬斷了自己與人類之間“愛”的聯系,殺人這一行為已經證明了他不再是人類而只是動物,從此他的靈魂再也得不到安寧。甚至,他突然發覺:一切美好的東西都離自己而去,也都與自己再無關聯。在殺死他人之前已經先殺死了自己,這,才是最大的也才是真正的“不幸”。我要說,這才是美學大家!沿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學思路,你們再對比一下《三國演義》,相信已經不難發現其中的根本不足了。

  “運籌帷幄”的英才:他們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三國演義》所歌頌的英雄,其次無非是耍陰謀詭計。有人說,戰爭是流血的陰謀詭計,陰謀詭計是不流血的戰爭,確實是這樣。可是《三國演義》所歌頌的就是這樣的“運籌帷幄之中”的英雄。《三國演義》主要寫的不是暴力的力量,而是陰謀詭計的力量。其實《三國演義》寫暴力寫得并不多,寫暴力寫得多的是下面我馬上要講的《水滸傳》,而在《三國演義》里,它主要寫的是陰謀詭計的力量。有時候我會覺得十分奇怪,中國人特別喜歡講“人才”,動不動就呼喚人才。到了龔自珍還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可是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事情啊。為什么會呼喚人才呢?西方為什么從來就不呼喚?后來我發現,關鍵就是中國的官場迫切需要。說得更明白一點,中國的官場需要耍陰謀詭計的人。需要非常熟悉官場規則的這些人。而這些人不“呼喚”是不可能出來的。所以,只有在中國這種情況下,才需要這種“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用陰謀詭計的“材料”制成的人。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治”社會,所以,它特別需要這些人才。而中國的動亂更需要這樣的耍陰謀詭計的人才。中國有一句話叫“老不看《三國》”,很有道理。“老不看《三國》”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到了老年,他肯定已經學到很多陰謀詭計了,你再去看《三國演義》,那就應了中國的四個字——老奸巨滑。所以,到了老年就不能再看《三國演義》了。這說明,中國人也知道《三國演義》里面突出的甚至也不是暴力的力量,而是陰謀詭計的力量。勾心斗角,陰謀詭計,它是亂世之因,也是亂世之果。當然,“陰謀詭計”作為一種軍事謀略,也并不應一概反對,然而,我們在《三國演義》里面看到的卻是作為生存態度、生存理念、生存觀念的“陰謀詭計”,這無疑是必須加以反對的。我們看到,《三國演義》里的英雄沒有一個有人味,沒有一個有愛心,他們都是靠陰謀詭計起家,也是靠陰謀詭計誤國的。比如說曹操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有一次打仗,他到陣前叫囂說:你們不是想看看我曹操什么樣嗎?我鼻子眼睛跟你們都一樣,只有一條跟你們不一樣,就是我的陰謀詭計比你們多。這真是實話。我覺得曹操這個人倒是盡說實話。他不像劉備那么虛偽。再看孫堅的例子。他得到了皇帝的玉璽,結果被其他軍閥陣前追索。我們來看看他的表演:

  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于刀箭之下!”(第6回)

  你不服還真是不行,這些英雄說起假話來就是這樣的面不改色心不跳啊。黃石公的《軍勢》說中國政治只用四種人:“使智,使勇,使貪,使愚”。看看《三國演義》,我們就可以知道,他總結的完全正確。所以,在《三國演義》里,從一開始就公開強調不要光明正大,而要耍陰謀詭計。因此,《三國演義》里所有的“英雄”都是鬼頭鬼腦的,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你們一定都還記憶猶新,《三國演義》里的第一計就是“王司徒巧使連環計”,這是陰謀詭計的第一計:美人計。“美人計”是利用了人類最本能的本性去施展陰謀詭計,也就是性競爭的意識。動物之間你挑逗它們一下,大王、二王之間也會殺得鮮血淋漓。我覺得,這是不是象征著《三國演義》一開始就從重演動物的人性倒退開始呢?至于那形形色色的陰謀詭計,《三國演義》里每頁都是,我看到網上有人做了個歸納,我把它下載在這里:

  反間計,二虎競食計,驅虎吞狼計,疏不間親計,聲東擊西計,攻其不意計,苦肉計,糧草誘敵計,驕兵計,空城計等。實例如,李肅說呂布,謀董賊孟德獻刀,匿玉璽孫堅背約,王司徒巧使連環計,呂奉先乘夜襲徐都,賈文和料敵決勝,吉太醫下毒遭刑,劫烏巢孟德燒糧,決漳河許攸獻計,郭嘉遺計定遼東,郭夫人隔屏聽密語,玄德用計襲樊城,荊州城公子三求計,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群英會蔣干中計,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等。

  具體的我也不去一個個介紹了。反正大家知道,在《三國演義》里,除了陰謀詭計,除了砍腦袋像砍西瓜一樣,我們也看不到別的。那么,我們也就會知道,在《三國演義》里,根本就沒有真正的英雄。

  要講陰謀詭計,我不能不再講諸葛亮,諸葛亮是陰謀詭計的大師。諸葛亮實際上就是靠耍陰謀詭計出家的。諸葛亮一出來就先用“水”,后用“火”。中國有首著名詩歌,叫做:“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幸虧作者跟諸葛亮不在同一個朝代。諸葛亮一出來,不但要“國破”,而且連“山河”也要“破”了,叫他這樣一弄,生態環境肯定是很糟糕啦。我過去一再說過,在中國打仗要帶軍師,這是世界奇聞,全世界哪個地方打仗要帶軍師呢?大概只有中國吧,可是中國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就是因為這種陰謀詭計會使得戰爭成本更低。也會使得戰爭更為經濟。因此中國才發明了這種東西。美軍到越南打仗,美軍總司令回國以后看到了中國的《孫子兵法》,不禁感嘆說:我要是在去越南之前看了《孫子兵法》,我就知道怎么對付越南人了。說到底,無非是誰最壞,誰的人性喪失得最多,誰的詭計就越多。徐庶就比不了他的朋友諸葛亮。為什么呢?徐庶對他的老母還講點兒人性。如果是諸葛亮,他肯定不去。如果是劉邦,他還會說:哎,我跟你拜過把子兄弟,你要把我老爸煮了來吃,那你也分我一碗肉。劉邦就這么耍賴。可徐庶就輸在他還有點兒人性。如果一點兒人味兒也沒有了。曹操還能弄到他嗎?你看看諸葛亮多狡猾,徐庶多笨。跑到劉備的陣營里去了,還不知道把老媽帶去,結果被程昱抓住了這個弱點,諸葛亮跑到劉備的陣營里,第一件事就把他全家九族都弄走了。曹操打到諸葛亮的家鄉,第一件事就是要誅諸葛亮的九族,可是一族也找不著。諸葛亮的陰謀詭計就是這么厲害。

  說到這里,我要為呂布說幾句公道話。《三國演義》不以他為英雄,可是我倒并不覺得他是個壞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個來自草原的“天下第一殺手”實在是太天真了,他曾說:

  “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允急掩其口曰:“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第9回)

  這樣的口吻,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坦率。而且,后來李、郭破關的時候,他也沒有扔下王允逃命,而是喊上他一起走,并且還是一通“苦勸”。這也讓我們看到他的人性。像關羽那樣嘴上說把什么都還了,但是赤兔馬卻不還的事情,我想象,呂布畢竟是干不出來的。像劉備那樣幾次把老婆都丟掉的事情,我想象,呂布也是干不出來的。當然,他先后投靠過七位主人:丁原、董卓、王允、袁術、袁紹、張楊、劉備,給人的感覺是見人就恨不得拜為義父,而且給人的感覺是到處投靠,但是劉備就不是這樣嗎?他也投靠過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而且幾次拋棄妻子家室。陳壽評價說:“呂布有眾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輕狡反復,唯利是視”,當時的人無不如此,倒是有“勇”無“略”說到了要害,說白了,就是他這個人還不夠壞,還太誠實,還沒有學會虛偽,而且只想憑本事吃飯,沒有想打內戰,沒有想到要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更沒有想過問鼎九五,自以為用在草原上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可惜,這里是中原而不是草原,“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結果身敗名裂。

  德國哲學家舍勒認為:就整個人類而言,將‘狡詐'、‘機智'、‘工于心計'的生活方式發展到無以復加的,總是那些內心最為恐懼,最為壓抑的人種和民族。[2]這個總結實在精辟!《三國演義》里面的英雄,就正是“那些內心最為恐懼,最為壓抑的人”。而這些陰謀詭計的英雄給我們民族帶來的,也主要是負面效應。剛才我說到了歷史學家唐德剛,還是在《晚清七十年》里,他說,慈禧太后這個人不怎么識字,但是她把《三國演義》背得滾瓜爛熟,為什么呢?因為這里面有一整套的陰謀詭計。還有她的前輩多爾袞,在進關的時候,他也不怎么識漢字,但是他的教科書就是《三國演義》。再看我們的東鄰日本,甚至把《三國演義》捧為商界圣經。這種商界圣經能夠用于商業競爭,用于經濟實踐,但是,我就要追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日本人沒有用它來做愛的圣經?為什么日本人沒有用《三國演義》來進行愛的實踐?原因很簡單,在《三國演義》里面的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任何一個標點符號,都與愛無關。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一個民族只能用愛的乳汁哺育這個民族。這個民族的教育一定要是愛的教育。但是我們在《三國演義》里看到的偏偏是仇恨的教育。這真是太遺憾、太遺憾了!

  “問天下誰是英雄?”一個有待重新追問的問題

  我們知道,英雄應該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他是制造規則的人,也是打破規則的人,但是不論是“制造”還是“打破”,他都應該代表著人性的向前與向上,都應該給人類以愛的激勵、給人類以美的慰藉。剛才我講到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和平》里有一個知識分子叫比埃爾,他不是戰爭中的英雄,但是他卻代表著人類的良心,因此在人們的眼里,他才是一個真正令人敬重的英雄——愛心英雄,并且能夠給人以愛的激勵和美的慰藉。小說里有一個美女娜達莎就曾這樣跟自己的朋友介紹他:

  “我說,瑪麗,”娜塔莎說,突然從她臉上露出瑪麗亞公爵小姐好久沒看見的頑皮的笑容。“他變得是那么干凈,光彩,新鮮,就好像剛從浴室出來似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嗎?”[3]

  我不想掩飾自己的感覺,我必須說,每次看到這句話,我就會哀嘆不已。我在《三國演義》里翻來覆去地找,顛來倒去地找,字里字外地找、行里行間地找,但是最后我還是只能痛苦地宣布,在《三國演義》里我找不到這樣“干凈,光彩,新鮮”人,找不到這樣“就好像剛從浴室出來似的”人,找不到這樣能給我們帶來清新的感覺的人。我們在《三國演義》里只能學到陰謀詭計,只能學到殺人如麻,只能學到對于人類尊嚴的蔑視、對于人性本身的蔑視。“動物兇猛”,這就是我們在《三國演義》里面所看到的所謂英雄的真實面貌。

  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而這奴隸又分為“暫時做穩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可得”[4]兩種,這話確實精辟。從表面上看,《三國演義》所歌頌的都是威名顯赫的“帝王將相”,可是一旦揭開他們的面紗,我們所看到的真實面孔卻是:“奴隸”。而且還只不過是“暫時做穩了奴隸”。遺憾的是,他們對此卻渾然懵懂不知,竟然還自以為已經從“奴隸”成為“將軍”,更遺憾的是,我們也對此渾然懵懂不知,竟然也世世代代詠嘆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還是再聽聽魯迅先生是怎么說的吧:“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成奴隸以后還萬分歡喜。”[5]

  《三國演義》,就是那些“暫時做穩了奴隸”者在“變成奴隸”以后“還萬分歡喜”的自白。

  “問天下誰是英雄?”看來,對于《三國演義》來說,這還是一個有待重新追問的問題!

注釋:

[1]唐德剛:《晚清五十年【貳】》,163頁,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2]轉引自劉小楓:《這一代人的怕和愛》,115頁,華夏出版社,2007。

[3]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劉遼逸譯,123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4]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21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21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   2   3   4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太湖县| 荆州市| 随州市| 平凉市| 娱乐| 根河市| 普定县| 高阳县| 西畴县| 迁安市| 临猗县| 凤台县| 普兰店市| 花莲市| 邢台县| 宣化县| 登封市| 咸阳市| 遂平县| 革吉县| 大悟县| 讷河市| 含山县| 永平县| 花莲县| 新河县| 浏阳市| 乌审旗| 克东县| 江安县| 双辽市| 惠来县| 襄汾县| 安顺市| 和政县| 上林县| 桐城市| 克东县| 泗阳县|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