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研究揭開千古謎團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
|
|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記者曲志紅)自司馬遷作《史記》以來的二千年間一直困擾中華文明史的一個千古謎團,終于在現代科學研究面前有了較為清晰的答案: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學標尺。
中華文明是舉世公認的具有獨立起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一直綿延傳流的文明。遺憾的是我國傳世文獻上記載的古代確切年代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41年,這之前的歷史紀年都湮沒在千古塵煙之中,成為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上的重大缺憾。
而世紀之交得以完成的這份《夏商周年表》,為填補我國古代紀年中的空白作出了巨大而堅實的努力。它為我國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建立起了1200多年的三代年代框架。
根據這份年表,我國的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年表還排出了西周10王具體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從盤庚到帝辛(紂)的12王大致在位年。這些夏商周年代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不僅解決了我國歷史紀年中長期未定的疑難問題,更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揭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轉合的發展脈絡,給后代留下一份完整的文明編年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說,1996年5月啟動的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勇敢地向千百年來的歷史難題發起了沖擊。5年來,這一工程集中了我國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科技測年學等學科門類的200多名老中青專家學者,并依照系統工程的要求,分別設立了9個課題44個專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以不同方法、不同方式對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學問題進行了全面和全新的研究、考證。與以往千余年傳統年代學研究所不同的是,這一工程采取了多學科聯合攻關、交叉研究的方法,力求使每一個結論都得到多線索、多角度的支持。
據介紹,今年9月,在各個專題分別通過驗收基礎上,“工程”提出了有多學科研究成果支撐的、滿足了盡可能多條件的、與相關數據盡可能吻合的、各歷史階段年代互洽的《夏商周年表》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性1996-2000成果報告》,并通過了國家驗收。工程專家組和工程驗收組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最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表。同時,他們也表示,年表中還有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今后也將隨著更新的考古發現等更正調整。 |

|
夏商周年表
曹文忠 周大慶 熊德制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