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后期指盤庚遷殷至商朝滅亡,其間經(jīng)八世十二王。商代后期
年代學(xué)研究以殷墟文化的分期和14C測年為基礎(chǔ),以甲骨分期和測年
與殷墟分期相印證,結(jié)合文獻記載、甲骨文天象記錄和歷法材料的研
究來完成。
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是商后期都城所在。殷墟文化分為四期(根
據(jù)最新發(fā)現(xiàn),洹北花園莊早段遺存早于第一期)。殷墟文化一期到四
期對應(yīng)的商王如下:殷墟一期約當盤庚、小辛、小乙和武丁早期;殷
墟二期早段年代約當武丁晚期,晚段尚未發(fā)現(xiàn)可以定年的材料,估計
與祖庚、祖甲時代相當;殷墟三期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代;殷墟四期約當?shù)垡摇⒌坌習(xí)r代。“工程”對殷墟各期采集的樣品作常規(guī)14C測年,經(jīng)樹輪曲線校正,得到24個系列樣品的日歷年代。
殷墟甲骨文目前已經(jīng)有了比較成熟的分期斷代標準。“工程”選
擇分期明確、有斷代價值的卜骨,用AMS法進行系列14C年代測定。甲
骨測年的目標,是用AMS法對各期、各組有字卜骨測年,對照高精度
樹輪校正曲線研究,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成日歷年代,進而排出武丁至
帝辛的年代序列。
目前已對37個有字卜骨樣品和9個無字卜骨樣品進行了明膠提取,其中31個有字卜骨樣品和8個無字卜骨樣品制備成石墨,用AMS法做了14C測量。31個有字卜骨樣品的測年數(shù)據(jù),有22個在合理的年代范圍之內(nèi),另外9個明顯偏老。8個無字卜骨樣品的測年數(shù)據(jù),也有2個明顯偏老。專門的實驗研究表明,偏老的主要原因當是樣品受到老碳的污染。
除去分期尚有爭議的歷組卜骨等,將剩余的15片有字卜骨、6片
無字卜骨和2個層位清楚的同期骨樣納入擬合系列,用貝葉斯方法對
測得的14C年代數(shù)據(jù)進行系列樣品樹輪校正,所得日歷年代與既有的
商后期年代框架基本一致。
“工程”還對甲骨文中可能的日月食記載進行學(xué)科交叉研究,由
賓組卜辭中的五次月食,推得武丁在位年代。賓組卜辭五次月食記錄
的可信性,學(xué)術(shù)界沒有爭議。賓組卜辭屬武丁到祖庚時期。在3000多
年前、在這一不太長的時間范圍內(nèi),竟有五次月食記錄,這是世界天
文學(xué)史上的奇跡。天文計算表明,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間只有一
組年代既符合卜辭干支,又符合月食順序:癸未夕月食,公元前1201
年;甲午夕月食,公元前1198年;己未夕向庚申月食,公元前1192年;壬申夕月食,公元前1189年;乙酉夕月食,公元前1181年。
根據(jù)《尚書·無逸》,武丁在位59年,由五次月食可大致推定武
丁在位的年代:①如果乙酉夕月食當武丁末年,那么,武丁在位的年
代約為公元前1239—前1181年。②如果壬申夕、乙酉夕月食下延至祖
庚,那么,武丁在位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250—前1192年。從甲骨分期
看,壬申、乙酉月食放在祖庚世比較好。因武丁在位的年代不會超過
公元前1400—前1160的范圍,而在此范圍內(nèi),己未夕向庚申月食只有
公元前1192年、1166年兩種選擇,甲午夕月食最早為公元前1229年,
所以,即使不采用根據(jù)新的甲骨分期分類得到的五次月食的順序,武
丁在位的年代范圍也不會有大的變化。
商代晚期,商王用五種祭祀方法按固定順序輪流祭祀先王及其配
偶,一個祭祀周期稱為一祀,長度約等于一個太陽年,學(xué)者稱為周祭,有紀時作用。帝辛的周祭材料可靠,依之排出祀譜,可確定帝辛在位年代。利用周祭材料也可排出帝乙祀譜,與帝辛祀譜連接,確定帝乙在位的可能年代。在周祭系統(tǒng)中,帝辛元祀至十一祀祀譜有6件青銅器,聯(lián)系清楚,是商末三王祀譜最有根據(jù)的一段。由此排出帝辛元祀到十一祀祀譜,在歷法上符合陰陽合歷的原則,在周祭上祭祀與季節(jié)基本對應(yīng),所以應(yīng)屬可信。經(jīng)研究,這段祀譜二祀正月初一日的干支應(yīng)是丙辰或丁巳。按照這一特征,再考慮當時歲首和月首的可能情況,得到帝辛元年可能的年代為公元前1085年、1080年、1075年、1060年等。因武王克商之年確定為公元前1046年,而周祭材料中記有廿五祀的青銅器應(yīng)入帝辛祀譜,沒有發(fā)現(xiàn)更多的祀數(shù),所以帝辛元年以選在公元前1075年為妥。
商后期王年在《尚書·無逸》中有所敘述,古本《竹書紀年》亦
保存兩條。后世學(xué)者在利用文獻推定盤庚遷殷到商亡的總年數(shù)時,有
275年、273年、253年三說。現(xiàn)已推定武王克商之年為公元前1046年,如采用275年,則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320年;如采用273年,則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318年;如采用253年,則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298年。因武丁元年確定為公元前1250年,考慮到盤庚、小辛、小乙一代三王總年數(shù)的合理性,以253年說較妥,則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298年,今取整為公元前1300年。
夏代年代學(xué)研究
夏代年代學(xué)研究主要遵循兩條途徑,一是文獻中對于夏年的記載,二是對夏文化探討的主要對象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頭文化進行14C測年,同時參照文獻中有關(guān)天象記錄的推算。
文獻所見夏代積年主要有471年和431年兩種說法。兩說相差40年
的原因,歷來有兩種解說:一是471年包括羿、浞代夏的“無王”階
段,431年不包括“無王”階段;二是471年自禹代舜事起算,431年
自禹元年起算。“工程”采用前一種解說。
二里頭遺址是徐旭生1959年調(diào)查“夏墟”時發(fā)現(xiàn)的。學(xué)術(shù)界把以
二里頭遺址為代表,分布于豫西、晉南地區(qū)的一類遺存稱為二里頭文
化。二里頭文化主要有兩個類型,分布在豫西地區(qū)以二里頭遺址為代
表的稱為二里頭類型;分布于晉南地區(qū)以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稱為東
下馮類型。東下馮類型的起始年代略晚于二里頭類型。現(xiàn)在多數(shù)學(xué)者
認為二里頭文化屬于夏文化。“工程”對二里頭遺址采集的系列含碳
樣品進行14C年代測定、擬合,并對考古分期成果相整合,初步推定
出二里頭文化各期年代范圍。
河南龍山文化又稱王灣三期文化,是分布在豫西地區(qū)、在年代上
早于二里頭文化的一種考古學(xué)文化。有學(xué)者認為二里頭文化的延續(xù)時
間和文獻記載的夏代積年之間尚有差距,二里頭文化可能只是夏代中
晚期的夏文化,而早期夏文化則要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中尋找。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可分為三段:第一段以王城崗一期、煤山一期
為代表;第二段以王城崗二、三期,瓦店一、二期,煤山二期為代表;第三段以王城崗四、五期,瓦店三期為代表。“工程”對王城崗遺址的系列含碳樣品進行AMS14C年代測定并擬合,得出了各期、段的年代范圍。
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遺址一期之間,從文化傳承關(guān)系和
14C測年結(jié)果分析,仍存在缺環(huán)。有學(xué)者認為以河南新密市新砦遺址
某些單位為代表的遺存,早于二里頭一期,晚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
1999年開始對新砦遺址的再次發(fā)掘,證實新砦二期上接河南龍山文化
晚期(新砦一期),下連二里頭一期,正填補了其間的空白。
河南登封王城崗古城、禹州瓦店都是規(guī)模較大的河南龍山文化晚
期遺址,發(fā)現(xiàn)有大型房基、奠基坑及精美的玉器和陶器。它們的發(fā)現(xiàn)
為探討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線索。
夏代有五星聚、仲康日食兩條天象記錄可通過天文推算考察夏年。有學(xué)者計算出在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會。經(jīng)對夏代立國前后的五星聚合重新推算,也證實了這次五星聚會是迄今五千年中最難得的一次。公元前1953年2月中旬至3月初,在黎明時分的東方地平線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在2月26日,五大行星之間的角距離小于4度。這種奇異壯觀的天象,很可能在古人記憶中流傳下來,因此可以作為估定夏代年代的參考。對文獻記載的仲康日食,根據(jù)現(xiàn)有條件進行推算還很困難。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兩點: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
年。關(guān)于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據(jù)文獻中有關(guān)夏代積年
記載的研究,并參考天文推算的結(jié)果及相關(guān)14C的測年數(shù)據(jù)。
關(guān)天夏文化的上限,學(xué)術(shù)界主要有二里頭文化一期、河南龍山文
化晚期兩種意見。新砦二期遺存的確認,已將二里頭文化一期與河南
龍山文化晚期緊密銜接起來。以公元前1600年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則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圍之內(nèi)。現(xiàn)暫以公元前2070年作為夏的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