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1月9日電(記者鄧琮琮)人們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終于問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學標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李伯謙、仇士華、席澤宗及眾多科學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歷時5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總目標是制訂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年代學年表。項目于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在多學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現已實現計劃預定的目標,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驗收。
中華文明是舉世公認的具有獨立起源的文明之一,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并稱,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沒有中斷、一直綿延傳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由興起到繁盛的重要歷史時期。遺憾的是,我國傳世文獻上記載的古代確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這之前的歷史紀年都湮沒在千古塵煙之中,成為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學勤說,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地下文物蘊藏,曾先后興起多種多樣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燦爛文明。通過歷史學、考古學的研究,將我們先人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昭示于世界,使中國古代文明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肯定,將鞏固和增強我們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堅持多學科結合,交流合作,相互啟發,相互推動,最終形成有多學科支撐的研究結論。李學勤對記者說,這是我們對現有成果最能夠自信的依據,也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突出特點。
據了解,鑒于國內與年代學有關的各學科專家年齡偏老,“工程”領導一直重視吸收中青年專家參加研究工作,使他們在“工程”的各個環節做出了很大貢獻。
“工程”在堅持科學精神和學術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終體現了“政府支持,專家負責”的原則,使參加“工程”的200位專家學者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知識和經驗。在1999年9月下旬,由中國史學會、中國考古學會和中國科技史學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辦公室聯合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成果學術報告會”上,有160位多位包括“工程”以外的專家參加了討論,所提的各種意見,對“工程”成果的修正改進起了重要作用。這充分說明《夏商周年表》不是任何個人的作品,而是真正的集體成果。
李學勤表示:“夏商周斷代工程”雖然已經進行了5年,但相對于工作的困難來說,這個時間還是太短暫了。現在所能做出的,只是當前所能達到的較好成果。“工程”還有一些專題,有待補充和改善,“工程”的報告今后還需要改進和修正。因此,我們把此次得到的成果稱為“階段性成果”。“夏商周斷代”還將繼續研究,并擴大研究的范圍和領域。
4位首席科學家還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
《夏商周年表》
朝代 |
王 |
年代(公元前) |
年數 |
夏 |
禹 |
2070—1600 |
|
啟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
扃 |
廑 |
孔甲 |
皋 |
發 |
癸 |
|
朝代 |
王 |
年代(公元前) |
年數 |
商前期 |
湯
|
1600—1300 |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顫"字去掉"頁")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遷殷前) |
|
朝代 |
王 |
年代(公元前) |
年數 |
商后期 |
盤庚(遷殷后) |
1300—1251 |
50 |
小辛 |
小乙 |
武丁 |
1250—1192 |
59 |
祖庚 |
1191—1148 |
44 |
祖甲 |
廩辛 |
康丁 |
武乙 |
1147—1113 |
35 |
文丁 |
1112—1102 |
11 |
帝乙 |
1101—1076 |
26 |
帝辛(紂) |
1075—1046 |
30 |
西周 |
武王 |
1046—1043 |
4 |
成王 |
1042—1021 |
22 |
康王 |
1020—996 |
25 |
昭王 |
995—977 |
19 |
穆王 |
976—922 |
55(共王當年改元) |
共王 |
922—900 |
23 |
懿王 |
899—892 |
8 |
孝王 |
891—886 |
6 |
夷王 |
885—878 |
8 |
厲王 |
877—841 |
37(共和當年改元) |
共和 |
841—828 |
14 |
宣王 |
827—782 |
46 |
幽王 |
781—771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