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姓名: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稱為孔子
生卒: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朝代:春秋
籍貫: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
評價: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門人
【孔門十哲】孔子門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合稱“孔門十哲”,語出《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七十二賢】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學有所成、才德出眾者七十二人,史著其名,得以配享于孔廟,合稱“七十二賢”。七十二實為約數,見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者七十七人,加上見于《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等書中人數,近八十人。
孔子(前551~前479),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范。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授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
由于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攬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于老師。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跟著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國,備受艱辛與饑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舍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圣先師”是當之無愧的。
孔門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這三千弟子各自姓甚名誰,固然早已不可考。即便是配享于孔廟的七十二高徒,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也仿佛仙靄里頭看神仙,只能影影綽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纖毫。更兼上古文獻輾轉流傳之中,又難免以訛傳訛,將錯就錯,遂致連這孔門七十二賢的尊姓大名也模糊難辨。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后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于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遂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于是哪五個,就不得而知了。
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貧不憂,好學不倦。孔子贊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顏回大智若愚,“聞一能知十”,在眾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隨,不離左右,視師若父。他評價孔子說:“仰之彌高,鉆之彌深。”顏回二十九歲頭發白盡,四十一歲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極慟,痛如喪子,悲呼:“天喪我矣!天喪我矣!”
閔損(前536~前487),字子騫,魯國人,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深得孔子贊賞。幼時遭后母虐待,其父怒而欲將后妻趕走,閔損反為后母求情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他因后母生了兩個孩子,后母若被趕走了,兩個孩子就沒人照顧了。時人咸稱其孝,后世二十四孝故事中亦彰其孝行。閔損守身自愛,“不仕大夫,不貪污君之祿”,品格很高。季代曾派人去請他出任費邑宰,他卻要來人替他婉言推辭,并說,如果你們再來強邀,我就離開魯國到汶上去。
冉耕(前544~?),字伯牛,魯國人,小孔子七歲。以德行著名,與顏回、閔損并稱,為人端正,善于待人接物。因惡疾早逝,患病之時,孔子前去探望,自牖執其手而嘆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悲痛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與冉耕同宗,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家貧,以牧為業,人稱“犁牛氏”。其父冉離不肖,“賤而惡”。冉雍曾做過季氏私邑的長官,他為政“居敬行簡”,主張“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雖待以禮貌,而諫不能盡行,言不能盡聽,遂辭去,復從孔子。居則以處,行則以游,師文終身”。冉雍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孔子對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譽,即說冉雍有帝王之才,這是對其他弟子從來沒有的極高評價。孔子臨終時在弟子們面前夸獎他說:“……賢哉雍也,過人遠也。”所以后世對冉雍的評價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與孔子相提并論,說:“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傳,他與閔子諸賢,共著《論語》一百二十篇。又獨著六篇,謂之《敬簡集》。自經秦火,書已不存。
冉求(前522~?),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與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又稱“三冉”。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家臣,后隨孔子周游列國。冉求精通六藝,長于政事,深沉謙退,志在民足,孔子稱贊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其后,季康子繼持國柄,招冉求輔政,孔子欣然曰:“魯人招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冉求遂回國為季氏宰。魯哀公十一年,齊師伐魯,兵臨城下。冉求慷慨赴敵,率軍擊退齊師,立下赫赫戰功。戰后,季氏問曰:“學之乎?性之乎?”冉求答曰:“學之于孔子”。季氏遂招孔子。孔子返魯,冉求侍師殷切,朝政之余,必登門受教。然于季氏旅泰山、伐顓臾、用田賦,皆不能救,或反助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冉求亦嘗婉言以“力不足”告罪于夫子。孔子面折之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雖然,未聞冉求有慍色,師事孔子恭謹如初。孔子晚年,序《易》,刪《詩》、《書》,作《春秋》,傳道授業,亦不可謂無冉求之力也。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人,小孔子九歲。出身寒微,幼至孝,百里負米養親,是歷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好勇力,性伉直,講信義,重然諾,深具豪俠之氣。曾凌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之,乃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然后來仍多直言頂撞,是孔門癡兒,孔子容而愛之。自從子路追隨左右,無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孔子周游列國期間,子路貼身護衛,屢次救孔子于危難。孔子由衷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長于政事,孔子曾贊其“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后子路為衛國蒲邑宰,治蒲三年,勤政愛民,孔子過蒲,三稱其善。衛國政變,諸人皆棄主而逃,子路獨仗義而返,終因寡不敵眾,被亂刀剁成肉醬。死前猶慷慨而言:“君子死,冠不免。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孔子聞訊大慟,為之不食肉糜。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稱宰我,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長于辭令,以言語著名,乃孔門十哲之一。因晝寢而不為孔子所喜,罵其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甚至不無懊悔地道:“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實則宰予深思好問,有獨見,敢犯顏,是孔門弟子中唯一敢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孔子提出居喪要以三年為期,宰予反駁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孔子難以辯解,唯有痛心指責:“予之不仁也。”孔子曾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宰予便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兩難假設:“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意即明知下井必死無疑,到底該舍命救人,還是保全自身。孔子答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言下之意,此問是在愚弄人。雖然孔子對宰予這個刁鉆的學生頗多不滿,但仍毫不遲疑地將其列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位居言語科之首席,猶在大名鼎鼎的子貢之上。宰予亦對老師敬佩無已:“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端木賜(前520~?),字子貢,衛國人,小孔子三十一歲。據說子貢出生之時,其母夢神賜以寶玉,因取名曰賜。子貢生就異相,山庭斗口,儀表不凡,天性至孝,資稟穎慧,三歲既知人善惡。十八歲時,游于魯,聞孔子在闕里授徒,心竊景仰,遂執贄往見而受業。他謙遜好學,通達敏辯,深得孔子贊賞,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以言語著名,利口巧辭,長于外交。齊相田常伐魯,他奉命出使,游說諸侯,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舉而動五國之政。孔子周游列國,厄于陳蔡,子貢毅然使楚,引來救兵,終解陳蔡之圍。子貢還精于理財,經商有道,“貨殖焉,臆則屢中”,家累千金。每出使則結駟連騎,車仆之盛,擬于王侯,所到之處,直可與國君分庭抗禮。時魯國大夫孫武贊曰:“子貢賢于仲尼。”子貢謙道:“譬諸宮墻,賜 之墻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視孔子有如日月,自謂不能超過。孔子逝世,子貢獨守墓六年,哀喪至極。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門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被稱為“北學中國,南方一人”。言偃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化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贊,曾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又被譽“南方夫子”。
卜商(前507~?),字子夏,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以文學著名,與孔子論《詩》,獨闡精微,孔子贊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不像顏回、曾參之輩恪守孔子之道,而是頗具獨創精神和異端傾向。孔子教誨他道:“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子夏任莒父宰,問政,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從孔子的遵遵告誡中,已約略可見出子夏對正統儒學的偏離。子夏對“君子”的理解與孔子所說的“溫文爾雅”頗有不同,他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不似坦蕩醇厚的儒者,倒似心機深沉的法家了。孔子沒后,子夏去魯至魏,行教于西河,治學嚴謹,敢于質疑經史之謬誤。曾聽人言史志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說:“‘三豕’應為‘己亥’之筆誤。”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然是“己亥”之誤。于是名重天下,從學者眾,門下人才輩出,如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吳起、禽滑厘、商鞅之屬,皆受業于子夏,而荀子、李斯、韓非等也俱是其隔代再傳弟子。西河學派既傳授儒家經典“六藝”,也是法家政術思想的先驅。子夏操守高邁,言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魏文侯以師禮事之,乃許咨以國政。晚年,因哭子喪明,為曾參所責。孔門弟子之有著作傳世者,以子夏為最多。相傳《論語》即為子夏與仲弓合撰,《毛詩》亦傳自子夏,《詩序》即為子夏作,《儀禮·喪服篇》亦傳自子夏,《易傳》一卷,亦子夏所撰。漢人徐防又有“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說,更可見他在孔門諸子中地位之重要。
顓孫師(前503~?),字子張,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小孔子四十八歲。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顓孫師好學深思,在忠信思想上受孔子影響極深,把孔子關于忠信的教誨寫在大帶上,以示永遠不忘。他卑視道德修養低下者,認為缺乏道德、信仰不堅的人有了不為多,沒有不為少。他提出,士應該看見危險便肯豁出生命,看見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是否嚴肅認真,居喪時則應悲痛哀傷。他與人交往寬沖豁達,喜交賢于己者,主張“尊賢容眾”。顓孫師為人寬沖豁達,不拘小節,不計私怨,被譽為“古之善交者”,更兼其勇武忠信,后人稱有“亞圣之德”。孔子死后,顓孫師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禮記·千乘》即子張之儒的文獻。
曾參(前505~前435),字子輿,魯國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出身沒落貴族家庭,為人極孝,幼時去田間除草,不慎弄斷了一根瓜秧,其父曾點大怒,舉棍將他打得昏死過去。曾參醒轉后,為免父親內疚,強自撐持,彈琴唱歌,以示無礙。孔子聞之不悅,罵他不懂“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道理,讓父親陷于不義不慈之地,實乃大不孝。繼母待他極劣,父親去世后,他孝行越謹,其妻因給繼母蒸梨不熟而被其所休。孔子得知后責他不顧結發之情,曾參后悔莫及,遂終生不復續娶。曾參自小隨父曾點聽孔子講學,十六歲正式拜孔子為師,并隨孔子周游列國。他勤奮刻苦,長于內省,重視仁德,提倡忠恕,深得孔子儒學精髓。他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還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不過曾參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孝道思想,他所著《孝經》列入“十三經”,流傳至今。孔子死前曾將其孫子思托付于曾參,子思后傳孟子,成為影響甚大的思孟學派,對繼承及弘揚孔子思想起到了主干作用。
澹臺滅明(前512~?),字子羽,魯國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歲。為人敢與去就,輕財重義,據《括地志》記載:一次,澹臺滅明身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從波濤中躍出,對渡船成夾擊之勢,欲奪寶玉。澹臺滅明氣憤地說:“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力劫。”遂揮劍斬二蛟于河內,并將寶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無吝嗇之意。言偃為武城宰時,孔子問他這里可有什么賢人,言偃回答說:“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經言偃引薦,澹臺滅明得以就學于孔子。但因他相貌丑陋,孔子頗為嫌棄。澹臺滅明受冷遇后,毅然辭別,發奮自強,嚴謹修行。他南行江淮,結廬講學,仍以孔子為宗師,崇奉孔子學說,專釋春秋大義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教導學生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古書,兼習“六藝”。因其德行高尚,學識淵博,從游弟子達三百之眾,享譽大江南北,賢名揚于諸侯。孔子聞之嘆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深為惋惜。
宓不齊(前521~?),字子賤,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仁愛孝悌,才智不凡,孔子贊他為“君子”。宓不齊曾做過單父宰,舉賢能,退不肖,輕徭賦,賑困窮,用“無為而治”的辦法來治理,結果是“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孔子稱贊說:“惜哉!不齊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則庶幾矣。”
原憲(前515~?),字子思,宋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一生清靜守節,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魯司寇時,曾做過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孔子死后,隱居衛國,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子貢為衛相,高車駟馬,往拜原憲,見其衣冠襤褸,恥之,問曰:“夫子豈病乎?”原憲答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大慚,終生悔之。唐代吳筠有《詠原憲子》詩:“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公冶長(前519~前470),字子長,齊國人,小孔子三十二歲。自幼家貧,勤儉好學,博通書禮寬容大度,他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曰:“長可妻也。”相傳公冶長能通鳥語,并以此無辜獲罪,身陷囹圄。孔子痛惜道:“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仍將女兒許他為妻。魯君聞其賢,多次請為大夫,公冶長皆不應,終生治學不仕。
南宮適,字子容。他言語謹慎,崇尚道德,每日反復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為也”的詩句,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孔子贊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齊國人。出身貧寒,師從孔子后,有“獨行君子之德”之譽。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節做人家臣,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孔子特嘆賞之。
曾蒧,字子皙,曾參之父,魯國武城人。高蹈灑脫,豪放不羈,有“魯之狂士”之稱。魯國大夫季武子死后,曾蒧前去吊喪,“倚門而歌”,以悼死者。《論語·先進篇》載:仲由、曾蒧、冉求、公西華侍坐,孔子使諸弟子各言其志,曾蒧所答與眾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嘆曰:“吾與蒧也!”贊賞無已。
顏無繇,字路,也稱季路,顏回之父,魯國人。孔子第一代弟子。顏回死,顏無繇想請孔子變賣其車以置棺槨,孔子道:“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言下之意,人應守本分,終于沒有答允。
商瞿(前522~?),字子木,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喜《易》,得孔子真傳,師成后又傳給楚人子弘。在孔門之中,商瞿的悟性與造詣甚至勝過子夏,是孔門傳道者之一。
高柴(前521~?),字子羔,齊國人,小孔子三十歲。身長不滿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為愚。高柴性格憨厚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職,便舉薦高柴去做費邑宰。孔子怕他不能勝任說:“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啊!”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并勸子路不要回宮里去,子路拒絕他的勸阻,結果回宮遇害。高柴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后,從未違禮。任衛國獄吏時,為官清廉,執法公平,不徇私舞弊,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贊和民眾的愛戴。
漆雕開(前540~?),字子開,魯國人,小孔子十一歲。他無罪受刑而致身殘,習《尚書》,不樂仕,孔子以是悅之。他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為人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敵。著有《漆雕子》十三篇,乃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認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論。《韓非子·顯學》將其列為儒家八派之一。
公伯僚,字子周,魯國人。為人讒佞,曾向季孫氏毀謗子路,子服景伯以告孔子,說:“季孫氏聽信公伯僚的讒言,已對子路起了疑心。我有法子令季孫氏明白真相,讓公伯僚罪有應得,陳尸市上。”孔子認為無須此舉,曰:“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命也。公伯繚其如命何!”
司馬耕,字子牛,宋國人。善言談,性急躁。拜孔子為師后,堅信儒家學說,反對犯上做亂。其兄司馬桓作亂于宋,他遂奔齊;桓敗逃于齊,他又奔吳;趙簡子和陳成子俱迎,他皆未往。司馬耕向孔子問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教導他說話要慎重,不能輕率。司馬耕又問君子,孔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司馬耕問:“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孔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原來當年孔子周游過宋,講禮樹下,卻不知為何得罪了其兄司馬桓,連樹也給拔了。司馬耕每覺不安,孔子便借機開導,言只要無愧于心,何懼之有。家族敗落后,司馬耕頗有孤獨之感,子夏遂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和“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語來安慰他。
樊須(前505~?),字子遲,亦稱樊遲,魯國人,小孔子四十六歲。自小勇武過人,善于謀略,二十多歲就仕于季氏。魯哀公十一年,齊軍伐魯,樊遲被選為車右助同門師兄冉求率季氏左軍迎敵。季氏謂樊遲體弱,恐難勝任,冉求以樊遲敢死答之。兩軍相遇,魯軍畏敵,不敢越黨氏之溝。時三家權臣把持魯軍,軍令不從。樊遲謂冉求,“非不能也,不信子也”。冉求乃奮長矛,樊遲駕戰車,直沖敵陣。魯軍從之。戰中,孟孫氏右軍敗逃。獨左軍所向披靡。齊軍潰不成列,宵遁。樊遲師從孔子,求知心切,上進心強,《論語》中載他四次問“仁”,兩次問“知”,一次問“孝”,一次問“崇德,修慝,辨惑”,一次問“稼、圃”,涉獵甚廣。猶以問“稼、圃”一段最堪回味:樊遲本農家出身,便向孔子請教種田種菜的事,孔子卻答以“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遲離去后,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以是薄之。樊遲問“稼、圃”無疑是對禮制等級的一種沖擊,難怪孔子會避而不答了。
有若(前508~?),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三歲。長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門人思之不已,便把他當作孔子,以師禮事之。眾人有問,他答不出,眾人怫然,又把他請下師座。有若博學強識,雅好古道,提倡“禮之用,和為貴”,又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在政事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寓富于民。宓子賤為單父宰,日夜操勞,事必躬親。他對宓子賤說,“舜鼓王弦,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論語》中有若論孝悌的一段話極為著名:“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其孝悌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公西赤(前509~?),字子華,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嫻賓主之儀。曾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孔子認為他很謙虛。
巫馬施(前518 ~?),字子期,陳國人,小孔子三十三歲。曾為單父宰,勤于政務,不稍懈怠。他師從孔子期間,有一次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回答:“知禮。”孔子走后,陳司敗問巫馬施:“我聽說君子無偏私,君子也會偏私嗎?魯君娶了吳國的同姓之女,人們叫她吳孟子,如果魯君這樣做都算知禮,那誰不知禮呀?”巫馬施就把陳司敗的話轉告給孔子,孔子對巫馬施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梁鳣(前522~?),字叔魚,齊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梁鳣年屆三十,尚未得子,其母想為其另娶,后梁鳣聽從商矍之勸作罷,兩年后乃得子。
顏幸(前505~?),字子柳,魯國人,小孔子四十六歲。
冉孺(前501~?),字子魯,魯國人,小孔子五十歲。
曹卹(前501~?),字子循,小孔子五十歲。
伯虔(前501~?),字子析,小孔子五十歲。
公孫龍(前498~?),字子石,衛國人,小孔子五十三歲。
冉季,字子產
公祖句茲,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斂。
顏高,字子驕。
漆雕從父,字子文。
壤駟赤,字子徒。
商澤,字子秀。
石作蜀,字子明,冀縣人(今甘谷縣)。自幼好學,跋涉萬里,就學孔子門下。學成返鄉,淳教化,移風俗,自此三隴一帶儒教大興,人文蔚起。
任不齊,字子選,楚國人。
公良孺,字子正,陳國人。賢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助之五牛車以從游。
后處,字子里。
秦冉,字子開,蔡國人。
公夏首,字子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家語》作子仲)。
顏祖,字襄。(《家語》無此人)
鄡單,字子家。(《家語》無此人)
句井疆,字子疆。
罕父黑,字子索。(《家語》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字子丕,魯國人。其父名堇父,與孔子父叔梁紇俱以勇力聞名。
申黨,字周。(《家語》作申續,字子周)
顏之仆,字子叔。
榮旗,字子祈(《家語》作子祺)。
縣成,字子祺(《家語》作子橫)。
左人郢,字子行,魯國人。
燕伋(前541~?),字子思,秦國漁陽(今陜西省千陽縣)人,少孔子十歲。青年時師從孔子,曾與南宮適、子路諸賢陪孔子入周問禮。后又陪孔子觀魯桓公廟,受“欹器”(提水器物)之啟發感悟孔子“滿招損、謙受益”之教誨。中年后隱居漁陽,設壇興教,傳播孔學,教化民風。
鄭國,字子徒。(《家語》作薛邦)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顏噲,字子聲,魯國人。
叔步乘,字子車,齊國人。
原忼,字子藉。
樂欬,字子聲。
廉絜,字子庸。
叔仲會(前501~?),字子期,魯國人,小孔子五十歲。
顏何,字冉。(《家語》無此人)
狄黑,字皙(《家語》作皙之)。
邦巽,字子斂。
孔忠,字子蔑,孔子兄孟皮之子,是孔子的侄子,魯國人。孔忠曾問孔子以行已之道。(《家語》作“孔弗,字子蔑”)。
公西輿如,字子上。(《家語》作公西輿)
公西葳,字子索。
以上為《史記》版孔門七十二圣(外加五個編外人員)名單。而《家語》中又有琴牢,陳亢,懸亶三人,為《史記》所未載。附錄于后:
琴牢,字子開,一字子張,又稱琴張,衛國人。
陳亢(前511~?),字子亢,一字子禽,陳國人,小孔子四十歲。
林放,字子丘,魯國清河人,為比干二十七世孫。
懸亶,字子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