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
姓名:姓墨,名翟,后世尊稱為墨子
生卒: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朝代:春秋
籍貫:邾國(今山東滕州)
評價: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其書
《墨子》是先秦時期墨家學派的著作總集,《漢書·藝文志》著錄七十一篇,現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認為是由墨子及其弟子在不同時期逐漸編纂增補而成。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大致可分五類: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后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后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今本《墨子》為漢代劉向所校定,著于《別錄》。劉歆《七略》與班固《漢書·藝文志》均據此。晉惠帝時,魯勝曾作《墨辯注》,早已失傳,僅存其《敘》。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堯臣刻本為善本。清亁、嘉年間,《墨子》研究興起,陸續涌現出許多注釋或闡發墨學的著作,有清畢沅的《墨子注》、孫詒讓的《墨子閒詁》,近人吳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啟超的《墨子學案》、陳柱的《墨學十論》、方授楚的《墨學源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