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西蛇文化審美

  【內容摘要】在人類文化學中,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形象,具有廣泛而深刻的象征意義。蛇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否定性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它固然一般被看做是毒、惡、丑的集大成者,但有時又被賦予善和美的意義。本文擬從中西方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文學描寫三方面對這一特定形象作一簡要地分類爬梳,以圖對其審美形象和文化意義得到較為全面的認識與把握。

  【關 鍵 詞】蛇;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學描寫;兩面性

  【作者單位】婁底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湖南 婁底 417000)

  毫無疑問,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蛇是毒、惡、丑的集大成者,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可怕的“長蟲”。那么,如果有時它又被賦予善與美的因素,你是否會感到吃驚?聽起來,這似乎是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矛盾的,然而,只要將中西文化背景下蛇的形象作一全面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事實的確如此:蛇,也有兩面性。

  可以說,蛇的矛盾性、兩面性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中表現得最為集中和突出。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蛇毒的致命威力以及人因此產生的對蛇的恐怖心理(均以遠古尤甚)導致了在西方語匯中,一般是將蛇視為狠毒、可怕的象征加以運用的。如西語中的“兩頭蛇”就是一個建立在這種象征意義基礎上的很著名的典故,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的三部曲《奧瑞斯提王》之一《阿伽門農》中,克呂特美斯特拉因對丈夫阿伽門農不忠且伙同情人殺害了他,便被人咒為“兩頭蛇”。西語典故中還有不少是以蛇為象征來揭示反面性的特征的。如“美杜莎的頭”比喻可怕的或丑惡的事物(美杜莎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其最大資本就是一頭漂亮的頭發,但她竟因此膽敢與雅典娜比美,結果惹得這位智慧女神惱羞成怒將其頭發變成了一堆令人厭惡恐懼的丑惡的小蛇)。又所謂 “凍僵的蛇”,源于伊索寓言,它警告人們,無論怎樣,邪惡的人(或是動物)是不會改變其本性的,善良的人如果憐惜惡人,最后只 能被惡人傷害。從后世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出西方人這方面的用語習慣,如莎士比亞悲劇代表作《哈姆萊特》中,克勞狄斯向國人撒謊以掩蓋其篡位真相時說是一條毒蛇咬死了在花園睡覺的老王,而老王的鬼魂則在囑咐王子復仇時咒罵說“那毒害你父親的蛇,頭上正戴著王冠呢。”

  與此同時,西方人的生活習俗中也有對蛇的正面性特征的肯定。人類文化學家雅克布·貝姆說:“因為蛇的存在曾經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認識自然的學者們十分理解,蛇身上存在一種極妙的藝術,在其生命中甚至還有美德。”古希臘羅馬的傳說中,雅典衛城就由一條巨蛇守衛,而這條蛇據說是象征著雅典城的老國王、蛇人厄瑞克透斯的靈魂。希臘民間還流行在亡者的墓前灑奶祭奠以使其變身為蛇的習俗,那里至今還流行“跳蛇”的風俗,神廟里也往往供奉著大蛇,這都是為了以示對蛇的感激之情。在西方文化傳統中,蛇還是繁殖力的象征。據傳,奧古斯都的母親在一個阿波羅神廟里夢見了一條蛇來看她,于是才有了身孕;傳說中,古羅馬統帥大西庇阿、馬其頓國王亞力山大大帝都是這樣奇跡般地誕生的。直到文藝復興以后的近代,西方人還有這樣一種看法,即認為生育出偉大人物的母親都是曾夢見過怪物特別是與龍蛇相交的。這也與下面將提到的中國民俗認為夢蛇表吉兆的說法很相似。

  在中國人的生活習俗中,一方面,中國人在自己的語匯系統特別是日常用語中,將蛇當作陰險、毒辣的象征,丑惡、恐怖的體現,有始無終的代表,敵對力量的化身加以運用、警誡或詛咒。如:打草驚蛇、引蛇出洞、牛鬼蛇神等。試具體舉例說明:龍蛇混雜——這里蛇與龍相對,是指敵對力量或形形色色的壞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杯弓蛇影—— 形容恐怖心理;虎頭蛇尾——形容做事有始無終;春蚓秋蛇———指書法拙劣、丑陋;佛口蛇心——喻心理毒惡。民間甚至還把漂亮而言行不為一般人贊許的女性叫做 “美女蛇”,纖細的女性身肢叫“水蛇腰”……等等,可謂豐富多姿,窮形盡相,蛇的反面特征被人們挖掘和運用得淋漓盡致。

  而在另一方面,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中,蛇也不乏正面的象征意義。如蛇是十二生肖之一,居代表十二地支用以記人出生年的十二種動物之列,在這種民俗事象中,無疑蛇的反面因素是被排除或者說是被有意地忽略了的,就像屬豬的人決不會被人們將好吃貪睡不講衛生等不良特點與之相聯系一樣。蛇在民俗中還象征著吉兆?!对娊洝に垢伞吩疲骸熬S虺維蛇,女子之祥?!币馑际钦f,夢見蛇是生女之吉兆。民間還有“夢蛇入懷生貴子”之類說法,意思與此大致相似。在所有蛇類中,一種“兩頭蛇”更是具體的吉祥物(這與前述西語中的惡物“兩頭蛇”概念有很大不同),據說誰見了這種像是身穿紫袍、有車輪那么粗、車轅那么長、聽到雷聲便昂起紅色的頭站起來的怪蛇,誰就將成為帝王。史書載春秋時,齊桓公見到了這種蛇,很害怕,以為活不成了,占卜師卻安慰說看見兩頭蛇是吉兆,果然桓公不僅沒死,原有疾病也竟不治而愈了。楚國的孫叔敖小時候也看見了這種怪物并殺了它,亦以為自己不久于人世,回家后痛哭不已。其母說:“你雖然殺了它,但已把它埋好了,上天會報答你的善行的?!惫粚O叔敖不死,反做了楚丞相。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說是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它將五行(金、木、水、火、土)與四方、四季相聯系,進而又與民間神靈相聯系,出現了四種象征性的動物代表四方:青龍為東,朱雀為南,白虎為西,玄武為北。而玄武即龜蛇之合體,它既是北方之神,又是水神。這里蛇與其它幾種動物一起被視為神物,去代表宇宙四方,對國家興旺繁榮及領土完整有深刻影響。

  早在大約公元前六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間,一種自然宗教(自然崇拜)——米諾斯宗教在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島達到高潮。其推崇兩類神祗——家庭女神和自然女神,而前者的標志就是一條長蛇。起初,它是家庭的女佑護,后成為亡靈逝者的象征。古希臘神話還描繪到,智慧女神與勝利女神都是手拿著畫有蛇圖案的盾牌,復仇女神的頭發則本身就像一條條的蛇,醫藥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則拄著一根長蛇盤繞的拐杖,等等。顯然在這里,蛇被當時的人們作為了一種炫耀自己、威懾敵人的標志和象征物了。正如馬克思說的:“任何神話都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生產力水平極低、人類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極差的當時,蛇的至尊地位完全是由于人類對它的恐懼與擔憂造成的。

  接下來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中世紀的人們對蛇的態度與情感更多的變成了厭惡與憎惡。一個經典的例證就是,在西方,作為基督教主要經典的《圣經》中蛇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個反面角色。正是蛇,使得夏娃違反了上帝的禁律,偷吃禁果,最后被趕出伊甸園,并被罰永受懷孕、生育之苦。蛇因此被描寫成為“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生物,“狡猾的誘惑”就是《圣經》中的蛇給讀者的印象。也因此,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詩人彌爾頓在借用這一素材創作《失樂園》時,對蛇也是大加撻伐的。他寫道:“那條陰險的蛇,正是他,施奸計/由于仇恨和妒嫉的激勵,欺騙了/人類的母親……”。但不管怎樣,蛇仍在宗教信仰中占據不可忽視的特殊地位,人類對他又恨又怕的心理依然如故。其實即使是在《圣經》中,蛇也存在著另一方面的象征意義,《圣經·民數記》中,上帝派來的火蛇雖然使許多以色列人喪生,但也正是因此“上帝的選民”本身才獲得新生的:在毒蛇的懲罰下,還活著的以色列人對死亡感到極大的恐懼,對怨瀆耶和華和耶穌感到衷心的懺悔,于是上帝叫摩西造了一條火蛇,說“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果然以色列人最后因此得救了。

  可以說,古代西方人對蛇的崇拜與信仰,就是在這種恨怕交織的復雜心態下形成的并維持久遠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蛇的態度也是復雜的。首先,恐懼心理是難以避免的,這可以從大概是最早的招呼語之一“無蛇(它)乎”窺見一斑。上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般野獸雖猛還可提防,而毒蛇卻是防不勝防的,對那個時候尚未建立固定居住村落的遠古人群來說,被蛇咬傷致殘甚至喪命的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蹲髠鳌こ晒辍酚涊d,齊晉兩國在革安地打了一仗,齊軍潰敗,齊頃公在逃跑時,馬車被樹木掛住,衛士逢丑父因前一天晚上睡覺時胳膊被蛇咬傷無力推車,結果頃公居然因此被俘。春秋時的國君隨從尚且遭遇這樣的事,其他人以及更早時候的人就可想而知了。帶著對蛇類的恐懼,對人自身無法保證絕對安全的擔憂,大家見面時,問問“無蛇乎”就是合情合理的了。這大概也可算是一種原始宗教中的語言信仰吧。實際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它”(蛇)字的解釋就是這樣的:“上古草居恙它,故相問無它乎?”時至漢代,此問候語還可見諸記載,《后漢書·馬援傳》載馬援致楊廣書信云:“援間(最近)至河內,……欲問伯春無它否,竟不能言?!?/p>

  但總的說,蛇在國人心目中始終沒有像在西方人眼中那樣壞得那么厲害。比如在遠古中國人的崇拜、信仰中,蛇與西方文化中的角色身份有著性質上的不同,它是因為有功或有利于人們而受到崇敬以至被視作圖騰的。如中國人信仰中開天辟地的大神盤古,是人首蛇身;男女之始祖神伏羲與女媧據史記載也是人首蛇身,出土的文物刻繪圖案也印證了這一點。《山海經》記載著中國古代有!”個信奉圖騰的部落,其中有”個以蛇為圖騰,另外書中所傳故事里的夸父、大人、載天、延淮等神祗,他們或蛇身,或雙手操蛇,或由蛇環繞,都與蛇有難解之緣?!读凶印珕枴分杏浻薰粕綍r也曾驚動了“操蛇之神”,該神報告上帝后,太行、王屋二山才由上帝派人移走。中國人崇拜的龍實際上也是蛇的衍化和美化,我們自稱“龍的傳人”,其實未嘗不可說是“蛇的子孫”。這一切都折射著遠古蛇圖騰崇拜的信息。

  佛教傳入我國后,這種外來宗教很快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于是在佛教寺廟門口,就出現了“有中國特色”的四大金剛的塑像。他們手中分別拿著劍、琴、傘、蛇,這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表示著風調雨順,其中 “蛇”對應的 恰 為“順”,可見在中國的宗教信仰中,蛇也是一種象征,不過它不像西方宗教中那樣象征著邪惡和誘惑,而是象征威嚴與美好祝愿。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社會文化與集體意識決定了文學中的蛇形象的基本特征。

  從西方文學描寫來看,蛇被突出表現的特征當然還是他對人類的威脅以及人們由此產生的對它的厭惡感。希臘神話傳說中,希臘聯軍出發遠征特洛亞之際,英雄菲羅克忑斯因被蝰蛇咬傷,被遺棄在孤島達9年。希臘英雄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中有一件就是斬殺傷害人畜的9頭水蛇,他還曾捏死了天后赫拉派來害他的兩條毒蛇。羅馬詩人奧維德的 《變形記》也講到,俄耳浦斯結婚后,其新娘與仙女們在草地上散步,結果被蛇咬傷踝骨,不治而死。維吉爾的 《伊尼德》則描寫了拉奧孔及兩個兒子被巨蟒纏死的故事,表明蛇身也是足以致人死命的,是可怕的。在西方寓言中,從古希臘伊索寓言到古典時期法國拉封丹寓言再到19世紀初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都有關于農夫與蛇的寓言,反映的則是蛇的只會害人、不知圖報的卑鄙 “小人”的特征。

  這些描寫進一步表明,在西方人的意識與觀念中,蛇與丑、毒、惡的對應關系已經是較為固定了。這與中國文學中描寫的蛇的主導特征仍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國神話傳說和其它文學描寫中,蛇往往被視為帶給人類不幸與災難的怪物、不祥之物。如傳說中,洪水之神叫相柳,“九首,人面,蛇身”,這惡神所到之處,土地都要變成澤國。有的蛇則帶給人類旱災。《山海經·北山經》記:“有大蛇,赤首白身,見則其邑大旱?!碧拼娜肆谠摹恫渡哒哒f》講到永州有一種異蛇,“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有蔣氏者”曾訴苦說:“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睆膫让嬉卜从沉松叨局畡?、危害之深廣。中國的文學描寫中,蛇通常還是一種危害人類、面目可憎、人人見之而生畏、必欲誅之而后快的毒物?!读凝S志異·花仙子》就說到有一蛇精,專門引誘男人,使之“裸死危崖”。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載了長媽媽給“我”講的一個美女蛇的故事,說“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要來吃這人的肉的?!迸猛甑摹拔摇毕囊钩藳鰰r,“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

  與此同時,中西文學中也都有著賦予蛇類以某種善良人性的作品,表明了中西方人并不排除有時也以蛇作為自己某種理想或情感的寄托的對象。如但丁在《神曲·地獄》第二十五篇的開頭,詩人看到了一個竊賊和瀆神的罪人被一條執行神圣教義的蛇活活纏死,詩人不由得贊賞地喊道:“從這個時候起,蛇類反而成為我的朋友。” 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長詩《拉彌亞》中的蛇則是一個可愛的女性正面形象,她雖然最后被敵人擊敗而消滅,仍給作品中主人公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念和深刻的印象。同樣,中國文學作品中也有將蛇作為美好理想化身加以贊美的,如 《白蛇傳》中大膽追求人間愛情生活并具有大無畏反抗精神的白蛇娘子。由于這一形象折射了封建社會中國婦女的命運,其追求表達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因而這里的白蛇不再是危害人類的化身,而是一個令人感動、值得同情的正面形象。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人蛇互變的故事還有很多,除了蛇 (龍)女外,還有眾多的蛇郎形象,他們一般都是正直善良和英俊漂亮的化身,都是理想化了的正面形象。

  當然,總的說來,文學作品中蛇的形象還是“瑜”不掩“瑕”的,它的毒、丑、惡的特質及其因此令人恐懼與憎恨的一面,毋庸諱言還是文學作品表現的主體。

  由以上對中西蛇文化的概要審視,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發,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重性乃至多面性的特點,它們因而就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重的意義,它們也就具有了不能被人們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的前提條件。蛇在本質上說的確是兇狠而丑陋的,但不能否認(尤其不能因個人的遭遇、好惡去否認),由于它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功用,當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載體時,在特殊背景下,在某些藝術表現形式中,蛇又可能以正面的形象出現或被人賦以某些另外的特征。應該說,也只有這樣的認識,才符合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生活的辯證法。

來源:《求索》2001年02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会昌县| 达孜县| 南康市| 南投市| 海城市| 内黄县| 阳春市| 叙永县| 湖州市| 长汀县| 石景山区| 奎屯市| 济源市| 江孜县| 南澳县| 阳信县| 平罗县| 惠安县| 庆云县| 上栗县| 赞皇县| 雷波县| 衡南县| 嵩明县| 金川县| 福清市| 扎兰屯市| 新宾| 遵义市| 高清| 鸡东县| 大方县| 革吉县| 务川| 清苑县| 合江县| 荆门市| 邹城市| 卓资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