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國學院:人人配專業導師 培育新國學人才
自2005年成立以來,人民大學國學院一直致力于打造新國學教育,重拾中國文化信心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新型國學人才培養的機制及其成效”榮獲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獲得一等獎。這一殊榮既是對人大國學院人才培養的一種肯定,也凸顯了我國對國學教育的愈加重視。人大國學院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經有三屆優秀畢業生走出校門走向工作崗位,就業率高達100%。歷時近8年,人大國學院也已經探索出一條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時期國學人才的培養道路,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六年制培養
滿足學生學習時間
自2005年人大國學院創辦之初,就已經確立了六年制本碩連讀的培養模式。人大國學院執行院長黃樸民告訴記者,通常本科四年的學習時間,學生既要學習通識課程又要學習專業課程,還要為日后找工作而奔波,其實很難踏實下來對本專業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人大國學院一直堅持“大國學”、“新國學”的理念,強調國學教育與文史哲的融會貫通,因此就必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去研讀經典。
有了學習時間上的保障,人大國學院的學生才能夠有機會體驗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游學經歷。
人大國學院副院長徐飛介紹,國學院的學生在大三時都將進行自己的第一次游學,從北京出發、經山東、江蘇、浙江到湖南。研究生階段則從北京出發,經過河南到達陜西。學院還為有需要的同學制定了去往敦煌、西藏等地的游學路線。在游學過程中,都會有當地的學者為學生舉辦講座,讓學生從現實中感受當地的文化特色與價值。游學歸來后,學生們要根據自己的體會撰寫出高質量的游學報告,目前已經出版了三輯游學報告。
確立導師制
協助學生夯實基礎
“一般學生只有在開始撰寫畢業論文時才會得到導師的指導,但在人大國學院,從大一一入校開始,學院就為每位學生配備了專業導師,引導學生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幫助學生在本科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便是國學院的一大特色——導師制”,人大國學院副院長孟憲實如是說。
起初,國學院從大三開始為學生配備導師,帶動學生盡快進入學術研究層面。2009年,國學院改革導師制,從大一起就為學生配備讀書導師,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學會如何讀書。為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入學初期學院并不鼓勵導師對學生進行學術專業引導,而是給予學生更大、更自由的發展空間。大三時,學生已經初步形成專業發展方向后,再進行專業導師雙選活動,與此前的導師制度相銜接。
2011年,國學院完成了《國學院全面實行導師制方案》的修訂和《導師制輔導手冊》,為學院導師制的實施提供了操作層面的指引。
重科研實踐
培養學生自覺性、主體性
“科研促學習”是國學院成立伊始就確立的指導方針。為解決學生缺乏學術展示平臺的問題,國學院設立了學生學術活動月,并將其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今,國學院已經將“學術月”延展為“學術季”?!皩W術季”以本科生為主體,從每年九月開始,整個學期以學術活動為主。先在班級進行論文宣讀、評論,然后選出優秀者提交學院,并在校內網絡上公布論文,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打分,最終由教師組成的評審組評審出獲獎者。
而在研究生階段,學生則可以自行召開學術會議,模仿學術界的模式進行,聯絡其他院校和學院的同學參加,所有組織工作由學生獨立完成,一切費用由學院承擔。博士生方面,則要求學生在讀期間,必須參加一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提交并宣讀論文,學院還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一切費用也由學院承擔。
為拓展國學院師生的學術視野,學院還采取了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近年來邀請了大批處于學術前沿的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授課,并與美國、德國、英國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學生交換、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多種方式加強國學院師生與世界的交流溝通,同時也將中國文化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截至目前,人大國學院本科生、碩士生共有32人次赴哈佛、慕尼黑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大學等海內外著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或短期學術交流,對于國學學科國際認知程度的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晨報記者?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