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劉禹錫的《陋室銘》
內容摘要:劉禹錫的《陋室銘》的碑文除他家鄉有之外,全國至少還有三處,這是陋室現象。陋室現象與《陋室銘》文章的內容有關。文章的內容重點在“陋”和“德馨”,以及兩個似乎矛盾的語句。全文意在說居陋而不以為陋,一心為民分憂,清凈無為,上下協調,就能永播馨名。這一主旨,正反映了全國有幾處陋室的社會心態:希望官員廉正自守,勤政為民。
關鍵詞:陋;德馨;德政;調;絲竹亂耳
作者簡介:薛從軍,男,1948年生,安徽和縣人。安徽和縣一中特級教師。
一、陋室現象
為陋室作銘,并非始于劉禹錫。據《全唐文紀事》,崔沔在洛陽做分司閑官時,曾著“《陋室銘》以自廣”,大歷十一年(公元777年),其子崔祐甫把這銘文勒石于洛陽故第。劉禹錫(772-842),洛陽人。他在《上杜司徒書》中說:“小人祖先壤樹在京、索間,瘠田可耕,陋室未毀。”可見,他家鄉洛陽確有陋室。
奇怪的是劉禹錫的陋室及其銘文,除他家鄉外,至少有三處。一是和州。據《歷陽典錄》:“陋室,在(和)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倍嵌ㄖ?。據《直隷定州志》卷一《古跡陋室》記載:“三南三里慶南,唐劉禹錫筑,有銘?!比擎闹?。據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卷一《婺州碑記》,詳細記載北宋政和年間郡民在龜頭土城發現的《陋室銘》刻石經過,指出此銘為“唐劉禹錫文”。
劉禹錫貶謫和州當在公元824—826年,和州有陋室及其銘,不難理解;但定州,婺州非劉禹錫貶官之地,卻也有陋室和銘文,這種陋室現象,的確令人深思。
這似乎與“陋室”的“陋”字相關,不妨作點探討。
二、陋室的陋
考“陋室”之“陋”的出處,有兩處,均見于《論語》。一是《子罕》:“子居九夷?;蛟唬骸缰??’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里“九夷”就是“淮夷”,戰國時屬楚。劉刺史在《答道州薛郎中論書儀書》一文中說:“及謫官十年,居僻陋,不聞世論?!边@里“居僻陋”,就是指謫官十年居住之地。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召還京師,路經揚州,與白居易相遇,白以詩相贈,劉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中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句,可見作者于和州筑陋室,刻陋室銘,意在表明生活在“巴山楚水凄涼”之地,并不覺得“陋”,這或許是“陋”的第一層含義。
二是《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墜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庇纱?,我們可以推出劉禹錫在永貞革新失敗之后,被貶到巴山楚水之地,人不堪其憂,而自己卻不改其樂,堅信自己的政治主張是正確的,至少在自己貶謫的地方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施行,那么王公也不能與之爭名了。這大概是“陋”的第二層含義。
三、德馨
我們不妨再作一點相關鏈接,作一點推斷。唐代士人常借棲身名山以博取美名,謀求高位。劉禹錫不贊成這一風尚。據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序》一文說,士人曹璩求見,自稱“山夫”,劉禹錫問他為什么不與別人一樣稱“進士”,曹璩說:“今方依名山以揚其聲?!眲⒂礤a指出:“在己不在山?!痹诩翰辉谏剑磸娬{自身的內在道德修養高,才能揚其聲譽,而不是依仗名山,依仗別人的權勢去揚其聲。這大概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深層含義。
顯然,“德馨”是關鍵。此語處于《尚書·周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庇帧墩撜Z為政》:“為政以德”;《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劉禹錫在和州任刺史,是地方長官,顯然,他說的“德”,實指“德政”。
那么,劉禹錫的德政是什么呢?當然,要聯系永貞革新的具體內容。為了簡單,這里引韓國磐先生在《隋唐五代史綱》歸納的五點,其一是加強中央集權,壓制藩鎮勢力;其二是打擊宦官勢力,罷去宮市和五方小使;其三是明賞罰,任人唯賢;其四是停止苛政,緩和剝削;其五是出宮女,放教坊女樂還家。當然,劉禹錫在貶謫之地,有些做法是無法實現的,但也有一些可以去做,如第三第四條。劉刺史上任時,和州正大旱,他在《歷陽書事七十韻》中說:“比屋煢嫠輩,連年水旱并。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币馑颊f,和州連年水旱災害,人民凄苦無依,一想到這,就必須勤于政事,以救災為重,把自己的享樂置之腦后。他在《和州謝上表》說:“伏以地在江淮,俗參吳楚,災旱之后,綏撫誠難,謹當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伏乞圣慈,俯賜昭鑒?!庇纱丝磥?,劉刺史的“德政”,就是“綏撫”、“慰彼黎庶”,執政為民,為民辦好事,辦事實。
“德”字,既是“德政”,那么“陋”字也不能只停留在解釋為自己的居室簡陋和劉刺史為官之地的凄涼與艱苦,而且也指府衙的簡陋,陳設的簡單。試想,和州連年水旱災害,如果府衙增飾豪華,那么老百有活路嗎?
四、兩個似乎矛盾的問題
在說“陋”道“德”之時,我們不能回避下面兩個問題:既然可以“調素琴”,那么怎么會“無絲竹之亂耳”?既然為和州刺史,怎么會“無案牘之勞形”?
第一問,據《涵芬樓文談·互異第三十五》,吳文淇解釋為“此言無他樂以間之,獨有琴在。比如孟子言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黍亦在五谷之內?!边@種解釋有一定道理,但尚不夠深入。
先說“絲竹之亂耳”。這里的“絲竹”應指聲色犬馬之音,而非一般清音樂?!稑酚洝罚骸笆枪手问乐舭玻詷菲湔?;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庇终f:“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笨梢娨魳放c政治相通。劉禹錫反對統治者荒淫奢侈,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如他的《臺城》詩:“臺城六代竟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城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六朝皇帝尤以陳后主以奢侈荒淫著稱,在豪華的臺城營造了三座高達數十丈的樓閣,自譜新曲《后庭花》填上淫詞,讓數以千計的美女邊歌邊舞?!叭f戶千門城野草”,正是沉醉于歌舞的結果。又如《金陵懷古》:“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逗笸セā芬磺脑共豢奥??!边@里的“不堪聽”,與“無絲竹之亂耳”的“亂耳”有異曲同工之妙。“亂耳”用得妙,妙在明確告訴人們,這“絲竹”猶如《后庭花》樂曲,奢侈淫靡之聲,不堪聽。亂耳之音,在劉禹錫的筆下,還有不少。如他的《聚蚊謠》把權貴比作蚊蟲:“嘈然歘起初駭聽,喧騰鼓舞喜昏黑”,又如他的《飛鳶操》:“忽聞饑鳥一噪聚”,“騰音礪吻相喧呼”。這些聲音,不僅亂耳,而且亂政,亂國。反對這種亂耳之音,不獨劉禹錫,比如杜甫的《贈花卿》“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牧的《阿房宮賦》“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都反對統治者廣聲色,奢侈淫靡之風。所以,“無絲竹之亂耳”,應指沒有那些奢侈淫靡的樂曲,來亂耳,荒廢政事,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再說“調素琴”。素琴,就是沒有裝飾的琴。劉刺史平素喜愛幽室調琴,如“清琴入性靈”,“室靜琴思深”,“靜室宵聞磬”等。調素琴,閱金經,自然表示作者彈琴看書清閑自在的情境,大有“公西華侍坐章”的風味。但是這里的用“調”而不用“彈”,必有講究。固然,這里的“調”可以作“彈”講,彈奏樂曲,是沒有錯的。但是“調”的另一意義,如上下協調,是“彈”字無法替代的。劉禹錫在貶謫朗州時,寫有《調瑟詞》一首,不妨引用如下:
調瑟在張弦,弦平音自足。朱絲二十五,闕一不成曲。
美人愛高張,瑤軫再三促。上弦雖獨響,下應不相屬。
日暮聲未和,寂寥一枯木。卻顧膝上弦,流淚難相續。
詩前有小序:“里有富家翁,厚自奉養而嚴督臧獲(指傭工),力屈形削,然猶役之無藝極(無窮盡),一旦不堪命,亡者過半,……余感之,作《調瑟詞》。”詩用調瑟為喻,說明為政必須上下協調,在上位的不顧下情,橫征暴斂,必然會鬧出亂子,追悔不及?!吧舷译m獨響,下應不相屬”,正反映這一狀況?!叭漳郝曃春?,寂寥一枯木”,正寫出百姓被敲剝的慘狀。為政上下協調這一觀點,劉禹錫在《答饒州元使君》一文中也有表達:“蓋豐荒異政,系乎時也;夷夏殊法,牽乎俗也;因時在乎善相,因俗在乎便安。”意思說,政治措施,根據農業收成的好壞和社會實際來制定,不能一成不變。劉禹錫為政和州,旱情嚴重,他如實奏明災情,設法救災,安定民心。這就是他“調”的結果。
從修辭角度來說,這里用了合敘修辭格,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相對,意思正好相應。這里沒有權貴們的聲色狗馬之音,荒淫奢侈之聲,有的是我自己彈奏的幽雅的琴韻,而這正體現政事上下協調,社會清平祥和。可見“調”,不僅有彈奏之聲,而且有比喻政事上下協調之意。
所以,劉刺史為政之道,要上下協調,為民辦實事,替民分憂,政通人和,故“可以調素琴”;為政之要,不能嗡嗡哼哼盤剝人民,不能奢侈荒淫,沉湎于聲色歌舞之中,故“無絲竹之亂耳”。
至于“閱金經”,不難理解。早在貶朗州時,劉禹錫就有“事佛而佞”的名聲,“事佛無妨有佞名”,“詩家登逸名,釋氏悟真詮”,他給佛門寫的碑銘文章,據《劉禹錫集》有八篇??梢娝切欧鸬?。“金經”,一般解釋是泥金書寫的佛經,我疑是《金剛經》縮寫。當然,《金剛經》是佛經的一種,六祖禪師解釋為:“金剛喻佛性,羖羊角喻煩惱,金雖堅剛,羖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閱金經,不外是除煩惱,堅意志,做善事,使政事清純而感化百姓。此外,它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還表示清靜悠閑,無政事之煩擾。
第二問,“無案牘之勞形”句就順理成章,不難解釋了。劉禹錫的哲學受到老莊的影響,他的《天論》就是一篇很好的思辯哲學。如“今為室廬,而高厚之形藏于內也”,陋室之所以不陋,是因高厚的道德藏于內政。劉刺史為政上下協調,善于“德政”,故政事清純而百姓感德,以至于達到“無政事”的境界。無案牘之勞形,就是老子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就是無為而治。這是德政的表現,也是德馨的結果。
五、全文大致主旨與陋室現象
由此可見,劉禹錫在這篇文章里,意在說官員清貧廉政,居陋而不以為陋,一心為民,為民分憂,不做傷民害民之事,清靜無為,上下協調,就能永播香名。即使“人或加訕”,但“心無疵兮”(《子劉子自傳》),這就是德馨。
由此我們這樣推測:多處有陋室和陋室銘,大概是人民希望官員廉潔自守,勤政為民的一種社會心態。
參考文獻:
[1]卞孝萱校訂《劉禹錫文集》(M),中華書局,1990年第一版。
[2]趙娟、姜劍云解評《劉禹錫集》(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4]張達人《劉禹錫年譜》(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一版
[5]蔡惠明〈劉禹錫的佛教因緣〉(臺)(J)〈香港佛教〉1985,36卷
[6]孫琴安〈劉禹錫詩中所涉及的道教〉(J)〈上海道教〉1991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