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歷陽書事七十四韻并引[1]注釋

  長慶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轉歷陽[2]。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友人崔敦詩罷丞相,鎮宛陵[3],緘書來抵曰:“必我覩而之藩,不十日飲,不置子[4]。”故余自池州道宛陵,如其素[5]。敦詩出祖于敬亭祠下。由姑孰西渡江,乃吾圉也[6]。至則考圖經,參見事,為之詩,俟采之夜諷者[7]。

一夕為湖地,千年列郡名[8]。霸王迷路處,亞父所封城[9]。
漢置東南尉,梁分肘腋兵[10]。本吳風俗剽,兼楚語音傖[11]。
沸井今無涌,烏江舊有名[12]。土臺游柱史,石室隱彭鏗[13]。
曹操祠猶在,濡須塢未平[14]。海潮隨月大,江水應春生。
憶昨深山里,終朝看火耕。  魚書來北闕,鹢首下南荊[15]。
云雨巫山暗,蕙蘭湘水清[16]。章華樹已失,鄂渚草來迎[17]。
廬阜香爐出,湓城粉堞明[18]。雁飛彭蠡暮,鴉噪大雷晴[19]。
平野分風使,恬和趁夜程[20]。貴池登陸峻,舂谷渡橋鳴[21]。
駱驛主人問,悲歡故舊情[22]。幾年方一面,卜晝便三更[23]。
助喜杯盤盛,忘機笑語訇[24]。管清疑警鶴,弦巧似嬌鶯[25]。
熾炭烘蹲獸,華茵織斗鯨[26]。回裾飄霧雨,急節墮瓊英[27]。
斂黛凝愁色,施鈿耀翠晶[28]。容華本南國,妝束學西京[29]。
日落方收鼓,天寒更炙笙[30]。促筵交履舄,痛飲倒簪纓[31]。
謔浪容優孟,嬌憐許智瓊[32]。蔽明添翠帟,命燭拄金莖[33]。
坐久羅衣皺,杯頻粉面騂[34]。興來從請曲,意墮即飛觥[35]。
令急重須改,歡馮醉盡呈[36]。詰朝還選勝,來日又尋盟[37]。
道別殷勤惜,邀筵次第爭[38]。唯聞嗟短景,不復有馀酲[39]。
眾散扃朱戶,相攜話素誠[40]。晤言猶亹亹,殘漏自丁丁[41]。
出祖千夫擁,行廚五熟烹[42]。離亭臨野水,別思入哀箏[43]。
接境人情洽,方冬饌具精[44]。中流為界道,隔岸數飛甍[45]。
沙浦王渾鎮,滄洲謝脁城[46] 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47]。
半渡趨津吏,緣堤簇郡甿[48]。場黃堆晚稻,籬碧見冬菁[49]。
里社爭來獻,壺漿各自擎[50]。鴟夷傾底寫,粔籹斗成□[51]。
采石風傳柝,新林暮擊鉦[52]。繭綸牽撥剌,犀焰照澄泓[53]。
露冕觀原野,前驅抗旆旌[54]。分庭展賓主,望闕拜恩榮[55]。
比屋惸嫠輩,連年水旱并[56]。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57]。
遠岫低屏列,支流曲帶縈[58]。湖魚香勝肉,官酒重于餳[59]。
憶昔泉源變,斯須地軸傾[60]。雞籠為石顆,龜眼入泥坑[61]。
事系人風重,官從物論輕[62]。江春俄澹蕩,樓月幾虧盈[63]。
柳長千絲宛,田塍一線絣[64]。游魚將婢從,野雉見媒驚[65]。
波凈攢鳧鵲,洲香發杜蘅[66]。一鐘菰葑米,千里水葵羹[67]。
受譴時方久,分憂政未成[68]。比瓊雖碌碌,于鐵尚錚錚[69]。
早忝登三署,曾聞奏六英[70]。無能甘負弩,不慎在提衡[71]。
口語成中遘,毛衣阻上征[72]。時聞關利鈍,智亦有聾盲[73]。
昔愧山東妙,今慚海內兄[74]。后來登甲乙,早已在蓬瀛[75]。
心托秦明鏡,才非楚白珩[76]。齒衰親藥物,宦薄傲公卿[77]。
捧日皆元老,宣風盡大彭[78]。好令朝集使,結束赴新正[79]。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791年)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任監察御史。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夔州、和州等州的刺史。后入朝為主客郎中,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官終檢校禮部尚書。晚年在洛陽,與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白。
其詩現存800余首。他的詩,吸取民歌營養,努力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題材廣闊。詩作汲取巴蜀民歌特色,詩風含蓄婉轉,樸素優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注釋:

[1]選自《劉禹錫集》(《劉禹錫集》整理組點校,卞孝萱校訂  中華書局1990年3月第一版第577頁-579頁)馮校:“七十四韻,題中似脫‘四’字。”“并引”字原無,據董本增。 

  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八月,53歲的劉禹錫從夔州出發,十月抵達和州,替任前任刺史段平仲;唐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冬,55歲的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始返洛陽。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春,56歲的劉禹錫抵達洛陽。劉刺史有兩篇詩文,是研究和州歷史沿革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參考文獻。一篇是《歷陽書事七十四韻并引》,一篇是《和州刺史廳壁記》;詩文在敘述歷陽沿革之時,重點鋪敘和州風土人情。

  本首詩屬律詩中的五言排律。

[2]夔州,古屬巴國,今四川奉節縣。歷陽,唐屬和州,今安徽和縣。

[3]鎮宛陵,鎮,鎮守;宛陵,今安徽宣城縣。《元和郡縣圖志》:“《與地志》云:‘宛陵縣銅山者,漢采銅所理也。’順帝立宣城郡。”

[4]必我覩而之藩:覩,即睹;必我覩,即一定來看我;之,到;藩,即藩籬,借代他鎮守的地方。不十日飲,不置子:不飲十日,就不放你走。

[5]故余自池州道宛陵,如其素:道,取道至;素,素愿,一向的愿望。

[6]姑孰西渡江,乃吾圉也 姑孰,當涂縣治所在地,即今天的當涂縣城,因城南姑孰溪而命名。 圉yǔ,,邊境。《左傳》:“亦聊以固吾圉也。”意思是,從姑孰向西渡江,就是我所管轄的地方了。

[7]至則考圖經,參見事,為之詩,俟采之夜諷者:圖經,圖書經典;俟,等候;采,采集;諷,風,指詩歌。

[8]一夕為湖地,千年列郡名:《淮南子·俶真訓》記載:“夫歷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古歷陽縣城因為地震而成湖。

[9]霸王迷路處,亞父所封城公元前202年,楚王項羽在與漢王劉邦的垓下會戰失敗后,深夜潰圍南馳,欲渡烏江退保江東以圖再起。不料途中被田父騙入陰陵大澤延誤時機,而被漢騎追及。南宋末年王象之認為陰陵在歷陽陰陵山旁。公元前204年,西楚霸王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筑城謂“亞父城",在今和縣歷陽鎮之地。

[10]漢置東南尉,梁分肘腋兵:歷陽,西漢時屬九江郡,都尉制,地處東南,故稱“東南尉”。肘腋:胳膊肘和夾肢窩,比喻極近的地方。又比喻產生于身邊的禍患。《三國志·蜀志·法正傳》:“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唐杜甫《草堂》詩:“西卒卻倒戈,賊臣互相誅,焉知肘腋禍,自及梟獍徒。”此兩句寫和州軍事上的重要位置。

  歷陽,在江北。南北朝時,屬北齊。而梁在江南。梁遭侯景之亂后,太尉王僧辯、大將軍陳霸先擁立蕭方智即位。北齊文宣帝于天保六年(555)扶蕭淵明為梁王,用武力護送到江南,取代蕭方智。梁不從,派兵抵御,失敗,被迫屈從,兩國在歷陽議和。梁逢迎蕭淵明入南朝即位,蕭方智降為太子。后改歷陽為和州。

[11]本吳風俗剽(piāo),兼楚語音傖(cāng):此地為古代吳頭楚尾,故風俗兼有吳楚,語音也兼有吳楚。剽,輕捷,勇猛.;傖,粗俗,難聽。

[12]沸井今無涌,烏江舊有名:沸井,沸,泉水大量涌出;據《太平寰宇記》:“沸井,《和州圖經》云:‘郡有沸井一所,在郡西百余步古城內’。”烏江,項羽自刎之地,早有名聲.

[13]土臺游柱史,石室隱彭鏗(kēng):語出蕭衍《游仙詩》:“潛名游柱史,隱跡居郎位。”柱史,即柱下史,掌管圖書,這里借代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注:“周秦皆有柱下史,謂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為周柱下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孔子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傳說,老子退隱居沛,途徑古歷陽,筑臺、講道、煉丹。《直隸和州志》:“老子練丹臺,位于(和城)大西門外里許五顯廟旁。”

  彭鏗,即彭祖。漢劉向《列仙傳·彭祖傳》:“彭祖者,殷大夫也,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夏至殷末,八百余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又云:“歷陽有彭祖仙室。今山下有洞,洞口初俯僂而入,約十步乃漸高廣,莫知遠近。又有二石龍,鱗甲皆成,即彭祖所居之室。洞出鐘乳,常有石燕飛集。唐開元二十年勒石禁樵采,賜名禱應山。大歷中有道士商棲霞,歷陽人,居此絕粒三十年,身輕若飛。”這里的“歷陽”,指歷山的南面。《太平寰宇記》:“禱應山,本名白石山,在縣西南八十里。

[14]曹操祠猶在,濡(rú)須塢(wù)未平 《元和郡縣圖志》:“濡須塢在縣西南一百十里。濡須水,源處于巢縣西巢湖,亦謂之馬尾溝,東流經亞父山,又東南流注于江。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須,與孫權相拒月余。”“塢在巢縣東南二百八里濡須水口。初呂蒙守濡須,聞曹公將來,夾水筑塢,形如偃月,故以為名。”塢,防守用的小堡。

[15]魚書來北闕(què),鹢(yì)首下南荊  魚書,出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里指朝廷的調令。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這里借代朝廷。鹢首:古時畫鹢于船頭,所以把船頭叫鹢首,這里借代船。南荊:指楚地,代指和州。

[16]云雨巫山暗,蕙蘭湘水清 云雨巫山: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之事,這里借代自己政治前途暗淡。蕙蘭,原產中國,是我國栽培最久、普及最廣的蘭花之一,屈原《楚辭》:“既滋蘭兮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蕙芷”就是指今天我們所說的蕙蘭和白芷。蕙蘭和白芷常常比喻高尚品德、追求的理想。湘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楚辭·漁父》:“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17]章華樹已失,鄂(è)渚(zhǔ)草來迎:章華樹,指章華臺的樹。章華臺,楚離宮名。故址在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晉·杜預以為春秋時楚靈王所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稱“華容之章華”。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楚靈王起章華之臺而楚人散。”晉葛洪《抱樸子·君道》:“鑒章華之召災,悟阿房之速禍。”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八:“昔日章華宴,荊王樂荒淫。”鄂渚:相傳在今湖北武昌黃鶴山上游三百步長江中。隋置鄂州,即因渚得名。世稱鄂州為鄂渚。《楚辭·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欵秋冬之緒風。”王逸注:“鄂渚,地名。”洪興祖補注:“楚子熊渠,封中子紅於鄂。鄂州,武昌縣地是也。隋以鄂渚為名。”唐杜甫《過南岳入洞庭湖》詩:“鄂渚分云樹,衡山引舳艫。”

[18]廬阜(fù)香爐出,湓(Pén)城粉堞(dié)明:廬阜,廬山。唐·孟浩然《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江路經廬阜,松門入虎溪。”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詩:“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湓城,指潯陽縣,即今九江城。《元和郡縣圖志》:“潯陽縣”,“大業二年改為湓城縣。”粉堞:粉堞用白堊涂刷的女墻。這里代指九江城城墻。唐杜甫《秋興》詩之二:“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19]雁飛彭蠡(lǐ)暮,鴉噪大雷晴:彭蠡,指彭蠡湖。大雷,地名。在今安徽省望江縣。晉置大雷戍﹐劉裕討盧循﹐自雷池進軍大雷﹐即此。南朝梁鮑照有《登大雷岸與妹書》。清唐孫華《送吳條聞赴望江學官》詩:“峰頭樹色連彭澤,江上潮聲入大雷。”
  [20]平野分風使,恬(tián)和趁夜程: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語出漢·晁錯《言兵事書》:“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分風,謂神仙把風分為兩個方向。晉·葛洪《神仙傳·欒巴》:“廬山廟有神……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風舉帆,船行相逢。”唐·王維《贈焦道士》詩:“飲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風。”恬和,安靜平和。《文子·微明》:“老子曰:清靜恬和,人之性也。”唐·薛用弱《集異記·崔圓》:“是日風色恬和,波流靜謐。”

[21]貴池登陸峻,舂(chōng)谷渡橋鳴:貴池,即前文序“故余自池州道宛陵”的池州。舂谷,舂搗谷物。《管子·小匡》:“士三出妻,逐於境外;女三嫁,入於舂穀。”這里“舂谷”,指南陵縣。《元和郡縣圖志》:“南陵縣,本漢舂谷縣地,梁于此置南陵縣。”“舂谷古城在縣西一百二十里。”貴池,即前文序“故余自池州道宛陵”的池州。《元和郡縣圖志》:“梁昭明太子以其水魚美,故封其水為貴池。今城西枕此水。”

[22]駱驛主人問,悲歡故舊情:駱驛:連續不斷。唐·駱賓王《疇昔篇》:“潘陸辭鋒駱驛飛,張曹翰苑縱橫起。主人,接待賓客的人悲歡,悲哀與歡樂。故舊,舊交;舊友。《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3]幾年方一面,卜晝便三更:方,才,剛剛。一面,一次會面。晉陸機《辯亡論下》:“故魯肅一面而身託,士燮蒙臉而致命。”卜晝卜:占卜,選擇。形容夜以繼日地宴樂無度,也用來形容夜以繼日地工作。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三更,第三更,約在半夜十二時左右

[24]助喜杯盤盛,忘機笑語訇(hōng):杯盤,亦作“杯柈”。杯與盤。亦借指酒肴。忘機,消除機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與世無爭。唐·王勃《江曲孤鳧賦》:“爾乃忘機絶慮,懷聲弄影。”訇,聲音很大。

[25]管清疑警鶴,弦(xián)巧似嬌鶯:管,古代的一種管樂器,起初用玉制成,后改用竹,有六孔,長一尺。后泛指管樂器。疑,古同“擬”,比擬。弦,樂器上發聲的線。此兩句形容音樂的聲音。

[26]熾(chì)炭烘蹲獸(shòu),華茵(yīn)織斗(dòu)鯨:熾,形容盛熱、強烈。烘烤干;烤熱獸,獸爐,獸形的香爐。茵,青草茂密濃厚斗鯨:古代一種游戲。

[27]回裾(jū)飄霧雨,急節墮瓊英:裾,衣服的前后襟。急節,急速的樂曲節奏。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繁音急節十二徧,跳珠撼玉何鏗錚。”瓊英,喻美麗的花。唐·柳宗元《新植海石榴》詩:“糞壤擢珠樹,莓苔插瓊英。”

[28]斂黛凝愁色,施鈿(tián)耀翠晶(cuìjīnɡ):黛,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后來指代女子眉毛,又代指女子。唐·白居易《長恨歌》:“六宮粉黛無顏色”鈿,本義:金花。多指婦女首飾。用金翠珠寶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飾。白居易《燕子樓》:“鈿暈羅衫色似煙。翠晶,形容晴空明凈。唐·德宗《題章敬寺》詩:“金風扇微涼,遠煙凝翠晶。”

[29]容華本南國,妝束學西京:容華,美麗的容顏。三國·魏·曹植《雜詩》之四:“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南國,泛指我國南方。《楚辭·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王逸注:“南國,謂江南也。”妝束:打扮,裝飾。明·唐寅《題桑》詩:“桑出羅兮柘出綾,綾羅粧束出娉婷。”西京,唐顯慶二年﹐以洛陽為東都﹐因稱長安為西都﹐一稱西京﹐天寶元年﹐定稱西京。

  [30]日落方收鼓,天寒更炙(zhì)笙(shēng)。鼓,泛指敲擊,彈奏。炙,比喻受熏陶。笙,管樂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

[31]促筵交履舄(lǚxì),痛飲倒簪纓(zānyīng)。筵:酒席;宴會。亦指酒宴時的座位和陳設。履:單底鞋;舄:復底鞋。古人席地而坐,脫鞋入室,各種鞋雜亂地放在一起。形容人來人往,穿梭而行的狀況。痛飲,盡情地喝酒。唐杜甫《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樓》詩:“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后遂借以指高官顯宦。

[32]謔(xuè)浪容優孟,嬌憐許智瓊。謔浪,戲謔放蕩。晉·陸機《七徵》:“《關雎》以寤寐為慽,《溱洧》以謔浪為歡。”優孟,優伶名孟,春秋時代楚國藝人。擅長滑稽諷諫。楚國的宰相孫叔敖死,他的兒子很窮,砍柴為生。于是優孟穿戴上孫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其神態,搖頭而歌,楚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優孟趁機諷諫,莊王終于把封地給了孫叔敖之子。嬌憐,寵愛憐惜。唐·白居易《談氏小外孫玉童》詩:“才與不才爭料得,東牀空后且嬌憐。”智瓊,仙女名。晉·干寶《搜神記》卷一:“魏濟北郡從事掾弦超,字義起,以嘉平中夜獨宿,夢有神女來從之,自稱天上玉女,東郡人,姓成公名智瓊,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從夫。超當其夢也,精爽感悟,嘉其美異,非常人之容,覺寤欽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一旦,顯然來游……遂為夫婦。”智,一本作“知”。唐·劉禹錫《夔州竇員外見示悼妓詩因命同作》:“寂寞魚山青草里,何人更立智瓊祠。”

[33]蔽(bì)明添翠帟(yì),命燭拄金莖。蔽明。遮掩眼光。《孔子家語·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紘紞充耳,所以掩聰也。”翠帟,翠幕。唐蕭至忠《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朱旗巡漢苑,翠帟俯秦墟。”金莖,用以擎承露盤的銅柱。《文選·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李善注:“金莖,銅柱也。”唐·杜甫《秋興》詩之五:“蓬萊高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34]坐久羅衣皺,杯頻粉面騂(xīng):羅衣,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漢·邊讓《章華賦》:“羅衣飄颻,組綺繽紛。”頻,屢次;頻繁。粉面,傅粉的臉。亦謂面顏白晳,有如傅粉。宋陳師道《臨江仙》詞:“粉面初生明月,酒容欲退朝霞。騂,赤色的馬,這里形容臉的顏色。

[35]興來從清曲,意墮即飛觥(gōng):清曲,指音樂歌曲的凊妙。飛觥,傳杯。唐·羊昭業《皮襲美見留小宴次韻》:“澤國春來少遇晴,有花開日且飛觥。”

[36]令急重須改,歡馮(píng)醉盡呈(chéng):令,指行酒令。馮,通“憑”。依仗,倚托。呈,顯出,露出。

[37]詰朝(jízhāo)還選勝,來日又尋盟(méng):詰朝,詰旦。早晨,亦指次日早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杜預注:“詰朝,平旦。”唐·儲光羲《樵父詞》:“詰朝礪斧尋,視暮行歌歸。”選勝,尋游名勝之地。唐·張籍《和令狐尚書平泉東莊近居李仆射有寄十韻》:“探幽皆一絶,選勝又雙全。”尋盟,重溫舊盟。《左傳·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杜預注:“尋,重也。寒,歇也。”孔穎達疏引鄭玄《儀禮》注云:“尋,溫也……則諸言尋盟者,皆以前盟已寒,更溫之使熱。溫舊即是重義,故以尋為重。”

[38]道別殷勤惜,邀筵次第爭:殷勤,情意深厚。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致殷勤之意。”次第,依一定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39]唯聞嗟(jiē)短景,不復有馀酲(chéng):短景,日影短。謂白晝不長或將盡。又喻指時日無多的暮年。南唐·李中《贈重安寂道者》詩:“白髮只聞悲短景,紅塵誰解信長生。”酲,酲醉 陶醉;沉醉。

[40]眾散扃(jiōng)朱戶,相攜話素誠;扃,關閉。朱戶,指富貴人家。晉·葛洪《抱樸子·暢玄》:“怡顏豐柯之下,而朱戶變為繩樞。”唐·李紳《過吳門二十四韻》:“朱戶千家室,丹楹百處樓。”素誠,一向蓄于內心的情意。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六:“石以堅為性,君勿慙素誠。”

[41]晤言(wùyán)猶亹亹(wěiwěi),殘漏自丁丁:晤言,見面談話;當面談話。《詩·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言。”亹亹,謂詩文或談論動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南朝梁鍾嶸《詩品·晉黃門郎張協》:“詞采蔥蒨,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殘漏,殘夜將盡時的滴漏。漏,漏壺,古代計時器。唐·獨孤申叔《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斷絶如殘漏,凄清不隔云。”丁丁,形容伐木、下棋、彈琴等聲音,這里形容滴漏之聲。

[42]出祖千夫擁,行廚五熟烹(pēng);出祖,古人外出時祭路神。《詩·大雅·韓奕》:“韓侯出祖,出宿于屠。”引申為餞行送別。唐·李白《宣城送劉副史入秦》詩:“列將咸出祖,英寮惜分離。”千夫,指很多的人。五熟,亦作“五孰”。指烹調成的各味食物。《孔叢子·陳士義》:“衣服之物,則有珠玉五采,飲食之物,則有酒醪五熟。”

[43]離亭臨野水,別思入哀箏(āizhēng):離亭,就是驛亭。古時人們常在這個地方舉行告別宴會。野水,野外的水流.唐·韓愈《宿神龜招李二十八馮十七》詩:“荒山野水照斜暉,啄雪寒鴉趁始飛。”別思,離別的思念。唐·張籍《送從弟濛赴饒州》詩:“京城南去鄧陽遠,風月悠悠別思勞。”哀箏,悲涼的箏聲.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哀箏傷老大,華屋艷神仙。”

[44]接境人情洽(qià),方冬饌具(zhuànjù)精:接境,接近地界。梅堯臣《送李才元學士知邛州》詩:“過家禮耆舊,接境跪壺漿。”洽,和睦。方冬,正值冬季。饌具,指肴膳與陳設食物之具。宋·司馬光《用安之韻招君從安之正叔不疑二十六日南園為真率令》:“小園容易邀嘉客,饌具雖無亦有花。”

[45]中流為界道,隔岸數飛甍(méng):中流,江河的中段。界道,劃為一道疆界。《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李善注:“謂為道疆界也。”飛甍,指飛檐。借指高樓。《文選·左思〈吳都賦〉》:“長干延屬,飛甍舛互。”
[46]沙浦王渾鎮,滄洲謝脁(tiǎo)城:沙浦,沙洲或沙灘邊。唐·宋之問《早入清遠峽》詩:“寂歷環沙浦,蔥蘢轉石圻。”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南朝·齊·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謝脁城,即謝脁樓,位于今宣城市區中心陵陽山顛,是一座文化名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并稱為江南四大名樓。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47]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望夫石,古跡名。在今當涂縣西北。謂婦人佇立望夫日久化而為石。《初學記》卷五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劉禹錫有《望夫石》:“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日環營,即今夢日亭。《晉書·明帝紀》和《王敦傳》載,“明帝時,(王敦)將舉兵內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駿馬,微行至湖陰,察敦營壘。敦正晝寢,夢日環其城,驚起,曰:’此必黃鬚鮮卑奴來也。’乃使五騎迫帝,帝亦馳去。”今夢日亭,與玩鞭亭組成“玩鞭春色”,成為蕪湖八景之三。此兩句表達詩人思念京城之情。

[48]半渡趨津吏,緣堤簇郡甿(méng):津吏,古代管理渡口、橋梁的官吏。清·趙翼《守風遣悶》詩:“琵琶亭畔雨如絲,津吏攔江一纜維。”緣堤,緣,沿著,循著;堤,堤,泛指防水、擋水的建筑物。簇,聚集。甿,農夫與皂隸,泛指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49]場黃堆晚稻,籬碧見冬菁:菁,形容草木繁茂。

[50]里社爭來獻,壺漿(hújiāng)各自擎(qíng):里社,古代里中祭祀土地神的處所。《史記·封禪書》:“民里社,各自財以祠。”后借指鄉里。元·麻革《王子壽鄉友生朝》詩:“講學詩書義,論交里社情。”壺漿,茶水、酒漿。以壺盛之,故稱。《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唐·李白《丁督護歌》:“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51]鴟夷(chīyí)傾底寫,粔籹(jùnǚ)斗(dǒu)成□:鴟夷,指盛酒器。《藝文類聚》卷七二引漢揚雄《酒賦》:“鴟夷滑稽,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復藉酤。”宋·司馬光《柳溪對雪》詩:“鴟夷賒美酒,油壁繫輕車。”粔籹,古代的一種食品。以蜜和米面,搓成細條,組之成束,扭作環形,用油煎熟,猶今之馓子。又稱寒具、膏環。《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王逸注:“言以蜜和米麵,熬煎作粔籹。”

[52]采石風傳柝(tuò),新林暮擊鉦(zhēng):采石,從石場開采石料頭、大理石或石板等的事務、職業或行動.這里指“采石戍”。《元和郡縣圖志》:“采石戍在縣(當涂縣)西北三十五里。”“隋伐陳,賀若弼從此渡。隋平陳置鎮,貞觀初改鎮為戍。”柝,敲擊梆子使發聲。常用以巡夜和聚眾。新林,開春后剛抽芽長葉的樹林。唐·儲光羲《寄孫山人》詩:“新林二月孤舟還,水滿清江花滿山。”鉦,古代的一種樂器,用銅做的,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

[53]繭(jiǎn)綸(lún)牽撥剌,犀(xī)焰照澄泓(chénghóng):繭,某些昆蟲的幼蟲在變成蛹之前吐絲做成的殼:蠶繭。綸,表示與線絲有關。撥剌,亦作“撥喇”,象聲詞。唐·顧況《李供奉彈箜篌歌》:“腕頭花落舞製裂,手下鳥驚飛撥剌。”犀焰,犀角燃燒的火焰。《晉書·溫嶠傳》:“﹝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澄泓,水清而深。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三:“下瀦為潭,澄泓湛碧,水螢鏡明。”

[54]露冕(miǎn)觀原野,前驅抗旆旌(pèijīng):露冕,隱者所戴的一種便帽。晉·陳壽《益都耆舊傳》:“郭賀拜荊州刺史。明帝(漢明帝)巡狩到南陽,特見嗟嘆,賜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見此衣服,以彰其德。”后遂成為官員治政有方、皇帝恩寵有加的典故。前驅,猶前導。《詩·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抗,舉起.曹植《七啟》:“抗皓手而清歌。”旆旌,亦作“斾旌”。泛指旗幟.《詩·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斾旌。”

[55]分庭展賓主,望闕(quē)拜恩榮:分庭,分處庭中,以示平等。《漢書·貨殖傳》:“子贛結駟連騎,束帛之幣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望闕,仰望宮闕。喻懷念天子。唐·白居易《與崇文詔》:“雖殿邦之寄重,誠欲藉才;而望闕之戀深,固難奪志。”

[56]比屋惸嫠(qiónglí)輩,連年水旱并:比屋,家家戶戶。常用以形容眾多、普遍。漢·徐干《中論·譴交》:“有策名於朝而稱門生於富貴之家者,比屋有之。”唐·羅鄴《牡丹》詩:“落盡春紅始見花,花時比屋事豪奢。”惸嫠,無兄弟與無丈夫的人。亦泛指孤苦無依的人。唐·岑參《過梁州奉贈張尚書大夫公》詩:“百堵創里閭,千家恤惸嫠。”連年,連續許多年同一種情況。并,同時存在。

[57]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遐思,長遠的思念或指超時空的遐想,奇思幻想。后已,把自己放在后。先庚,謂頒布命令前先行申述。《易·巽》:“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孔穎達疏:“申命令謂之庚。民迷固久,申不可卒,故先申之三日;令著之后,復申之三日,然后誅之。民服其罪,無怨而獲吉矣。”

[58]遠岫(xiù)低屏列,支流曲帶縈(yíng):遠岫,遠處的峰巒。南朝·齊·謝朓《郡內高齋閑坐答呂法曹》詩:“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屏列,像屏風一樣列在那里。支流,流入干流的水流。縈,回旋環繞。

[59]湖魚香勝肉,官酒重于餳(xíng):湖,指歷湖。《元和郡縣圖志》:“歷陽胡,在縣西三十里。”“湖中有明府魚,婢魚,奴魚之名。”餳,用麥芽或谷芽熬成的飴糖,這里指酒很稠,很厚重。

[60]憶昔泉源變,斯須地軸傾:泉源 河流上游處的水源。斯須,一會兒的功夫,片刻。地軸傾,指歷陽在漢代發生的一場地震,形成歷湖。

[61]雞籠為石顆,龜眼入泥坑:雞籠,指雞籠山,即歷山,又叫亭山。《元和郡縣圖志》::“昔有書生遇一姥,姥待之甚厚,生謂姥曰:‘此縣前石龜眼赤血出,地當陷為湖。’姥每往視之,門吏問姥,姥具以對。吏因以朱點以龜眼,姥見,遂走上西山,顧城已陷。”

[62]事系人風重,官從物論輕:人風,民風,民情。唐·柳宗元《捕蛇者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物論,眾人的議論,輿論。《晉書·謝安傳》:“是時桓沖既卒,荊江二州并缺,物論以玄勛望,宜以授之。”

[63]江春俄澹蕩(dàndàng),樓月幾虧盈(kuīyíng):澹蕩,猶駘蕩。謂使人和暢。多形容春天的景物。南朝·宋·鮑照《代白紵曲》之二:“春風澹蕩俠思多,天色凈淥氣妍和。”虧盈,缺損與盈滿。引申為消長,盛衰。唐·元稹《月三十韻》:“古今雖云極,虧盈不易違。”

[64]柳長千絲宛(wǎn),田塍(tiánchéng)一線絣(bēng):宛,彎曲自相覆蓋。塍,田間的土埂子,小堤。絣,編織。

[65]游魚將婢(bì)從,野雉(zhì)見媒驚:婢,古代罪人的眷屬沒入宮為婢,后通稱受役使的女子。雉,野雞。媒,鳥媒,用以引誘他鳥而拴系的活鳥。唐·陸龜蒙《江墅言懷自和》:“鳥媒呈不一,魚寨下仍重。”

[66]波凈攢(zǎn)鳧(fú)鵲,洲香發杜蘅(dùhéng):攢,積聚。鳧,水鳥,俗稱“野鴨”。杜蘅,即杜若。文學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賢人。《楚辭·離騷》:“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南朝·梁·江淹《去故鄉賦》:“江南之杜蘅兮色以陳,愿使黃鵠兮報佳人。”。

[67]一鐘菰gū葑fēng米,千里水葵kuí羹gēng:鐘,中國古代計量單位,春秋時齊國以十釜為“鐘”。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淺水里,嫩莖稱“茭白”、“蔣”,可做蔬菜。果實稱“菰米”,“雕胡米”,可煮食。葑,菰根,即茭白根。《晉書·毛璩傳》:”四面湖澤,皆是菰葑。”水葵,即莼菜。蔬類植物。《后漢書·馬融傳》“桂荏,鳧葵”李賢注引《爾雅》:“茆,鳧葵,葉團似蓴,生水中,今俗名水葵。”《楚辭·招魂》“紫莖屏風”漢王逸注:“屏風,水葵也。”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食物。

[68]受譴(qiǎn)時方久,分憂政未成:譴,舊時官吏被貶或謫戍。劉禹錫《上杜司徒書》:“又不得已而譴,則為之擇地而居。”分憂,分擔、排解憂患,使其擺脫困境為國分憂。

[69]比瓊雖碌碌(lùlù),于鐵尚錚錚:碌碌,平庸無能。錚錚,比喻剛正;堅貞。

[70]早忝(tiǎn)登三署,曾聞奏六英: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三署,漢時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稱。這里借代朝廷大官。六英,古樂名。相傳為帝嚳或顓頊之樂。《呂氏春秋·古樂》:“帝嚳令咸黑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這里指朝廷音樂。

[71]無能甘負弩(fùnǔ),不慎在提衡:負弩,謂背負弓箭,開路先行。古代迎接貴賓之禮。語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提衡,謂簡選官吏。《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提衡惟允,一紀于茲。”李善注:“言選曹以材授官,似衡之平物,故取以喻焉。”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銓曹》:“吏部候人數滿百或二百,即引試,量書、判注擬,乃無被放者。故吏曹四時提衡,略無休暇。”

[72]口語成中遘(zhōnggòu),毛衣阻上征:中遘,內室,指中門以內。《詩·鄘風·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上征,上升。《楚辭·離騷》:“駟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風余上征。”引申為向前發展。

[73]時聞關利鈍,智亦有聾盲:利鈍,鋒利與滯鈍,又比喻順利與困難。聾盲,耳聾目盲,喻使人耳目閉塞。《后漢書·陳蕃傳》:“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阬儒何以為異!”

[74]昔愧山東妙,今慚海內兄:山東,稱太行山以東地區。唐·杜甫《洗兵行》:“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仇兆鰲注:“山東,河北也。安祿山反,先陷河北諸郡。”劉禹錫是洛陽人。妙,青春年少,指作者年青時。海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抱,因而稱國境以內為海內。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兄,對他人的尊稱,指劉禹錫的同仁。柳宗元《與肖翰林佝俛書》:“兄知之,勿為他人言也。”

[75]后來登甲乙,早已在蓬瀛(péngyíng):甲乙,甲科、乙科的并稱。唐·蕭穎士《江有歸舟》詩序:“今茲春連茹甲乙,淑問休闡,為時之冠。”蓬瀛,蓬萊和瀛洲。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亦泛指仙境。

[76]心托秦明鏡,才非楚白珩(báiháng):明鏡,用以稱頌官吏判案公正,沒有冤屈;秦明鏡,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亦稱“明鏡高懸”或“秦鏡高懸”。白珩,古代佩玉上部的橫玉。形似磬,或似半環。《國語·楚語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后比喻人的品德與才能,唐·柳宗元《非國語下·左史倚相》:“圉之言楚國之寶,使知君子之貴於白珩可矣。”

[77]齒衰親藥物,宦薄傲公卿:齒衰,指年老。《漢書·趙充國傳》:“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藥物,能防治疾病、病蟲害等的物品。宦,官吏,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薄,引申為微小,《易·系辭》:“德薄而位尊。”公卿,三公九卿的簡稱,泛指高官。唐·元稹《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賢彥駢繁。”

[78]捧日皆元老,宣風盡大彭:捧日,喻忠心輔佐帝王。唐·盧肇《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詩:“驅車雖道還家近,捧日惟愁去國遙。”元老,天子的老臣。《詩·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毛傳:“元,大也。五官之長,出於諸侯,曰天子之老。”后稱年輩、資望皆高的大臣或政界人物。宣風,宣揚風教德化。唐·杜甫《鹿頭山》詩:“仗鉞非老臣,宣風豈專達。”大彭,指彭祖。《國語·鄭語》“大彭、豕韋為商伯矣。”三國·吳·韋昭注:“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籛,為彭姓,封於大彭,謂之彭祖。”這里代指德高望重之人。

[79]好令朝集(cháojí)使,結束赴新正(xīnzhēnɡ):朝集,朝見聚會。《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三年》“帝謂諸州朝集使曰。”元·胡三省注:“《隋志》,每元會,諸州悉遣使赴京師朝集,謂之朝集使。”結束,整治行裝。南朝梁褚翔《雁門太守行》:“便聞雁門戍,結束事戎車。”新正,農歷新年正月。唐·白居易《歲假內命酒贈周判官蕭協律》詩:“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頻。”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郑州市| 盐津县| 阿鲁科尔沁旗| 齐齐哈尔市| 南阳市| 沐川县| 富源县| 漳平市| 策勒县| 屏东县| 永新县| 常熟市| 山东| 交口县| 东阿县| 云梦县| 东阳市| 基隆市| 喜德县| 雅安市| 吴忠市| 诸暨市| 乌兰浩特市| 达日县| 潜江市| 延安市| 昌黎县| 梧州市| 贵溪市| 花垣县| 乐安县| 奈曼旗| 河东区| 芮城县| 类乌齐县| 五华县| 和硕县| 灵川县| 嘉定区| 宜君县|